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泊的变迁
耿少军
        丰南县的南半部,原是一望无际的草泊。这片草泊,东与滦南县毗邻,西与芦台相连;北起越支、新河头一带,南至老王庄、黑沿子到渤海,方园百余里。
        根据国家钻孔和地质调查资料证明,位于渤海沿岸的丰南县进入新生代第四纪以来曾经有过八次海进,最后才形成了陆地。据考证,从北朝的后魏至清初年间,一直在越支、宋家营一带设有盐場。元代徐世隆的《越支場重立盐埸碑记》- -文记载:“幽州置盐始于后魏, 历唐以迄辽金,地属京圻,生齿即繁”炊镬益众。尝设提举司于宝坻,秩视五品以重其选,所辖诸埸越支课居其半”。明朝隆庆四年《丰润县志>亦载:“北魏孝昌二年 (公元526年),魏以国用耗竭,租调不足,乃因丰润近海,可煮为盐,邃置盐监司。有丞八品,专税盐课,领于盐府校尉或以州刺使隶之,由是国用皆仰给焉”。同时记载:“朱家营旧有土城, 今为盐课司”。到了清初,设有盐大使管理盐务,曾先后在越支、宋家营设立衙门,传说“越支場”南是一片海滩,沒有一个村庄,只越支、宋家营一带有人居住,过着“棒打獐子枪挑鱼,熬盐卖盐换粮吃”的生活。由于大陆的延伸,盐場南移,“越支場”已成历史陈迹。另外,毁于“文化大革命”的宋家营望海寺,乃唐太宗东征高丽时所建,是历代人们眺望大海的地点。可见,不但草泊地区的地质年化十分年轻,草泊的形成也距现在不远。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沧田”,草泊的形成恰如白居易这名言。随着大自然的演变,大海南移,变成了洼淀,年长日久,逐漸形成了草泊。有了人们的定居,法淀里出现了一个个村庄,开始挑台田。人们发现这里实是有坑就有水,有水就有鱼,有水就有苇。
        草泊几十里沒有人烟,沙河、陡河、双龙河、小戟门河等河道洪水均注人卓泊后漫流入海。河水甘甜多食饵,这里就成为天然鱼炎繁衍的場所和野鸭、鸿雁等水鸟栖息的好地方;那多年生的芦苇也无须人们栽种,生命力极强。茫茫的草泊实在是:块天然瑰宝。因为这里有取之不尽的自然财富,历史上被地主豪强“跑马行圈”,爭相霸占。有的则用姓氏命名,如延续至今的芦家泊、白家泊、李家泊....日术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人之后,也重涎草泊的富饶,在柏各庄强迫人们建闸开渠,垦田植稻。抗战时期,茫茫的芦苇荡便成为游击队与日伪军周旋的天然屏障,杀敌的战埸。
         建国后,草泊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党和政府开始对草泊地区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1956年,在孙塘庄以东建成了国营柏各儿农場;到六十年代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又进驻草泊,在孙塘庄以西的小泊一带屯田植稻。广袤无垠的芦苇荡飘溢出沁人心脾的稻香。但当时各河道尚未治理,草泊地区仍须承浅沙河、陡河、小戟门河等诸河供水。随着开发,草泊的面积已逐漸减少,特别是1956年柏各庄农場和南堡盐場建成后,堵寒了排水出路,加重了丰南县南部地区洪涝灾害,引起了当地群众和国营单位之间的排水矛盾。为此,1957年唐山专署组织开挖了底宽15米和9米的黑沿子、张庄子两条排水渠,因排水标准很低,沒能解决问题,当年洪涝灾害仍很严重。1958年,国家进入“大跃进”时期,各地掀起了兴修水利高潮:二月,经河北省水利厅批准,决定在草泊北部兴建一座平原水库,以拦蓄沙、陡河洪水发展灌溉,并进一步解决丰南县与柏各庄农场和南堡盐場的排水矛盾。
        兴建草泊水库是当时丰润县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注:1954年至1961年丰南、丰润两县合并为丰润县)。为了保证当年施工当年见效,县委书记开源、付书记武子英亲自主持成立丫“丰润县沙河治理指挥部”,确定由宣庄、老铺、大新儿、錢营等四个地区出工,并以县委、县人委抽调包括技术部干在内的42人组成工作队,于二月二十五口首先开进草泊进行施工测量,根据县委边设计、边施工的指示精神,三月六日正式动工,五月下旬全而竣工。共完成了顶宽3米、设计高程6.1米(大沽)的水库围埝31.85公里,库内隔堤10公里;水库外周边排水沟27公里,退水渠13公里;22米进水闸、退水闸各两座,木桥两座;此外,还对向水库洩洪的沙、陡河大堤进行了加固。总动土方320万立方米,用工1 0 5.5万工日,耗资140.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4.7万元,自筹106.2万元。建成后的水库总面积62.09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21亿立方米。库区内有丁字形隔堤把整个水库义分为三个小库。东西方向的丁子埝以北为I库,面积81.5平方公里;以南部分由南北方向丁字埝隔开,分为II库和III库。按工程设计要求,可保証五年一遇洪水不成灾,十年一遇洪水灾情不甚重一般年景則川I库蓄水,II库养魚,III库种稻,发挥防洪、灌漑、养殖等綜合效益。
        1959年水库蓄满,水面一碧万頃,极为壮观。老铺地区看到有了水源,便幵挖了大困结农場渠,准备在水库以西的洼地内垦荒种稻,开辟农場。事实上,蓄水辻多;影駒芦苇生长,冬季蓄水辻深,芦草不能从根部收割,1959年底,芦苇产量不及往年三分之一;特別是蓄水以后,引起了周边五万亩耕地的严重碱化,水庠建成后,封闭了上游六万亩耕地沥水出路,由于宣庄地区的越支、葛庄一帶地势低洼,1959年两万亩耕地被淹沒绝产,而后一到汛期, 群众纷纷请愿,要求扒开水库堤埝,造成宣庄、老铺两地区之间几年不能解决的水利纠纷。同时,虽然对调蓄沙、陡河洪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设计标准偏低,不能容洩较大洪水。一是围堤标准不够,庠内最大吹程7-8 公里,按20米/秒风速计算,坝顶应超高1.93米,而设计超高仅一米;围堤迎水坡1.3米作护坡,也经不起风浪冲刷,当1959年7月31日蓄水深仅达1.3米时,五级风浪便将堤角吹去0.6米。二是库内隔堤上的进水闸和水库南埝退水闸退水能カ太小,库下又沒有入海通道,遇有較大洪水則洩不畅。所以到了1962年5月。由于柏各庄农場、南堡盐場和汉南铁路堵塞,岸内5800万方蓄水不能洩出,使宣庄、老铺两地区近四万亩耕地积水而不能播种。同时汛期在即,草泊上游七百平方公里的沥水将沒有洩水出路,当时便察觉到这潜在危险。为了保住水庠,越忙着手草泊地区排水工程,但为时已晩。7月24日至26日,各地普降暴雨。如丰南县的钱营、小集、大新庄、一带为“360至450毫米,稻地、宣庄、老铺等地200至300毫米。沙河洪水注滿草泊水库,水库以南也一片江洋,老王庄一带平地积水一米左右,当时草泊地区蓄水量约为2.8亿立米。沙河洪水不能下洩,多处决口漫溢,水库大堤即将崩溃,万分危机。经请示上级批准,采取了扒堤废库措施。由于沿海排水出路很小,洪沥水持续了一个多月才全部下洩入海。此后不得不重新规划草泊地区排水工程。1963年春季,开挖了黑沿子排干,并与上游小戟门河接通。草泊水库的洪水由东、西大叉进入黑沿子排干,初步解决了草泊的洩水出路。1965年完成了陡河的全面治理,陡河不再向草泊洩洪单独入海,实现了沙、陡分流,互不干扰。
        在水库的废弃期间,当地群众纷纷在库区内围埝种稻,开垦了一万三千亩稻田;军垦部队在原定开垦七千亩的基础上,不断西进,扩大稻田面积,不但占用了水库东堤外五百米的排水通道,又进入II库围埝,开垦了一万七千亩稻田。几年光景,水库的滞洪面积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因沙河上游一直沒有较大水库调蓄,洪水进入草泊又受到芦苇阻碍,至少需要一昼夜的时间水头才能出库,使水位壅高、洄水可达十公里以上,每年汛期都割去部分芦苇,打开行洪通道。不但危及沙河行洪安全,也威胁着库内三万亩水稻。
        1965年9月3日,沙河洪蜂达到320秒立米,库内水位猛增到5.5米,II库内军垦农場西围埝全线漫溢,部队投入一个团的兵力抢险复埝。洪水当时不能安然下洩,南、北申立村被洪水围困,柏各庄农場和丰南县老铺地区近二十万亩耕地受淹,严重减产。沙河虽未决口,已使人们胆战。
        为了解除沙河的洪水或胁,在1974年秋至1970年春的沙河治理程中,把水库挖通,沙河洪水直通入梅,扭传了沙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局面。由于库下沒有建闸,库区不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积水,破坏了草泊的自然生态。两三年后引起了芦苇退化,天然水产资源绝迹,严重地损害了当地群众的利益。“救救草泊的呼声引起了县政府的重视。1981年至1983年,县财政投资22万元,由县水电局组织受益的西葛、大新庄、柳树?等乡群众出工,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I库内,把沙河右堤扒开了100米宽豁口并在沙河搭上一道土坝,向库区送水;在西埝修建了1米x 2孔刘洁涵洞,与陡河连通,以利库区引水和退水;修复了连接I、III库的丁宁埝1.5米x 5孔的涵洞。II 库内,新筑的顶高程4.0米(大沽)的沙河右小埝,并在小刘铺建成一座一个流量的扬水点和一座2米x 4孔排水闸。III库内,在南埝西南角修建了2米x 2孔进水闸、退水闸各一座;把水库西南角附近的陡河左堤郑家沽一号站进行的配套,并增加了两公里地上渠,以便向库内送水。另外,还从库区以上的沙河右堤西郑庄扬水站至水库北埝挖了一条引沙入库渠道,以充分利用沙河秋冬用水淡季之基流,浇灌苇草。三年期间,共动土石方8.6万立米,使用劳动力4.5万工日。这一系列小型水利工程建成后,引来一部分水源,初步恢复了苇草生长,天然鱼类也开始滋生。但总的来看,这只是权宜之计, .而且现在平诮每亩苇草产量二、三百公斤左右,只相当于历史最好水平的三分之二,还沒能从极本上解决问题。
        茫茫的草泊已形成了几个世纪,随着岁月的流逝,世代延续,现在仅剩下4.4平方公里。建国以来的大规模开发,使草泊地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大部分被垦田植稻,阡陌交通,沟渠纵横;河道也得到了疏竣,各自有了入海出路。然而,在草泊地区的水利建设上,由于沒能认清和把握自然规律,也几次受到大自然惩罚,在发挥草泊资源的优势上至个收效不大。近几年来国家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生产,这六万余亩的草泊便成为丰南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又建成了一部分水利工程,只要顺应自然,措施得当,保持草泊的生态平衡,一定会出现芦苇茂盛、水鸟成群、渔业兴旺的景象,六万余亩草泊将会创造出无穷的财富,使整个草泊成为富庶的渔米之乡。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