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行健 自强不息 ——访中文系教师杨立元
君行健 自强不息
——访中文系教师杨立元
杨宇佳  何  鹏
 
           杨立元现为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河  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滦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因教学科研成果显著,他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  等师范院校教师奖、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唐山市劳动模范、唐山市专业技  术拔尖人才、唐山市模范教师、唐山市首届社科青年专家、唐山市十佳青年作家等多项荣誉,是河  北乃至全国有较大知名度的学者和文艺评论家。
           杨立元教授成果丰硕,先后出版了《“三驾马车”论》《新现实主义小说论》等20余部专著,在《文  学评论》 《文艺理论与批评》 《求是》 《光明日报》 《文艺报》 《作品与争鸣》 《河北学刊》等国家、 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 《高等学校文科学校文摘》和中国人  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学理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 《美学》等多家刊物全文转载或摘引,发  表文字达1000多万字,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著名文艺批评家。他的作品曾获中国文联第  一届、第五届文艺评论奖,华北区第二届文艺理论奖一等奖,第七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  工程”奖,第十一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第六届、第七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第四届、第五  届、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北省第二届、第四届文艺理论“金鹿奖”,河北省第三 届、第四届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唐山市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 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唐山市首届文艺精品工程特别奖、唐山市献言献策金奖等30  多个奖项。
多年来,杨立元教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 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摸索出一系列较为完善、先进、合理的教学经验。其主要做法是:注重“四 结合”,即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简要性与形象性相结合、 一科与多科 相结合;坚持“三贴近”,即与时代精神贴近,与社会实践贴近,与学生的实际贴近;做好“三用”, 即用先进的理论引导人,用精彩的授课感染人,用自身的写作带动人。因此,他在教学上取得了优 异的成果,他任负责人的《文学理论》课程在2006年河北省精品课程评选中被评为精品课程,成为 我校首批省精品课程,评估专家对他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大为称道。他的教学成果《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河北省第九届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以科研为先导,以教改为基础, 积极创建优质精品课程》等课题为河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受到了业内专家的好评。《文艺报》以《用 教学和科研打造一流学科》为题专门介绍了他的教学和科研的情况。目前,他还是省重点发展学科“中 国语言文学”文学理论方向的负责人。
           杨立元教授最早在文坛被人所知,是他提出了河北文坛“三驾马车”的称谓,并对此进行了深入  持久的研究,使得“三驾马车”享誉文坛,也使得河北文学走向了文学的高地。那是在1996年8月 23日在北京召开的“河北三作家何申、谈歌、关仁山作品讨论会”的当天在《文艺报》的重要位置  发表了杨立元的《贴近现实 反映人生——谈河北的“三驾马车”》的评论,从此“三驾马车”这个  称号不胫而走,并享誉全国,接着杨立元教授又写出了专著《“三驾马车”论》,并由中宣部副部长、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题写书名,著名文艺评论家郑伯农作序。这样使得“三驾马车”被写进了  中国文学史,迄今仍享誉文坛。
           随着河北“三驾马车”的崛起,以及张平、周梅森、陆天明、柳建伟、张宏森等人的作品的集 束出现,从而引发了新现实主义思潮。杨立元教授又适时写出了《新现实主义小说论》,为新现实 主义思潮定性作论,构建了现实主义新的理论话语,为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在北京举行 的作品研讨会上,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崔道怡将此书称之为“世纪末的时代先声”, 说“这部书,犹如史卷,历久弥新,会成为现在和今后人们回眸文学历程时不可不看的重要参考”。 这两部书坚实地奠定了杨立元在中国文学评论界的地位。
           杨立元教授不仅在文学评论上享誉文坛,在文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写出了国内外第一部关于 研究创作动机的理论专著《创作动机论》,填补了文艺心理学的一个空白,成为文学理论构建中的一 个重要的收获。复旦大学教授蒋国忠认为: “用一本专著的篇幅全面、深入地研究创作动机这么一个  问题,至少国内还是属于首创,作者运用各个学科的心理学观点与方法,多维度地研究文艺心理现 象,使得创作动机研究做到独出机杼,别树一帜。”廊坊师范学院教授苗雨时认为: “作者攀登历 史和时代的制高点,重视和追求理论创新,致力于构建宏大的论辩结构和体系,使创作动机这一命题, 体现和负载着与时俱进的崭新品质。所以,这部专著不仅具有集大成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适应当 下创作的现实指引意义。”近日,他又出版了《创作动机新论》,对创作动机进行了新的理论建构。
           杨立元教授不仅密切关注全国的文学现象,也十分关心本土作家的创作和地域文学的研究,积 极打造文学群体,为给本土作家作论,给地域文学写史,他先后写出了《滦河作家论》《唐山作家论》《老 呔作家论》 《开滦作家论》  《丰润作家论》  《丰南作家论》 《燕山作家论》  《承德作家论》,通过 纵向和横向、历时与共时的专论式的解读,全景式地绘制出了冀东北和滦河流域文学的清晰版图和 生动地勾画出了地域作家群的形象谱系,对地域文学的概念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建构和阐释,独创地、原创地将一个个地域文学群体推入中国当代文学的范畴。这些作品不仅为地域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  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对研究河北乃至中国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会成为一部部“史记” 而留存。
           杨立元教授还在《青年文学》 《长城》 《当代人》 《唐山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学作品,  出版了长篇小说《滦州起义》,散文集《家乡戏》和《情酬苍生》《辉煌的金字塔》等10余部报告文学。 因为他在文学评论和创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文艺报》主编郑伯农称他为“文坛双枪将”。
           多年来,杨立元教授文心沉静、心无旁骛、不计名利、锐意进取、默默奉献,在文学的道路上执著前行,真可谓“君行健,自强不息”。因此他被人称为“滦河岸边不知疲倦的纤夫”“大漠中的鸵鸟” 和“冀东文化的守望者”。但这对“何以解忧?唯有写作”,将文学作为安身立命,甚至是乐生的  一种方式的杨立元教授来说,只是觉得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是对现实和历史的一份交代,  对生他养他土地和人民的一个回报。
 
杨宇佳、何鹏,唐山师范学院报记者。
原载《唐山师范学院报》2014年11月30日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