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少军
沙河是丰南县境内较大的天然河道,现在总长168公里,流域面积902平方公里,其中境内流程62 .5公里,流域面积206平方公里,古时因其流水含沙量较大而取名沙河。《丰润县志》 载:“此河暑月两集则涨发,深且阔,不旬日即落,两岸悉白沙,故名”。对其源头旧志说法纷纭,一说发源于迁安西四十余里之后屯,-说源于迁安县西南之束子电,另一说为迁安县西北四十余里之赤岭。这有可能是历史当时的情况。现在沙河之源是迁安县察岭乡的好树店村北,流经滦县、唐山东矿”区,自錢营岭上村进入丰南县境内,然后曲折南下,注人草泊之后漫流入海。1974年至1976年完成了沙河治理工程,开挖了入海路,沙河上穿过草泊水库,于黑沿子村东入海。其上游有三条主要支流:一自迁安县东尖坨以北在杨店子村西入沙河;-自红石村流经罐头山、大五里,在殷官屯西人沙河;一自西小井峪以上流经宋家峪,在九百戶以下入沙河;到下游又有一条较大支流在丰南县西纪各庄村北入沙河。
沙河是一-条季节性行洪河道,除汛期外,河道大半干涸或呈潜流状态。而到了汛期,雨后河水暴涨暴落,往往洪水朝发夕至,凶猛异常。位于京山铁路以下的下游地区,两岸及河床多为细沙土,沒有显著河槽,质地松散,经不起怒流冲刷,历史以来改道频繁。清光绪<丰润县志》图考、标记的沙河原从小集和爽坨之间之间穿过,于唐海县李家灶以东慢流入海。并记载:“....至次榆坨西、钱家营东人丰邑境,又西南至张家湾坨、小北流河、邸家庄转向东南柳林庄、大新庄北新开河,又南至大佟庄河沿庄,从戟门与乾沟入泊:自乾隆五年(1740年)改流由邸家庄向西南二里至小集又桑坨入泊,照旧河相去二十里”,据丰南县地名普查,柳林村的地名来源就是嘉庆元年(1796年)柳林村孙氏先祖迁到此处定居,因旧沙河围村,便沿旧堤栽种柳树而得名:在1975年冬季的沙河治理工程中,西葛公社民工曾在小集公路桥下河底处挖出了一眼石井,可以断定此处原是田园或村庄,因乾隆五年沙河改道被冲毁压在河底。自那次大规模改道后的二百余年里,每年都在发生局部性变迁,至今沙河两岸仍有-条条沙河旧道,当地人们称作“老辈河”。沙河两岸一直是十年河西,十年河东,自古以来人力不能扭转。从历史以来的改道趋势看,大体是由东向西发展。
沙河的改道频繁,给沿岸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故《永平府志》载:“沙河之水并非名川,系山水涨溢所致,无利而有害。河西是土,东岸是沙,夏淋山水驟发,将两岸平畴沃壤冲作沙滩”。<滦州志》亦载:“每值夏秋涨发,势甚奔騰,临岸田庐辄被漂沒”。现在老年人仍记忆犹新的民国期间1912、1925、1938年三次大水,沙河两岸曾-片汪洋,房倒屋塌,颗粒无收,大面积土地被冲毁、沙压不能耕种。1912年錢营林子里半数以上的人外出逃荒,小集一个村就有1800多人生活无着流落他乡。 沙河灾不空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火,所以过去曾有这样为歌谣:“沙河沙河, 春旱风多,夏秋洪涝,淹沒田禾,夺我妻女,房倒屋坼:官府老财,乘机盘剥,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然而历代人们对沙河也无可奈何。多少年来,根治水患、驯服沙河成为两岸人民的心愿:
建国初期,虽然每年汛期都把沙河作为防讯的重点,仍未能扭转沙河为害的局面。1949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现的罕见大水,沙河普遍决口漫溢,更兼县内也连续降雨,沥水不能排除,洪水沥水连成一片。两岸倒塌房屋数千问,耕地大部分绝产,19 53年的灾情仅次于1949年,沙河出现三次洪峰,累计决口七十二处,全县职工干部大部分到沙河防汛抢险,西郑庄附近一处决口长近一公里,刚刚堵住则又被冲开。1959年7月2 2日,石佛口最大流量910秒立米,又使沙河决口漫溢。两岸耕地大部分被淹,唐柏公路几天不能通车,县政府组织了一批渔船救灾抢险。1962年7月下旬,各地连降暴雨,7月25日石佛口洪峰流量60 0秒立米,洪水注滿草泊水库不能下洩,沙河多处决口漫溢。因采取了扒堤废库的果断措施,才使沙河两岸避免了一場大的灾难。鉴于当时和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早在1955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原籍西纪各庄)就曾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案,要求尽快治理家乡这象野马一样的沙河。1956年地、县联合组织勘测后,因工程浩大,又极难治理,沒能提出治理方案。
到1958年才陆续开始了对沙河进行治理。1958年春季,上游修建了潘庄水库,丰南县在下游修建了草泊水库,并疏通了小集至东尖坨白家泊段河道。而后上下游同时开展了群众性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丰南县发动沿岸群众大力植树造林,对洪水冲刷严重的险工地段臥柳、埋干和修筑了干砌石丁坝,并修筑了坻庄以上至錢营林子里的防洪堤埝,在此基础上又逐年进行了加固。1960年上游又修建了麻地水库,使上游两条主要支流全部被控制。1962年下游的草泊水库废弃之后,1963年开挖了黑沿子排干,沙河洪水便经草泊水库缓洪之后,由东、西大叉进入黑沿子排干入海,初步解决了沙河的入海出路。但沙河在草泊水库入口处河道弯曲,且草泊的芦苇茂密,阻碍行洪,使得洪水壅高,下洩不畅,并且泥沙沉积严重,造成洄水漫溢,年年给防汛工作带来很大麻烦。1970年5月,县水电组组织钱营、宋家营、西葛等六个公社出工,对草泊入口以上的2.5公里沙河右堤进行了裁弯取直,顶宽达到四米;还按底宽40米开挖了深水河槽。设计流量为328秒立米,共动土方10.8万立米。1972年6月,县海河指挥部又组织部分退場的海河大军在草泊入口以下开挖了底宽40米的两公里深水河槽,完成土方10 .6万立米,用工4.5万工日。此后,保证了一般年份洪水能够顺利入库,初步解决了水位壅高,洄水漫溢成灾的威胁:然而,由于县内人力财力不足,治理标准偏低,仅五年一遇,特別是沙河没有自己的入海尾闾,沒能根本解决沙河水患。1969年9月3地,沙河洪峰仅3 2 0秒立米就不能安然下洩,使南、北申立村被洪水围困,柏各庄农場和丰南老铺地区近二十万由耕地受淹严重减产。上游 虽未决口,巳使人们胆战。所以一到.汛期,人们仍“谈水色变”。1974年,经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批准,将沙河治理纳入海河工程项目,以大兵团形式开始了对沙河的全面治理。
这次治理分为两期进行。沙河入海路为第一期工程。这期工程任务是开挖草泊水库南埝至黑沿子村南20.3公里长的河道一条,在申立村附近修建两座漫水桥,在黑沿子村北修建一座洩洪能力502秒立米的防潮闸和接长黑沿子公路桥。1974年9月,唐山地区根治海河指挥部组织唐由市、丰南、滦南、乐亭等四个县市近两万名民工统一进場。有史以来人烟稀少的滨海荒滩一时间成为沸腾的施工现埸。经过全体施工人员的艰苦奋战,于次年汛期先后竣工,随后用挖泥船疏浚了入海口。共完成工程量617万立米其中挖泥船疏浚42.5万立米;共使用投资532.25万元,用工340万工日。新开挖的河道底宽为50至80米,防潮闸以下与黑沿子排干交汇后底宽为126米,新筑的两岸大堤顶宽六米。
1975年9月开始第二期治理工程。这期工程项日主要是开挖库区内沙河河道,对小集公路桥至入库段河道展宽并筑堤,培筑錢营至小集之间沙河堤埝,同时修建汉南铁路桥一座,修建草泊丁字埝和南埝两座漫水桥以及鸿雁桥。这期工程由唐山市、丰南、滦南等三个县市承担,出工人数约为一万五千人。1975年九月至11月,首先培复了钱营至小集公路桥之间18.5公里的两岸大堤和完成了小集公路桥下五公里的挖河筑堤。使小集桥以上沙河大堤顶宽达到四米,以下顶宽达到六米,河槽底宽扩展到50米。1976年3月,三个县市的海河大军又转战草泊水库,到6月份,完成了十三公里的河道开挖和筑堤。按着设计要求,I 库内沙河右侧沒有筑堤,以便滞洪。七月,四座建筑物也相继竣工。第二期工程完成工程量471万立米,使用投资496.75万元,用工278.68万工日。这期工程期间,因国家基本建设过长,财力有限,每个标工仅补助生活费一角七分钱,实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当时县境内沙河还有钱营至岭上村之间七公里复堤任务未列海河工程项目,1976年春季由县内组织劳力按下游等同标准完成了复堤任务。又完成土方30万立米,使用劳力15万工日。至此,按二十年一遇标准把境内沙河全部治理完毕,可承洩651 秒立米流洪峰,经草泊水库缓洪之后,出库流量502秒立米。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治理,以生物措施稳定了河床,以工程措施疏通了河道、修筑堤埝,扭转了沙河洪涝灾害频繁的局面。
1976年7月28日发生了强烈地震,使刚刚治理完毕的沙河遭到严重破坏。小集以上两堤大都被震裂;并且发生沉陷、下滑脱坡,河道内许多地段内翻沙河底壅高;下游河道虽破坏较轻,沿河建筑物均遭程度不同的破坏。1977年4月,邢台地区海河大军进入丰南, 承担了岭上村至小集之间25.5公里的大堤修复任务。他们仅用了一个月时间,用工69.9万工日,完成土方127.7万立米,将两堤恢复到震前水平。鸿雁桥以下各建筑物的重建和维修务由丰南县海河指挥部承担,到1977年底也全部完成。与此同时,由张家口地区援建,1 9 7 7年一月完成了载重标准汽二十、160.95米长的小集公路桥重建任务;1978年底,丰南县交通局又新建了载重标准汽二十、长403米的钱营公路大桥。两年多时间,修复沙河震毁工程全部完成。
随着沙河的不断治理,流域内生产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位居上游的钱营、小集一带,在农田建设中群众开挖了七条向沙河汇水的自排渠道,使八万多亩耕地免受了沥涝,并打成了许多机井,保证了干旱季节有水灌溉。荒废多年的沙洼大都开垦成稻田,一个个沙丘有的已栽滿了果树,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果园。1975年以后,沙河下游两岸又先后建成了西郑庄、郑坨、宋家营、申立村、兰桥等五座扬水站,使下游四万多亩洼地多灾低产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昔日的沙河曾是两岸交通的极大障碍,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是涉水或靠摆渡过河。时值洪峰到来,过往行人只好望河兴叹。由于河床极易变迁,日伪时期在沙河上建木桥数次都被冲垮。尽管是交通要道,在建国以前也无一座桥梁。随着沙河的治理,河床得到稳定,现在已奇迹般建成了七座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束了人们涉水过河的时代。
现在沙河两岸的人们已再无昏垫之患。上游的洪蜂到来,人们却漫步在长长的公路大桥上观赏那浩浩蕩蕩的水面。这是人们的幸福,也是这一代人的骄傲。自古以来沙河象野马任意横行,它冲毁了无数的房屋,吞沒过无数次良田,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今天到底被人类驯服,几个世纪以来治理沙河的夙愿在我们这一代终于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