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此材料系1983-1984年度,唐山市语文教学年会选用的经验材料)
        进一步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把语文课上成基本功训练课,是当前教改的方向,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途径。在字、词、句、段、篇这几个基本训练项目中,中年级的段的教学既是低年级字、词、句的扩展,又是高年级篇教学的雏型。不训练段就没有字、词、句的巩固。也就没有篇的发展基础。怎样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段意的能力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教给学生组句构段的规律
        组成段的若干句子之间有着种种联系,这种种联系就是段落的层次结构。语意就是由具体的结构形式组成的词句来披露的,而这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规律。限于三年级的范围,讨论了下面四种结构的概括段意规律。
        (一)句群之间是顺接关系的,以事情的结果或以总站事情的过程为段意。
        所谓顺接关系,就是段中的几个句子或句组,按时间或事情发展顺序所构成的句子关系。如《罗盛教》第4段,全段有4句话,描写了罗盛教第二次潜水救崔莹的经过。全段可分为四层,(1)罗盛教钻出水面,(2)罗盛教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3)罗盛教顶出崔莹:(4)罗盛教牺牲。全段以顺接顺序排列的,事情的结果,罗盛教救出崔堂,光荣牺牲,就是本段的段意。
        (二)句群之间是并列关系的,把各个意思相融合,取出主要的为段意。
        所谓并列关系,就是段中的句子或句组,分别叙述几个相关的事物,或者说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如《海底世界》第二自然段,全段有4句话,可以分为2层,(1)海底没有风浪,(2)海底没有光。两层之间并列,把两个意思综合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本段的段意:海底没有风浪,没有光。“
        (三)句群之间是总分关系的,以总述的意思为段意。
        所谓总分关系是段中的句子,有的表示总起或者归纳小结,有的句组两个以上的方面加以叙述或说明总起或小结。如《喇叭花》第5自然段,第一部分用一句总述花开得一天比一天多。怎么就多了呢?第二部分从两个方面做了说明:一是从整体上看象花布:二是从局部看,已经伸向邻居家。取总述的意思为段意。
        (四)句群之间是因果关系的,一般取“果”的意思为段意。
        “因果”关系好理解,段中分为说明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两部分。如《李时珍》第三自然段,(1)先写了“因”—一药物书有许多缺点;(2)后写了“果”一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确定段意的侧重点是“果”的意思;李时珍决心重编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如果学生掌握这些规律,学生不仅能读懂一段话,正确地概括出它的段意,还懂得了为什么概括,并能说出概括段意的过程和依据。
        以上这些是规律,是知识。传授了这些知识并不等于学生具备了概括段意的能力。而在于经过多次训练把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
        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段意能力和训练环节。
        段落是由句子按着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句子与句子之间,句组与句组之间,有着种种逻辑关系。学生只能读懂一句话的意思,用字、词、句的教学代替分析段的思路教学,忽视构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就是盲目的学。所以加强段的构成规律的探讨,研究句子、句群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读懂一段话的重要前提。但教学时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才能收到有益的效果。以下面的教学片断为例。
        《松鼠》一课第1自然段;“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这是一个总分关系的段落,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层次关系,教学设计如下: 
        (1)轻读课文,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是什么意思(第一句写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第二句写它的面孔玲珑,嵌着发光的眼睛,第三句写毛很光滑,第四句写毛非茸的尾巴上翘很漂亮。)?
        (2)二、三、四句分别写松鼠的面孔、毛、尾巴。从这几句的描写可以看出松鼠是什么样的动物(从这儿句描写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3)第一句是写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二、三,四句也是写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写得很概括,是从总的方面写的,二、三、四句写得很具体,是分别从面孔、毛、尾巴这几方面写的。)
        到此,在问题的问答中,己把总分关系渗透在师生的问答中,学生易思考和把握,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三、抓住规律,概括段意。
        在前面抓句意,抓句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段意,揭示表达形式和语意之间的规律。以《一个降落伞包》第三自然段教学为例。
        “大家正在忙着背伞包,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她的前面。原来小叶的座位上没有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伞包给小叶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象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坚决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这一段的段意已经给了,但我认为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知道这段写的是什么上,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说它写的就是这个。这样,在弄清了句子之间是顺接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下列提问:
        (1)这段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先写小叶哭,接着写总理跨到小叶面前,最后写周总理把伞包让给小叶并鼓励她。)?
        (2.)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总理把伞包让给小叶并鼓励她。)?
        (3)这一段的每一句都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周总理把伞包让给小叶。)?
        (4)这一段的段意和事情的结果有什么联系(事情的结果就是段意。)?
        通过这样诱导启发,使学生对顺接关系的段落怎样概括段意,认识逐步提高。坚持长期训练。学生就能掌握这种段落的段意概括规律。
        通过以上系统的训练,学生分析和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同时掌握了概括段意的规律:①读全段文字整体认识课文,弄清每句话的意思,②再读全段,搞清句子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是从几方面(或分几步)写的,③依据掌握的段意与层次结构之间的规律概括段意。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