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葫芦泊漫忆
周茂荣
        在我的家乡丰南区张六庄村北两公里之处,有一块面积二十平方公里的洼淀,由于其外形酷似油葫芦,因此人称油葫芦泊。此泊究竟形成于什么年代已无从查考。解放以前这里十年九涝,每到汛期洪水涌人泊内形成芦苇丛生荒草没膝的草荡。1958年国家动员四千多民工治水筑堤,建成水库,以涝能排旱能浇。
        平常年景一到春天,油葫芦泊只有低洼处或小渠才有水,边缘地带也有些耕地,那个年代自然植被密集,土壤湿润。一年四季泊里生长繁衍着许多鸟禽野物,如布谷、云雀、鹌鹑、长脖、大雁、野鸭、老鹰、野兔等,偶尔还有孤狸和獾在深草丛中出……
         春天,大地一片翠绿。芦苇已长的没膝,清风习习吹来,苇叶哗哗作响,好象历史老人在喃喃絮语。大人们开始劈苇叶包粽子,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则三五成群猫着腰钻进苇丛捉迷藏,掏鸟窝;在水洼边逮青蛙,摸泥鳅,玩泥巴。
        耍乏了,玩累了,我们横七竖八地躺在一块,听着各种鸟叫声不绝于耳,看着白色的牵牛花,黄色的苦菜花,蓝色的马兰花点缀在绿草丛中,口中吹着自制的芦笛,仰望着蓝天白云,十分忘情和惬意。
        夏天来临,苇草长的又高又密,胆子大的伙伴也不敢进苇泊了,大人常常吓唬我们说:“泊里有拍花的 ( 指拐骗小孩的坏人)”。其实苇荡里根本没有路,大人尚且迷失方向,何况小孩子。
         那个年代雨水特别多,大晴天干着活儿骤然来场雷阵雨是常事儿。泊里离家远,老农下地干活多喜欢带一种叫蓑衣的雨具。那是用三菱草编成的,阴雨天穿起来象刺猬又遮雨又暖和,平时铺在地上歇息十分柔韧。当“秋前暑后大雨恣行之季”,也是农民挂锄的农闲时节。生产队开始了例行的找苇地边儿,这种活计必须由有经验的老农率领。试想,在遮天蔽日的盯苇荡里地形地貌几无差异,要准确找出属于自己生产队的地块决非易事。他们站在早就已挖好的土堆上,把周围的苇草拢成一个团,这叫挽苇子。然后互相呼唤着拨开苇丛继续寻土堆再挽下一个。最后成排的苇子竖在地块四周。说来有趣,偌大的油葫芦泊一望无际,可是到了割苇草时节,夏天挽的苇嘬子竟使地块泾渭分明井然有序。
        到了秋天,如遇雨水特别多的年头,油葫芦泊成了一片汪洋。站在大堤的柳荫下,极目远望,苇丛萋萋,水天浩淼;两耳倾听蛙声恬噪,水鸟欢鸣。这时浸在水中的芦苇好象低矮了许多。边缘地带一种既抗涝 又耐盐碱名叫“海里站”的大高梁红了尖,它好象不屈服洪水的肆虐倔强地昂着头。
        农民撑着小船有的砍高梁,有的去苇丛深处套野鸭子,还有的在苇箔券里捞鱼虾。那种天然生长的鱼虾出水时鲜活乱蹦,烹调法叫“活撒”;即先在锅里配好佐料放好水,再放鱼虾。等到鱼虾喝足了油酱汤开始猛烧火,不一会儿锅里冒出一股清香,馋得人直流口水。记得儿时我随父亲进泊,曾在水库大堤的小屋里大快朵颐。写到此处我顿然领悟了一个奥秘,难怪古代先哲苏轼宁愿辞官不做也愿与“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架-叶之扁舟……过一番田园隐士的生活。
         及至冬天,清晨起来,晶莹的冰凌,白色的树挂,飘扬的芦絮,在红日的映照下把油葫芦泊妆点成银色的世界。等到冰冻结实,开始收割苇子,这是编席的好原料,历年收入不菲。农民垫好麻丝编成的袜套,套上牛皮缝制靴啦,靰鞡不怕水洇,不怕苇茬扎。装束齐备背上干粮开始下泊。
        他们使用一种叫冰搓的工具,把冰面的苇子推倒,捆成捆装上爬犁运往大堤。人欢马叫,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如果是旱年苇草要用镰刀割,车拉人背活计累进度慢。干着干着活儿常常有受惊地野兔窜出苇丛夺路而逃,大家群起而攻之。看着猎获者的喜悦,众人投去羡慕的目光,也是苦中有乐。
        到了1980年以后,由于自然变化,生态失衡。史称“南泊洼子”的油葫芦泊竟十年九旱。雨水稀少,苇泊干涸,草场退化,许多飞禽野物已难觅踪迹。
        1990年开始丰南区政府投资开发苇泊。在挖掘机轰鸣声中,经过几年艰苦奋战,草滩开垦成良田。
        如今,你站在大堤上眺望,田畴阡陌,河畅衢坦。春天的沃野覆满条条缕缕的银色地膜,好像纹饰鲜明的毡毯。金秋来临,无际的棉海如玉树琼花白雪扑地。骋目东部,红墙尖顶的欧式小楼错落有序,那是中外游客休憩的天缘度假村。
        油葫芦泊,我深深眷恋的故土,生我养我的家乡。多年来你总是默默地奉献,为了回报母亲的恩赐,我们应从现在起保护环境,还大自然天朗气清,水丰草美。
        注释:
        苇嘬子:是我们家乡在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划分每块苇地的界标,每年大暑前后由老农带队挽成,留待冬季收割芦苇时参照作业。
        苇箔券: (读作xuan) 是在发水年头,根据水流、风向,把苇帘插入水中布成八卦阵,使鱼虾自动游进去的一种捕鱼方法。
        树挂:即北方的雾凇。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