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研活动情况及其发展
         县教研室恢复工作后,始终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任务。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从摸清底数、教研活动情况、取得成绩三部分叙述如下:
         一、摸清底数:为了真正掌握住全县中、小学基本情况,使今后有的放矢的活动,深入实际,围绕“整顿”这一重点,对全县中、小学教学情况普遍进行了检查、研究。小学抽调了实小、胥各庄、大新庄等小学校长和教研室全体小学组教研员,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县小育进行了全面调查,走遍了全县30个公社,325所小学,通过听课,教师座谈,学生座谈,听取校领导及教师的汇报,检查教师备课笔记,学生作业等方式。全面了解全县各小学的情况:
         (1)学校类别:一类学校占11%,一般学校占81%,三类学校占8%。
         (2)干部教师队伍状况:在全县2,229名小学教师中,骨干教师仅占10%,42%的教师教学有困难,还有6%的教师不适应做教学工作。据统计这支教师队伍有50%以上未受过师范教育,其中不少人是“文革”中的初、高中毕业生。
         (3)学生方面:入学率为97.1%,巩固率为86.9%,五年级巩固率为75.4%,六周岁儿童入园率为51%,学生质量合格率为78%。中学通过联查,进一步摸清了情况,特别是教学改革情况。
         二、教研活动情况:在1979至1980两年,教研室工作,在围绕“整顿”这个重点上,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侧重抓了小学、初中和基础年级的数学工作,贯彻落实新大纲和教学计划,面向全体,稳步提高教学质量。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提高小学领导干部业务水平,帮助教师过好教材关。县举办了教导主任、总校长学习班,着重学习新大纲,使干部首先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明确各科教学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接着各工委组织了全体教师学习新大纲和教学计划,以增强教学工作中的计划性、科学性,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为熟悉全国统编教材,选拨了一批富有经验的小学教师担任了一年级新教材的试教任务。随着中、小学各年级统编教材的使用,先后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不同规模的教学讲座,帮助教师了解新教材编写意图、基本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所在,以及基本教学方法,培养了使用新教材的骨干力量。接着小学组教研员又以工委为单位,对二、三年级语文、算术举办了巡回讲座,随后又组织部分五年级骨干教师按章节到各工委进行教材分析。中学利用暑假期间集中举办了语文、数学、化学教材教法学习班,主要是分析教材。通过以上活动,对广大教师理解教材,过好教材关,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教研组活动制度。随着教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县区、乡一般建立了中心研究组,学校设年级或分科教研组,举行观摩、研究、公开课,培养骨干队伍。小学中心教研组以乡或中心小学为单位,隔周活动半天;中学各校以学科建立教研组,每周活动两小时。县对小学强调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争取大面积丰收,提出关心双差生,严格控制留级率,使教学秩序基本走上正轨。中学一般以工委中学为单位,分科建立了分科中心教研组,如初中生物科确定稻地、钱营两个工委中学为点,成立了中心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研究数材教法。语文、外语建立了单元过关中心教研组,通过上站学习、研究,并印发重点学校单元过关材料,促进了全县中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1981至1982两年,教研工作明确提出,各校在加强“双基”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要大力改革教法,着重精讲多练和实行启发式教学。小学组首先提出开展“三个一”的活动,即上好一节公开课,写一节最佳教案,写一篇有分量的教学心得。语文、算术等主要学科都搞了一些公开课,研究课,部分学科也召开了研究会。为进一步完善单元把关,分别在实验小学、胥各庄小学、稻地小学、伶子庄小学、宣庄小学搞一至五年级单元把关试点,提出“把关”要把好三关,即备课关、讲课关、补差关,从备课到后进生补习责任到教师,每个单元都要求教学质量过关。为搞好这一试验,组织上述各小学编写了一至五年级语文、算术各课各章节的具体教学要求和作文教学计划,统一了单元过关的标准,并印发给各校,以作参考。为了加强双基教学,小学组编写了以小学语文“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小册子,唐山行署教育局曾印发全区各小学、师范。1983年初又编印了《小学教学参考资料》,以上这些材料各校反映很好。中学则开展了“最佳课”活动。对各学科都抓了教改的试点,为全县教研工作摸索了路子。在加强“双基”的同时,着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而对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精神,大力改进教学方法,使学会变为会学。同时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着眼培养开拓型、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为了推广经验,中学组还创办了《教学研究》刊物。
         第四,培养骨干教师。于1983至1984两年侧重抓了小学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要求青年教师大练教学基本功,要根据所教学科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大练读、说、写、算的基本功,要求订出计划,加强检查,保证落实。一九八三年,小学开展了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中心的群众性的教学比赛活动,从三月份开始历时两个多月,全县两千多名小学教师,人人讲课,个个评议,层层选拨,在校、社、工委、县四级比赛中,听完1700多位教师的课,选出公社和学校级教学骨干826名,县级教学骨于21名,其中实验小学王弟娜、稻地小学付宗华、南袁庄小学袁瑞霞三人为最佳教师,最后组织县级教学骨干去北京参观学习10天。这次活动声势大,影响深,效果显著。县局并对这些骨干教师建立了联系制度,每月活动一次。如上县听课,承担各年级公开课,研究课,每年暑假还用七天时间办一次学习班,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九月份县又选送了实验小学王德海、柳河小学王昌海去北京黄城根小学深造取经。
         同年实小王德海老师代表县参加了唐山市举办的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会,以95分的成绩取得市第一名。1984年又代表唐山市参加了省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表演,受到好评。
         1984年3月份,通过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活动,校校培养,层层发现,使县级教学骨干增加到56人。并集中到县实验小学进行数学教学表演,最后评出了实小李志交、裴洪瑞,稻地小学孟秀荣,范庄子小学张海燕,胥各庄小学付贺芹,五里屯小学郑一成,黄各庄小学张艳玲等十二名为数学教学优胜者。1984年唐山市举办的小学数学教学比赛大会,实验小学李志交获第二名,稻地小学孟秀荣获第三名,柳河小学王昌海获第四名。同时李志交的数学课(反比例应用题)还参加了省级录相表演。
         为了提高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1984年6月份,县局请了天京市语文学会副会长特级教师隙东升做了教学讲座,参加人数达1200多名。
         三、取得的成绩:通过多种活动,壮大了小学骨干教师队伍,据1984年统计,全县乡级学员骨干由158名增加到311名,约占教师总数的14%,县缴教学骨干由56名增加到83名。使县小学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如1984年小学升初中的考试,虽然题目难度大,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但比前一年语文、数学两科总成绩却提高10分以上。
在群众性教研活动的基础上,以实小、稻小为教研基地,搞了专题研究,共写出较有分量的经验论文50多篇。其中实小卢新生的《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探讨》、李万岭的《关于中年级段教学尝试》、柳前小学张文平的《关于一年级识字能力的培养》三篇文章,均由唐山市语文教学年会所选用。
         各中学也都认真地抓了教改试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如1984年全国高中物理竞赛,一中学生孙福策,获唐山市第一名。唐山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丰南县八名同学获一等奖,其中聂艳侠同学,1983、1984连续两年均获一等奖第一名。1984年9月份黑沿子北村小学王兰艳同学,在河北省小学数学邀请赛中荣获一等奖。
         部分优秀教师为唐山、滦县、玉田、开滦等地学校,做了公开课表演,听课教师达两千多人次,并受到好评,这对激励上进、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等,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