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初年,中学实行四年制,其课程设置如下表:
中 学 教 学 第 一 表 (民国元年十二月部令)
学年 项目 |
修身 | 国文 | 外国语 | 历史 | 地理 | 数学 |
植 物 |
物理化学 | 法制经济 | 图画 | 手工 | 乐歌 | 体操 | 总计 |
第一学年 | 1 | 7 | 7 | 2 | 2 | 5 | 3 | 1 | 1 | 1 | 3 | 33 | ||
二 | 1 | 7 | 8 | 2 | 2 | 5 | 3 | 1 | 1 | 1 | 3 | 34 | ||
三 | 1 | 5 | 8 | 2 | 2 | 5 | 3 | 4 | 1 | 1 | 1 | 3 | 35 | |
四 | 1 | 5 | 8 | 2 | 2 | 4 | 4 | 2 | 1 | 1 | 1 | 3 | 35 |
说明:1、法制经济科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等。
2、外国语以英语为主。
中学教学第二表 (女子中学适用)
2、外国语以英语为主。
中学教学第二表 (女子中学适用)
学年 项目 |
修身 | 国文 | 外国语 | 历史 | 地理 | 数学 | 植物 | 物理化学 | 法制经济 | 图画 | 手工 | 家事园艺 | 缝纫 | 乐歌 | 体操 | 总计 |
第一学年 | 1 | 7 | 6 | 2 | 2 | 4 | 3 | 1 | 1 | 2 | 1 | 2 | 32 | |||
二 | 1 | 6 | 6 | 2 | 2 | 4 | 3 | 1 | 1 | 2 | 2 | 1 | 2 | 33 | ||
三 | 1 | 5 | 6 | 2 | 2 | 3 | 2 | 4 | 1 | 1 | 2 | 2 | 1 | 2 | 34 | |
四 | 1 | 5 | 6 | 2 | 2 | 3 | 4 | 2 | 1 | 1 | 2 | 2 | 1 | 2 | 34 |
民国十一年十一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学课程设置表如下:
初级中学各学期每周各学科教学及自习时数 (三·三制)
学年学期 时数 科目 |
公民 | 体育 | 童子军 | 卫生 | 国文 | 英语 | 算学 | 自然 | 历史 | 地理 | 劳作 | 图画 | 音乐 | 每周教学总时数 | 每周在校自习总时数 | ||||
植物 | 动物 | 化学 | 物理 | ||||||||||||||||
第一学年 | 一学期 | 2 | 3 | 1(2) | 1 | 6 | 5 | 4 | 2 | 2 | 2 | 2 | 2 | 2 | 2 | 38 | 10 | ||
二学期 | 2 | 3 | 1 | 6 | 5 | 4 | 2 | 2 | 2 | 2 | 2 | 2 | 2 | 38 | 10 | ||||
第二学年 | 三学期 | 2 | 3 | 1 | 6 | 5 | 5 | 4 | 2 | 2 | 2 | 2 | 1 | 38 | 11 | ||||
四学期 | 2 | 3 | 1 | 6 | 5 | 5 | 3 | 2 | 2 | 2 | 2 | 1 | 37 | 11 | |||||
第三学年 | 五学期 | 2 | 3 | 1 | 6 | 5 | 5 | 4 | 2 | 2 | 2 | 1 | 1 | 39 | 9 | ||||
六学期 | 1 | 3 | 1 | 6 | 5 | 5 | 3 | 2 | 2 | 2 | 1 | 1 | 37 | 11 | |||||
各科合计 | 11 | 18 | 18 | 6 | 36 | 30 | 28 | 4 | 4 | 7 | 7 | 12 | 12 | 12 | 10 | 8 |
说明:1、童子军每周三小时,课内一小时,课外二小时。2、在校自习时间没有教员督促指导。
3、初中学生每日上课及在校自习总时数规定为八小时,每周以四十八小时计算,除上课时间外,余为在校自习时间。
4、在校自习,住校学生必须一律参加,走读学生晚间可免参加,但应由各校严定督促考查办法。
5、学生课外运动及活动不包括在校自习时间内。
6、在校自习及课外活动时间得斟酌地带季节及同学住校情形略为移动伸缩。
1943年初级中学每周各科课时表概况
3、初中学生每日上课及在校自习总时数规定为八小时,每周以四十八小时计算,除上课时间外,余为在校自习时间。
4、在校自习,住校学生必须一律参加,走读学生晚间可免参加,但应由各校严定督促考查办法。
5、学生课外运动及活动不包括在校自习时间内。
6、在校自习及课外活动时间得斟酌地带季节及同学住校情形略为移动伸缩。
1943年初级中学每周各科课时表概况
学年 时间 科目 |
周会 | 算术 | 几何 | 代数 | 国语 | 日语 | 英语 | 动植物 | 物理 | 化学 | 生理卫生 | 历史 | 地理 | 修身 | 手工 | 图画 | 体育 | 音乐 | 总计 |
第一学年 | 1 | 6 | 8 | 4 | 2 | 2 | 2 | 2 | 1 | 1 | 1 | 2 | 1 | 33 | |||||
二 | 1 | 3 | 3 | 7 | 4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2 | 1 | 34 | |||
三 | 1 | 3 | 3 | 6 | 4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2 | 1 | 35 |
1946年初级中学每周各科课时表概况
学年 |
周会 | 国语 | 算术 | 几何 | 代数 | 物理 | 化学 | 生理卫生 | 动植物 | 历史 | 地理 | 英语 | 公民 | 体育 | 音乐 | 劳作 | 图画 | 童子军 | 总计 |
第一学年 | 1 | 6 | 6 | 4 | 2 | 2 | 4 | 1 | 2 | 1 | 2 | 1 | 2 | 34 | |||||
二 | 1 | 5 | 3 | 3 | 2 | 2 | 1 | 2 | 2 | 4 | 1 | 2 | 1 | 2 | 1 | 2 | 34 | ||
三 | 1 | 5 | 3 | 3 | 2 | 2 | 1 | 2 | 2 | 4 | 1 | 2 | 1 | 2 | 1 | 2 | 34 |
解放区中等学校新课程:
中学、师范各学期每周各科课时表
学年学期 时数 科目 |
边区建设 | 国文 | 数学 | 史地 | 自然 | 政治常识 | 生产知识 | 医药知识 | 总计 | |
第一学年 | 一学期 | 4 | 5 | 4 | 3 | 3 | 19 | |||
二 | 4 | 5 | 4 | 3 | 3 | 19 | ||||
二 | 三 | 4 | 5 | 4 | 3 | 3 | 19 | |||
四 | 5 | 4 | 3 | 3 | 18 | |||||
三 | 五 | 4 | 3 | 3 | 3 | 3 | 16 | |||
六 | 4 | 3 | 3 | 3 | 3 | 16 |
这个课程表的特点有四:
一、实际。以边区建设列为第一项,以生产与医药列为最后两项,使学生入学以养成为边区人民服务的观念始,以掌握为边区人民服务的技术终,一改过去学生学一二十门课程无一涉及边区的教条主义作风。
二、精简。三年中只学八门课,前三学期每周上课共19小时,第四学期只18小时,末两学期只16小时,较旧制减少一半,使学生摆脱不必要的负担,多的时间进行课外研究与课外活动。
三、集中。三年只学八门,每学期又均只学五门,每门每周至少三小时,使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于所学功课,不象旧制之课目繁杂,而多数又只学一两学期,或每周只一两小时,学生因抓紧两三门重课,对这些课即不能得到深刻印象,结果还不如不学。
四、四、联贯。如先学边区建设及史地,后学政治常识,由具体及于抽象;先学自然及一部分数学,后学生产医药,由原理及于应用。数学、史地、自然、政治常识各门都不象旧制之再分为几门,亦为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概念。
至于各科内容,已经根据实际需要,详细研究。据悉,边区建设包括边区史地、边区政策、边区组织三项;政治常识包括经济、政治常识、抗日战争与三民主义常识、组织生活与工作方法等三项;国文以养成日常工作中各种实用文字的正确读、写能力为主旨;数学以养财经合作等部门需要的会计、统计人才为主旨,史地与第一学期教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第二学期教近百年中国史,特重“五四”以后的现代史,外国史仅於两学期中取必要者参入教授,第三学期学中国地理,第四学期学外国地理,均重在经济政治史地;自然以根据地的战争与生产需要为背景,使学生得到关于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综合而有系统的常识生产知识,在各部中侧重农业,亦兼及工业商业等的初步概念,医药知识,教一些接生、救急、防疫、兽医等简易适用的技术,和一些常见的中西医药品性能,以为推广边区群众卫生运动之用。自清末兴学以来,中小学课程设置,根据当时之需要几经改变。从未稳定下来因而各利教学改进甚缓,基本上都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甚至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者,至於人格污辱和体罚现象更与私塾大同小异,另外当时学校风气闭塞,设备简陋,这也是教学方法不得提高的原因之一。
在国民政府或日伪政府时期,教师待遇菲薄,不得温饱,人事变动更是频繁,其更甚者,稍一有进步表现,则被诬为“嫌疑犯”、“政治犯”,轻则开除,重则惨害,因而教师无心致力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数教员只是因循守旧,敷衍了事,晚上课,早下班,坐视时光流逝,不以为惜。各科课程鲜达预定进度,到学期将结束时,为赶进度,则采取跑马式,跳跃式、掐头去尾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则是走马观花,圆圈吞枣、其教学效果如何,则可想而知。
下面仅是语文教学概况,略述如下:
民国初年,中学国文教材一律采用古典文学,散文骈文兼收,诗词歌赋并陈,国文教员又多系清末秀才。举人,完全采用讲读法(念一句,讲一句)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般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此后白话文才渐渐在国文教材中出现,但白话文的数量仍然很少。一些国文教员,认为白话文没有什么可讲的,只讲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教法基本上采取直接翻译法,把古诗文译成当地的口语,既不讲时代背景,也不介绍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倾向,对作品艺术性也很少涉及。也有的在讲解中略加批语,如“妙语惊人”、“气壮河山”、“笔力千钧”、“情景交融”、“波澜起伏”、“哀婉动人”、“结构严谨”、“呼应有情”等等,或要求学生对文中精采的地方加圈加点。这些教法完全是老一套,学生所得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朦朦胧胧。
不过也有为数不多的教师,确实学有专长,教材熟悉,讲课时亦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更有极少数开明进步教员,工作认真,胸有成竹,注意改革教学,除课本外还选讲鲁迅先生等一些进步作家的文章,补充一些有意义、有实际的教材,在教学中推行启发式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重视字、词、句基础训练。可见当时已有些教师开始突破了旧教学法的牢笼,把教学方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作文教学基本上缺乏指导,都是教师命题作文,文章题目也不切合实际,更缺乏逻辑系统性,只是教师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至于写出的文章也大多是“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之作。作文评改方面,只有极少数负责的教师,通篇评改,加圈加点,并有较切合实际的批语,次者,只是在文章前面加上一个“甲、乙、丙”的等级,在文中略为删改少量字句。最后在后面加上一些不痛不痒的批语。如“通顺”、“比较通顺”、“文理通顺”、“清楚”、“记叙清楚”、“层次清楚”之类,甚至常有挖苦打击学生写作情绪的批语。更次者,自己根本不动手,而是请人代改,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