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灯笼
过去孩子们盼过年,除了吃肉、放炮、穿新衣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打着灯笼拜年。有一句歇后语,叫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出处也是拜年。
每年进了腊月,有孩子的人家便开始操持灯笼。大家都很着急,怕晚了赶不上趟,又怕供销社把洋蜡卖完了,到时候用不上,只有我不着急。为啥?我会做,自己做。
从七八岁开始,我就跟大伯学,削竹片,扎架子,绷纸面,画简笔,穿铁丝拴杆子,一步一步从头学起。没用多久,我就能独立地制作十多种灯笼了。很多一般大的孩子,每到腊月放寒假,都围着我团团转,拿着彩纸、竹片、细铁丝,排着号求我扎灯笼。
我大伯年轻的时候参加过区小队,为此家里没少受牵连,我奶奶一辈子坐过一回火车,就是因为坏人告密被伙会儿抓到了河头,关了一个多月才被保出来。后来,我大伯腿上挨了一枪,伤了骨头,腿瘸了,一辈子没说上个人儿,但大伯心灵手巧,扎灯笼是小菜一碟。我们哥儿四个,他只教我一个,方圆棱角,各种花样,没有我不会做的。过了几年,我以为自个儿出徒了,我大伯却说:“猫是老虎的师傅,还留了一招儿呢!小猫会上树。”我问他,你留了啥绝活儿?一开始,他不肯说,只是嘿嘿笑,后来有一回喝高了,指着我的鼻子说:“我就不教你做走马灯!”
等过了几年,条件好了,有人去县里买现成的灯笼,后来公社的供销社也有卖的了。再后来,又有了安电池不怕风的,花样品种多了起来,我的这门手艺也就渐渐用不上了。
有一年,公社文化站操持春节灯展。我大伯已经去世,我想参加,又怕弄不好丢人现眼。父亲说,你不试试,咋知道自己不中哩?正赶上放假,我们爷儿俩商量来商量去,又是画草图,又是做模型,做了拆,拆了毁,反反复复,叮叮当当研究出了一个“走马灯”。
到了正月十五,灯展一开,我们的那个大灯笼被围得水泄不通。好多人搞不懂,为啥不通电里边的人啊马啊还能转。我站在灯笼旁边,不厌其烦地讲解,也算出尽了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