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级别的形成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脱产干部无工资。物质待遇实行供给制,每月发少量现金作为津贴费。建国初期实行“大包干”制度,每个干部月薪约折小米60公斤。家在农村的干部并享受代耕。
工人多在私人厂家劳动,按合同执行计件或计时工资,以维持其最低生活需要(详见社会编职工生活一节)。
1952年,干部开始划级,丰南当时级别界限为14———24级,但只在伙食标准费上加以区别:19 级以上享受中灶待遇,月标准16.36元;20级以下大灶待遇,月标准为10.06元。工人执行8 级工资制。
1954年6月12日,脱产干部由供给制改工资制。同年,并对156名年轻干部进行了定级,定为21 级的5人,25级的151人。
1956年6月,根据国务院决定,进行工资改革,正式执行工资制,包括新增职工工资一并进行调整,调资部分占13%,提资幅度为14.5%。干部、职工分别进行了评级、定级和提级。除技术人员发给技术津贴外,取消了津贴费制度,农村代耕制度也随之废止。
干部工资提高幅度表(1955•8~1956•7)
级别 | 1955年标准(元 | 1.956年标准(元) | 增加绝对数 | % |
13 | 122 | 147 | 25. 00 | 20 |
15 | 96 | 117. 50 | 21. 50 | 22 |
17 | 77 | 93. 50 | 16. 50 | 21 |
19 | 62 | 74. 00 | 12. 00 | 19 |
21 | 50 | 59. 00 | 9. 00 | 18 |
23 | 40 | 47. 00 | 7. 00 | 17. 5 |
25 | 30 | 35. 50 | 5. 50 | 18 |
27 | 24 | 28. 50 | 4. 50 | 18. 7 |
30 | 18 | 22. 00 | 4. 00 | 22 |
工资调整
1963年,根据中央决定,进行了工资调整,全县18级以下干部595人调了级,升级面占同级干部的40%。17级以上的32人,升级面占同级干部的25%。职工(固定工)有1627人上调级,升级面为40%。
1966年至1976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干部工资未动,仅职工于1972年作过一次工资调整,并取消了奖励制度。从1978年起,逐步恢复了奖励制度和考勤、考绩制度。1978年至1983年全县干部职工分别普遍上调工资。其中,1977年,有550名干部上调级,占调级面的40%,1979年,2482名干部和2651名职工分别上调工资级别。1981年10月,文教、卫生口调整工资,共调2585 人,中小学教员1381人普调l级(中学教员723人,小学教员658人)。
工资改革
1985年,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工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领导干部实行基本工资加职务津贴,一般干部实行基本工资加奖金,职工分别执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和浮动工资。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资改革的干部4789人、职工510人,月增资105665元,人均增资19.74元。其中,列入机关改革范围的1777人,月增资32940元,人均增资18.54元。列入事业改革范围的3615人,月增资64377元,人均增资20.34元。其中,中小学1950人,月增资44039元,人均增资22.85元。
参照机关工资改革调级的197人,月增资3690元,人均增资18.53元。
列入公安系统改革范围的160人,月增资4658元,人均增资29.11元,列入集体事业改革范围的干部154人,月增资2700元,人均增资17.53元。
国营企业共36家,列入工资改革范围的职工4383人,月增资61462元。其中,低于定级水平的2349人,月增资18050元,套级的2034人,月增资14990元,升级的3520人,月增资28448元。在增资总额中,按实际增资人数,人均月增资15.32元。
县地工资类别调整:1979年10月,由4类地区调为5类地区,提高地区差价为工资总额的2.75%。
丰南县几个年份干部、职工人均工资对照表
项目 数字 年度 |
干部月人均工资(元) | 职工月人均工资(元) | 备注 |
1949 | 24. 75 | 27. 77 | 各年度均不含奖金 |
1952 | 38. 50 | 32. 25 | |
1956 | 51. 70 | 38. 40 | |
1963 | 52. 70 | 53. 44 | |
1971 | 57. 20 | 42. 63 | |
1979 | 61. 73 | 50. 95 | |
1985 | 75. 00 | 61 .00 |
丰南县干部、职工平均人数及工资总额表(1949~1985年)
年度 | 人数 | 工资总额(万元) | 年度 | 工资总额 (万元) | 人均说明 |
1949 | 1985 | 69. 7 | 1968 | 509. 8 | 历年人数和工资包括省属、市属 |
1950 | 2510 | 88. 5 | 1969 | 484. 2 | |
1951 | 3400 | 120. 5 | 1970 | 548. 6 | |
1952 | 5155 | 207. 3 | 1971 | 739. 5 | |
1953 | 5499 | 262. 0 | 1972 | 872. 0 | |
1954 | 6345 | 298. 0 | 1973 | 919. 8 | |
1955 | 7002 | 309. 0 | 1974 | 854. 1 | |
1956 | 6876 | 322. 0 | 1975 | 993. 8 | |
1957 | 8482 | 420. 0 | 1976 | 880. 0 | |
1958 | 9372 | 476. 0 | 1977 | 982. 5 | |
1959 | 13476 | 679. 5 | 1978 | 1114. 5 | |
1960 | 16000 | 813. 3 | 1979 | 1313. 0 | |
1961 | 13983 | 733. 0 | 1980 | 1520. 3 | |
1962 | 11431 | 624. 5 | 1981 | 1648. 7 | |
1963 | 8739 | 5l0. 3 | 1982 | 1739. 2 | |
1964 | 8612 | 536. 6 | 1983 | 1700. 0 | |
1965 | 7884 | 460. 4 | 1984 | 2119. 3 | |
1966 | 8018 | 467. 9 | 1985 | 2054. 5 | |
1967 | 8278 | 476. 0 |
奖金
1955年,本县在县社系统开展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每季评选一次;厂矿、企事业单位则在每年底评选劳模;被评选者则奖给毛巾、被单等实物。1964年,供销社系统每年底对评选的先进人物,发给少量奖金,称“综合奖”。1965年以后,则以“物质刺激”、“奖金挂帅”等罪名而被批判和取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重申按劳分配的原则。1978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的通知》,本县开始恢复奖励工资试点工作。1979年,经原唐山专署劳动局批准,在全县26个企业中实行了奖励工资制,其中,全民企业16个,集体企业10个。享受奖金的职工7904人,奖金按标准工资总额的10%至12%提取并摊入成本,平均每月提取奖金总额为5483 元,平均每人每月6.64元,发放奖金总额占全年工资总额的6.57%。从1981年起,每年奖金总额不超过2个月工资,多数扩权试点企业不超过3个月工资。1981年,全民企业共提奖金总额445347元,平均每人每月8.19元。1985年,县属全民企业奖金总额为117.7万元,平均每人每月11.5元;县属集体企业奖金总额138.8万元,平均每人每月14.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