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民众教育
         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其含义不只是识字,学文化,而是属于社会教育范畴,包括:学术讲座、补习学校,民众读物编写,农业技术推广、民众法律顾问、地方自治指导、公共卫生指导、地方水利及土木工程指导,还有电影、播音以及各种展览会等。这种教育属于化民易俗之教,在我国古代就有。现就与成人文化教育有关的简介如下:
         仅据有史可查者,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原丰润县(包括丰南在内)有民众学校39处;民国二十五年(1936)则设有民众学校94处,民众教育馆一处,图书馆2处,阅报所28处;阅报牌123处。
         日伪统治时:日伪政府也曾喊过普及民众教育。下面是一份1945年日伪时期有关民众教育的通知:
         《丰南办事处第一期识字班实施办法》
         一、目的:为期早日根除文盲,提高国民知识水准,而对东亚圣战有所贡献,特拟办法,以资普及民众教育。
二、地址:1、河头识字学校设于福音堂内。2、新民教育馆附设识字班。 3、胥各庄中心小学附设识字班。
三、班级人数:1、河头识字学校一班五十名 2、新民教育馆附设识字班三十名。3胥各庄中心小学附设识字班四十名。
四、年龄:三十岁以下之失学男女民众。
五、教职员:商职学校、胥各庄中心小学、新民教育馆各派两名教职员兼任之。
六、经费:由办事处按期交给班级补助费八百元。
七、期限:每期四个月。
八、时间:每日午后五时至七时为授课时间。
九、课程:国语、算术、常识、修身、农业。
十、附注:本办法如有未尽事宜,得呈请修订之。
        当时胥河两镇,正处于日伪蹂躏之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终日是食不甘味,坐不安席,生命和财产都朝不保夕,哪里还谈到学习呢,所以这识字班是有名无实,如同虚设,这一纸通知,也完全是纸上谈兵。
        解放区:在解放区则采取冬学形式,开展群众教育运动。下面是丰滦县政府一份关于冬学的通知:
    《丰滦县政府联合指示信:为具体实施冬学教育由》
                                     教字第二十四号       民国开卅年十月二十七日
     各区长:现已秋尽冬来,是农闲季节,应及时开展冬学,给农村男女同胞以精神上的、文化上的食粮,提高他所宝贵的质量,也是增强人民抗日建国力量的有效方法,为此特作以下布置:
一、冬学的目的:增加知识,扫除文盲,启发政治觉悟,了解民主政治,加强抗敌建国力量,指导斗争方向。
二、学员对象:青壮年、民兵、妇女、‘村干部,年龄15至40(40岁以上者,以攻治时事为主)。
三、冬学领导:建立冬学委员会。
四、学员组织:男女分班授课,以40人左右为一班,每班分七、八个小组,并选有班长、组长。
五、课程时间分配:
         1、识字课教材由专署颁发(每周六小时)2、时事课以《救国报》为主(每周一小时)3、政治课由县颁发(每周二小时)4、法令补充课由县编印。(每周三小时)每周上课12小时,星期日测验。
六、经费及设备:
         1、教室由村中各户选择,教员在大黑板上写清课文,学员无须课本,以示节约,(下课时将黑板分挂村中,以便学员复习。 2、经费每班每月最多不超过10元,供教师用,学员用具自备。
七、师资:
         1、由冬学委员会拟定名单,交区冬学委员会核定聘任。2、教师待遇:以义务为原则,对生活困难者,每月给予小米20斤以下之津贴,呈区批准执行。3、时事课可由本村小学教员负担;识字课由冬学教员负担;政治、法令课可由村冬学委员会主任、付主任等负担。
八、冬学管理方法:
          1、以群众自动入学为原则,绝对禁止打、骂、罚款、强制现象,以保证人权。2、对40岁以上学员,不应严格于识字课。 3、每周测验,只是为促进,教员不得利用此机,在精神上打击学员,损坏其自尊心。
九、实施冬学日程:(从略)由11月1日至5日成立冬学委员会起,至来年3月5日止。在这一段时间内,保证学员学习时间为三个月,除每周测验外,每月终有月考,学期结束还要全面考核,并由区宣布成绩,评议发奖。
县长  马钧
         关於解放区农民教育,据有关资料介绍,如1946年原丰润十四区的冬学情况如下:
         原丰润县十四区(半解放区),系现在南孙庄公社、东田庄公社和唐坊公社的一部分,共五十七个行政村,三个自然村,当时正是国民党军队向我解放区疯狂进攻之际,特别是半解放区,遭受的摧残就更为严重,尽管如此,当时全区还有冬学8处,冬学教师男6名,女2名计8名教师,男学员155名,女学员170名,计325名学员。至於老解放区的冬学情
况那就更好了。
         解放区的农民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根据当时当地的敌情和生产情况,特别是生产情况决定的。单从识字课来说吧,据1944年11月23日《解放日报》原载:识字教学采取:全日制、半日制、夜学、间日学、小先生制、个别教、送字条,还有随到随教,先教。组长后教学员等多种形式。我县当时也是采取这些形式,并一直沿袭到解放初。
         滦县文教档案记有:赵各庄为开滦矿区,稻地为海洋巨镇,工商云集,既庶且富,须施行教育,以期日进于文明,故赵各庄设乡村民众教育馆。稻地设民众阅报所,均于地方文化有关,兹分志于下:
滦县稻地镇民众阅报所:
         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月成立,主任耿告亭,地址在稻地本街,阅报室三间,办公室一间,备有新闻月刊、周刊、杂志、卫生各种书籍,以供民众阅览,并随时讲演,以开民智。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