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寰
一、亳梨的由来和兴衰
毫梨俗名“落地酥”,在我县大佟庄乡黄米厂村,自明末开始裁植,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其问几度兴衰,现在仅保留两株,是一项正待恢复的传统出口优质梨的品种资源。
毫梨原产越南红河下游东岸的黄峰岭一带,原名“剑梨”,在元朝中叶,与巴西的“风梨”、印度的“指甲花”等优种梨同期引入我国。元朝英宗(公元1 32 1年)年间,安徽亳州人梁维出使安南(今越南)发现了这一优种,于任滿回国前选买了若干梨苗在故乡进行栽植。由于质优而高产,收益大,梨园面积发展到百亩左右。梁当时改任宿州.刺史,每年收获季节,选对梨”(即每两个可重一斤)入京奉贡、赠同僚和外夷。亚质梨按级分价出售,畅销中外,打通同异国的经济往来,换回大批珍品。因梁氏经营的剑梨其品质优于原产地,在梁维晚年,经国内巨贾、外藩洋商北议,以地命名,将“剑梨”改称为“亳梨”。
由于时代变乱。梁氏梨园屡遭破坏,至明朝末年( 161 4年)毫梨仅剩下两株(另有白梨一株)濒临绝种的境地,恰巧当时任黄米厂大仓三军都尉,老仓头李超征,因与梁氏世交,前往探亲,邃受梁维后人委托。将此梨引到我县黄米厂村“安家落户”。
本氏最初在黄米厂村经营梨园原面积达十二亩,到清嘉庆后期,(1 820年),中经孙氏,转归王氏所有,到1947年最后园主王秉章时,面积达三十三亩,其中亳梨221株,另有白31株,响核杏153株。
从王氏经营梨园开始,每年都以优质梨贡奉宫庭,民国初年仍奉献于北洋政府。同时经外贸商入包购装箱,烙以“中国北京”字样于口岸出口,远销欧、美,亚州各国。直至一九四七年土地改革以前,王氏梨园一直保存完好由于栽培技术的垄断,秘不外传,群众中多有积愤,当时虽有人提议集体保留此项梨园,却遭到否决,遂连同梨园土地一并分到户。因农民不懂栽培管理技术,产量逐年下降。直到公社化后,重农轻付,在规划方田时,梨园全部毁掉,当时曾有九戶把梨树迁入宅院,到一九八四年只们李样芝保存“母树”.一株(产梨二百四十多斤),李茂顺保有“子树”一株(产梨三十多斤),使这一名贵品种价源木致绝灭。而与毫梨同时齐名的“白梨”利“响核香”则都已断种。
二、亳梨的习性和特点
毫梨虽原产亚热带,也适合温寒,适生于质地较硬的黄粘上和排水良好的黄沙岗,既耐旱, 又喜水和通风透光。"怕狂风,厌渍水,连明久雨,最怕早寒和荒芜。宜果粮间作,.勤中耕除车。深秋刮老皮,抠“梨狗子”,剪老拔,刷灰腿,定蕾技。春能残枯枝,”适时浇水,施肥,加强药物防治和预防自然灾害的侵袭。
亳梨属落叶亚乔木,根深叶茂,于粗复壮, 树皮鳞状,每年剥落,其痕宛如云状。毫梨生长快,三年座果,爱早衰,树高三至五米,枝干张开角较大。树顶呈伞状,面积九至二十五平方米,裁植距离不等,大约行距七米左右。株距六至七米。成年树干直径可达三至四十厘米,树的寿命约在.二十五至四十年上下。
毫梨果实光而大。最大的外围可达“对虎(口)”,重约半斤(故“对儿梨”,洋商则称为“北京对儿梨”)、每斤三四个无伤者称“优质梨”;每斤称五个以上者为“亚质亳梨”。梨皮绿色,有翠光而极薄,并有极明而稀的小灰斑点,果顶极深陷,梨柄基部极凹缩;梨肉极细嫩而酥散,汁多而蜜甜,有萍果芳香味。核星复子房而极小,无酸味。通常于“秋分”后种子由白变黑,达到成熟。如从树上落下,往往墩成饼形或摔开了花,有时溅散若干瓣,“落地酥” 即由此而得名。
亳梨的产量因树龄和砧木的不同而异,大体上每株产二百到一千三百斤左右,平均每株五百斤,当时批另售价每斤为一角一分到一角五分(银元)王氏梨园产值會达银洋一千三百余元。
三、今后的设想和展望
梨树是我县乡土树种之一,特别是在东部沙河流域十一个乡,有计划的实行果粮间作,或在沙坨上栽植,有利于添补我县果品产量过少的空白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上我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按照建立“城郊型”农业和“贸工农型”经济体系的要求,尽快恢复此项传统出口名产,对丰富市場优质梨的品种与出口创汇,具有重要意义,如以黄米厂村李姓现存两株亳梨为基础,扶持与培养他们成为繁种专业戶,有计划的加以推广,应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十数年后把我县建成毫梨出口基地是完全可能的。
(根据政协文史委员孟祥策同志供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