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实小卢新生
(此材料系1983一1984年度,唐山市语文教学年会选录的经检材料)
想象这一心理过程,不但推动着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能使学生主动感知事物,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我围绕这个间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扩大儿童视野,积累表象,为形象思雄打下基础。
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表象的积蓄和储备起着重要作用,表象储备越多,感性知识就越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发展才有可靠的基础,所以,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接触外界事物,参加能理解的实践活动,积累丰富各种事物的表象,对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为了丰富儿童的表象储备,我经常指导他们对周围的人、物、事、景进行观察。记得在一次冬游中。一个学生发现了一段被风吹断的杨树枝,他好奇地掰开了那上面的嫩芽。向老师询问:“为什么杨树在冬天还能长出这样壮实的绿芽苞呢?”这个问题立刻吸引了大家。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同学很会动脑筋。然后耐心说明;正是这寒冷的冬天,才孕育了杨柳的一派生机,等到春暖花开,这幼芽就会向我们展示出无穷的生命力的道理。回去后,许多同学就这个幼芽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
“凛冽的寒风吹得树枝在微微颤抖。但谁又能想象在这寒冬中却孕育着杨柳的一派生机,几乎干枯的杨柳正在孕育着新的生命,我要做一个迎着寒风成长的新芽!”
这段话含义深刻,如果不是来自现实的观察和想象,一个四年级学生,很难写出这样的文章。
针对课文中的难句,而有意让学生积累表象,这也是我常用的方法。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对大榕树有这样一段描写:“那翠绿的颜色(指叶子)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对于课文中描写的榕树,许多同学根本没见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我课前先领同学们观察了操场上的杨树,让他们对杨树:那绿油油的嫩叶和生机勃勃的样子有了一定的表象积累。这样,在分析这句话时,许多同学把充满生机的杨树和课文的榕树联系起来了,一个同学这样谈了自己的认识:榕树的叶子真绿得可爱,绿油油的闪着亮光,似乎时刻在抽出鲜嫩的幼芽,在一动一动地成长。
这个训练把儿童在生活中感知的事物,通过表象,过渡到了形象思维阶段,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无疑会起重要作用。
二、创设情境,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教学中利用幻灯、图片和有感情的朗读及绘色的描述等,使学生在感情上荡起波澜,进入课文中描写的意境,把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
在教学《梅雨潭》一文时,我准备了挂图和课前录下流水声音的录音。教学时;我先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读课文,教师按次序逐句出示挂图,并在关键处打开录音机。此时,“哗哗”的水声,生动的画面,绘声色绘的朗读,使大多数同学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教室中静极了。读完以后,我马上请同学谈感受,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真生动,尽管我没有见过梅雨潭,但看着画面,听着水声,仿佛梅雨潭真的出现在我面前了,我完全陶醉在美的享受中了。”还有的说:“看到窗外的杨花,就似乎来到了如烟、如雾的瀑流下,作者比喻得真好,祖国山河真美!”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感官受到了多样化的刺激,创设了想象的情境,通过想象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听、想、说的多方面训练。
三、通过课文中有立体感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
有些课文中对于环境、人物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有些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抓住前者,引导学生再造想象;抓住后者,创造想象。利用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把课文描写的事物上升为典型概括的形象。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重点突出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英雄形象。学习时,我抓住了课文的第二段重点指导,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首先抓住了描写五壮士特点的词语“沉着”、“吼”、“抢”、“绷”,然后根据这些词语。结合句子描写的环境,分别从心情、声音、动作、神态四方面进行了再造想象。一个同学抓住“抢”字联想后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我仿佛看到战士宋学义紧盯着涌上来的敌人,双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把手榴弹接二连三地向敌人投去。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敌人纷纷滚落山谷。
这段叙述,以“抢”字为起点,叙述得有形有声、有动作,较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但我并没有停留在此基础上,又启发大家回想自己曾听到过战斗故事,看过的电影中的战斗场面,联想课文中的情景,进一步要求同学创造想象。片刻沉默之后,一个同学是这样讲的:阵地上弹雨纷飞,战士们面对凶恶的敌人,有的沉着瞄准,有的咀里喊着口号,手里的机枪不停地向敌人扫射,还有的把大石块象冰雹一样向敌人砸去,在爆炸声中,在怒吼声中,敌人嚎叫着退了下去。山坡上留下了一片敌人的尸体。
仔细推敲以上这段发言就会发现,这个同学是在想象中,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无数英雄的形象集中到一起,提炼出所有英雄人物都具备的“痛恨敌人、为人民甘愿牺牲自己”这一典型概括的形象,从而使五壮士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引导学生抓住生动形象的词语展开想象,使学生在情声并茂中掌握新知识。
这个训练主要是抓住课文中表述声音、颜色、表情、动作的词语,展开想象,再现当时的场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在想象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能力,加强理解能力的训练。
如在学习《猫》这篇课文时,课文中对猫的叫声是这样描写的:“它(指猫)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怎样让学生理解这段话中词语之间的联系。进而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呢?我采取了如下的步骤,
1、师生共同讨论“丰富多腔”的意思。
2、思考:猫的叫声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腔调,谁能学一学?
这时一个女同学站起来,绘声绘色地学了一个长腔,一个短腔,我马上请大家用一个词概括,大家兴奋地说:“长短不同”。接着我又用同样的方法请另一个同学学了粗声和一个细声,同学们又概括为:粗细各异”。接着我又启发大家结合刚才的场面理解:“丰富多腔”和“变化多端”,让学生理解作者是从猫叫声的粗、细、长、短的变化写出了:“多腔”、“多端”,从而深刻地理解了这组词之间的联系。
在初步理解了词的联系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想“丰富多腔”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了这个词呢?联系以上的学习,同学们很快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一个同学说:我认为作者是非常喜欢猫的,从作者的用词上看,作者听猫的叫声,象是在欣赏一曲动听的音乐!
用这种方法学习,有声有色,大家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很高。
五、抓住课文中典型描写,联想生活中的事例,把语言文字的教学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文章中的许多描写叙述都会和学生的生活发生联系,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把阅读中或电影中的场面及亲身经历的事情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通过比较从中找出一般性的规律,形成新的概念认识;既加深了对其体事物的认识,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在《海底世界》这篇课文中,对乌贼和章鱼的活动方式是这样描写的,“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1、师生共同讨论弄清:什么是反推力。
2、请同学举出这类例子。
“火箭是用这种方式飞行的”,有的同学们在讨论以上问题时,纷纷发言,有的说:“火箭是用这种方式飞行的”,有的说,“飞机也是”。思维非常活跃。抓住这个机会,我又进一步启发,没拿紧,气球突然向前喷出一股气,向后跑了,这种现象和乌威运动差不多。”
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有一个同学说:“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玩耍,不小心扑在墙上,一用力身子反而退回来,是不是也是这个道理呢?显然这是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一运动方式,许多同学都点着头,肯定了这个看法。
用这种方法上课,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思维活跃,在理解乌威活动方式的同时,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