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儿”
“猴儿”
 
                我们家有个二哥,小名叫“猴儿”。虽说是贫农成分,根红苗壮,但哥们儿多,家里穷,再加上长得有点儿尖嘴缩腮,过了三十才说了个铁道南董代庄的媳妇。
                结婚那天,安排老向大哥套车去接新媳妇。老向大哥可不一般,中等身材,鼻直口方,浓眉大眼,怎么看都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儿,绝对是头排人儿,外加上一匹大枣红马,马挂銮铃,一跑起来四蹄乱颤,叮当乱响,惹得大闺女小媳妇们谁遇上都要多看两眼。这天按照时辰,算着行程,老向拉着一男一女两个娶门客去了,进了庄找着门口,进去行礼,一切按老例儿谨慎行事,吃了茶点,装好了车,就等着往回走了,可新娘子死活不上车。众人围着,又是说又是劝,无济于事。最后新娘子把她妈叫到一边,说出了缘由:她看上赶车的老向了!哎呀,这还了得。人家老向岁数不大,虚岁二十六,可结婚早,都俩闺女了,这如何使得?好说歹说,费尽周折,这才勉强上了车。
                到了中午,喜宴开始。本来一切顺利,新娘子有个表弟在唐坊粮库上班,算是公家人,眼眶子高,看表姐找了这么个对象,家不趁人不值,就有些瞧不起。等到最后厨子献汤的时候,别人都不说话,他有意找茬为难厨子:“请问你献的是什么汤?”按规矩,厨子很辛苦,献汤是上完冷拼热菜的最后一道工序,回上一句“高汤”,也有讨赏的意思,应当由新亲掏腰包。有那不爱花钱的,便说一句:“来得慌速,东家垫办吧!”大家一笑而过,皆大欢喜。可今儿个厨子没经验,当时瞠目结舌,吭哧了半天才说:“荤汤!”人家一听,当时就不乐意了:“混汤混汤,留着你们家自个儿喝吧!”顺势一推桌子,稀里哗啦,这下可热闹了,也不知是谁先动的手,也分不清楚是哪拨儿的了,从屋里到院子,后来满街筒子都是人,乱成一锅粥,双方各有胜负。
战事结束,狼狈不堪。他表弟不甘心,一边捂着腮帮子,一边怂恿着一帮人要把新娘子带回去,宁可老在家里,说啥也不跟着老孙家的“猴儿”了。可大家翻箱倒柜,哪儿找去?早没影儿了!一帮人带着伤,骂骂咧咧地走了。新媳妇呢?哈哈,要不怎么说我这哥叫猴儿呢。原来,他一看大事不好,拉着媳妇就跑,一直穿过几条街,躲到生产队的队部去了,嘴里说是怕惊吓着她误伤了她,心里咋想的,谁知道啊!
                过了三天回门,新媳妇回到娘家,一百个不乐意。和她妈抱头痛哭,诉说婆家的各种不是、各样不好,说来说去归到一个穷字,说什么也不回去了。他爸在旁边默默地听着,一言不发。等到一家人吃过了饭,老头儿把闺女叫到跟前,不急不慌地说:“收拾收拾,早点回去吧!别瞧不起人家,你爸要是有这么个‘猴儿’,别人也不敢指着鼻子骂我是老绝户。日子是人过的,我不信你俩穷一辈子。”
                后来包产到户,两口子苦奔勤劳,成了庄里的首富,果然是发达了。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