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钟
一九四四年,冀东地区我路南抗日武装力量有了较大发展,随着滦芦、丰滦、昌乐三个联合县的建立,党组织和基层政权也相应地巩固和加强。在主力部队广泛出击带动下,地方武装民兵也积极开展活动,经过多次胜利开敌战斗,敌人的“分区扫荡”、“突然奔袭”被彻底粉碎了。抗日武装越战越强,人民的情绪日趋高涨,全区形势天天向上日好转。到了青纱帐起来的时候,敌人更是不敢轻举妄动,一直龟缩在据点里。
翼热边特委第四地委(路南地委)为落实毛泽东同志的党中央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精神,决定抓住这一大好形势,举办以教师为主的暑期政治学校,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党的政策和策略,进一步宣传抗日斗争形势吸引更多的知识分子投身到抗日阵线上来。
当时,在路南文化界知识界,思想比较混乱,日伪势力拼命地我们学争夺知识分子,利用知识界少数的民族败类组织反动组织,宣传卖国求荣,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思想,如以高各庄小学校长李宗武就为首的日蒋汪合流的反动组织,就是一例,李宗武在抗战之前就是国民党员,抗战期间他又成了敌伪新民会高各庄小学支部的主要负责人。他们以新民会为基础,串联组织什么“反共挺身宣传队”,宣传“大东亚共荣”,主张中日亲善,共同反共。而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忙于对付日寇的扫荡和建立抗日根据地工作,对知识分子的工作,没有引起足重视。正如中央在《决定》中指出的,“许多军队中的干部,还是沒有注意到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不懂得资产阶级政党正在拼命地同我们夺知识分子,日本帝国义也在利用各种方法收买和麻醉中四知识分子的严重性。”
第四地委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政策,更广泛地团结教育知识分子,在地委书记专员丁振军同志主持下,召开大会,宣布了李宗武等的错误行径,并宣布取缔了他们的反动组织。地委从这一事件中汲取数训,为更好地贯彻中央关于“大量吸取知识分子”的指示,决定在知识界开办暑期政治学校。按照我党团结、教育知识分子的政策,把包括李宗武本人在内的许多思想上有不良倾向的教师,也吸收到政治学校中来。
是年七月,暑期政校正式开学。经过考试,有三百多名教师及在乡知识分子被录取入学。丁振军同志任校长,地委传部长周克刚同志任副校长,路南报社社长、地委宣传部酬部长程力群同志,丰滦联合县县委书记杨远同志等分别担任政校各科教员。
政校在司各庄附近的兰坨里举行了开学典礼,丁振军同志在典礼大会上讲了话。他说,“知识分子在旧社会是沒有出路的,碰上什么算什么,如今,大家团结在抗日民主的旗帜下,都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和器重。”接着,他又进一步闻明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解除了学员的顾虑。振军同志的胸怀和气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政校从扒齿港附近的西高庄出发,到乐亭县河边上的董庄,历时两个多月。为保证政校的安全,有一个连的兵力负保卫任务。沿途,一边行军,一边上课,先后走过几个比较巩固的地区。一路上,学员们情绪很高,他们一方面经受了行军和应付敌情的锻炼,一方面接受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家都把这次政校称作是一次知识分子抗日救国大示威。
政校开设了《社会发展简史》、《新民主主义论》和事政策等课程。程力群同志理论水平较高,他會经指出一度流行在路南的一本小册子,就是史诺的《新新民主主义论》里面宣扬了托派观点,要求路南干部认真学习,提高明辯是非的能力。杨远同志密切联系路南实际,就地取材,批判了乐亭文化界萧式猷的“农业中国,工业日本”的谬论。这生动的来自本乡本土的实例,加深了大家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学员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都有了很大提高,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肃清“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影响,建立革命的理论队伍起了重要作用。结业后,一部分学员参加了革命工作,一部分学员仍回教学岗位。路南政治学校虽然历时只有两个多月,但在路南及整个冀东的政治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
暑期政校结业时,丁振军同志在结业式上讲了话。他鼓励大家说:“你们负着很重要的任务,你们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动员全体民众投入到抗战高潮中来。”接着他讲了地委要成立路南文化界救国会的宗旨;积极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搞好抗日民族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不久,在程力群同志的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组成了文化界救国会筹备委员会,并发布了路南文化界救国会成立宜言。宣言由程力群同志起草,由朱秋同志刻写油印,当时在宣言上具名的多至数十人。
筹委会由七人组成,具体分工是:洪涛(安一民)负责丰南,黄涛(女)负责昌乐;田文负责丰滦一区,红叶负责二、七区,朱秋负责三区,杨汝平负责四、五区,剑光(女)负贵六区。委会由程力群同志直接领导,对外称路南报社记者。筹备会后,成员分赴各自分管地区,首先做了大量的组织、发展工作。
文救会发展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和在乡知识分子,宣传用的材料来源主要是《人民日报》、(路南的油印小报)《路南》半月刊、《文艺阵地》月刊及其它油印小册子。经过短期的组织发展,在比较巩固的地方基本上以完小为中心,建立起分会组织。
由于文救会的成立和发展,路南各地文化教育界抗日宜传工作空前活跃。在丰滦三、四、五、六区,小学教师组织起来,到敌人据点附近刷写抗日标语,造成很大影响,敌伪势力十分恐慌,二区发动小学教师和开明绅士给驻染各庄伪军小队长写信,宣传抗日爱国思想,晓以大势劝降,同时配合民兵的封锁,终于逼退了伪军;洪涛同志是丰南西尖坨人,他回到家乡在葛庄、尖坨一带秘密联系小学教师,发展壮大文教会组织,有力地扩大共产党八路军的政治影响。
为搞好抗日宣传,文救会的同志们还以笔为武器,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程力群同志以白桦为笔名写的剧本,洪涛同志写的报告文学《六虎头》,都曾发在《文艺阵地上》。吕力同志写的鼓词《王大力夺枪》和红叶同志写的《优抗小唱》都會在农村广为流传。乐县还會经组织了一个“七月剧社”,活跃在路南广大农村,后来,以这支剧社为基础,发展成路南文工团。
在抗日的教育方面,路南共成立了六处抗日中学,其中昌乐四处,丰滦两处。中学的性质是带有干部教育性质的普通中学。为办好抗日中学,同时加强党的统战工作,文救会积极开展工作,丰滦联合县以县长名义聘请开明绅士为中学董事捐款或募捐作为补助贫苦学生的基金,以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題。土改后任滦县副县长的李宝田就會是丰二中的董事。开明绅士杨泽普、闻士正等都會主动为抗中筹集过资金。
一九四五年明节,路南在坨里岳庄召开抗战死难烈士大会,庄严肃穆的会里,挂满挽联挽词,其中一部分就是老知识分子撰拟的,如丰滦一区送的挽联就是裴学海先生(建国后任河北大学副教授)的手笔。说明当时知识分子在党的政策影响下,不分青年老年,都趋向团结抗日。
从一四五年初起,各县文救会由县抗联领导,直至日降。路南文妆会虽然存在时间不太长,但她却充分体现了党的知识分子玫策,充分显示了知识分子在抗日爱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在如火如茶的冀东抗战斗争史册上,路南文化界救国会的确留下了光辉的一章。
本文依据:
(1)曹枫衣、吕靖《峥嵘岁月》
(2)曹枫衣《路南文救会》及《追忆》
(3)程力群同志回忆录
(4)滦县党史办公室8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