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仰民
目前,在我县民间,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社会习俗中,诸如节命、殡葬、婚嫁、寿辰、满月、建筑、乔迁等项,经过了漫长的不同时代的沿袭和演变,也正在不断地经受将人民群众的鉴别、更新和取舍。为给修志提供参考,仅就个人经历所及,赂记之如次。
节命
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旧社会要烧香祭神、互相拜年。扫房屋、贴春联、穿新衣、戴新帽,改善生活。表示“宜人新春,万象更新”。现在迷信活动已被摈弃。尚保留互相贺年、清扫1生和改善生活的习惯。有的地力还贴春联。但春联的内容已经不同过去。被摈弃的迷信活动有:①请门神。一种在春节前贴在堂屋和内屋门上的神相,以木制刻版和粉连纸印刷而成。分文武两种,前门贴文相一一魏微、徐茂公;后门贴武相--敬德,钟馗。内属门则贴“麒鳞送子”、“龙风呈祥”、“发福生财”、 堆金积玉”,等图案。②供大纸。也是一种以木版刻印的众多神佛图案纸。其中有主宰宇宙的玉皇天尊;悲天悯人的如来诸佛;还有关圣天王,四大金刚……用两展木夹架起,插于“香斗”之上。两旁红烛高烧,案前供品罗列,直至午夜焚之,名为“接神”。③迎财神。和大纸同样供奉。不同者,于次日凌晨,按旧黄历所指定的方位,带着香火,于野外就地焚烧叩拜,以析发财有助。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我县有扭秧歌,踩高跷、小车会、玩灯笼,燃放鞭炮烟火的习俗。《文革》时曾被禁绝,近年又逐漸恢复。特別是三中全会以后,商业部门供应的什锦汤元,各色花灯、鞭炮、烟火,应季上市,文化部门组织的民间秧歌、高跷队伍,穿街过巷,笑语声喧,使这个自汉唐以来就风行全国的传统节日,又恢复了生机。
正月二十五日为添仓。农民为祈求全年丰收,这一天家家要吃粘米饭。据传有一种主宰丰收的米神虫,俗称“仓蜫”,能使收成滿仓滿囤。因此,都在院中用柴灰撒成圆形,名力“打囤”,以做象徵。圆形内画十字。十字中心置粘饭一团,上插香火。圆形外撒成梯形,内寓可上下之意。此俗现已绝迹。但吃粘米饭习俗尚存。
二月初二,过去为“龙抬头”日。家家都要用烧过的草灰,从灶膛口或水缸边撒上一条极宽的灰线,至大门口或附近的水边为止。俗称“领懒龙”。意即把懒龙领出去,不受其影响。全家自此开始勤奋劳动,种好庄稼,换取“五谷丰登”。此习惯解放后逐漸消除。但抡饼扎的习俗尚存。在这天,妇女们用小麦小米豆类(也有用高粱米面的)合在一起成糊状,在大锅内烙成一种极薄的煎饼, 叫“抡饼扎”。吃时香脆适口。有条件的人家可用肉絲炒豆芽菜佐之。一般人家也有用蒜泥佐餐的。此外,她们还有一种“請姑姑”的迷信活动。即請谷神。命两根秫秸两端以彩线缚好。找一双六至七岁的童男童女,命其将缚好彩线的秫秸分别各持一端,抬着绕粪堆三圈,然后抬到屋里焚香,向“姑姑”請问当年何种谷物丰收,这种图騰式的原始祈年活动,只限于未成婚闺秀。解放后早已摈弃。
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乡间旧俗,家庭少妇不准针线,恐刺伤“仓蜫” 的眼睛。这天做公婆的要准许儿媳闲玩一天。解放后妇女游嬉消闲的日子很多,用不着这种迷信借口,这习俗早已淘汰了。
二月十九日是南海大世观音菩萨的诞辰。这天,凡是供有这一神位的家庭,都不许吃荤腥。就是吃饺子,也要素馅的。叫吃斋,表示对神的敬意。随着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习俗巳经绝迹。
清明。时间约在每年二月末或三月初。前一天为寒食节。古代因纪念介子推,三天不生火做饭,故称“寒食”。到清明这天,后辈人要扛锹持帚,到租祖的坟莹扫墓,焚錢挂纸。表示慎终追远的意思。旧社会同姓族中还轮流耕种祖宗留下的祀田,其收入作为同族人清明聚餐之费。有的在坟莹里搭棚设席,埋锅造饭,款待族人,连吃几日不歇,谓之“吃清明”。现在这些维护封建宗族统治的活动早已废除。但祭奠烈士,亲人和开展植树绿化活动,却仍然被更新沿用下来。
庙会。三月十八和四月二十八,是我县传统的庙会。前者为天齐庙,后者为药王庙。这两天,我县大部地区如刘唐堡、大长春、小长春、小史马、大新庄、稻地、宣庄、胥各庄等地的群众,特別是平常不出门的妇女,都可以盛装去赶庙会。俗称逛庙:为的是皈依佛法,求神许愿,以示虔诚。结婚的姑娘要在这两天回娘家,叫“过庙”。家家预备丰盛的酒饭招待来人。解放以后,“逛庙” 的习俗已经废弃,“过庙”的习惯尚存。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我县俗名“当五儿”。为纪念屈原家家要包粽子。过去还挂纸胡芦、插艾蒿,小儿系彩色荷包,内装雄黄、薄荷、除病消灾。现在除吃粽子的习惯保留着,其它都已革除。
五月十三日俗称雨节。迷信传说这天是关公磨刀,单刀赴会之日,常有雷雨之应。解放后此说已逐渐失传,但仍沿传“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农谚。说明此际农民盼雨之心切。
六月十三日为忘八会。沿沙河两岸如新河头,张家湾坨、小北柳河、稻地、杨庄子、相庄子都过这个会。家家以美酒佳肴款待亲友,借以祈祷主宰水患的龟神,切勿泛滥成灾,表现出农民对治水的奢望。这种遗风,随着治水事业的发展,已经逐渐绝灭。
七月七日称七夕会。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过去我县乡问流传鹊雀搭桥,织女落泪等神话故事。闺阁少女要用“钓花针”的方式向织女新求提高针线技艺,称为“乞巧”。先在头一天晚上用碗盛凉水置于窗台晾晒至七日上午,再将花针轻轻横放于水皮上,看碗底花针的投影形状,推测自己的前途。此习俗早已失传。
七月十五日,古称中元节。此日乡间大搞祭租上坟活动,故亦称鬼节,俗称“过麻谷”。把正在生长的高粱、谷子、大麻各一株从地里拨来,放在家中供传,称“請麻谷”午后送到坟地,称“送麻谷”。目的是祈求保佑丰收。我县稻地每年这一天都由地方仕绅和商会筹办放河灯。用大船二只,载以鼓乐河灯由大桥上顺流而下,边行边放河灯。两岸观众,沿陡河追随助威。此时,但见河灯万盏,漂流如群星闪烁,鼓乐之声不绝于耳,更有寺僧于桥畔诵经,超度亡魂,超升天界,焚疏撒饭,解厄人间诸鬼。此习俗虽属迷信,但随风成习,至解放前仍有为之者,现早已革除。但乡间为死者“过麻谷”仍沿袭下来。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这是一年中较大的节日。全县人民不论城乡均一律欢度。白天备佳淆盛餐,晚上吃瓜果月饼与赏月(过去为供月),此俗至今仍在民间为流传。相传汉人为反抗蒙人残暴统治,在八月十五这天联合制月饼商店,将“此日杀鞑”的字条密藏其中,做为起事的联络信号。使吃月饼习俗流传至今。而供月的习惯则已废弃。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旧时这天有登高的习俗,近代以来,此习已渐失传。
腊月初八。俗称“腊八”,长期以来,民间有在这天用多种米豆合成煮粥吃的习惯。叫“腊八粥”,因历年每逢此日天气开始骤寒,故流传“腊七腊八冻煞鸡鸭”的俗谚。
腊月二十三,这天旧称“小年”。过去每家都山妇女主持以麦糖堵灶王的嘴,称为祭灶。同时,把贴在灶前墙上一年的灶王爷神相撕下,上香、 磕头,然后焚烧。称为“送灶”。意思是祈求灶王“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解放以后,祭灶送灶的习俗已经取消,还有吃饺子吃麦糖的习惯。
腊月三十,(指农历最后一天。 如遇小建则以二十九日代之)为除夕。解放以前,长期以来都以这天为起点,至正月初六,称为过年。不论城乡都要燃放鞭炮,焚香祭神。到处张贴春联,甚至连猎圈、粮缸、米仓、錢柜、牲口棚,都要贴上“抬头见喜”,金银满柜”,“糟头兴旺”,“肥猪滿圈”等吉幸春联,为接神至子夜不睡,俗称“熬五更”;然后吃水饺。这天的水饺凡是家里的鸡鸭猫狗猪羊马牛都享受一个,最后晚辈给长辈磕头贺年,长辈给晚辈赏赐,名为“压岁錢”。……灯烛辉煌,欢腾达且,近年来,除祭神等迷信活动已经废除,其余节俗继续沿用。
我县回族人民,除同汉族一起欢度上列节日外,每年还要按照本族习惯,欢度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大尔代节、古尔邦节、圣祭节。
婚嫁
解放前,我县和全国一样,由于旧传统观念的束缚,一直实行封建包办的婚烟制度。男女婚事都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一般的是:①合婚。通过算命,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鸡犬泪交流……等十二属性的相忌,再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定,来确定男女结合;②订婚。订婚的标志是交換订婚礼物,如金银器皿,首饰,细软之类;③下礼。俗称“送贴子”。结婚前先看好日子,写下两分贴子。上写:“x月x日日不将,合婚嫁娶正相当,新人上轿x日好,x时下轿更吉样,新人上头x命,五行相生福寿长”。男女方各留一份。然后备以彩礼相送。④迎婴。迎娶之前,女方要备嫁妆,抬到男方去,名为“抬嫁妆”。女方长辈给予赠送錢物,称为“添箱”。男方长辈给予錢物称为“压腰”。迎娶时,要摘日以喜车或喜轿并有“娶门戚”和“蒙红人”跟随前往。女方要穿红色吉服。以盖头蒙面,并要求要哭泣,美其名曰“掉金豆”。到男方处所之后,下轿要用两少女搀扶,一童子 “倒毡”,命新人从红毡上走过,然后备有香案,行拜天地礼,燃放鞭炮,鼓乐伴随。⑤入洞房。新人进房后,揭去盖头,由一少女用盘托一花瓶送与新人,叫“端宝瓶”。然后由一老年妇女,用两条粗线沾生石灰粉,在新人面部反复擀绞。直至把脸部乳毛索净为止。俗称“开脸”。这是新人由少女变为少妇的标志。⑥闹洞房。结婚之夜不许灭灯。平辈弟妹可以随便嬉戏,名为闹洞房。次日拜祠堂、家长,乘车拜祖坟,谓之“庙见”。解放后,由于大力宣传新婚姻法,男女婚姻真正得到了自由,不准任何人从中干涉,凡要结婚的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过事前了解熟悉的过程。结婚仪式比解放前大为简略。唯目前配婚女方向男方变相索要彩礼的现象仍很普逼,名目繁多。如相门户摆酒,给女方一笔錢,名为“看錢”,就是新发展的封建糟粕,尚未取缔。
殡葬
解放前我县葬礼仪式大致有汉、回两种。汉族每遇死人,着衣帽称为“装褒”抬上床称为“停床”;然后烧“倒头车”(用纸扎成) 由长子向门外呼唤死者去西方极乐世界,名为“指道”;接着由晚辈友人列队去五道庙哭丧,名为“送纸”;然后贴出死者生卒年月,名为“批殃”;次日亲友登门吊祭,名为”吊纸”;然后将尸体由床装入棺木,名为“入殓”;入殓后将棺木架起,搭以灵棚,继续进行吊唁,名为“守灵”;三、五日后,抬着为死者准备的供桌,举着九连灯,金银库、椅子灯,小车子等纸扎游行,名为“送行”;在“送行”中每到一住户门口停下,由住户一人向上磕头、献供,名为“摆路祭”;又次日,将馆木罩以彩绣“棺罩”,架扛抬至坟地,名为“出殡”。出殡时由孝子持“引魂幡”、穿白衫引路,名为“迭葬”;到坟地后将棺木入于事先挖好的墓穴之中,名为“下葬”;下葬后复以黄土埋之,至第三日进行修整,名为“圆坟”。从入殓到下葬,每个关节都有鼓乐伴随,凄怆宴挽,围观者甚众。
回族死人多采用速葬法。人死后放在床上不超过三天,在安葬前用水给死者净身,由阿訇念经举行丧礼。礼毕,把尸体装入“买提匣”(也称经匣) ,抬到坟地。
近年来,由于殡葬习俗的改革,用简便易行又卫生的火化,代替了封建迷信又不卫生的旧葬方式。一九七一年,我县在孟庄建立一处火化场,开始推行火葬;但有的把骨灰盒领来,仍用上类仪式掩埋,劳民伤财。实在应该禁绝。
杂礼
旧社会遗留的习俗很多。近年来有的漸漸摈弃,有的仍在流行。常见有以下儿种,概以“杂礼”列附于后:
对婴儿的习俗:①烧儿童、十月十五日是烧儿童日。为使孩子不天折,到纸扎铺买一纸糊儿童,到娘娘庙烧化,以作替身;②踩奶。少妇生育后,于第三天在门前挂一标志——用红布一块,系在用秫秸扎的弓箭上——禁止妇女到此串门,以防产妇的奶水 被串门人踩去。一旦不可避免,就要告知串门人给产妇送挂面和鸡蛋弥补,谓之“添奶”。③送粥米。头胎产妇,娘家亲友在七至十二天内,都要送礼物,如鸡蛋、挂面、红糖、蹄髈,全鸡等,谓之“送粥米”。给产妇增加营养。④滿月。小孩出生一个月, 亲友同来祝贺,以银质手镯、长寿牌、百家锁、布料等为礼物,称为“作滿月”。此外,还要送给预先蒸好的饅头若干,名为“蒸斗”。孩家要以丰盛的酒饭回敬。待客散后,还要向左右邻舍发放饅头,名为“撒饅头”表示邻里和睦共处,现在,除了“烧童儿”一项习俗已经废除,其它大部仍在沿用。不过,所送礼物已没有银手镯、长寿牌、百家锁之类了。
对老人的习俗。①庆寿。我县习惯,老人一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盛行祝寿。届时有送寿面,寿联,寿礼等习俗。②身后哀荣。三十五天后进行一次祭奠,俗名“五七”;;一百天以后再祭名为“百日”;一周年后又祭,称为周年。 这三祭时,死者家属都要举办酒菜,供果。一方面招待来祭奠的亲友,一方面吊祭死去的老人;③烧寒衣。迷信说法, 十月一日是鬼穿衣的日子。家家需买来彩纸剪成衣裳式样包好,送到坟上焚化;如距坟墓较远,在半路十字路口焚化也可,但必须书写姓名,或从中呼唤。虽然实行了殡葬改革,目前此风仍未完全制止。
其它:①贺房。建立新房上梁之日,贴对联,放鞭炮。亲友携带礼物祝贺建成。俗称“添宅”。房主要给予酒肉款待。贺上梁仪式,用红纸画一“八卦图”贴于梁上。上写: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字;另画阴阳鱼一尾,用红布一角系在八卦图上。两旁还附有对联:上梁吉日,诸神退位。解放后 此风已废,唯添宅习俗还继续沿用。②乔迁。由此处迁往彼处,亲友前往祝贺,主人备宴款待。礼物除吃食外,特别要送火柴和铲子。表示日子越过越红火。俗称“灯锅底”。③ 啃春。每年立春前后,家家有吃青萝卜的习俗,叫“啃春”多买安机寨所产之紫心萝卜。秋末收成后储于地窑内,立春取出食用又脆又甜。④吃伏。我县流行三个伏日改善伙食的习惯,有固定的吃法。俗谚:头伏饼、二伏面、三伏饺子蘸辣蒜。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平常就吃细粮,伏中改善生活习惯已不突出了。⑤放风筝。清明前后,东风劲吹,学龄儿童,由家长制出各样风筝玩放。常见有花鸟虫鱼瓦片和人等式样。此习一直沿用至今。⑥祭丁。每逢仲春二月和仲秋八月,这两个月的丁日,学校都要举行祭孔。也叫祭丁。届时,当地文人墨客、仕绅商民,共同举办。学校放假。过去我县只有稻地一处有孔庙,庙中塑有金装孔子立像一尊。当地人每年二八两月的丁日,举行祭奠两次。典礼相当隆重。唯此庙解放初期就被拆毁,祭孔活动随之禁绝。
风俗习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即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甚础。
我县长期形成的这些风俗习惯,一部分是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愿望,这是精华,也有许多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和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这是糟粕部分。
建国以来,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普及,有的早就被摈弃了,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目前仍有不少旧风俗,旧习惯还有市场,有的甚至很严重,如结婚要彩礼,死人时搞土葬搞迷信等等,这与我们进行的两个文明建设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移风易俗。对那些有益的风俗习惯要继承之,发扬光大之,并不断赋于其新内容,对那些封建性的糟粕要批判之,摈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