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磨香油香万里
 
董建东  周会森  汪大成
——介绍丰南县李氏小磨香油
        河北省丰南县宋家营五村的李氏小磨香油,祖传技艺,制作精细,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作油历史。它以油质清彻,颜色纯正、味道浓郁、无沉淀、耐储存而蜚声海内外,销往香港、新疆、黑龙江、陕西、上海、北京等二十几个大城市,成为人们所喜爱的风味食品。香港有一巨商,每年都通过亲友购买这种小磨香油,一年三、四次,一次十几斤,一九八二年竟先后四次购买了六十多斤。
        李氏小磨香油,几十年来由于它保持了小磨香油的风味,因此不但成为畅销的商品,而且还是人们馈赠亲友的礼品,好多本地人到外地串亲,都好买上几斤这种香油赠送亲友。也有好多知情的外地人,通过关系托人购买这种香油食用。天津某大学的一位教授就专门食用这种香油。现在全国已有二十几个大城市的一百多名知名人士专门食用这种小磨香油。李式小磨香油的另一特点是耐储存,储存一年后,仍不变质,不变味,不沉淀、不发粘,保持原有风味。唐山市一位姓张的陶瓷工人,一九八二年春节,曾买了几瓶这种香油,有一瓶忘记了食用。今年春节发现了那瓶被遗忘的香油,打开一看,仍保持原有风味,油清、色正、味浓,丝毫没有变质。从此,它的声誉更为大振。
        这个从四十年代就开始以作洲为生的小磨香油作坊,文革中也曾停顿了几年,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小磨又开始转动起来,成为唐山第一个个体经营的香油作坊。开始他们是小驴拉磨人拉帮套,一天只能作二十八、九斤油,以后虽然改为两个螺子交换着拉磨,但工效仍然很低。小作坊传到它的第三代小主人高中毕业生李友手里,他决心改变这种原始的加工方法,他钻研了有关资料,考察了八家国营工厂,自已设计,自己安装,把人炒芝麻畜拉磨改为电磨、电炒,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节省了工时,提高了工效。原来作一个油需二十四个工时,现在只要六个工时,工效提高了百分之七十五。李友林还增添了电机、新磨等机具,护大了生产能力,原来每天出三十斤油,现在每天等出二百四十多斤油。李友林对祖父传下来的技艺,既继承发扬,又不迷信保守,他大胆改进了五项祖传技艺,把出油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四十六点六提高到百外之五十点六。炒芝麻是香油质量好坏的关键一环,如果在山锅前不搅料闷住烟,就会影响香油质量。李友林根据物理、化学的有关知识,采用水闷方法,在芝麻出锅前泼一茶碗凉水,把烟驱走,这样既缓和了出锅时间,又保证了香油质量。李氏小磨香油虽经过它的小主人第三代孙李友林在设备、技术上都所改进,但仍不失小磨香油的风味,反而味道更佳,气味更高。
        李友林虽然刚刚年逃弱冠,但搞商品生产的决心很大,胃口也很大。他的产品虽然已有众多的小用户和几个固定的大用户,但仍不满足,他不但着手购买汽车,还通过关系和日本有关人土洽谈,决心让小磨香油飘扬过海,打进国际市场。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