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
丰 南 武 术
韩步青 佟风瑞
武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南县人民一向崇尚武功。胥各庄、稻地镇、董各庄、毕武庄、大新庄、西纪各庄等地,都有练武的场所。也曾出现过许多武林高手。
清开国时期(1616),董各庄乡韩家博乐村出了个武榜眼,村里建立了榜眼府,此府的高宅大院直到解放后还存在,1976年强烈地震震毁。
清隆乾年间( 1736),董各庄四村的董果中了武进士,出任台湾总兵,他的武功超群,人称“神力将军”。
清同治年间( 1862至1874)董各庄肖老大,曾拜少林寺十三世和尚玄修为师习武。出师后在吉林船厂开设德胜镖局。为官家押送十万两白银。肖老大派他17岁的儿子肖玉春去保镖,行至山东地界遇强人劫镖,强人一见是个孩子气的少年押镖,便毫不在意地与他较量,不料强人竞败于玉春手下,狼狈逃窜。
强人羞愧难当,只好重新拜师练功,争取挽回败局。三年之后,强人长途跋涉到德胜镖局来较量。当时肖老二正对桌独饮,见强人背着个狗皮褥子行李,便命他把行李放在桌上,说:“你能把行李背起来我就服你”说罢肖老二用食指按住行李一角,强人用尽平生之力也背不起来,只好认罪服输。
强人走后,只见桌上按出一个半寸深的指窝,窝中有一撮狗毛。从此徳胜镖局的名声大振。
清光绪(1876)年间,大新庄李麦林曾去河南登封少林寺习武,学成回乡路过沧州见一卖肉的屠夫欺人过甚,便说:“买十个铜子的肉”,他把十个铜子用手指捏出一个指印,屠夫怀疑他是沙掌,便叫他指肉,麦林用手一指划说:“从这儿割”。屠夫冷不防一刀朝麦林手剁去,手上只出现一道白印,却不曾伤着,他的武功在家乡传为佳话。
封建社会许多人练功习武,有的人经科举取仕,为皇帝任用。而绝大多数人习武,只为强身健身。稻地镇有几家祖祖辈辈习武,成为武术世家。小有名气的有:桥西街宋润,河北街耿寿増,大街的李胜林,西门外的张老太。其武功有各种拳术,以“形意”、“迷踪"为主,其中宋润的拳术最好;耿老二的铁裆独树一帜,他能用一小木板,上码40块砖( 200市斤),挂在小便上慢慢立起。李胜林家至今仍保留着“言情拳”。
民间传说着不少李胜林习武的佳话。他家除保留着言情拳,还有三步架、闹单边、五花棉掌等拳术。
何谓言情?言者神妙,神者贯以意取。神妙者以安为意取,安者静也,静不专静,所主者动。动不专动,所主者静,动静相为,径纬者也。意取者是以心意智慧,招法多変,灵活轻巧致胜也。故古人取言情命名,自成一家。
言情流派,属武术长拳类。清乾隆年间作为武术的一支广泛流传于京东一带。丰南小集稻地是言情拳的活动中心,颇享盛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言情流派的主要特点:一、手法:主张不封不架,多采滚手(滚叠手,滚替手,滚钻手,滚换手)。仰掌(拳)出,伏掌(拳)触,力发螺旋,防中有攻,攻中带防。
二、腿法:多蹬弹勾踢,无直摆性腿法。
三、身法:要求缩、小、软、长、大、粘、连、棉、随、巧。打掌如亲嘴,手到身必拥。
言情流派内容有言情拳,三不架等。器械有青龙剑、青龙刀、明堂刀、五虎断门枪、春秋大刀等。对练以五花棉掌为最精。
四、硬功:铁裆、铁沙掌,铁顶统称三硬。
五、医疗保健功:十二练手。
李胜林功底深厚,前来拜师学艺者很多。1938年仲夏,胜林在唐山小山南下坡看杂耍,武术高手赵大麻子摆摊打场叫阵:声言他专攻“狗钻裆”,当时围观的人只是啧舌赞叹,无人敢出头比试。李胜林想,这赵大麻子无非哗众取宠摆摊卖药骗钱而已,未必有真功夫,我必须震慑他一番。于是李胜林进场要求与他较量,赵大麻子见他年逾花甲,毫不在意地说:“你这老头这大年纪,就别比了吧,一动手恐有危险”!李胜林说:“我活七十多岁了, 死了也值得,你就下手吧”! 赵大麻子一听就火了,对胜林说:“好罢, 你整门户,我就钻!”胜林把两腿一岔如同木桩一般,运足力气,说:“你钻吧!”那赵大麻子用平生之力一头撞进胜林裆里。胜林两腿一夹,赵大麻子捺不住就出了声,哀求道:“师父开恩吧!”胜林两腿一松,赵大麻子跪下叩头,拜李胜林为老师。从此他再也不敢跃武扬威了,李胜林斗赵大麻子的故事,成为流传在唐山一带的佳话。
李胜林不仅拳脚著称,还精通各种兵器,善使青龙剑,还能运用十二练手的功夫(勾、扣、开、合、平、板、崩、长,争、拥、翻、乘、坐)。用铁辫子打身法,对疾患者治疗,可惜此法已失传。李胜林的武功,荫及乡里,教徒传艺,影响极大,曾引起国家体委的重视,并指示进行挖掘。
民国以来,董家博乐的董提海的武功名闻遐迩,名师出高徒,他的名师唐玉坤,又名唐行武,出生年月、原籍不详。此人于民国年间系天津市第68国术馆主任,曾在东北当过保镖,曾受聘训练宋哲元、于学忠的大刀队。当时正是日寇侵华肆虐之际,唐玉坤抗日爱国心切,协同宋哲元的大刀队,在长城内外砍死日军无数,使日军闻风丧胆。因唐玉坤触怒日寇,日寇千方百计捉拿唐玉坤,首先捣毁了天津68国术馆。唐玉坤此刻匿逃到丰南董家博乐,与徒董提海练武三年,并将绝技教给董提海。这时日寇到处缉拿唐玉坤,他日夜处在恐怖的气氛里,几日不出头露面,忽一日不知去向。董提海寻找到南泊泊铺,问看泊老人见过此人没有,老人说曾有一位人路过此处,不说话,在此休息,他吃了约一斤生猪香脂油而去。董提海知道他吃了此物可几日夜不饿。他已远走高飞了,从此唐玉坤再无消息。
董提海自幼习武,有幸师承唐玉坤,学得一身好武艺,从唐老师传授绝技后,如虎添翼。因家境贫寒,去东北沈阳铁路局当烧炉工,与武友温凤余(遵化人)结为盟兄,因不堪忍受日寇的欺凌,曾以飞檐走壁之功,夜入日本军营。杀死日军一名,而后逃回故里,在家乡继续练武教徒。较有成绩的徒弟有刘振清,董恩如、张桂英、韩永成、张绍如等人。建国前,每年在稻地举办英雄会,会见群英,每年董提海艺冠群雄,威振四方。通过比武扩大门徒,附近十余个村子,门徒200余人參加习武。
有一次一农户一匹马突然得病,农户主人给马灌药,其马性烈,几个小伙子捺不住此马,无法灌药,马主人心急如焚,董提海正在一旁围观,见状便说:“你给我买一双鞋,我可以把马降住,保管把药灌下”。马主人应允买鞋,但怀疑他是否有此本事?只见董提海上前一手抓住马缰绳,一手捺住马前胯,稍一用力马纹丝不动,昕从人摆布,顺利地把药灌下。待马主人看董提海的两脚时,竞把地踏成一个坑,鞋子已破裂。
董提海家境贫寒,但是品德高尚,讲求武德,从不仗武欺人。他收徒有五不教:不仁不又不教;不忠不孝不教;好勇好贪不教;无理无信不教;不谨不慎不教。建国初,农业合作化时期他又提出农闲时教,农忙不教。采取早晚习武,每年收徒二、三十人,均不收费。在“左”的年代,有些领导认为他夜间集结群众习武,恐谋不轨,遂没收其兵器,曾多次批判他,他只好停止教武,于1976年含冤去世。享年80岁。
到60年代,胥各庄、毕武庄、西纪各庄练武之人大有人在,每年春节举办英雄会,场子内设有各种兵器:石滚、石锁、春秋大刀、棍棒、长矛……,传统的五子拳、猿功拳,少林拳、六合枪、八卦刀等。其中武林名手陈士安、张志同、张洪祥、刘印堂、李长秀、刘化南等其中张志同的白蜡杆子功底深,独树一帜;李士安的绝技铁沙掌、绵沙掌名振四方,有“一把掌震倒山海关"的传说。
民国初年陈士安(人称陈四爷),在山海关作工,山海关是军事重镇,武林高手云集于此,以武会友,群英争胜,陈士安被邀请比武。他用绵沙掌当众一掌击碎一罗毛边纸,又用铁沙掌一掌击断一块条石。观者无不震惊,有人高喊:“陈士安一巴掌震倒了山海关”!
文化大革命以来,丰南武术受到“左”的干扰,被视为封资修的产物。四人邦以影响生产为名禁止练武,收缴兵器,对武林高手进行批斗、查抄,习武者遭到罹难。从此武术活动消声匿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百废俱兴,丰南武术也开始复苏。县直有些企业、工厂举办了气功、刀剑、拳术等表演赛。稻地等村开办了武术训练班,胥各庄、稻地、毕武庄、西纪各庄等有武术基础的村,又恢复了练武。毕武庄的毕少庭、毕长祥等尚武老人,向青年人传习武艺。在春节期间举办少林会,表演武术。1984年赵成满,张介如在唐山市武术表演赛中均获一等奖。
今日的练武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以会者为师,互相学习,与过去的磕头拜师,门户之见等旧习不同。
董海提的拳术、兵器凄
拳术 | 1 2弹腿、小太祖,燕青肇,大太祖,飞虎、 知迷,罗汉 |
枪 | 五虎枪、六合枪,同合枪,连环枪、罗家枪, 张飞枪 |
刀 | 王候刀、六合刀、袖手刀、柳阴刀、十三刀 、八卦刀、春秋刀. |
剑 | 达摩剑、五花剑、 |
棍 | 八母棍、形意三棍, |
钧 | 虎头钩 |
对打* | 三节棍进枪,趟子槌"刀进枪,枪进枪*镰刀 进枪*梢子棍进枪、双头蛇进枪*双手带进十 三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