刚才,刘主席做了重要的报告,讲述了文史资料工作的意 义、目的,以及征集文史资料的方针、原则、征集重点,为我们 征集文史资料指明了方向。今天,我重点给大家讲讲如何撰写文 史资料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
写作,可谓一门“玄学”,因为“水无常势,文无定体”。譬 如一篇文章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安排材料,而没有固定 的模式。但是,这并非说写作漫无边际,因为文章虽无定体,大 体上也都有常识性的东西和一般规律。譬如,每篇文章都有开 头、中间环节和结尾,古人讲凤头、猪肚、豹尾,就是写作规律 的精辟概括。至于文史资料,它作为一种殊的文体,在写法上 亦有区别于其它文体的特点和规律。诸如釆取什么笔法、如何运 用语言,如何叙述、如何取舍、安排材料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1984年6月,北方7省、市党史资料征集会议提出了写作党史资 料的8点要求,从几个不同侧面阐述了撰写党史资料的方法,也 值得我们搞文史资料工作的同志学习和借鉴。这8点要求是:
1.定题要突出主题,画龙点睛;忌大而无当,华而不实。
2.写作背景要紧扣主题,开门见山;忌联系太远,头重脚 轻。
3.写意义要恰如其分;忌套话连篇,有意拔高。
4.写过程要脉络清楚;忌主次不分,过细过繁。
5.写情节要朴实无华,重在叙事;忌虚饰夸张,过分描写。
6.写人物要功过分明;忌因亲疏定褒贬,以成败论英雄。
7.写原因要理由充足;忌捕风捉影,任意推测。
8.写结论要准确实在;忌主观臆断,模棱两可。
文史资料写作问题涉及面广,今天我就3个主要问题讲讲自 己的体会。
一、史笔与文笔的区别
我国的文体繁多,文体的具体划分又很细,譬如,史书类就 有好几种样式:孔子的《春秋》属编年体史书,《史记》属于纪 传体通史,《汉书》属于断代史。论说性文章亦有多种分类:有 奏议,如贾谊的《论贵粟书》;有策论,如苏洵的《六国论》; 《孙子兵法》13篇是军事学术论文;王充的《论衡》是科学论 文。至于文学体裁就更多了,诸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它们的笔法特点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如果从文 章的表现方法上给上述文体归归类,它们采取的笔法可分为史 笔、论笔、文笔。那么文史资料的写作笔法属哪一种呢?很明显 属史笔范畴。
鉴于撰写文史资料的笔法容易和文笔混淆,我就先谈谈史笔 与文笔的区别和特点。
1.文笔可以虚构、夸张和想象。不仅文学作品如此,就连 历史演义小说也不例外,如,《三国演义》中蒋干这个人物,便 是罗贯中采用了 “移花接木”之法,把一个“独步江淮,莫与为 对”的江南才子,写成了一个妄自尊大却头脑简单的喜剧丑角。 又如周瑜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他写成了一个气量狭小、忌 贤妒能的人,而实际的周瑜则心胸豁达,善于人交。程普说“与 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可见历史上的周瑜与小说笔下 的是何等差异。
2.抒情性 尽管文学体裁很多,以情动人却是它的共同特点,尤其是诗歌,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是难以被人传诵的。许多 诗人和作家的性格都属于外向感情型的,常让人难以理解。郭沫 若在日本写《地球,我的母亲》时,趴在土地上顫抖不已;汤显 祖写《牡丹亭》杜丽娘之死时,哭得昏了过去;梁斌写《红旗 谱》时,只要有人一谈论主人公朱老忠,他就彻夜不能入睡。因 为作者的感情与主人公已融为一体。
3.描绘性 文笔的描写本领是非凡的,作品中的人物、景 物的状态,往往都要借助于描写来表现,描写具有多种手段,诸 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描、白描、细节描写、人物描写、场 面描写等。
史笔的特点
1.历史真实性,这是史笔和文笔的主要区别。历史的真实 不能掺杂一丝一毫虚构和夸张的东西在里面,也不能用想象和推 理来弥补史料的匮缺。史笔下的人物、事件都必须有根据、有资 料来源。就是历史体裁的文学作品,也要求有严格的历史真实 性,一些重要的反映历史人物性格的典型情节,也不能虚构和想 象。如《三国演义》写三顾茅庐用几千字,而作为史书的《三国 志》只用了 5个字“凡三往乃见”。
2.要秉笔直书,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学界几千年 来的优良传统,以此作为衡量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道德标准,因 此叫做史德。这种美德的可贵之处在“直”字上,说白了就是不 管你什么大人物,你有功不抹杀,你有过也不讳饰。历代史学家 为我们写下了许多直书历史的光辉巨著。司马迁把农民起义领袖 陈涉列入“世家”,把失败英雄项羽列入“本纪”,同时也不隐讳 汉高祖刘邦生活作风上贪财好色的瑕疵。《汉书•司马迁传》评说 校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战国时期晋国的 史官董狐,齐国的史官崔杼也是典型的良史。鲁迅说得好:“历 史要真,招些忌恨也只好硬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秉笔直书呢?
①作者要树立起历史使命感,做到这一点是“秉笔直书”的 关键Q举凡历史上的优秀史学家,无一例外的都怀远大的抱负, 颇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雄心壮志。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 是想让自己写出来的历史 流传千古。我们应该学习古人,“天也, 国家、民族、人民之谓也”;“流传千古”不是为自己的名誉,而 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真实的历史。我今年60多岁了,本该休 息了,可是每天仍工作10小时以上,很少休节假日,有半数以 上的晚上加班,好些人不理解我图的是什么?我图的就是人活一 世要为社会、为子孙后代留下点精神财富。有了历史使命感,就 有了勇气,就能够排除许多外来干扰和来自自身的种种顾虑,在 具体撰写时就可以直书其人,直书其事。古人所言“胜者王侯, 败者贼子”的曲笔就可以避免了。
道理很好讲,实际做起来则很难,历史上就有许多曲笔。旧 社会好多史官不都是把历代的农民起义诬蔑为“贼”、“寇”吗? 把反对封建皇帝的说成是“乱臣贼子”吗?譬如,《魏书•武帝 纪》记载,曹操败赤壁,“乃疾疫横行,吏士多死者,遂自焚战 船,引军撤退,徒使周瑜小子成虚名耳”。这显然是魏史官慑于 曹操的威势,篡改了历史。“文革”期间,“四人帮”歪曲篡改历 史更是集历史之大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为什么没人 敢反对?诚然,这其中隐情是可以理解的,你想,上有老母,下 有妻子儿女,谁不怕掉脑袋呀?我们应该认识到曲笔的危害,它 不仅与自己的人格和耻辱连在了一起,关键在于它亵渎了历史, 亵渎了民族和子孙后代。
现在我们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应该没什么顾虑了。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对历史特别是对新中国建立 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了正确的评价。过去视为禁区的,现在 开始敢于涉猎,敢于探索了;过去讳忌的,现在敢于直书了;过 去对敌方一概骂倒的现在能够一分为二的对待了。比如,陈独 秀、王明在历史上做过好事,也做过错事,还做过坏事。王首道 同志说:“就得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评价他 们的功过是非”。不能把他们早年做过的好事完全抹杀掉,甚至 也说成是坏事,只不过因为他们晚节不好,不能成为后人的榜样 罢了。就是对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的评价也釆取了历史唯物主义 的态度。因此,只要我们树立起历史使命感,就能秉笔直书,写 出符合历史真实的史料来。
②秉笔直书不但要占有丰富的资料,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 力。秉笔直书之所以为世人推崇,主要在于它不加讳饰,不偏左 右,不绕弯子,准确地揭示出历史的真面目。它不是一句空话, 仅凭“直书历史”的热情是不行的。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要占有 丰富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譬如,一个历史问题有多种 记载,你没有占有全部资料,而只把得到的零碎东西不加分析地 直录下来,就不能叫作“直书”。《山西文史资料》曾经发表了一 篇《冯玉祥给阎锡山父亲的寿礼》的文章,说冯玉祥在阎父做寿 时送去了清水一坛,错把民间传说当作史实,便出了笑话。这是 一种很不严肃的写作态度。
历史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历史记载又很纷繁——有正史、野 史、间杂着民间传说,有真有假,且众说纷纭,往往自相矛盾。 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依据大量的、丰富的史料,对历史问 题进行认真地、深入地分析研究。在占有尽可能的详尽材料之 后,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才能把历史的真象找出来。
3.史笔的叙事性。史笔的表现方法与文笔相比,具有单一 性。民国史专家李新在谈到史笔概念时,实际已指出了史笔的主 要表现方法。他说“史笔就是把经过研究、确凿无误的历史事实 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气这就说明,叙述和议论是史笔的主 要表现手法,其中叙述占主导地位。原因很简单,因为史笔表现 的内容是大量的史实。
叙述的范围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②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
议论这种手法,在史笔中处于次要地位。讲它处于次要地 位,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从文章的篇幅和容量上说的。议论在 史笔上很重要,因为议论部分常常是精华,属于点睛之笔,它在 文章中表现为结论和规律。但篇幅与叙述相比要小得多,它不需 要花费更多的笔墨。《史记》每篇篇末的“太史公曰”便是很好 的范例。
总之,叙述和议论相结合,构成了史笔的基本表现方法。
撰写文史资料也是主要运用这种表现手段,但它有自己的特 点。与历史著作相比,历史著作一般比较概括和抽象,而文史资 料的叙述则比较具体、生动、形象,可读性强于历史著作。这是 由文史资料的特性所决定的,文史资料多属“三亲”史料(亲 历、亲见、亲闻),带有回忆的特性,而回忆往事本身就是具体、 生动、形象的。文史资料的许多文章只需把当事人经历过的事情 写出来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加什么议论;或者是把议论自然而然 地揉合在叙述里,在叙述中体现出观点来,即让事实说话。
以上谈的是撰写文史资料的主要表现手法。此外,它还运用 其它一些表现手法。文史资料的撰写虽然运用描写、抒情等手段 很少,但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不能忽视。溥仪写的《我的前半 生》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在《丰南县志》中写林琦传时使 用了几句描写:“林琦体形顷长,步履轻健,为人老练持重而微 露风趣,虽少言寡语却善与人交。生活朴素,不尚衣冠,多穿便 服,冬季为中式对襟棉袄,腰系搭包带子,戴皮毡帽,身背粪 筐,出没于农民之中,喜与群众攀谈,俨然普通一农民”。这几 句描写就把林琦这个县委书记生活朴素,没有官架子、深入群众 的优良作风写得维妙维肖。
这样的描写文字很适合文史资料使用,它既可以使文章不流 于浮华绮丽,卖弄做作,又会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朴实自然, 增强可读性。
二、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我们对文史资料的语言文字类要求不是太严格,能够做到文 从字顺就可以了。文史资料的语言特点,可以概括为8个字:准 确、简炼、朴实、生动。鲁迅有句话用到这里很合适,叫做“去 粉饰,勿卖弄,少做作”。在这9个字中准确是第一位的,在准 确的基础上,要力求使语言形象生动。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的 最基本要求。语言不准确,就没有历史真实可言。我国古代的春 秋笔法就特别强调语言的准确性,认为“一字之褒,荣于华衮, 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丝毫不能马虎。
语言要做到准确无误:①要认真推敲,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准确、贴切地表达思想内容,如贾岛的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 下门”,宋祁词“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诗“春风又绿江南 岸”,王安石说:“安定一个字,,拈断数根须”。法国著名出家福 楼拜说,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 两个相同的鼻子,讲的就是词语间的差别。所以,我们在选择用 词时,就要下功夫找到那个最准确、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词 语,文史资料的语言虽不象文学作品那样反复推敲寻找词语的生 动形象、诗意含蓄,但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它比其 他文体更讲求语言的准确性。
有篇文史资料《吴佩孚》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吴佩孚究竟 被日本侵略者毒害而死,还是被国民党政府谋害而亡?现在都没 有证据判断哪一种说法为真。但是,不管事实究竟如何,这位曾 经权倾中外、显赫一时的吴佩孚的结局是可悲的”。“权倾中外” 这个词就是不准确的。
②精心辨析词义,特别要仔细区别近义词在含义上和用法上 的细微差别。如“反应”和“反映”,“消除”和“消灭”,“克 服”和“克复”,“收集”和“搜集”等,必须经过精心辨析。
③仔细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如“坚定、顽强”是褒义词,“固执、顽固”是贬义词,“急 急忙忙”无所谓褒贬,“慌慌张张”就带点贬意了。一村干部讲 话:“要把咱村的各项事业都搞起来,搞得他乌烟瘴气,琳琅满 目”,这就成了笑话。
④造句要合乎语法 回逻辑,◎语法,©修辞•’
逻辑负责话说得对不对,语法负责话说得通不通,修辞负责 话说得好不好。如:“我中华乃泱泱大国,巍然屹立于喜马拉雅 山之巅”,喜马拉雅山是中国的一部分,此句颠倒了部分和整体 的关系,犯了逻辑错误。
三、撰写文史资料的基本叙述方法
叙述的进行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果顺序乱了,读者就找 不到头续了。有些文章头续不清,交待不明白,都和叙述的顺序 有一定关系。有些文章一味地平铺直叙,缺少变化,没有吸引 力,亦与此有关。叙述的方法大致可分“顺叙、倒叙、插叙”等 几种。
1.顺叙
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顺叙,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 顺序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的发生过程基本上是一 致的。我们写人物传记或写某一件事,往往菜取颠叙方式,从一 个人物的童年一直写到青年,盖棺定论;从事情的开端、发展、 高潮,一直写到结局。
釆取顺叙方式,要注意对材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不能平 均使用笔墨,否则,就会成了豆腐账,呆板枯燥,失去重点,读 来令人乏味,如同嚼蜡。
2.倒叙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 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 述,那是没有的,也是无法进行的。倒叙也是从头到尾地叙述, 和顺叙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的只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 片断提到了开始,以造成悬念,使文章似平地突起一层波澜,从 而获得好的表达效果。我国传统称之为“倒插笔”。但文史资料 很少釆用倒叙方式,我查了不少文史资料,只是遵化于善浦写的 《东陵盗宝记》运用了这种方式。
3.插叙
是指在叙述中插入的另一段叙述。这段叙述使原来的叙述暂 时停顿一下,当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原来的叙述再记述下去。插 叙的内容,或是过去的一件事,或是人物的平生经历,或是与本 事件有关的社会背景等,它对事件的发展、内容的补充具有积极 的作用。
再谈谈撰写新中国建立后文史资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现在 文史资料征集的重点是新中国建立后,这一段史料作为历史的记 录,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成功与失误,胜利与挫折都应当 如实地、客观地写,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才能产生强 大的说服力。但同时也应认识,文史资料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历 史读物,我们应当坚持科学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引导人民肯定成 绩,接受教训,坚定信心,奋勇前进。近50年来我国在社会主 义道路上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新中国建立以 来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方面的题材十分丰富,应着力加以反映, 以增强人们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失误与挫折也是客观的存在, 但毕竟是社会主义的支流,应客观地从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去反 映,以使后人正确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坦途与曲折,更好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涉及历次政治运动,确实有一定价 值的史料,严肃认真的回忆录可以撰写,但一定要以《关于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既不能有左倾思想影响 的内容,又要避免岀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影响的内容。
①选用史料,应该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客观的、公正的 记述,不任意褒贬,不妄加评论,更不能混淆是非,特别是对 “文化大革命”的记述,不能夹杂派性,一定有利于安定团结。 比如对“文化大革命”全面否定但不能全面否定这一时期的一 切,如这一时期,我们建了长江大桥,爆炸了原子弹,人造卫星 上天,我们丰南在此期间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②要确保对历史发展的叙述合乎历史自身的规律,不能违背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
③撰写文史资料要以有利于安定团结、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促进祖国统一为原则。
④撰写文史资料,要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不搞低级趣味,杜绝精神污染。
⑤要注意维护民族团结和有关的宗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