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县猪鬃加工业的生产状况
李继隆
        提起丰南县,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可是一提起胥各庄生产的“天津猪鬃”,几乎国內外无不知晓。猪鬃是丰南县的传统土特产品。猪鬃加工业的发展,对河头、胥各庄的繁荣昌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丰南县生产的“天津猪鬃”始终畅销于美、日、英、德、法等世界各国,在国际市場上久享盛名。三中全会以来,丰南县这一古老的传统的猪鬃加工业,又一次得到了新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丰南县猪鬃的原料主要来源于东北、内蒙等地。因这些地区气候寒冷、猪种又比较原始,且多喂粗饲料,所以丰南县的猪鬃尺码长,色泽好(乌黑发亮)、成份纯取信于国际市場。因为猪鬃刚韧而富于弹性和钢铁猛烈磨擦也不致弯曲。它对乾燥、潮湿的反映极小、又抗酸,所以猪鬃成为制造多种刷子的最好原料,任何鬃毛和任何纤维质料都不能相比,尤其是多类机器刷,更离不开猪鬃。所以,猪鬃在工业上占有重要地位。丰南县生产的“天津猪鬃”,主要是通过天津口岸、河北口岸出口到世界各国,每年大约出口一万余箱(每箱5 0千克) ,为国家换取外汇3 3 5万美元。我县的猪鬃加工业在全县的乡镇企业中也是举足轻重的地位。
 悠久的历史
        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兴起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发超人叫赵新,是本县王禾庄人(该村解放后改属唐山市郊区)。在此之前,我国北方的猪鬃是不引起人们重视的。在商业史上更沒地位和价值,除极少数的白鬃或是特长的黑鬃作为衣刷及鞋匠作为引针外,大都用以充作肥料。
        我国的猪鬃最早被利用是广东帮商人,他们将四川的白鬃制作发篦,供本省男女梳理长发。后来外国人出于好奇心,携回发篦若干,从此外国人发现中国猪鬃,乃恳制刷的最好原料,特别是制作军用机械保养刷更为理想。外国商人不断来到中国收购猪鬃及开设加工厂。
       赵新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生活所迫到天津一家英国人开设的“高林”洋行当杂役。这个“高林”洋行,主要是收购马尾,后来改收猪鬃。“高林” 洋行责成赵新等华役回乡为其购买,按一定尺寸加工配套,批量出口。
       赵新从天津返回家乡以后,立刻筹集资金。四处采购。近在唐山地区,远在东北、内蒙、宁夏等地。廉价收购了大批鬃毛,并建厂房,招雇工人,采用原始的手攥方法,加工猪鬃按合同交“高林”洋行。不久大获暴利,家资巨富。赵家为了在丰南一带独揽此行,获取专利,竟将院墙高筑,企图长期拢断猪鬃的加工技术出口门路,致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內,外人只知道赵家发于猪鬃,却不能操于此业。
        后来,由于不断有赵家的亲朋中得知加工猪鬃的内幕,加之时间一长,在赵家工场中的工人,有的弃上不干,集资自营。一刹时,猪鬃加工技术便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地传播开来。于是乎,大至工人近百,小到独本经营。丰南县的猪鬃加工厂及其栈房蜂涌而起,愈传愈远,愈传愈多,不到三五年,已经遍布王禾庄周围数十里。其中发展尤为速者,是借有煤河运输之利的河头和胥各庄两镇。猪鬃加工场及其栈房钱铺达百余家。原本不引人注目的河头、胥各庄小镇,竟然商肆鳞列,繁荣异常。其强盛兴旺之势,远远的超过,昔日重镇宣庄、稻地而居于上首了。
        在百余年的猪鬃发展史上,猪鬃加工业曾经历了几度衰跌与复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扩军备战。猪鬃这个保养军用器械必不可少的刷子原料一时成了热门貨,这一段是我县猪鬃加工史上的“黄金时代”。丰南县出口的猪鬃就占天津口岸公司总出口量的7 0 %,每年換取的外汇高达四、五千万美元之巨。
         1 9 1 4年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后,国际市場上猪鬃冻结。此时丰南县各地近百家大小加工厂多半倒闭,造成了无数猪鬃場商破产,貨物积压。
        战争结束后,猪鬃立刻又成了国际贸易市場上的紧俏商品,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一跃超过战前水平。仅胥各庄就出现了二十多家规模较大的工場和貨栈,以胥各庄为中心,南至米厂、城坨,西至么家泊,北至丰润的韩城,东至唐山郊区的李尚庄,有近百个村镇都搞猪鬃加工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贸易实行全面封锁。丰南县所有猪鬃加工場及栈房全部倒闭,抗日战争胜利后,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东山再起,全县的大小猪鬃加工厂星罗棋布,数不胜数。但是,由于国内外市場受帝国主义买办和资本家的操纵,丰南县的猪鬃业仍然日趋畸形,表现在价格上时起时落,波动剧烈。严重地影响了这一事业的发展。解放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丰南县的猪鬃事业才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 9 5 5年,全县大约有大小猪鬃工場一百余家,为了管理和销售上的方便,初步实行了私私并场(即联营)。联营后,设有较大的猪鬃加工场十四家工人1 3 0 0余人,在1 9 5 6年社会主义改造中,又实行了“公私合营”,由原来十四家合并为一个大厂,职工一千余人。
        对丰南县猪鬃加工业的归属做了几次调整。解放初期归唐山地区供销合作社。1 9 6 0年改归唐山地区外贸局。人事调配归丰南县工业局。1 9 7 9年后,人事也改属地区外贸局。19 8 3年市管县以后,又为市外贸局。
               传统猪鬃加工业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各项经验政策的落实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又在治愈了十年浩劫及地震造成重大的创伤后,逐步繁荣兴旺起来了。
        一、国营胥各庄猪鬃加工厂的情况:国营胥各庄猪鬃加工厂为市属单位。该厂有工人4 9 5名,有固定资金2 0 5万元。设六个科室(生产一、二科供销、财计、秘书、保卫、工会)三个车间。占地面积达七万二千零六平方米。为全国规模较大的厂子之一。我国北方各省的猪鬃加工几乎全是这个厂子帮助建立的。该厂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能力也很强,每年平均生产一万箱(每箱5 0干克)。平均产值为7 0 0万元历史最高产量是1 9 7 3年,产量为一万四千箱,产值为8 6 0万元。近几年来,生产不够景气,产量、产值、利润均有些下降。1 9 8 0年,生产猪鬃1 0 9 4 3箱,产值为6 1 2 .9 8万元。利润6 7万元;1 9 8 4年产量为7 8 0 7箱,产值3 9 3万元,亏损3 0万元。1 9 8 5年预计8 0 0 0箱,产值4 5 0万元,可获利2 5万元。由于生产不够景气,工人的收入也受到了影响,从1 9 8 1年到1 9 8 4年,工人平均月工资仅4 9元。
        造成国营猪鬃工厂生产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原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降。1 9 8 4年猪毛的价格比1 9 8 1年上涨了4 5 %。猪鬃的价格1 9 8 4年两次降价,比1 9 8 1年降了3 0 %。②猪鬃多半用于出口,因此,仍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近年猪鬃在国际市场上供过于求,产品有些滞销,今年又变成了畅销貨。国营胥各庄猪鬃工厂又完不成生产任务。③猪鬃的质量随着猪种的改良,有些下降。过去胥各庄猪鬃的尺码平均在三时以上,现在只有二时半左右。
        国营胥各庄猪鬃厂利润下降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厂子背有沉重的包袱,开销过大。现在全厂有退休工人2 2 0名。年付退休金1 5 .2万元。地震震亡家属6 8人。年付抚恤金9 8 0 0元,职工及家属医药费每年大约在6万元左右。
        二、集体、联合体、个体户猪鬃加工业的生产情况
        丰南县猪鬃加工业除国营胥各庄猪鬃工厂以外,胥各庄、兰高庄、侉子庄、高庄子、稻地、宣庄、董各庄、黄各庄等八个乡镇都有传统猪鬃加工的基础,几乎占全县三十个乡镇的三分之一。目前,全县有镇办、村办、户户联合、个体户的猪鬃加工厂4 5个。其中有胥各庄镇办的一个,村办的2 5个,户联合体1 6个,个体户3个。从业人数(不含国营厂2 5 9 4人,镇办的1 6 8人,村办1 8 0 1人,联合体5 4 5人,户办80人)全县有利用猪鬃为原料的刷子厂3个,猪鬃加工工具厂6个,捆鬃用的黄绳厂3个,从业人数3 5 2人。1 9 8 4年这些乡镇村户办猪鬃加工共获利3 5 6 .6万元。人均收入1 2 1 0元。
        去年由于毛鬃涨价,产品滞销,国营胥各庄猪鬃工厂出现了亏损现象,而这些乡、镇、村、户办的企业不但沒亏损,有的生意还好于往年。如胥各庄四街张连平等10戶的联合体猪鬃加工厂,1 9 8 4年产值2 5万元,人均收入达1 6 5 0元。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在猪鬃生意不好的情况下还兴旺发达,主要原因是没国营猪鬃厂那么大的开销,从采购原料上也灵活机动,国营厂购料都是大批进货,不够装车皮就无法运输,这些乡镇村戶办企业因规模小甚至都可以走村串戶骑自行车收购, 由于小批收购也容易把住质量关,所以出鬃率往往也比国营厂子高。从产品的销路方面也是如此。因为批量小,门路也就比较好找。国营厂主要依靠出口,在1 9 8 4年国际市场猪鬃滯销的情况下,这些小厂却在国内广找市场,1 9 8 4年他们把产品大部分都推销到了东北三省及京津地区的刷子厂。因此,这些厂子沒因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受挫折。
发展传统绪鬃加工,大有可为丰南县猪鬃生产历史悠久,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所以,发展传统猪鬃加工业是轻车熟路,我们应当继承发扬这一传统手工业,既可以为国家换取外汇,又是乡镇农民一条致富之路。
         一、多用劳力,本小利大
       猪鬃加工,主要靠手工操作,既不需要购置大型设备,又不要建筑大型厂房,更不与大工业争原料、争市场。有几间房就能聚集上百人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也比较简单,只是钊子夹子等,有条件的也不过花三、四就可购置打毛机和甩干机。基本上都是靠手工将进价低廉的毛鬃(每斤一元左右)加工成价值很高的猪鬃(每斤十五元左右)。这确实是一项本小利大的加工业,特别是对人多地少的乡镇来说,又是安置剩余劳力的一条路子。1 9 8 2年初,胥各庄镇办起的猪鬃加工厂,开始先利用镇政府的大会议室做厂房,只投资2 0 0 0元,安排1 5 6名劳力,当年就生产猪鬃4 0万斤。获利7 .8万元,1 9 8 4年获利8 .4万元。
        二、多条渠道,业务活跃
        过去猪鬃属于二类统购物资,农村虽然也有猪鬃加工点,只能从国营猪鬃工厂领取原料。加工后交付成品,这样,不仅经营环节多,农民收入少,而且渠道单一。 有时因国营厂拨料不足而影响加工能力的发挥。三中全公以后,政策放宽。猪鬃加工可以通过多条渠道扩大经营,原料可以自由选购,产品也可自由销售,这就使猪鬃加工生产越搞越活。高庄子乡四王庄1 9 8 0年办起的猪鬃加工厂,当时还是只给国营厂加工。年仅获利一万元。从1 9 8 1年采取自采自销的办法,收入逐年增多,1 9 8 2年盈利四万元,1 9 8 4年获利六万元,今年可达十万元。
        三、多种形式,协调发展
        随着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的转变,不仅集体办的猪鬃加工厂和猪鬃加工工具厂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而且出现了许多联合体和个体戶的猪鬃加工企业。它们和集体企业联成一体,互相支持,取长补短,协调发展。稻地镇的安机寨的中街高云明等九户村民于1 9 8 3年自筹资金3 0 0 0元建立了联营猪鬃加工厂。他们一方面自采毛鬃加工销售。另一方面又为村里猪鬃加工厂承担猪毛通理工序的加工。村集体猪鬃加工厂又反过来帮助他们推销成品猪鬃。两厂密切合作,带动全村3 0 0多人从事猪鬃加工业,收入不断增多。两个的收入分别都在四万元以上,全村村民,仅猪鬃一项全村就人均收入3 5 0元。
           四、多次增值,成龙配套
        几年来,丰南县农村猪鬃加工业除不断巩固了与国营企业的协作关系以外,其内部也逐步形成了成龙配套的生产体系,一是猪鬃成品与猪鬃制品成龙配套。胥各庄镇、胥各生六街、四王庄除加工猪鬃外,还都办有制刷厂。1 9 8 4年三个刷子厂生产各类刷子1 6 4 .6 7万把。产值1 2 7万元,利润1 3 .3 4万元。二是加工成品与半成品成龙配套。兰高庄乡共有八个村,其中有六个村都有村办猪鬃加工厂,其中西清庄湖猪鬃加工厂专门设有猪鬃粗加工车间,为其它大队承搅加工,使一些没打毛机的加工厂解决了猪鬃粗加工的问题,节省了大批劳力。双方都获利。三是猪鬃加工与加工工具制作配套成龙,董各庄三村和艾坨村分别建有三个户户联营的猪鬃加工工具厂。1 9 8 4年生产钊子、夹子、箩子等工具6 2 2 0 0把,获利十万余元。宣庄乡的顶代庄、龚庄子、宋家坨三个村都建有捆扎猪鬃的黄绳厂,1 9 8 4年生产黄绳1 2 5吨,获利1 5万元,不仅满足了本县猪鬃加工的需要还销往全国各地。
        五、当前猪鬃加工生产应解决的几个问題
        我县猪鬃加工生产虽然基确雄厚,但是在进料还是在销貨、技术加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势必影响我县猪鬃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一)应建立猪鬃服务公司,丰南县的猪鬃原料多来自东北三省、内蒙及我省东北部、全县有近十多个厂都私派有采购员,单独采购有灵活机动,容易把好质量关等优点。但也有浪费人力、开销过大、影响经济效益的弱点。推销猪鬃产品中也存在这个问题。胥各庄七街张文中等十戶的联合体猪鬃厂和稻地二村、四王庄、白石庄、唐山郊区的郑庄子搞了个体联合公司,他们选派了技术熟、路子广的能人采购原料,推销产品,生意做得很活。各乡、镇或县都应成立类似的服务公司。
        (二)进一步研究利用机器
       目前我县的猪鬃加工生产,除少数使用打毛机外,基本上全是手工操作。从毛鬃到加工为成品猪鬃,平均每人每月不足一百市斤。生产力低,经济效益不高,国营胥各庄猪鬃加工厂1 9 7 6年地震以前曾经自己设计了打毛机、洗毛机、揉毛机、捆毛机、顺根机、正根机。那时工作效率很高、经济效益也较显著。现在只恢复了打毛机。一台打毛机可代替一百个劳力的手工操作。各加工厂有条件的,可试制各类机器。
         (三)要解决燃料供应问题,一个六十人左右的猪鬃加工厂,一年需十吨左右的蒸鬃用煤,到了冬季还需烤火用煤,有关计划部门应将猪鬃加工企业所用燃煤纳入计划供应渠道。
根据李俊胜、朱秀茹同志调查整理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