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使私营大顺、大纶染厂 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张友鹏
              震后新建的唐山市印染厂,现有职工1600名,主要生产设备 系从日本和西德引进、年生产能力60。0万米,创有省优,部优、 国优等名牌产品,产品内销全国各地,外销欧美、亚40多个国家 和地区,为河北省轻纺印染产品重点出口厂家之一,是唐山市的 “文明工厂力,然而它的前身却是两家规模不大的私营染厂,即 大顺、大纶染厂。
              一、解放前的大顺、大纶染厂,内忧外廉,风雨飘摄
              私营大顺染厂建于1920年9月,厂址在原和平路。创始人翟 凤池,曾在天津德顺染业当过领班,懂技术,会管理,有“岐山 染布不用验力之美誉6德顺一姓傅的股东鼓动翟说* ,你懂技 术,有才干,何不自己干I ”经过一番筹措,翟,傅便合股在唐 山建起大顺染厂①。
              开始设备简陋,基本以手工操作为主,因产品对路,适应当 时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厂子逐步得到发展,股份也由原来的两股 扩展到六股,即傅氏三兄弟(玉瑞、玉珊、玉珍)各一股,大掌 柜翟凤池一股半,二掌柜李兰坡半股,其余一股属各工头②。
              进入30年代,大顺盈利较多,资本巳达万元(大洋)O这 时,天津大兴机械厂经理孙大头(别号)鼓动大顺“要发展必先 更新设备”,并保证&改造不起万元”。当时大顺也深感受津, 沪等大城市机械化产品的竞争,如不改变现状,将有倒闭的危 险。于是与大兴签订了更新设备的合同,装置了三对染槽,一台 锅炉,一台14马力电机.一台拉宽机、一台小鱼光机。结果仅用 8000多元就变手工操作为半机械化生产,厂名随之更为大顺机械 染厂。生产力的发展给大顺带来新的生机,到1938年职工发展到 68人,日产7200码,染布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大顺拳头产品 ——“三侠青力畅销塘沽和锦州之间,“士林兰"也供不应求, 而且售价还稍高于天津产品。1938年获利8万余元,大顺进入鼎 盛时期。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日寇对中国的侵略,唐山沦陷, 日本军国主义的掠夺,使原材料供应没有保证。加之资本家和部分 工头面对危机,不顾全局,只想自己,有的只支岀不投入,有的 甚至抽逃资金,结果在1943年被迫停产,关门歇业。日本投降 后,大顺于1946年勉强复业,却巳元气大伤。景象大不如从前。股 东傅家逐渐衰败,傅玉珍抽股逃台,大顺的支柱翟凤池也年老体 衰,力不从心,不得已清《挑担”常文元作代理人,翟于1949年 病逝。常极力支撑,多方筹集,资本也只有120匹布。在国民党               统治时期,内战不停,经济萧条,大顺生产仅处于维持状态,有 时工人几个月开不出工资③。
大纶染厂建于大顺歇业期间,日寇占领唐山,大顺被迫歇业 三年有余。家居外埠且与大掌柜翟凤池关系较密的领班技师王纯 俭被留下管理门户,盼望东山再起。王比较清闲自在.有些熟知 王的布贩们经常攒掇他:■你会技术,又没啥事,帮我们染点 布卖,不会亏待你的!”王借东家有存色的便利条件,偶尔帮助煮 点布。翟晓得后,想让王到其有五间房的闲院去干,并说,。用了 色记着点就行”。可翟的老婆不干,想把宅子,染料算成股份, 王却觉得不合算,于是正式辞掉看门的差使,与弟弟王纯锡和工 友鲍献臣三人,占用了常文元的两间房,安上一口大锅.一个风 箱,几口大缸,使水人力挑,缺料去天津背.在无多少资金的情 况下,土打土闹地办起一个染工作坊,起名叫大纶染厂④。
              1947年从东北避难归唐的鄂玉枝(干过染业),一次找到王 纯俭商量鄭别凑合了,我'挑担'刘荣庭(小资本家)在我这儿有 300匹存布,用它垫本,找个地方,添点设备,咱们合着干吧! ” 就这样,在马家屯前街39号租个小院,添了一台小轧光机,一台 ,小烘干机,两对染槽,一台小锅炉,十几名工人,靠收取零活和 为布贩加工维持生计,生产旺季基本是春三月、秋三月,一年有 举年闲,日产最多不到70匹布。工人上班管吃•歇工也有收入, 因多系亲友、工友关系,生产尚能维持。
              二、解放获新生,改造得发展
              1948年12月12B,唐山解放。
              由国统时期熬过来的大顺、大纶染厂,因1949年闹水灾,农 业欠收,原材料短缺,资金匮乏,企业开工不足,生产、经营依 然困淮重重。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制订的一系列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扶持、利用的政策,拯救了危在旦夕的大顺、大纶染厂,使它们 起死回生,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解放后,人民政府狠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取缔纱布业的投 机违法活动.并号召有条件的可以转入工业经营。大纶染厂因 “业务倩况不佳,资金周转不灵”,特提出々歇业呈请” °正愁 找不到转业对象的振义成纱布庄,用690匹布的高价接过了大纶, 于1950年1月6日开业,更名为大纶义记染厂⑤。经理王义、芳 经过权衡考虑,留用了原天纶的全部技术人员,并聘任原大纶创 始人王纯俭为技师°他们还全面分析研究了原大纶问题之所在. 有的放矢地进行了扩建和改造。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扩大 了六间厂房,新添置丝光机一台,干燥机四架,染槽两个,化验 箱一个,水塔加高一层,全部机件焕然一新。从此,产量大幅度 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三侠”、《金星”的牌子又打岀去了, 大纶染厂获得新生⑥,为了发挥私营企业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原材 料紧映、开工不足的情况下,市政府自1950年6月开始,对大 顺、大纶试行委托加工。经过试行,1952年8月,市花纱布公司 与两厂正式签定了加工合同,斯1953年基本上巳全部为国家加 工,实行统购包销。花纱布公司遵照合同,除及时提供任务和原 材料之外,还积极给予具体帮助和指导。如提前付给30%的工缴 费,以解决资金周转中的困难,选派得力人员深入调査研究作具 体的指导。大顺染厂因生产设备陈旧,产品规格达不到要求,公 司通过派员与厂技术工人合作,联合攻关,逐渐使产品达到国家 要求标准,由于实行了加工定货,统购包销.使私营企业有了安 全感,不愁原材料短缺,不愁开工不足,不愁没有销路,年加工 任务由初期的50%上升到90%以上。生产有保障,资方可集中精 力抓经营管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较好的发挥,由于劳资 双方同心协力,挖掘企业的潜力,努力提髙产品质量.降低物质 消耗,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象大纶染厂的日产量由原来的 20轴提高到30.7轴,染色成本每匹布由3.66元降低到3.27元。这 样使厂方获纯利由9.26%提髙到22%⑦。
              解放初期,党团组织在私营企业内尚未公开,力量又比较薄 弱,企业工会组织发挥了骨干和桥梁的作用,特别是劳资协商会 议制度的建立,逐渐确立起工人阶级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
              1950年6月,国家有一批布想交给大纶加工染色。经理既怕 吃亏,又怕交不了差,退迟不敢答应。厂工会把工友们发动起 来,一再给资方撑腰打气,说8 “答应吧,签合同吧,我们一定 帮助资方克眼困难。”合同签定后,为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国家 加工任务,没有上浆机,工入们群策群力自己造,共产党员修理工 白福祥带头从废料堆里找来适宜的零件,不会画图,就黑夜白日 的捉摸,捉摸不好,就请技师帮忙,几经奋战,终于制成一台土 上浆机。生产用的井水杂质多,染色质量不合格,他倡又极力管 促资方安装了自来水设备。经过劳资双方的共同努力,首批加工 任务如期交货了。以后,随着加工任务的增多,工会又积极地开 展起劳动竞赛.使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到1951年 底厂盈利就达:46。00:多元⑧。大顺染厂由于设备陈旧,蒸汽锅 不能烧足度数,拉宽机太短,拉出的布不合规格,故此第一批加 工任务没能完成计划。在资方失去信心的情况下,厂工会积极建 议资方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许多职工都主动提出暂不支薪或少 支薪金。职工的言行鼓舞了资方经营的信心,除将原有拉宽机彻 底检修一番,还从天津购置一台大拉宽机,使该厂很快适应了加 工生产的需要,较好地完成了第二批加工任务⑨。
              在席卷全国的抗美援朝运动中,两厂都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 会的号召.全体职工以超凡的劳动热情投入到多增产、多捐献的 劳动竞赛之中。大纶染厂及时召开劳资协商会议,共同制订增产 捐献计划。资方经理积极调整劳动组织,增添新的机械设备。广 大职工除每月捐献一天的工资外,都把劲使在发展生产上。他们 把每天的工作都事先订出计划,确保工序间的衔接平衡。职员们 坚持每天早上班将一天要染的布都运到机旁,形成上下左右,你 追我赶,争分夺秒人人为捐献“工商号”飞机贡献力量。。
在改造的初级阶段,并非风平浪静,1952年在全国开展的大 规模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 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中,在市委工作队 的协助下,群众揭发、检举出资方许多行贿,偷税漏税、侵占国 家资财等不法行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大纶义记资方,在1950年 至1951年间,采取以多报少、寿虚作假的手段,侵吞国家资财达 28000多元,仅1950年就获纯利1300多匹布,而资方却只报了一 半隐瞒了一半。。由于群众发动得充分,连最知情的帐房先生也 出来作面对面的揭发,迫使不法资本家只好低头认罪,彻底交符 何题。最后,大纶义记被定为"严重违法户”,本着批判教育从严,经济处理从宽的原则,在经济上仅给一次性罚款700。元的处 理,并免于刑事处分⑫。这对资方既是教育也是挽救,副经理王 振川在检査中所说:"1952年在全国开展的轰轰烈烈的五反运动 中,我们成了严重违法户,全部把企业交公也不够。可是党仍按 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一切从宽,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感到群 众的威严,也感到党的温暖。”
              1953年,国家完成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开始进入第一 个五年计划时期,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上级的安 排部署下,两厂深入地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使劳资双方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了一定的认识。
              1954年唐山市开始有计划地扩展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下半 年,在进行公私合营试点基础上逐渐推开,路南区于8月18日在 大同橡胶厂召开了签订公私合营协议书现场会,大顺,大纶劳资 双方代表也参加了会収。大纶经理王义劳代表厂方向大会作了发 言,表示要以大同橡胶厂为榜样,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实现 公私合营。会后,劳资双方经过认真研究,于9月23日向上级正 式递交了公私合营的呈请书。
              为确保公私合营工作的顺利实现,在中共唐山市委的统一领 导下,路南区委于1955年11月向两厂统一选派了工作组,工作组 组长王永年兼任染厂的党支部书记,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有两项• 一是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培养壮大骨干队伍,加强党在合营中的 思想政治领导,二是掌握和摸清两厂的资产、设备、生产经营 等经济状况,清产核贺,焙塞漏洞,为公私合营和生产的正常进 行奠定基础。
              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贯彻和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 主义改造的不断深入,大顺,大纶两厂的多数资方人员感到公私 合营巳是大势所趋,锐不可挡,愿意跟上形势,公私合营。但也有 少数人三心二意,口是心非■甚至抱有消极抵触情绐.象大纶义
              记的一位经理,價在合营呈请书上签了字、盖了章,内心却总是 不服,甚至想将万元'资本从厂里抽走,还说要把设备铸上,大顺 的一位代理人则叫苦连天,说,“我贫农出身,又无资本,却成 了资产阶级分子!”生产经营上持消极态度,对上级的号召持应 付态度⑬。针对这种情况.工作组和党支部紧紧依靠党团骨干分 子,深入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党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方 针政策,还以解放前后的情况对比启发资方认清只有走社会主义 道路,才是唯一光明正确的选择。同时,让他们参加市工商联合 会举办的资方人员的轮训班,有针对性地学习上级文件,打議 想,卸掉思想包袱,为公私合营扫清思想障碍⑭。经过大量工作. 1956年1月3日大纶,大顺两厂又向上级递交了行业性联合的公 私合营呈清书,很快便在1月17日获得上级的正式批准,实现了 公私合营.两厂合二为-。厂名叫“唐山市染厂"。
              公私合营后,对企业的总产值、从业人员、资金总额、营业 额、主要产品、产量和机械设备等,进行复査核实,尽量做到圆 满无漏⑮。通过核实,两厂合计的资产总额12.3475万元,私方人 员依此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拿定息。最高的是原大纶义记宏理 王义芳,年股息2082.40元,最少的是原大纶股东陶振兰、姚逸 民,年股息只有82.48元。两厂公私合营后,对资方人员贯彻“包 下来”的政策,做到了量材录用,适当照顾。合营之始,’明确王 义芳为合营后的厂负责人。过一段时间后,工作组撤走,市委正 式委派赵志明任唐山市染厂支部书记,王荣堂为厂长。资方人 员,除调王义芳任轻化公司副经理外,其余都作了适当安排,大 顺代理常文元、副经理傅玉珊,大纶副经理王振川、副经理陈汉 勋,都分别担任了副厂长,分管不同的业务工作。为确保合营后 公、私方人员协调一致,有职有权,民主制定了 4公私共事细则 试行草案” o明确了公私双方干部统一在党的领导下,实行民主 集中制,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确定了各厂长的分工和各自的职权范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3细则强调公方人员要尊重私 方人员的职权,私方入员要服从公方人员的领导,遇有分歧意 见,需要经过民主协商,不得一方强制另1方。细则还要求公方 人员抓好职工干部的思想教育,尊重私方人员的领导。对私方人 员的社会活动要尽量给以保证和照还规定每月召开J次公私 双方的书记,厂长,工会主席等参加的思想见面谈心会,开诚相 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共同奋斗⑯。
合营的前前后后,由于较好地贯彻了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有力地保持和调动了资方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一向较好 的陈汉勋,合营后工作更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说话办事都十 分注意影响,作出表率,后来被市工商联合会吸收为委员。傅玉 珊自任合营的副厂长后。经常亲自联系业务,有时还骑车驮运所 需的物资材料,受到工人们的赞扬⑰。傅玉珊在一份自传材料中 写道,“在公私合营当中,我存在着不正确的思想,认为一合营 算完了,没有什么前途了!从合营以来,我亲身体会到社会主义的 优越性,企业发展得更好了,这对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利的, 使我思想上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妙。”
              建国后的短短几年中.在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改造一系列方针 政策的指引下,大顺.大纶由私营资本主义企业,逐步改造为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企业,生产关系的变更适应了生产力的 发展。合营初期因受厂地的限制,仍坚持就地分散生产。随着原大 纶厂址扩建改造工程的完成,于1958年3、4月间合并到一起, 此时唐山市染厂共有锅炉四台,染槽六对,大丝光机一台,烘干 机四台,尘洗机两台,开幅机一台、精炼釘两台,工人达200多 人,年产量120。万米,利润100多万元,在唐山轻化系统巳占有 相当的位置。1959年组貌w拖拉斯”,染厂与织布厂、小商品等合 并为唐山织染厂,工人发展到800多人,规模更大,经营范围更 广,厂建立了党总支睇.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得到提高。
              纵观大顺,大纶染厂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初级到髙级,由小 到大,步子是稳妥的,发展是健康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是,象大纶 义记股东陶振兰、姚逸民等用个人做工积攒的钱解放后入了股, 而且股金仅有一千几百元,竟长期划为资本家,姚逸民“五反” 前经常跑外采购,有时为工作方便给对方买双合脚的布鞋,运动 中竟被打成“行贿专家"等等一些作法,挫伤了一些人的积极 性。直到1980年区分“三小”时,他们总算从资本家的行列中区 分出来⑳。
注释,
① 唐山市工业局档案全宗110号115卷《唐山市私营工业番本 情况调查表》。
② 关于大顺、大纶染厂情况座谈记录,存本厂资料室。
③ 唐山市工业局档案全宗110号109卷《印染厂简单历史沿 革》。
④ 印染厂退休工人鲍献臣谈话记录。
⑤ 唐山市工商联档案95册《大纶染厂歇业退会申请书》。
⑥ 1950年6月21日《唐山劳动日报》。
⑦ 1952年10月17日《唐山劳动日报》。
⑧ 1952年9月25日《唐山劳动日报》。
⑨ 1952年9月21日《唐山劳动日报》。
⑩ 1951年8日30日、1951年9月25日《唐山劳动日报》。
⑪唐山市总工会档案《唐山路南区工会工运史》。
⑫唐山印染厂劳人科陈汉勋个人档案。
⑬同注③
⑭原大顺、大纶合营工作组长王永年、退休干部陈贵廷谈话 记录。
⑮唐山市工业局档案全宗11Q号124. 115卷。
⑯唐山市工业局档案永久140, 174卷《公私共事细则》。
⑰同注②
⑱唐山市印染厂劳人科傅玉珊个人档案。
⑲同注③
。印染厂劳人科傅玉珊、王振川个人档案及印染厂工人飽庆 福谈话记录。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