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关于药王庙的建设细节
第五章 关于药王庙的建设细节
 
           我们对药王庙的所有定论和推断,都来源于五个方面:一是碑记,二是史志资料,三是照片,四是过去热心人士撰写的散记,五是年长者的回忆以及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
          付庄子村的左志义老人,曾亲笔撰写回忆录《干瘪和尚的传奇与药王庙的兴消》。这部手稿共11页,首页的右上角清楚地标注着“于2005年成文,2013年重修”的字样。据康明介绍,老人家今年90岁了,10年前重修此文的时候已是耄耋之年,这种心怀悲悯、纯粹质朴的情怀令人感动。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告诉后人,我们这里曾经有座药王庙,药王庙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本想去拜访左志义老人,康明犹豫了一下,摇摇头:“糊涂了,脑萎缩……”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文化,都是抢救性挖掘,哪怕迟了一年半载,甚至三两个月,一段历史的真实,就可能深埋在岁月的废墟里,永远不见天日。
          在回眸一望的同时,我们极力去探求原本的底色,宛若吹糠见米,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场景。
          一是药王庙的整体布局。
          原东田庄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张国夫,曾根据村里老人们的回忆,手绘药王庙的平面图。药王庙坐北朝南,正面有山门(正门),又有左右偏门各一,东南角有钟楼一座;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棵国槐;前殿中央是一个穿堂,左右各有三间;走过穿堂是一个大院,迎面是七间后殿,其中正殿三间,左右各有配殿(比正殿矮二尺许)两间;院内西厢房为僧寮(住处),东厢房为斋厨(食堂),院内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整齐地栽种了四棵树,其中东南角是国槐(今尚存),其余三棵是柏树(已灭失)。
          由此可见,整个药王庙的规划、施工都是相当周详的,虽然规模不大,但功能齐全,有模有样。有资料记载,“山门前三级青石台阶,正中门楼飞檐斗拱,屋脊上扣青色圆瓦,四角是飞禽走兽的砖雕。前殿高一丈五尺,宽九丈,深三丈;后殿高一丈六尺,宽六丈,深三丈……”(后殿宽度不含东西偏殿)。如上数据,应当是可信的。
          为了考证药王庙的原有建筑风格,笔者专门开车去了天津宁河的天尊阁,又名太乙观。如果走路况较好的芦玉公路,距离付庄子35公里,45分钟的车程。这是一家以阐教鼻祖命名的道家禅院,为全国道教供奉元始天尊的主道场,始建于唐朝贞观十九年(645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建,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由山门、配殿和楼阁组成,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占地6000平方米,为天津、唐山滨海地区具有明显明代特征的建筑。据《丰润县志》载:“太乙观在丰台中,有文昌宫、灵官殿,又有楼房三叠,上为紫微殿,中为王母殿,下为天尊阁,形势壮丽,高八丈余。”站在楼下,仰视楼上的一砖一瓦,脑子里叠加的却是药王庙的影子,令人心生感慨:能保存下来,何其幸哉!
          二是关于晨钟暮鼓。
          据村中老人回忆,钟楼里有一铸铁大钟,一人来高,几百斤重,悬挂在一根檩条上,清晨撞之洪亮悠扬,四十里外的芦台、王兰庄都能听见,而且会因撞击的角度、力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有很大区别。
          在钟楼的入口处有楹联一幅:“晚驱邪魔安社稷,晨唤醒梦渡迷津”。俗话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这里只有过年、庙会的时候才撞钟,且约束颇多,比如每逢闰年便不可撞钟。这里的戒律,可能与道教的传承有关。
          1958年大跃进,大钟没能逃脱厄运,被砸碎拉走“大炼钢铁”去了。当时,药王庙早已改成小学校,上下课无钟可敲,恰好相邻的李兴庄创办农中,原任小学校长的毕瑞调任农中任教,便从李兴庄农中拉来一口铜钟挂在院子里的柏树上,但不久也被砸了。
          在访谈中,很多人提到了毕瑞和他的夫人张梦云。他们是乐亭人,解放前因“跑敌情儿”来到李兴庄西街定居,两口子都是教书先生,待人和善,斯斯文文的。毕瑞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在唐坊高中师训班遇难;张梦云2020年去世,享年92岁,膝下两儿一女都很优秀。她在1948年当过地下交通员,因一同工作的同志或牺牲或病亡,无人作证,未能享受离休待遇,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药王庙没有鼓楼,却有一面充满传奇色彩的大鼓,没有人能够说清大鼓的来历。
          三是庙门前的两根旗杆。
          民间有句歇后语:老爷庙的旗杆——独一根。老爷庙就是关帝庙,从古到今,庙门前都只竖立一根旗杆,上悬“关”字大旗。民间把繁衍后代叫“留根”,久而久之,人们便借用关帝庙前只有一根旗杆,来比喻只有一个儿子来传宗接代,继承香火。但药王庙门前为何有两根旗杆呢?
          坊间传说,旗杆是涵宏和尚自黑沿子渔民家化缘得来,原是造船的桅杆,从中演绎出绝食跪求、感天动地等许多悲情故事。但从时间上推断有些牵强,涵宏和尚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圆寂的,如果是他化缘得来,年代过于久远。最大的可能是,药王庙早年就有旗杆,只是最初的竖立和更换均无可考。照片上的两棵旗杆,极有可能是在涵宏和尚圆寂之后,药王庙名声鹊起,广延声誉,一些信众被愿力感召所捐赠。
          据张志善老人生前回忆,这两根旗杆清末民初已有。至于它们的来历,村里的老人们一直笃信是绰号“翟大胡子”的翟天池弄来的。在下文《干瘪和尚碑记》中提到的“翟觐光”,又名翟腾羽,就是翟大胡子的儿子。翟大胡子文武双全,当年在付庄子“火烧地皮,圈土占地”,非同一般。为了还愿,他从海边的黑沿子村一高姓渔民家中,购得两棵造船用的桅杆,运至药王庙,做了旗杆。
          过去流行的说法是,因为庙里既有道士,又有和尚,所以一根挂道教旗帜,一根挂佛教旗帜。对这一说法,有待商榷。
          其一,佛教教旗是1885年美国军官亨利·斯蒂尔·奥尔科特设计的,由蓝、黄、红、白、橙及前五色的混合色组成,是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的六种光色,也是智慧、平等、慈悲、和平的象征。可直到1952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二次大会,才正式确认该旗帜为佛教的教旗。众所周知,那时我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破除迷信的活动,药王庙偏居一隅,不可能与国际接轨,去悬挂国际佛教旗帜。
          其二,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都被誉为“心性修养和文化修善”的重要代表。道教悬挂的旗帜类型较多,常见的有五色令旗、太极图案旗、八卦图案旗和龙图案旗等。每一种旗帜,都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的符号,尤其是五色令旗,是以五行五色为基础制作而成的,黄色代表土,白色代表金,红色代表火,黑色代表水,蓝色代表木,道教将其用作敕召万神的一种法器。
          由此可见,庙前的两根旗杆,悬挂的都是道教旗帜,与佛教无关。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