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志坛群星》第二集摘文 所虑时光疾 常怀紧迫情 ——记河北省丰南市志 办公室主任、主编李继隆
附录
一、《中国志坛群星》第二集摘文
所虑时光疾 常怀紧迫情
——记河北省丰南市志
办公室主任、主编李继隆
朱继经
            1996年11月初的一天上午,笔者应同行老友李继隆同志之 邀,冒着霏霏细雨,推开了丰南市志办公室的门,雪亮的日光 灯,将埋在书堆里伏案走笔的他,涂上了一层亮色,于沉稳中透 露出儒雅气度,一头白发和两片花镜又多少显示出他的文化修 养。当得知笔者是为编写《丰南续志》预约而来,他惊喜地站起 来,谦逊的话语中充满着自信,并以他的“六十抒怀”诗笺相 赠,只见那上面写着:
            奋改勤修十五年,志林陶醉稿中眠。
            莫笑门前可罗雀,花甲自甘耐苦寒。
            笔者与他相处十年,见诗忆景,体味其中苦涩,不免心潮起 伏,感慨万千:他真不愧是一位忠于志坛、恪尽职守、劳苦功 高、业绩卓著的一方之秀。过去相处时的感人肺腑之情,油然而 生,故写下此文,以铭心志。
宁看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1982年春天,在他开始发起编纂《丰南县志》时,刚刚人 到中年,满头乌发,精神焕发,八年后《丰南县志》出版时,却 已经过早地成为一个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长者,而他本人竟不知 “老之将至”。当熟悉他的朋友惊问何故容颜改变并为之感叹时, 他不但无怨无悔,反而自得自慰,说:“这是修志的收获”。他的 真正价值,从这句话中,得以充分显示。
            李继隆同志1938年9月16日生,1963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 文系。参加工作后多次调动岗位,都干出了比较出色的成绩。后 来调他到政协稿文史,并主持编纂《丰南县志》,更使他学有所 用,一展才华,编出了该县有史以来第一部志书,填补了本县建 置以来无志书的历史空白。1990年县委、县政府给他荣记一等 功,同时选为科技专业拔尖人才,晋升一级工资;《丰南县志》 也被评为唐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北省地方志优秀成 果一等奖;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他七次被河北省、 唐山市评为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1982年当丰南修志工作提上 议事日程时,李继隆正在组织部工作,是唯一有大学文凭年富力 强的共产党员。原定提为宣传部长,因文史功底好,故改调政协 主抓修志,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1985年县志办公室定为 常设机构,他又被调出政协,当了县志办公室主任。有人说他 “太傻”,理由是县志办公室乃“清水衙门”,一无钱,二无权, 三无物,没有“油水”可捞。更有甚者,说他“不会来事”,领 导不重用才让他修志,是“步步下降”,越干越“抽巴”。面对这 些议论,他处之泰然,说:“县志办公室没油水,正是它的高尚 与光荣所在,任何崇高事业都要伴随着艰苦。请客聚餐,收礼受 贿有油水,却是耻辱!”他认为,一个共产党员不能光想个人 “捞油水”,如果我们的革命先烈和老前辈都想“捞油水”,哪里 还有民族的解放和今天的社会主义?领导把修志任务交给自己, 正是对自己的信任与重视,是知人善任的伯乐。一位和他特别要 好的朋友语重心长地劝他;“你修志一陷十年,失去了人生黄金 时代'和你同龄的大学生中,条件不如你的都提拔了,就是和你 同在组织部的人也都安排了重要角色,现在你已步入老年,再不 会有提拔的机会了,难道你不后悔吗?”他笑着说:“不但不后 悔,而且很庆幸。如果有后悔之处,那就是早年没学地方志知 识。”基于这种认识,他常对修志人员讲:“不要瞧不起修志工 作,前一部《丰润县志》(丰南原属丰润)还是清光绪£七年编 修的,至今一百多年了,这中间有多少仁人志士、学者名流,想 修志而不可得,百年不遇的事被我们赶上了,这不正是人生最大 的幸运吗!”
他就是以这样的思想动机和敬业态度,团结带领同志完成修 志任务的。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李继隆虽然文史功底深厚,但他对方志知识知之甚少,便一 直把学习放在首位。他常说:“主编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志 书的质量。”因此他边干边学,苦读不辍,向卷帙浩繁的新旧志 书及方志学借鉴,充实自己。十几年来,他认真研读了章学诚的 纹史通义》、《修志十议》,梁启超的《方志说》,傅振伦的《中 国方志学通论》等十二部地方志专著;精读了《中国通史》、《中 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中共党史》,还涉猎了《二十五 史》;反复阅读本届修志中已出版的全国各地的新志书;对《畿 辅通志》、《滦州志》、《迁安县志》、《宁河县志》、《怀来县志》、 《阳原县地》、《沧县志》、《永平府志》、《丰润县志》、《遵化通志》 等28部旧志进行了研究。此外,除长年订阅了《中国地方志》、 《河北地方志》、《山西地方志》、《江苏地方志》、《河南史志》、 (T西地方志》、《名人传记》、《人物》、《纵横》、《志苑》、《史志 譯》、《方志研究》等12种刊物外,还搜集到全国各省、市的 地方志刊物达30余种500余册。对其中重点文章,深入分析, 潜心研究,每有会意,便欣然批注、或作笔记。不但学到了不少 修志实践知识,还丰富了方志理论。对那些强调工作忙而忽视学 习的同志,他用“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启发诱导,并安排 时间,指定书目,督促学习。使大家掌握了方志理论和编纂方 法。他订出了详尽的《丰南县志》篇目和编纂方案,对全县40 部专业急提出了更加具体编写纲目。还结合修志实践写成“地方 志基础知识讲座”十讲(15万字)。不但为本县举办了数次培训 班,还为省地方志培训班、衡水市、唐海县、芦台农场等市、 县、农场,讲课十几次,接受培训的人员达2000余人。听讲人 员都说他讲课深入浅岀,理论联系实际。
            在十几年的修志实践中,他撰写方志论文40余篇(计30余 万字)。先后在《中国地方志》、《史志文萃》、《河北地方志》、 《天津史志》、《沧桑》、《海河通讯》、《唐山地方志通讯》、《秦皇 岛地方志》、《保定地方志》等十几种刊物上发表。
            在修志最紧张的日子里,他挤时间参加各市、县志稿评审 会,日以继夜,认真看稿。从1978年以来,他参加了天津市及 河北省各市、县、区评稿会议80余次。他评审志稿一丝不苟, 把优点打足,又把问题写透,并拿出可操作性的修改意见。不管 多忙,他都认真写发言稿,经常通宵达旦。每篇发言稿都在1.5 万字左右,最长的达2.5万字。每次发言都在2~4小时,时间 虽长,但听者绝无倦意,无不为他内容丰富的发言所感动。例 如:1990年12月18日至1991年3月4日的两个半月内,他就审 阅了阳原、滦县、蓟县、沧县四部志稿。尤其是《蓟县志》稿是 腊月二十七日接到的,正月十七日就开评稿会。这20天中还有 个春节,他只除夕之夜没有看稿,第二天便谢绝一切来客,一心 一意沉浸在阅稿之中,最后写成了 2万字的发言稿。在《蓟县 志》评稿会上,天津市及各县志办的与会者深受感动。对他20 天时间看完一部140万字的志稿并写出了深层次的两万字评审意 见稿,甚感惊讶。与会的著名方志学家、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郦家驹和中国地方志协会秘书长左健 等也为之赞叹。他为山西曲沃、平定,河南西平、陕西陇县、天 津汉沽区、红桥区及河北省的唐山新区、迁西、枣强、辛集、芦 台农场、三河、定州、阜平等已出版的县、市、区志写出评论文 章20余篇达25万余字,都发表在省级地方志刊物上。
            对征集资料他更是身先士卒。在本县征集资料,都是骑自行 车,有时日行百余公里,从无怨言。1982年他到北京通县查有 关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资料,因资料珍贵,保管单位不外借, 复印又恐费钱,时值盛夏伏天,静坐尚且挥汗如雨,但为争取时 间,只好白天晚上连续抄写。为躲避蚊虫叮咬,他只穿一件裤 衩,钻到蚊帐里抄,边抄边抹汗,竟不知汗水将床褥湿透O 1984 年他去唐山市公安局迁西档案库查敌档,时值寒冬腊月,档案室又 没生火,每天在冷屋坐8小时抄写资料,手冻僵了就伸到袖筒中焙 一焙,脚冻麻了就来回跑几步。整整抄写了 8天,他一个人就抄写 近10万字。虽然手脚都冻肿了,他却象打了胜仗一样喜形于色。
            在志书编纂中他既甘当小学生,又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这正 是他的出众之处。编辑人虽然按任务各有分工,但他仍不辞辛苦 帮助力不能及的同志拟定编写纲目,指导撰写初稿,甚至连遣词 造句、标点符号、语法修辞也不放过,通盘加以指导。对比较难 写的概述、大事记、建置沿革、人物及考证性的内容,他则亲自 动手撰写。评稿会后,从1988年11月到1989年6月至8个月 中,他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将《丰南县志》稿又修改了 3遍。平 均每天处理志稿1万多字,特别是在志书出版过程中他又从头到 尾亲自校对四遍。1989年底,他和3位同志到石家庄3次校稿, 每天工作到凌晨一二点钟。1990年元旦,当人们坐在电视机前 沉浸在节日欢乐中时,他仍然埋头校稿,直至东方发白。
经年累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李继隆自登上志坛,十几年中很少休过节假日,特别是从1986年总纂《丰南县志》开始,至今基本上没休过星期日。每 年仅加夜班就平均在200天左右。闷热的夏夜,人们在室外纳凉 聊天,他仍坚持在室内改稿;严冬寒夜,当人们在牌桌上和电视 机前消闲时,他却在挑灯夜读或奋笔疾书。他历来以身体素质好 而闻名,但由于过度劳累,耗伤心血,长久伏案,很少运动,造 成心律过缓,曾休克两次。有次竟在厕所跌得鼻青脸肿,幸而被 人发现才化险为夷,医生为此告诫他这是冠心病征兆,50岁左 右是男性更年期,千万注意,不可过度劳累。他认为是危言耸 听,仍未挂在心上,照常坚持上班。他老伴看不过,心疼地劝 他:“你写县志我不反对,可也不能把老命搭上啊!”他莞尔一笑 说:“我身体壮如牛,离卖命还差远哪
            由于他全身心投入修志,对家里的事情便很少过问,以至造 成父子之间曾一度不愉快。他两个孩子都是工人,因企业不景气 拖欠工资造成生活困难,求他说:“县委县政府两大院干部子女 都调到了好单位,没有一个像我们在这样的破单位,你就知道修 志,一点也不管我们,哪个父亲像你这样?你有很多学生都当 权,调换一下工作找找谁不行啊!”事实的确如此。当时组织部 长和人劳局长都曾是他的学生,他完全可以去求他们解决问题。 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劝儿子转变观念自创自立。他说:“我们 不能给别人出难题,都找好单位,差单位谁去呀,你们有个工作 干就不错了,在哪里干好了都一样,如果思想不好,就是到了好 单位也不行老伴不满地说:“你没有家!难道你是在下饭馆住 旅店吗?心里想的嘴上说的,连作梦都是'县志',家里油瓶子 倒了你都不扶!”他一时语塞,只好笑着说:“等我退了休,再将 功补过,让你当下饭馆的。”
            然而,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1992年冬,他从大名县评 稿回来,见老伴病卧在床,不能理家,九旬老母忧心盼子的情 景,不禁内疚剌心,潸然泪下。“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 心处”,他说了几名宽慰话,忙操持送老伴住院治疗。经检查是 胃癌,李继隆才不得不做了陪床的角色。一直到老伴病情稳定, 他仍抽空隙抓紧看稿子。老伴出院后的第二天,他又照常投入工 作了。他何尝不爱自己的妻子,妻子为他侍侯两个老人,抚育了 4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他感到欠妻子的太多了,但他又考虑, 这毕竟是个人私事,而修志事业则是事关全县人民的大事,小道 理应该服从大道理。
所虑时光疾常怀紧迫情
            李继隆初到县志办开展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开始县领导对此 也不够理解,不够重视,3个工作人员连固定办公地点都没有, 便从县供销社暂借两间房子,加上3个散了架的办公桌和几把痛 腿椅子,就作为全部办公用具,全县大多数干部和群众更不知县 志为何物。他深感修志周期虽长,但具体工作必须抓紧,并决心 在短期内初见成效——服务现实,扩大影响,以引起领导重视。
            他决定先从宣传工作抓起。主办一个刊物《丰南史志通讯》, 先后刊出10期,计30万字,发行1000余份。同时在县广播电 台开辟“丰南风物”及“丰南史话”专栏。播发稿件70余篇。 利用征集的资料,整理出版《丰南史志资料选编》1~3辑。收 文138篇,90万字,印刷6000册,发至全县各单位。其中他个 人执笔成文占12篇十余万字。此举在全县引起极大反响,中小 学校把这些书作为乡土教材,各级领导从上到下开始认识到县志 的作用。说:“不起眼的小单位干出了大事情”。1986年他写的 《传统的猪鬃加工业亟待发展》的调查报告,用确凿的事实,可 信的数据,写出了发展传统猪鬃加工业大有可为,使领导作出重 新发展猪鬃加工业的决策,到1993年全县已发展猪鬃加工业400 多家,年平均获利700万元,成为本县乡镇企业的骨干行业之 一。他指导写的《解放前义合馆经营小史》一文,成为全县饮食服务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教材。另外,他还向县 委、县政府写出了恢复草泊水库生态平衡以及恢复传统特产—— 亳梨的建议,都得到了县领导的采纳并付诸施实。
            1998年以后丰南被国家确定为沿海开放县。为配合这一形 势,他主持编写了《丰南资源及名优土特产品》一书。重点介绍 了本县24万亩沿海滩涂的开发潜力,指出这里过去虽然“斥卤 不毛”,但土壤肥力最高,尤其是磷钾含量居全县之首,应大力 开发利用。到1995年已开发稻田18万亩,亩产千斤以上。1987 年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写出反映全县面貌的电视脚本《润泽丰 美的地方》拍摄成纪录片,在县电视台播映,受到观众的欢迎, 被评为唐山市特别奖。县志出版后,为发挥志书作用,他还组织 了一次《知我丰南、爱我丰南》百题知识竞赛。县委书记和县长 主动提出当顾问,宣传部、文化局、精神文明办公室也参予此项 活动。同时在县电视台进行了五次“丰南县情知识讲座”。从出 题撰稿到登台讲解,都由他亲自担当。参加这次活动的上至县领 导干部,下至一般村民,有耄耋老人,也有少年儿童,约有两万 余人。其范围之广、人数之多、震动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1993年他又编了一部乡土教材——《可爱的丰南》,(天津人民 出版社出版),印刷5万册,小学五年级至初三学生人手一册。 他还利用志书优势,积极为本县经济建设服务。1988年把本县 在外地的地师级以上干部及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编成一本小 册子,提供给县政府,县政府通过和这些人联系引进资金上亿 元,引进项目58项。通过县志搭桥丰南与日本久喜市结成友好 市县,洽谈合作项目4项。.李继隆利用志书优势积极为两个文明 建设服务的热情,感动了县领导,使他们认为修志不是可有可 无,而是两个文明建设离不开的一项工作,从而对县志办公室刮 目相看。把修志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给县志办提供了较好的 办公条件和较宽裕的经费。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制定经济社会 发展规划时,都把修志作做为一项内容。县委书记王士义曾这样 评论:“县志办人少干事多,为丰南立了一大功”。现在,县领导 的办公桌上都放有《丰南县志》,把它当成了一部必读书籍。县 里领导还把它作为介绍丰南、招商引资的珍贵礼品。人们说: “想不到县志办公室的几个小泥瞅居然能翻起大浪,连县长和全 县老百姓都让他们发动起来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李继隆对修志事业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心态。他曾说 过:“修志虽是老传统,但对我们这代人却是新工作。”编辑人员 多是“半路出家”,孤陋寡闻。为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李继 隆一开始就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向兄弟市县同行学习。通过横向 联系,以求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他亲自走访了湖南岳阳、湖北 武汉、江苏南京、北京的通县、天津的汉沽、宁河,以及省内在 志坛捷足先登的井隆、三河、抚宁等30多个市、县志办;因为 丰南县被省定为修志重点,来丰南走访的人也与日俱增,多达 80个县、市。每有人来,他都亲自接待,把经验和教训合盘托 出,从不“留一手”。十几年来与兄弟县、市互相交换资料200 多种,达两千多份。其中有志书200余部,他重视在志书评审会 上结交名流学者,虚心向他们请教,弥补自已的不足。目前,他 不但和省内外30余名方志界的专家学者保持联系,还与省外全 国80多个市、县地方志办公室建立起密切关系。1990年他被武 汉华夏地方志研究所聘请为特约研究员,同该所紧密联系,或亲 临研讨,或书信往来,探讨修志实践和修志理论。同时,一些外 省市同行也纷纷来人来函向他约稿,请他介绍修志经验和撰写志 书评论稿。
            通过这许多联系,使李继隆向志坛攀登,开阔视野,丰富自 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此中甘苦、惟有心知。他勤奋敬业的 奉献精神,赢得了无比珍贵无可代替的友谊与信誉。1989年, 他撰写的《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正确地记述历史和 现状》,被中国地方志协会评选为1989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并 应邀参加了在岳阳召开的学术研究会。1991年春,他参加了武 汉华夏地方志研究所举办的“全国第二次市、县修志经验研讨 会”,他撰写的《浅谈如何提高志书政治质质量》论文,被收入 《市县志编纂经验》第二辑(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年, 他撰写的《丰南县志出版后的系统工程》一文,被收入西南财经 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论文选》一书。他的事迹被收入 《志苑人物》、《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和《中国当代历史学学 者辞典》。
更可贵的是,他没有因此而停步。而是满怀壮志,继续攀 登。现在,正为编写《丰南续志》呕心沥血,并已跨上新的高 度。当笔者的目光从那诗笺上移开是时,一沓打印成文的《丰南 续志篇目》和一大摞续志初稿,摆在了笔者面前,而门外的雨仍 未停止
            (此文载于《当代中国志坛群星》第二集,邵长兴主编, 199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朱继经,生于1929年,河北省丰南市人,河北 省作家协会会员。1947年入华北联大。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 放军,在担任《人民炮兵报》、《战友报》记者期间,发表诗歌、 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30多篇。其中短篇小说《为谁负责》获 全军“•八一”征文奖。1984年在丰南县地方志办公室任《丰南 县志》副主编期间,除从事县志编纂工作外,还创作了短篇小说 12篇,中篇小说3篇,均发表在唐山市和河北省级报刊上。1995 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寒夜繁星》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获唐山 市优秀文学作品二等奖。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