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药王庙供奉的是谁
从碑记上看,药王庙建成以后,祭祀的就是“三皇药王”。
三皇,起源于中国上古传说,即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后来有所演变和发展,将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杰出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作为“三皇”,并出现了多种组合:一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出自《尚书大传》);一说伏羲氏、祝融、神农氏(出自《风俗通义》);一说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出自《三字经》);一说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庄子》)。明清以后,人们更加认同“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说,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天皇,史称“燧人氏”,姓姬名燧,尊称“燧皇”,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燧人氏最大的功绩就是“钻燧取火”,教人煮熟食物吃,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所以后人称他为“燧皇”,还奉他为“火祖”。火的发明使人类有了可以创造的温暖和光明,延长了人的寿命, “延年益寿”这一成语就是出于此人。
伏羲,燧人与华胥的儿子,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市)。与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伏羲氏是古代传说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也是中国医药的鼻祖之一,并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教民作网渔猎,奠定了节气历法,变革婚姻习俗,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地皇,即炎帝,号神农,姓姜,姜水(今陕西宝鸡)人。他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立市廛,首辟市场,是中国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使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了重大一步;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遍尝百草,教人治病;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史上关于“三皇”的尊崇,和人们世代相传的膜拜,不无道理。
药王,是中国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或称医王,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说法,最多曾达十三人。但就道教而言,一直尊崇四大医药之神,每一位都是医术超群,出神入化。他们分别是:
第一位,医神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曾发明麻沸散、五禽戏等。
第二位,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第三位,药王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道士,他不仅写出了著名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还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第四位,保生大帝吴夲(音同韬),北宋福建名医,著有《吴夲本草》一书,现大陆、台港澳和东南亚有2000多座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庙宇,信众近亿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神之一。
付庄子药王庙供奉的药王,碑文中提到的“孙真”一定是孙思邈。
一是村中年长者的回忆,比如翟作富等老人,虽已耄耋之年,但身体康健、耳聪目明,对小时候的事情印象颇深。他们说,大殿之中供奉的就是三皇和药王孙思邈。
二是在以上四位药王中,只有孙思邈是道士。既然药王庙起初信奉的是道教,自然也别无选择。相传孙思邈是楚国大夫屈原的后人,在他的老家附近的西安楼台观药王宫,详细记述了孙思邈大医精诚、普度众生的非凡历程;在上海的城隍庙月老殿,供奉着孙思邈坐虎针龙的塑像;在民间,更是广泛流传着孙思邈悬丝诊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老百姓心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分量。
三是药王庙的庙会是农历四月廿八,这个日子很特殊:既是孙思邈的生日,又是传说中《千金要方》成书后其飞升之日,还是他治愈了唐王公主被封为“药王”的日子。孙思邈这三个纪念日的叠加,意义非凡,所以不仅被确定为药王庙的庙会,后来也被全国各地的很多地方定为庙会。
明朝以后,官方对佛教的重视程度明显降低,道教处于上风,佛教开始走向民间,形成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面。这一方面体现了当时老百姓对于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的虔诚信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中国佛教文化的普遍性。
正是有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发展过程,药王庙供奉的内容才更加丰满,多而不杂,杂而不乱,乱而有序。对此,左志义老人回忆录记载的最为详尽:
“药王庙的前殿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左右两侧是天皇地皇,对面绘有精美的观音画像,盘坐在莲花座上,正对着大殿的北小门。东西两头靠近山墙的位置,塑有八大神像,四周的墙壁上都是教化后人的壁画。后殿靠着迎面墙,是一层一层的架子,上面码放着大小不等的铜佛,佛像底部标明敬送者的姓名和年月日,一直码到屋顶,共有 700多尊……”
供奉,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历经千百年,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早已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