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内容
第一节 清末尊孔情况
第一节 清末尊孔情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一前《79)出生于鲁国邹邑(今山东、曲阜),是春秋末别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先后在尼山聚徒讲学,致力教育,并编撰和修订了许多文献,保存了不少古代文史资料。
孔子学说中心是“仁”,即所谓“忠恕”之道,实际就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的封建文化正统思想,影响极大。
从汉至清,全国各地修建的孔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非一般庙宇可比。各地学校无论是私垫或学堂都供“大成至圣文宣王”之位,学生入学要先向神位(或孔子像)行礼,然后才能入座。祭祀孔子时,被认为是国家大事,其盛典万分隆重。
他先后在尼山聚徒讲学,致力教育,并编撰和修订了许多文献,保存了不少古代文史资料。
孔子学说中心是“仁”,即所谓“忠恕”之道,实际就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的封建文化正统思想,影响极大。
从汉至清,全国各地修建的孔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非一般庙宇可比。各地学校无论是私垫或学堂都供“大成至圣文宣王”之位,学生入学要先向神位(或孔子像)行礼,然后才能入座。祭祀孔子时,被认为是国家大事,其盛典万分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