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西菜
        生长于盐碱地,针叶,味微咸,常呈蓬状,一丛一簇,草泊、沿海尤多。尤其是海边盐卤之地,几乎所有的草都无法生存,唯有黄西菜在那里孤傲地坚守着。在滩涂边缘,它们一株一株艰难地存在,那是荒滩上唯有的绿色——那绿色很快地就被咸咸的海风吹黄了,但那毕竟是生命的色彩。滩涂以远,渐次浓密起来,在苦咸苦咸的坨沟、路旁,一片片地生长,夏天绿花花地蔓延着;秋天,茎叶开始变红,远望红彤彤一片,那景色只有南方浅海中的红树林可以比肩。海边人家的院子里种什么都长不好,干脆留下黄西菜,也成一园景致。
        采来嫩黄西叶,用手轻揉,揉去咸水后包馅,或开水焯过凉拌,味道之鲜,没有任何一种野菜可比。秋后,黄西菜将海滩荒泊染成一片绯红。割来几捆,置于空场,晒干后轻轻敲打,小小的籽粒便飞蝗般蹦出来。那可能是自然界最小的一种籽粒了。撮一把放于掌心,只是一个个棕褐色的小圆点。将黄西菜的种子拢来,簸去土粒草屑,碾成面做成发糕,海边人叫“黄西板”,掺入高粱米蒸作干饭,则为“蛤蟆吞蜜”,从这些名称中即可想见它们的独特和浓香。但不管怎样加工,那海边特有的微咸的味道,总让人想起辽远的大海,想起荒凉的草泊,还有从那些地方传过来的古老的传说。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