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老天格外垂顾中国老百姓。这一年风调雨顺,五 谷丰登。秋天玉米棒子个个有尺八长,高粱穗压得秸秆颤颤 悠悠,垄里鼓胀胀的豆荚正晌午“簌簌”地炸裂一一那已是 人民公社的土地。其时大跃进、公社化响彻云霄的口号正如 火如荼,社员们整天如腾云驾雾一般,庄稼活也毛糙起来。 出白薯用粘子藉,白薯丢得满地都是;拉玉米的牛车轰得连 蹭带跑,玉米棒子颠到车道沟,被轧得珠粒四溅……
那一年运动一个接着一个,秋收刚过,深翻土地又来 了。据说当年毛泽东对深翻土地曾积极提倡。他老人家听说 山东营南县有个叫大山的农业社因深翻土地增了产,就鼓励 各地搞深翻,说“深翻土地,大有味道”,还说要制定个五 年计划,用人海战术把耕地全部深翻一遍。吾辈当年虽不知 晓是伟大领袖的倡导,但仍以满腔热情参加到深翻土地的热 潮中。
翻土犁地,本是古老的耕作传统。收秋后犁一遍土地,把草末庄稼根叶翻到地下,可以肥田,将虫卵翻到地下,经 冬可以冻死,来年减少虫害,这是任何一个农民都懂得的 道理。而当时上级布置要深翻,许多人就头脑发昏了,以为 翻得越深越好。在公社召开的深翻土地大会上,各村纷纷表 态,有说要将七寸犁犁八寸的,有说要挖二尺的。就像当年各地粮食产量放卫星一样,翻得越深越好逐渐成为一种倾 向,各地竞相深翻,不断创造纪录一一从挖一筒锹(一尺二 慕寸)到一锹半,从三尺到五尺,把硬土、僵石猴都翻了上 来,试验地块则挖得更深。翻得深的,先挖出一道深沟,然 后倒退着挖土依次回填,那一道道深沟,宛如八路军挖过的 战壕。
热情高涨、干劲冲天,是那个年代的特征。“早起四点 半,中午带着饭;晚上看不见,黑间连轴转。”就是深翻土 地时提出的口号。像兴修水利一样,地里也搭了指挥棚,领 导坐镇,鼓动四方。白天地里人山人海,锹镐成林;夜里灯 火闪烁,人声遍野。我们学生也被裹挟到这人海之中,连着 几天夜战深翻。地头上点着煤气灯,被风刮得呼呼响。班主 任拿着皮尺,上下量着尺寸,学生甩掉棉衣,轮换着挖土, 挖着挖着就比赛起来。于是就越挖越深,直到大汗淋漓,力 尽方休。由于经常停课,学生们坐在教室里都有点生疏了, 整日到田野劳动反而觉得正常。特别是夜里深翻,灯笼火 把,大家连说带笑,把寒冷和疲劳早已抛到九霄之外。半夜 食堂又送一顿饭,大家狼吞虎咽,只觉得挺有意味。
一锹一镐深翻土地,占用了大量劳力,转眼间就到了种麦季节,接着又搞起了高产试验,而密植就是着力推广的 一项措施。各村都选了块好地做试验田,深翻耙平,然后成 车往那里拉粪,又几乎把全队的化肥集中撒下。播种一次嫌 少,再密密地撒一遍种。冬天大水灌下,平地结上一层冰。 又把街里的雪拉到试验田里盖到麦子上。来春麦苗出来了, 密得像河边的茅草,就用镰刀割去一部分。许多试验田还未 及抽穗就一片片地倒伏了。记得一场风雨之后,我们学校试 验田里的麦子全倒了,就从供销社买来细竹竿捆绑搭架,再 一撮撮地扶起绑上。不知又从何处弄来两台喷粉机向麦子吹 风,还让青年教师带着几个学生用手风琴对着麦子演奏,据 说音乐有摧长之效。各村试验田最后产量多少不得而知,只 ( 知道我们中学那一亩试验田打了一百多斤秋麦子。
大跃进时期的密植无疑是失败了。但密植作为一项增产 良方却一直作为经验推广。“四清”运动中,某公社干部在 推广密植经验大会上说:“某某村种的玉米,棵连棵,垄挨 垄,密得连兔子都爲不进去——我试了试,果然如此!”那 些高粱玉米的密植情形早已被人们淡忘了,这句话却被人们 茶余饭后谈笑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