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已故的教育界老前辈
第四篇人物
第一章已故的教育界老前辈
裴廷楹小传
         裴延楹字任卿(1868——1930),丰南县西纪各庄人(原属滦州七区)。是冀东创办新式教育的先驱,成效卓著的教育改革家。
他自幼“刻苦自励”,光绪十六年(1890年)为“州学生员”,后因家境贫寒,以教书为业。他时刻忧虑着国运民生,而感到传统教育内容陈腐,方法呆滞,是误人误国之道,并经常在教学灌输新知,尝试新法。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诏令全国“废科举”,改旧式私塾为新式学校。他因早有改革的实践与胆识,故“独能应时务之需”,“大力提倡新学”。于是,冀东一带的教师纷纷请教,他便在家乡创设了“教习传习所”(当时称“教师”为“教习”)。以“革新教育”为宗旨。这是冀东第一个教师培训班,是冀东师范教育的开始。
         裴廷楹认为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立国安邦的基础,决心系统钻研。宜统元年(1909),他毅然前往天津,“专攻小学单级教授之法”。他远见卓识,教学有方,声名大振,宜统二年(1910年),因锐意教学改革而被推举为首批省议员。1971年他结识了滦州起义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天津法政学堂教习,李大钊一生崇敬的老师白雅雨先生,共同奔走津滦之间,“往来军中,除说大义”,并以议员身份为起义多方筹款。1912年1月4日,起义军遭曹锟、王怀庆镇压,起义领袖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壮烈牺牲,裴廷楹也被捕,押往天津。他受尽摧残,但不惧不屈。顺直咨议局和京东知名人士纷纷以裴廷楹“深研新法教育,人才不可多得”具保。清政府惧怕激起事变,不得不将他释放。出狱后,他从滦州起义的失败中,看到了“唤起民心”,“开发民智”的紧迫性,感叹道“民智不开,共和难保也!”有人劝他“从政“他不但不应,反面辞去议员,专务教育,任职“漆州单级师范讲习所”所长,大胆地把“国语文法”和“注音字母”的两种十分新鲜的学间引进教学。当时这两种学问都处在早期初创阶段,人们甚至把“注音字母”看做“洪水猛兽”,“离宗叛祖”,他坚定地接受了时代潮流的最新信息,并以这种精神培养了滦州第一代合格的小学教师。《滦县志》中曾记载:“经廷楹指导,咸知以新法教授,县内教育,因之一振。”
         在探索新式教育的学校管理上,裴廷楹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民国元年,他自荐当了“开平高等小学校长”,一直兢兢业业地埋头苦干了十二年。前六年,他陪着新生直到“完小毕业”,总结了一整套管理规程,后六年,他以一个周期进行验证、补充和提高。
         1923年,他应吉林省所邀,怀着在目俄蹂躏的东三省干一番“唤醒民心”的事业的雄心,去创办教育,但因战乱不止,学校时开时停,只好辞谢了优厚的报酬,又回滦办学。在乡创设“补习社”,为远近那些略读四书但半途而废的成人补习“文理历算”等实用性学间,不久他又办起“男女民众学校”,开始成人教育的探索。当时,“事务繁冗,经费艰窘”,但他“终日奔走,劬劳任事”,倾家办学,七年如一日。1930年冬,他突患脑充血,骤然而逝,终年六十三岁。
裴廷楹逝世后,其亲友、学生、全村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在墓侧立了一汉白玉纪念碑,但此碑已毁于十年动乱。
附:碑文
裴任卿先生纪念碑
         裴任卿先生讳廷楹,河北省滦县纪各庄人。生于前清同治七年,殁于中华民国十九年。亨寿六十有三:先生殁后,海内知交及乡邻戚友,或感施与之德,或念教诲之功,因集资建立纪念碑以传之。
         先生幼年苦读,光绪十六年入洋,后因家贫遂于各地设馆糊口。清末废科举立学校,先生独能应时势之所需,提倡新学。并于本村创立教师传习所,以期革新教育,宣统初年,先生更赴天津专攻小学单级教授之学,同附被选为顺直谘议局议员、时近畿荒馑,先生提议禁止酿酒以维民食,得大会通过实行,灾民因以得生者无算。后先生由津返县,为县立单级师范讲习所所长,小学教师得先生之指导,知以新法教授。县内教育因之一振,民国元年,先生改任深县开平高等小学校长,苦心经营, 人材辈出,在职十余年声誉闻于远近,民国十二年辞校长职,远赴吉林执教,旋因战乱退居乡里,乃又首办补习学社,继创男女民众学校,事务繁冗,经费困难,先生终日奔走,勤劳任事,代输款项,捐助图书,窘而不吝,至民国十九年秋,先生正计议续办民众学校事,忽得脑充血症,一病不起,志未竟而身已逝矣。
         先生生平勤俭好学,对于国语文法及国音字母等颇有研究,与人至厚,扶贫济难,惟恐后人。虽先生居乡之日多,然受先生之恩者,实不仅限于乡邻也,先生有三子一女,长子作中,女名淑华。次子全中,三子文中,长次子弱冠殂谢,惟文中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研究地质学,年事虽轻,已驰誉于当世学者之林,桑梓之光实先生有以成之也。
后之人亦将闻风兴起,持宁静以修身,励贞固而干事乎?则先生为不虚而檀石之议,庶几有补于后世也。
同邑族人  裴绍  撰文
吴兴     钱玄同 书丹
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一日
(抄自实物影印照片)
 
马克强传
         马克强字建功,1885年生于丰南县五里屯乡小张各庄。出身在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康之家,世代务农。他自七岁始读私塾,十七岁辍学后就在私塾教书。从事教育工作长达52年之久。1954年退休回乡,1958年病逝,终年73岁。
         民国初年,马老师积极创办启蒙小学,为学习新的教学、教法曾赴滦县师范受训一年,结业后,任初等小学主任教员。积极推广白话文教学。
         抗日战争时期,钱营地区共产党、八路军公开从事革命活动,马老师在南岭上,王庄子初小任教,与革命干部经常接触,在党的宣传影响下,思想日趋进步。他经常向学生灌输抗日救国思想。1944年他动员爱婿陈焕章参军抗日。为此伪军曾多次清乡抓捕马老师。在群众掩护下,得以安然脱险。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对解放区施行物资封锁,学生使用的课本,人民政府只发给几份样本,而大部分课本均由马老师手抄而成。
         1946年钱营地区开展土地革命运动,马老师积极协助村干部工作,并组织学生参加儿童团,从事站岗、放哨、斗地主“吃顽固”等活动。1947年,敌人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马老师坚持游击教育。夜间在村外地窖里藏身,白天带着学生跑敌情,采取游击式的教学形式。在敌人“大扫荡”中,有的革命干部和战士,隐避在草泊里,冻坏了手脚,溃烂成疮,马老师曾多次热情接待伤员,给他们洗疮换药,安全转移。不管环境怎样艰苦,马老师都坚持教学工作。
         解放后,马老师焕发了青春,和青年教师一起,热情洋溢地战斗在教育战线上,直到1954年,先生己是69岁高龄,终因体弱多病,而退休离开了教育战线。
 
张品忱小传
         张品忱,男、丰润县田富庄乡张家坟人,生于1910年8月。从小读私塾八年,1931年从玉田县蛮子营高小考入丰润师范学习。从1933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历任小学教员、主任、校长、中学总务主任、师范教导主任,卢龙二中校长。从1953年8月任丰南县稻地中学(唐山25中、丰润三中)副校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近二十年之久。
         张品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达四十年,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
         他在昌黎晒甲坨小学当校长时,自己深深地感到:“在敌战区办亡国奴教育,是卑鄙可耻、没有气节的”。于1943年初,决然辞掉了校长的职务,到丰润县解放区参加革命教育工作,由于他思想进步,热心教育工作,1949年5月3日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张品忱生前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一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治学严谨。善于走群众路线,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特别是在稻地中学担任校长近二十年,始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教育学生,培养青年教师,一生忠于职守,日夜操劳,兢兢业业,使稻中的教育质量蒸蒸日上,成为省、市闻名的学校,培养了大量人才,可谓桃李繁多,深孚众望。为丰南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张品忱于1972年5月退休,1976年4月病逝,终年66岁。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