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心
按照“老例儿”,大年初一,开始走亲访友,拿着点心去拜年。
为什么拜年要拿点心呢?这是从老辈子传下来的。那时候交通不便,人们走上三五十里地去拜个年,要走小半天或大半天的时间。许多人都要在亲戚家吃顿饭或是住上一两天,七大姑八大姨连娘带崽儿的,吃了人家的饭食,人客散去,亲戚家就会出现亏空,接下来的日子要口逻肚攒,甚至接不上顿。作为补偿,拜年的时候就要带上易于存储的点心(糕点),一来可以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形成晚辈对长辈的拜望,达到沟通感情的目的;二来不至于因这样的交往,打破自给自足的平衡。于是,拜年拿点心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老例儿”沿袭下来。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叫“拜年不拿点心——糟践亲戚”,诙谐中透着轻蔑。
小时候的点心,多是桃酥,还有白皮儿,都是一斤一包,最里边是厚厚的马粪纸,外面是稍薄的草纸,也叫包货纸,裹得长宽规整,上面覆上一张粉色的广告纸,印着香蕉、橘子、苹果、大鸭梨,上方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下方写着制造厂家,但一般不求具体,只注明诸如“唐山糕点”一类,然后拿铅笔芯粗细的纸绳,折成双股,打一个十字袢,系上一个结,就算完事。遇上手巧的售货员,还要挽一个提溜儿,长短适中,拎在手里方便得很。
拜年的时候,拿去多少压回(退回)多少也是有讲究的,经常是拿去两包,主人留下一包压回一包。因为谁也舍不得吃,往往是同一包点心你送我、我送他、他再送我,称之为“轮关”。如果条件不好,也有只带一包的,主人留下点心,则要压回一些白面馒头、江米年糕之类的吃食,既是礼尚往来,也是心疼亲戚。
贼不打,三年自招。那次去董庄子给我的姑爷爷拜年,半路上忒饿,耍赖坐在地上不走了。我大哥连哄带劝,均不奏效,只得解开纸绳,给我偷了半块儿桃酥吃,再重新裹好了。
今儿个和我哥他们聊天,还说起这个事。我记得当时只吃了半块儿,我大哥硬说一开始是半块儿,我不干,只得又掰了半块儿给我,抬了半天杠,年深日久,缺少旁证,也没分出个子丑寅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