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到底是药王庙还是药王寺
其实,很多人搞不清楚,到底是叫药王庙,还是叫药王寺,要么含糊其辞,要么争论不休。
这张药王庙的老照片,提供者是付庄子村原村主任康明。他是村中难得的“文化人”,有自己的书房,写得一手好字,更为难得的是,一直致力于药王庙的史料收集和研究,提起药王庙如数家珍,却严谨如一。
据村民艾凤华回忆,1946年(或1947年),在天津做买卖的二叔艾玉彬,回家看望艾凤华的父母。艾凤华的父亲叫艾玉廷,字锦堂,在家务农。弟兄二人到庙中游玩时,艾玉彬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将药王庙的正面和侧面拍了下来。多年以后,人们意外发现了这两张小二寸的照片。这是药王庙唯一存世的照片,让后人有幸一睹真容。另一张侧面照,构图不尽人意,意义不大,故此未做展示。
据时任东田庄乡文化站站长季世存回忆,大约在1989-1990年间,艾玉廷的姑爷翟作为在整理艾玉廷的遗物时,看到了这两张照片,交给了季世存。季世存一看,认定其有一定的文物价值,立即向县里的文保科长董仲山(王兰庄横沽村人)做了汇报,并叮嘱翟作为一定妥善保存。后来,康明找人放大了,并将其两面用玻璃板夹起来,特别精心。照片的原版,现在翟作为的儿子翟荣祥手中保存,这也是一个有心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寺、庙”连在一起说,渐渐也就约定俗成。其实,“庙”与“寺”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开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所,后来又渐渐趋向统一。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抽丝剥茧,慢慢梳理,就会弄得明白。
一是本质不同。
寺最初和佛教没有任何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寺是官署和中央机构,明代设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等官署,是皇帝直接管理的机构;而“庙”最早指的是祖庙。如皇家的太庙,一般是皇家供奉祖先的地方。古文“庙堂”二字,则是指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来就成了朝廷和帝王的代称。
自西汉和东汉以来,从西方来中原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被称为“寺”。所以,人们习惯上认为,从两汉开始,“寺”成为佛教建筑的代表,而“庙”则是供奉鬼神的殿宇。
二是起源不同。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得多,最初是古人祭祖和处理政事的地方,后来随着道教的日渐兴起,道教入庙,算是有了一个明确的归宿。道教相传起源于黄帝,所以黄帝是道教的始祖;道教的思想集合于老子,所以老子是道教的道祖;最后成于张道陵(张天师),所以张道陵是道教的教主。道教自东汉中叶创立以后,以神仙崇拜作为其核心信仰,广泛吸收民间信仰,将土地神、火神、山神等信仰都纳入其神仙体系,为众多神仙立庙祀奉,兴建了许多的道教建筑,并且以“庙”来命名,如土地庙、城隍庙、山神庙、关帝庙、东岳庙等等。
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距今有2500多年。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带着40多卷经书来到中土,汉明帝极为礼重,亲自接待,并将他们安排在鸿胪寺暂住。次年,又为他们在洛阳建造了非常雄伟的房舍,用来弘扬佛法。因为是用白马驮着经书而来,僧人又是从鸿胪寺迁入,故取名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为中国、越南、朝鲜、日本乃至欧美一些国家的“释源”和“祖庭”。自此以后,凡是佛教建造用来传经的场所,都称之为“寺”。 到了大约四百年以后的南朝,皇帝和大小官僚无一不好佛,把佛教推向了顶峰。《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载:“都下(都城,今南京)佛寺五百余所”。唐代的杜牧曾写下一首《江南春》,其中便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流传至今。
三是修习不同。
人们信仰不同,修习的场所也就有所区别。最初的时候,寺、庵是佛教寺院,主要用于礼佛、参禅、学习等;庙、观是道教寺庙,主要用于祭祀、求神、祈福等;祠则主要用于祭祀祖宗和先哲。因此它们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布局也不尽相同:寺、庙、观通常规模较大,建筑风格多样;庵通常较小,建筑风格简洁朴素;祠则通常较为庄重,注重装饰和纪念。寺里的出家人叫和尚。和尚是梵语,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现也作对出家人的敬称,他们通常在寺院中所诵的经文为《金刚经》、《阿弥陀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庙里的出家人叫道士。“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 (见《太霄琅书经》),他们在庙里诵读的是《道德经》、《南华真经》和《冲虚真经》等;庵里的出家人叫尼姑,明清以后不收男士,故特指女尼,与和尚念的经是一致的。
四是供奉不同。
庙里供奉的,一是祖宗牌位,二是天地神灵,比如盘古、女娲、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送子观音,三是贤哲伟人,比如孔孟、岳飞、文天祥等;四是各行各业的祖师爷,比如医学的孙思邈、木工的鲁班、五路财神中的赵公明和关公等等。而佛教供奉的一般是佛像,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释迦摩尼佛、弥勒佛等等。
五是文化内涵不同。
中国文化,其根本就是儒释道文化。有人归纳: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儒家从立命做起,道家从炼身做起,佛家从养性做起。所以有人形象地总结道:儒门道户释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心慈性善本同宗。就连南怀瑾大师也说:“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一语道破,醍醐灌顶,如清夜钟声,点醒群梦。
我们把视线重新移回到《丰润县药王庙功德碑》上来。既然碑文上都说了是“药王庙”,便无需争议。当时各地多建有药王庙,目的是祛病消灾,尤其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势下,老百姓更加渴望生存和健康;或是寻求一种心理寄托,人们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先贤的追思和感恩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