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民国元年至三十七年)
          (民国元年至三十七年)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非常重视教育,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主张用三民主义的政治理论“唤起民众”,增进其政治觉悟。他认为人的知识是从后天得来的,确信教育对于人的知识的形成有重大的、决定性的作用。他提倡要给予青年建设的学问,文明的学问。但在民国时期他的这些教育主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教育宗旨却变更频繁。
         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民国四年一月公布教育纲领为:“以道德教育为经,以实利教育、尚武教育为纬,以道德尚武教育为体,以实用主义为用”。这种经、纬、体、用的说法,曾风行一时。
         民国二十年,国民党提出对青年和儿童的培养目标是:要养成“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德性,就是要学生“明礼义,知廉恥、尽忠孝、行信义、重仁爱、尚和平”。
          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11月25日“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后,其教育宗旨,除沿袭国民党时期一些内容外,又增加了“中日亲善”、“完成大东亚圣战、大东亚共荣”等亲日的内容,从意识形态上,奴化中国人民,以适应日本侵略者的统治。
           “七·七”(1937年)事变以后,在共产党的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政策的推动下,提高群众文化,成为唤起民众共同抗日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我县教育事业是有所发展的。1942年后,日本侵略军在战场上处处失利,於是,对解放区采取了“三光政策”,那时的学校,特别是半解放区,能够坚持的寥寥无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主要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动内战,使生产遭到破坏,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对解放区则疯狂地讨伐、屠杀,致使教育事业不仅没得到发展,反而日趋下降。
         基于上述情况,在中华民国初期,县教育事业与清朝末年相比,是有所发展的,从办学形式到教育方法上也都有所改进。但在日寇铁蹄蹂躏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时期,全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使绝大多数劳动人民不能受完小学教育,到解放时,我县本为京东文化发达之区,却仍是文盲充塞的地方。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