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
第一节 学 校 教 育
私 塾
私塾是明清以来科举时代的办学形式。多由私人承办,俗称“私学”。县内各较大村镇都设有私塾。一般由未准选的童生或落榜的秀才,租赁几间房屋,开馆招收学生。也有大姓人家聚同族子弟,按户摊钱聘请学识较高,有影响的塾师授业。这样的私学叫“家馆”,在县境私塾中约占五分之一。还有一些乡绅、官僚、富户,延聘有名望的秀才,专门教育自家子女,这样的学校叫“专馆”,此种形式极不普遍。有些开明士绅、富户自己捐资办义学,学生免费入学。清末胥各庄王廷弼、稻地李氏(乡绅)、王兰庄王书云、大张各庄赵永平等都建过义学。胥各庄王氏义学占地8亩,房屋36间,来此就读的学生除本地者外,还有丰润、唐山市的。共3个班,达百余名。一直延续办30余年,每年耗银600两。该校培养了不少人才,有21人中了秀才,民国以后,9人考上了大学。
本县私塾无统一教材和修业年限,学生不受年龄限制,一般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言杂字》为启蒙教材,待识字较多后学《名贤集》、《朱子治家格言》、《尺牍》、《四书》、《五经》、《千家诗》、《古文观止》等。
私塾的教法很简单,教学进度不一致,几乎一人一个进度。一般是早上背诵前一天的课业,早饭后学新课,先生念一句,学生读一句,达到能背诵再往下学新课。以识字为主,多数学生能识字、背诵,但不懂义旨。也有“开讲”之说,如《论语》、《孟子》等。开讲时学生对所讲的课业,不管已学过的和未学过的一律听讲。每天有写字课,待到描仿熟练了,再临写字帖,或间练小楷字,作业由塾师逐日批阅。几年之后,教学生写信、写对联、契约之类的常用文。学生较长之后也写旧体诗、作文章、编对联。教师说话学生必须服从,体罚现象非常严重,学生有过就被训斥、罚站、打板子。学习期间除年节无假日,无课间休息时间,无体育课外,且房屋狭窄,光线暗,学生身心受到摧残。
辛亥革命(1911年)后,全县各地虽出现了拆大庙改学堂的热潮,但私塾的比重仍然很大。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虽有一些改变,基本上仍沿用清末章法。到民国26年(1937年)全县共有私塾183处。在这些私塾中,只有少数私塾采用新教材,多数仍原封不动,教法也没有改变。到民国29年(1940年),日伪统治区,不少国民学校有名无实,半解放区学校遭受敌人摧残,大部分濒于解散。因而私塾在部分村镇仍延续着,直到1948年全县解放后,私塾才彻底为公立学校所代替。
除私塾以外,民国初有一些热心教育的进步人士,捐款投资办私立小学。到民国26年,县境内有13处私立小学。黄各庄乡东城坨周庚庆捐款3千元(银元),献地200亩,办“周氏私立小学”。从1930到1949年20年间有千余名学生免费在此就读。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有近百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县团级干部36人。
幼 儿 教 育
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浭阳县政府在浭阳中学(丰南二中前身)附设了幼稚园,只招收一个班,40名幼儿,1948年底停办。
1954年县文教科,始办起一所幼儿园,设两个班,50名幼儿,10名保教职工。1958年公社化以后,全县农村普遍建立幼儿园、托儿所,达420所,入园儿童27600名,占幼儿总数75%,以稻地公社幼儿园办的最好。全国妇联副主任康克清曾来此视察,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大部分幼儿园仅是把孩子们集中起来,一无设备、二无教员,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幼儿园、托儿所大部分停办。1962年遵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全县幼儿园也进行了调整。全县有幼儿园6所,其中教育部门办的两所,厂矿企业办的3所,入园幼儿108名。1975年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为了解放妇女劳力,在农村又出现了办幼儿园的高潮,年底,全县有幼儿园40 所,入园幼儿1604名。除县办幼儿园条件较好外,农村办的仍是无教师、无教材,多是找几个家庭妇女看管。1976年强烈地震,因校舍震毁,幼儿教育曾一度停顿。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幼儿教育很快得以恢复,并逐年有所发展。1982年,县有幼儿园2所,农村小学附设学前育红班186 个,入班幼儿5638名。到1985年县城有幼儿园3所(县办1所,厂矿企业办2所)8个班。在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285个,幼儿教师298名,入班幼儿9877名,占儿童总数的75%。
丰南县几个年份幼儿教育发展情况
年份 | 园数(所)或独立班(处) | 班数 | 在园 | 教职工数 | |||||||||
合计 | 教育部门办 | 民办 | 其它部门办 | 合计 | 教育部门办 | 民办 | 其它部门办 | 幼儿数 | 合计 | 教育部门办 | 民办 | 其它部门办 | |
1962 | 17 | 13 | 4 | ||||||||||
1965 | 11 | 11 | |||||||||||
1971 | 6 | 6 | |||||||||||
1975 | 41 | 1 | 40 | 4 | 56 | 1064 | 64 | 23 | 41 | ||||
1976 | 40 | 1 | 38 | 1 | 1554 | 73 | 4 | 63 | 6 | ||||
1979 | 193 | 1 | 191 | 1 | 198 | 4 | 189 | 5 | 5724 | 260 | 17 | 208 | 35 |
1980 | 185 | 1 | 183 | 1 | 190 | 4 | 181 | 5 | 5662 | 255 | 18 | 203 | 34 |
1981 | 211 | 1 | 209 | 1 | 219 | 7 | 207 | 5 | 6171 | 263 | 18 | 213 | 32 |
1982 | 189 | 1 | 187 | 1 | 186 | 7 | 174 | 5 | 5643 | 236 | 16 | 189 | 31 |
1983 | 176 | 1 | 174 | 1 | 186 | 7 | 174 | 5 | 5638 | 236 | 16 | 189 | 31 |
1984 | 190 | 1 | 187 | 1 | 223 | 5 | 216 | 5 | 7308 | 282 | 19 | 226 | 37 |
1985 | 253 | 1 | 250 | 1 | 258 | 8 | 259 | 5 | 9877 | 294 | 22 | 258 | 14 |
重点幼儿园简介
县直幼儿园
其前身为1954年建立的县直属机关托儿所,1956年改为幼儿园,属文教科领导。1976年大地震后,时办时停。1983年又重新恢复,步入正轨。地址在胥各庄四街文化路南,设备有滑梯2个,转椅3个,荡笼1个,风琴10台,手风琴4架,电子琴10架,幻灯机2架。全园有10个班,共托幼儿481 名,园中设正副园长4人,教养员工42人,医护员1人,炊事员3人,后勤11人。
经委幼儿园
1985年重建,地址在胥各庄二街,振兴公园东路南。有房12间,设4个班(大班2、小班2),共托幼儿75名,保育员8人。
小 学 教 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河头镇始建全县第一所初等小学堂,到民国初年,宋家营(1912年)、宣庄(1913年)、辉坨(1914年)、稻地(1917年)高等小学校相继建立。到1919年,全县已有高等小学6所,6个班,238人,初小184所。
民国以后,虽然建立了不少学校,由于兵患、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学龄儿童入学率很低。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沦陷区许多学校成为敌人的据点,大批学龄儿童失学。据统计,1937 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1%,少数开着班的学校,对学生实行奴化教育,提出。中日提携”、“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圈”等口号。
在八路军活动的沿海,以及东部钱营、大新庄一带的游击区,很重视学校教育,学校都有两套课本,敌人来时为应付起见,则念敌人的课本,敌人一走,就读解放区的以抗日救亡爱国主义为中心的革命教材。
日本投降后,由于国民党大规模发动内战,教育事业仍停滞不前,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35.7%。
建国后,小学教育工作的重点除恢复原有的小学外,还注意在沿海和偏僻的白点村建立学校。虽然1949年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水灾,可是到1950年全县恢复和发展了小学305所,在校学生2.2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65.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至1957年,全县已有小学345所,在校学生4675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77%。这一阶段教师工作热情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全县教育一派生机。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不适当地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各校大办工厂,大搞勤工俭学。师生“除四害”“炼钢铁”“深翻土地”,学校经常停课,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了很大干扰。1958年整风反右,出现了严重的扩大化错误,不少小学教师被错划为“右派”,致使有些学校不能正常开课。全县有小学296所,在校学生4144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下降到68%。1959年至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饥饿有的学校实行半日制。从1963年起,全县工农业生产形势逐步好转,小学教育事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到1965年全县小学发展到330所,在校学生6912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7.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从下半年起,全县各小学“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大批教师被围攻,遭揪斗。1969年2月推广山东马集小学教师侯振民、王庆余建议,将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办,并由大队管理学校,教师也全部下放到本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基础课程被砍掉,学生以毛主席语录为主要教材,而且提倡贫下中农上讲台,搞“忆苦、思甜”,讲“阶级斗争”,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1973年开始贯彻周恩来总理指示,把普及小学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小学教育得到了发展。到1976年全县小学349所,在校学生6886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0.3%。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育质量很低。1978年以后,调整了小学布局,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在各校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开创文明学校”等活动。涌现出不少文明学校和先进个人。到1985年底,全县有小学323 所(其中重点小学31所),在校学生5307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1%。
建国后丰南县小学教育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份 | 学校数 | 班数 | 在校学生 | 毕业生数 | 教职工教 | ||||||||||||
合计 | 高小 | 初小 | 合计 | 高小 | 初小 | 合计 | 初小 | 高小 | 合计 | 初小 | 高小 | 总计 | 专任教师 | ||||
合计 | 国办 | 民办 | 其他部门办 | ||||||||||||||
1949 | 264 | 33 | 231 | 474 | 334 | 140 | 20400 | 18480 | 1920 | 6284 | 5961 | 823 | 753 | 543 | 543 | ||
1952 | 305 | 43 | 262 | 860 | 574 | 286 | 39541 | 34621 | 4920 | 7567 | 6353 | 1214 | 1116 | 872 | 872 | ||
1954 | 296 | 51 | 245 | 895 | 597 | 298 | 41136 | 35702 | 5434 | 8452 | 7035 | 1417 | 1157 | 911 | 911 | ||
1961 | 463 | 139 | 324 | 1655 | 1104 | 551 | 63788 | 52146 | 11642 | 14911 | 8080 | 6831 | 1859 | 1792 | 1619 | 169 | 4 |
1965 | 330 | 100 | 230 | 1840 | 1227 | 613 | 69125 | 59021 | 10104 | 9813 | 6071 | 3742 | 2191 | 2062 | 1073 | 989 | |
1970 | 239 | 239 | 1768 | 57391 | 12205 | 6615 | 2314 | 2175 | 750 | 1401 | 24 | ||||||
1975 | 384 | 2057 | 71184 | 13591 | 12205 | 2416 | 2322 | 470 | 1852 | ||||||||
1976 | 349 | 2001 | 68860 | 7777 | 13591 | 2397 | 2379 | 481 | 1898 | ||||||||
1979 | 359 | 359 | 1912 | 64463 | 8604 | 7777 | 2477 | 2410 | 670 | 1732 | 8 | ||||||
1982 | 327 | 327 | 1742 | 56281 | 4522 | 8604 | 2314 | 2124 | 745 | 1354 | 25 | ||||||
1985 | 323 | 323 | 1805 | 53071 | 4522 | 2380 | 2143 | 699 | 1385 | 59 |
注:1966年以后小学为五年一贯制。初小、高小没分。
重点小学简介
一、实验小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士绅刘殿选、董冶堂、胡存忠、吴序东创建,校址在铁南“三义公”院内,原名叫河头公立初等小学堂,有学生40名,教员两名。民国初年迁至粮市街,改称“河头镇立国民学校”。1927年,增设高级班,并招收女生。1929年改称完全小学。1930年董天锡、李子舟等募捐巨款建教室50间,此时,全校共有教室80余间,初级、高级均改为单式编制。1938年,附设商业职业班。1940年,正式改为“河头商业职业学校”,小学校附属于商职学校。高、初级班各4个、初中商科两个班,男女学生达500人。1942年又增招普通初中一班,到1945年全校共有商职3个班、初中3个班、小学18个班,学生1300人,教职工40人。
1948年,小学独立,称“河头小学”,学生1000余名,教职工25名。
1949年,全校有20个教学班。1951年,河头小学改为“丰南县实验小学”,1963年被列为省重点小学。1976年7月28日强烈地震,学校房屋全部震毁。1978年~1982年,上级拨款25.3万元,重建起二层教学大楼。全校有21个教学班,学生1105名,教职工67名。
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不断增加和更新,购置了电子计算机4台,投影仪2台,还有校办印刷厂一个,年产值3.3万元。
建国以来,在全县升学考试中和统考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2年被唐山地区教育局命名为“文明学校”。1985年被唐山市体委、市教育局命名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二、丰南县宣庄小学
始建于1913年,原名“丰润县南西区高等小学”,校址在宣庄三街,原娘娘庙拆毁后改建学堂,学制三年。招生范围北至河头,南到沿海,东至董各庄,西至田庄,60%学生住宿。
1920年学校共4个班,学生150人,教师11人。此外,还增设一个初级商业职业班,学制二年,至1942年停办,共毕业11个班。
宣庄小学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老革命家李一夫、陈大远、张伯英曾在这里任教,组织“丰润县小学教员联合会”,为提高教师待遇,1935年发动了一场罢教请愿斗争,给反动当局以沉重打击。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有100余人投身了革命,多数担任了党政军领导干部。
解放后,宣庄小学由于教学成绩优异,被确定为县重点小学,1950年与河头小学同时改为实验小学。1952年后,大部分优秀教师被调到中学任教,由于教学质量下降,撤销实验小学称号。到1958年发展为15个教学班,教职工19人。在整风反右斗争中有11名教师错划为“右派”,使教学工作受到极大损失,教学质量下降。1965年增设两个农业中学班,到1966年共有农中4个班,学生200人,小学班18个,学生850人,教师34人。
1976年大地震,校舍全部倒塌,到1978年已完全恢复,不论是建筑面积还是校舍质量都远远超过了震前水平。
1981年被县文教局列为首先抓好的重点小学之一。1985年,全校有16个教学班,学生716人,教职工35人。
三、宋家营小学
校址在宋家营二村中街路北,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原名“宋家营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增设高级班.改名“丰润县南东区高等小学校”。
宋家营小学曾是本县革命的发祥地。早在1927年,中共党员韩旭楼在此任教,发展进步教师郑德申、郑德甫、安大民等人参加了共产党,建立了本县第一个党支部。学校经常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并利用庙会、集日向群众演讲,号召群众起来革命。
宋家营小学自建校到1949年建国前夕,共有毕业生2205人,为革命和各行业造就了人才。革命烈士、原京东特委组织部长赵玺珍曾在此上学。
解放后,宋家营小学仍以教学质量高而著名。1962年列为县第二批办好的“小宝塔”学校。1981 年被县列为首先办好的重点小学之一。1985年有9个教学班,学生344人,教师15人。从1978-1985 年,连续几年教学质量名列前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
中 学 教 育
民国3年(1914年)丰润县成立了车轴山中学;民国2年(1913年)滦县成立了初级中学。因丰南县是丰润、滦县一部分,原为丰润县所属村庄的学生上中学多去车轴山中学,为滦县所属村庄的则去滦县中学。
1946年丰南县建置后,人民政府在大新庄建立了本县第一所革命中学,县长王鹏程任名誉校长,高子祥任校长,学生22人,教师4人,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学生全部住宿。同年12月,由于国民党军队及地主武装进攻解放区,此校宣告解散。
解放后,丰南中学教育迅速发展。1949年底,胥各庄初级中学已发展到12个教学班,学生480 人,教职工40人。1950年到1952年每年招收4个班。
1952 年在稻地师范招收五个初中班,改为“丰南县稻地初级中学”。1956年暑假在唐坊、黄各庄、钱营、柳树瞿阝、小集、大新庄6处完小各招收两个初中班,为“戴帽中学”。1958年6所“戴帽中学”除小集改为职业初级中学外,均改为普通初级中学。胥各庄中学、稻地中学变成完中,各增设两个高中班。是年底,全县共有初中班72个,在校生3844人;高中4个班,在校学生200人。
1958年,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办了30所农业中学,不少小学都设了民办初中班。到1960年,初中班已达90个,在校学生4754人。
1962年对全县中学进行了调整,初级中学由90个班压缩到76个班,执行了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整顿了学校的工作,学校布局趋于合理,秩序稳定,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到1965年,全县有初级中学7所,50个教学班,在校人数2431人。完中两所,高中班18 个,在校学生804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大部分中学停课。1967年虽提出了“复课闹革命”,也只是搞“学军”,学毛主席语录,大部分时间仍是搞派性斗争。尤其是稻地中学、胥各庄中学受害更深。1969年以后县革命委员会以“教育革命”为由,将两个完中全部解散,把近百名教师全部下放到农村办高中,提出了“初中不出村,高中不出社”,学制一律改为二年,取消升学考试。到1970年,普通中学达到156所,(初中143所,高中12所,完中1所)。1975-1976年又要求村村建立七年制学校。300户以上的大村建九年制学校,每个公社都要建高中,要求初中毕业生升学达到90%以上,基本上普及高中教育。由于脱离实际,造成了设备、师资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教师缺乏,就由小学抽调大批教师教初中,从初中抽调大批教师教高中,层层拔高,削弱了各级学校的教学力量,教育质量急转直下。实际上高中毕业的不如初中毕业的水平,初中毕业的不如高小毕业的。
1977年以后,对中学布局进行了调整。整顿初中,压缩高中,缓和了教育发展与经济比例失调,使教育体系内部结构合理,中等教育开始走上正轨。到1985年,全县有初中39所,完中6所,在校学生16480人,初中14128人,高中2352人。
全县普通中学校数、班数、在校学生数
(1949-1985部分年度)
年份 | 校数 | 班数 | 在校学生数 | |||||||
合计 | 初中 | 高中 | 完中 | 合计 | 初中 | 高中 | 合计 | 初中 | 高中 | |
1949 | 1 | 1 | 12 | 12 | 480 | 480 | ||||
1953 | 1 | 1 | 14 | 14 | 1144 | 1144 | ||||
1956 | 8 | 8 | 45 | 45 | 2404 | 2404 | ||||
1958 | 8 | 6 | 2 | 76 | 72 | 4 | 4044 | 3844 | 200 | |
1961 | 8 | 6 | 2 | 76 | 64 | 12 | 3231 | 2644 | 587 | |
1965 | 7 | 5 | 2 | 68 | 50 | 18 | 3235 | 2431 | 804 | |
1968 | 26 | 24 | 2 | 85 | 75 | 10 | 1950 | 1484 | 466 | |
1970 | 256 | 143 | 12 | 1 | 414 | 396 | 18 | 8165 | 7611 | 554 |
1972 | 59 | 52 | 6 | 1 | 364 | 304 | 60 | 16603 | 13642 | 2961 |
1975 | 82 | 69 | 13 | 441 | 368 | 73 | 20275 | 15910 | 4365 | |
1977 | 113 | 91 | 22 | 792 | 609 | 183 | 35665 | 25512 | 10153 | |
1979 | 54 | 42 | 12 | 494 | 391 | 103 | 23138 | 18128 | 5010 | |
1982 | 53 | 43 | 10 | 436 | 383 | 53 | 18728 | 16303 | 2425 | |
1985 | 45 | 39 | 6 | 393 | 344 | 49 | 16480 | 14128 | 2352 |
重点中学简介:
一、丰南县第一中学
校址在稻地镇唐柏路西侧。原为稻地乡绅田辅庭的宅院,人称“田家大院”。1950年首先建为“丰南县师范学校”,1952年改为“丰南县稻地初级中学”。1954年丰润丰南合并后,1958年又改为唐山市“第二十五中学”,并开始招收高中班,学制二年,分文班、理班。
1961年丰南县独立建置以后,又改为“丰南县稻地中学”,被确定为唐山地区重点学校。到1965 年已发展到24个教学班,高、初中各12班。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改为“育红中学”,学校陷入混乱局面,83名教师中,有18名教师被打成所谓的“牛鬼蛇神”,有9名教师被遣送回乡,40余名教师被下放到基层办学。到1969年底,这所学校已被解散。1970年改为“丰南县五七综合技术学校”。1975年又改为“丰南县五七大学”,办有电机班、水利班、半农半医班、兽医班、师资培训班、外语班。1976年10月恢复为“丰南稻地中学”。地震中校舍全部震毁,教职员工死亡40多人。从1977年至1981年,国家投资230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食堂、浴池,占地130亩,建筑面积13487平方米。
1980年,改为“丰南县第一中学”,并恢复为唐山市重点中学。1985年,有33个教学班(初中12 个,高中21个),学生1750人(初中603人,高中1147人);教职员工213人,专任教师97人。
丰南一中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以教学质量高闻名于唐山地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从1960年至1965年845名高中毕业生中,就有568名升入了大专院校。1965 年升学率达到86%。
从1978年到1985年,学校共有高中毕业生2400人,其中有798名学生升人大中专深造;初中毕业生1460人,其中绝大部分升入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
一中在勤工俭学方面成绩也很突出。学校仪器厂的产品,已全部纳入了国家计划。学校生产的教学仪器1983年3月参加了国家和省教学仪器展览会,被省评为优质产品,年总产值10.6万元。
二、丰南县第二中学
丰南县第二中学地址在胥各庄镇东兴街路北,是一所六年制完全中学。二中的前身为“河头初级商业职业学校”,创建于1940年。1942年暑假始招一个普通初中班,学生50人,附属于商职学校。1947年,改为“浭阳县立初级中学”。是年,有9个教学班,学生400人,商职班一律改为普通中学班。到1949年解放,学校有10个班,学生480人。
建国后,于1950年改为“省立丰南初级中学”。1954年丰润、丰南合并后,改为“丰润县第一中学”,到1956年本校稳定在18个教学班,学生近千人。
1958年暑假,开始招收了两个高中班(学制二年,文、理分班)成为完全中学。1961年改为胥各庄中学。
“文化大革命”中,胥中也是个“重灾户”,学生分为“红色造反总部”和“海燕险峰战斗团”两大派,停课闹革命,学校遭到空前破坏。
1976年大地震,200名师生遇难,房屋全部震毁,图书、仪器损失大半。1978年以后恢复,到1982 年已全部建设完毕,有教学楼两幢,实验楼l幢,礼堂一座,建筑面积为8891平方米。
1980年改为“丰南县第二中学”,到1985年有教学班22个(高中12个,初中10个),在校学生1121 人,有教职员工154人。
三、大新庄中学
校址在大新庄二村,建于1956年。当年招入两个初中班,学生90人,专职教师6人,由大新庄小学代管。1958年暑假与小学分开,名为大新庄初级中学,学制三年,每个年级两班。从1959年开始,每年招收新生4个班,1961年又压缩为每个年级两班。1966~1969年没有招收学生。1970~1981 年改为二年制的高级中学,共8个班,每年学生都在400人左右。1981年暑假改为全中学,高、初中各4个班。1976年大地震,学校变为废墟,到1978年已完全恢复。学校占地19980 平方米,共有房210间,几乎超过了震前110间的一倍。至1985年高中班改为三年制,全校共有6个高中班,6个初中班,在校学生624人,教职工57人。
这所学校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以教学质量高闻名。从1959-1965年共毕业14个班,650名学生,有80%左右都升入了高中或中专,考试成绩连年居全县第一。从1972年至1985年共有高中毕业生2600人,升入大专院校的156人,在8所工委完中中,一直名列前茅。
丰南县(1980年至1985年)考入大中专学校人数统计
年份 | 报考人数 | 录取数 | |
高校 | 中专(包括中技) | ||
1980 | 2634 | 58 | 98 |
1981 | 1959 | 89 | 56 |
1982 | 788 | 110 | 51 |
1983 | 538 | 170 | 50 |
1984 | 464 | 168 | 121 |
1985 | 675 | 192 | 104 |
职业技术教育
本县职业技术教育,始于民国9年(1920年),当时在宣庄高小招收了一个商业职业班,学制三年。民国27年(1938年)河头小学也开始招收初级商业职业班一个,民国29年(1940)正式定名为“河头初级商业职业学校”,学制三年。宣庄商业职业班于1942年停办。河头商业职业学校1945年后因毕业生无出路,也停止招生。
建国后,本县职业技术教育始于1956年。宣庄、大新庄、大岭子、西河四村的农业中学,在1958 年“大跃进”的形势下,掀起了大办职业学校的热潮。是年,兴办了农业中学23所,学生1851人。与此同时在胥各庄办起了“艺术学校”,在唐坊办起了“农业大学”。在稻地办起“唐山市体育学院”。由于当时办学超越了客观条件,于1959—1961年,23所农中,除保留大新庄、胥各庄两所外,全部停办。因资金、师资缺乏,“艺校”、“农大”、“体院”,也于1959年~1962年先后下马。
1965年,为推行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先后又办起了农业中学34所,技术学校3所。农业中学学制三年,采取半农半读,社来社去。技术学校学生327人。1969年34所农中全部改为普通初级中学,技术学校也全部停办。原稻地中学解散,改成了中等技术学校,名为“丰南县五七综合学校”。1975年又改为“丰南县五七大学”,办有电机、水利、半农半医、兽医、师训、外语6个专业,学制一年,学员320人,毕业后不包分配,1978年停办。1978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靠科学致富的热潮,本县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到1985年,先后办起了五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即丰南县农业技术学校、丰南县卫生学校、丰南县水产学校、丰南县建筑学校。此外,每个乡还有一所农业学校,计53个班,学生1485 人。
主要职业技术学校简介
一、丰南县农业技术高级中学
建于1983年,其前身为柳树瞿阝高中,原有房199间,1983年建教学楼一幢1990平方米。1985年建实验楼一幢1290平方米。学校开稻田16亩,修台田10亩,菜田l亩,养鱼池一个(水面8亩)共占地145.6亩,学校仪器价值7.6万元,图书馆藏书1.58万册。教职工81人,任课教师37人,教师中有大学本科毕业生4人,专科2人,中专1人,聘请的兼课教师有工程师4人,畜牧师、农艺师6 人,课程有农作物栽培、果树栽培、家禽养殖、家用电器维 修等。这所学校为县属重点学校,在全县范围内招生。1985年有教学班12个,学生560人。
二、丰南县建筑学校
1985年由原黄各庄高中改办,在全县范围内招收初中毕业生。学校设17门课程:文化课5门,专业基础课7门,专业课5门,学制3年。毕业后包分配,不包户口转为非农业人口。
该校建筑面积3652平方米,有价值2.3万元的教学仪器。共有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人。教职工22人,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3人。
三、丰南县卫生学校
1984年8月由稻地工委高中改建,建筑面积2849平方米。到1985年有两个教学班,分医士班、护士班,在校学生141人,教师42人,学制3年。其中医士班授课两年半,实习半年;护士班授课两年,实习一年。学生全部录取非农业人口,毕业后择优分配。
四、丰南县水产学校
建于1984年,地址在黑沿子。有6个教学班,学生264人,教师28人。学校有对虾养殖场一个(94亩),有两个日产3吨的对虾饵料厂。
开设鱼类学、普通生物学、分析化学、水产养殖等专业课。学制三年,在全县范围内招生。为照顾沿海地区,优先吸收本地合格考生。不包分配,自谋职业。
学校多方筹资100万元,利用本校各种设施实行边教学、边实验、边生产的一条龙教学方法。因方法好,路子对,多次受到市政府领导的表扬。
师 范 教 育
建国前丰南无师范学校。建国后于1949年在河头中学附设两个初级师范班,90名学员。1950 年在稻地建立“丰南县稻地初级师范学校”,河头中学两个师范班并入。到1955年除正轨班外,曾设五期短训班,共轮训学员400人。
1958年“大跃进”高潮中,在稻地西门外建立一所“师范学院”,设两个师专班,90人(招收初中毕业生,相当于中师),四个初师班,建校不到一年就下马了,学员移到普通中学上学。
1959年“丰润城关师范学校”迁到胥各庄,更名“丰润区胥各庄师范学校”,学员600人,来自丰润、玉田、遵化,毕业后回原籍任小学教师,1962年停办。1983年在原师范旧址成立丰南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教师进修及脱职轮训。同年,又开始招收两个师范班,主要招收初高中学历的民办教师,学制二年,毕业后转为国办教师。到1985年,全校共7个教学班,学员345人,教职工6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