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举的演变过程
第二章  科举制度
第一节  科举的演变过程
         在我国教育史上选拔人才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推荐、一是科举考试。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以科举选才的时间为最长,是教育史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汉代实行推荐举贤制度。到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为了巩固政权,要地方按期向中央推荐人才,选取的原则实际上以“世家”为重,从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后,建立了隋王朝,废除推荐制,隋炀帝大业年间下令,开始科举考试制。
          到了唐朝科举又有所扩大,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皇帝临时定立的名目下令考选,考中后立即给予高官厚禄。常举则是定期的考试。
         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亲自阅卷,把殿试定为制度。到了明朝,又把“八股文”列为科考必须遵循的文章体例。
         总之,这封建科举制正是束傅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清代科举除沿袭明代外,又实行了一种捐纳制度。“在搜集异途人才,补科自所不及”的名义下,实行捐纳,结果有才之士被排挤,却为地主,商人开辟了登入仕途的捷径。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