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最早的民间消防组织是稻地的“十三水会”。稻地镇到了清代已成了滦州的“开(平)、稻(地)、倴(城)、榛(子镇)”四大名镇之一,工商业特别发达,有名的商号就有200余家,手工业作坊百余家,尤以酿酒业和毛毡业为最,仅酿酒厂就24家,毛毡厂30余家。因为这些工商业作坊最怕火灾,加之清乾隆年间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火灾,于清嘉庆五年( 1800),由稻地商会发起,成立了民间消防组织“十三水会”。其名称是:翰安会、林安会、院安会、承安会、保安会、永安会、远安会、庆安会、太安会、平安会、引安会、涌安会、盐安会。这十三水会的任务是消防灭火,各会配备灭火机一架。遇有火灾,一齐出动,不到者罚款,有功者受赏。
灭火机呈6尺长、3尺高的木制柜状。中有一铁柱,顶上横一支长一丈的木梁,每端用3至4人一按一按地压水,另有一支长一丈的粗铜管插人水柜内,当用力压时,水就从铜管内向高喷射,以此扑灭火焰。
每年正月二十九日,各会齐聚稻地镇火神庙前,检验一次灭火机有无需要修补的地方,名为“验火会”。
无独有偶,清同治五年(1866)宣庄镇也成立了群众消防组织,称“十善水会”,它们是“择善会、义善会、友善会、从善会、众善会、同善会、修善会、安善会、乐善会、福善会。”合起来就是“择义友从众,同修安乐福”,体现了其宗旨。
不论是稻地的“十三水会”,还是宜庄的“十善水会”,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都起了重要作用,也说明了丰南人民历来就有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力战灾害的力量和决心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