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愣登
         “不愣登”是一种玻璃做的玩具,细腰,圆肚,平底, 形状似喇叭,但没有喇叭口。除底部稍厚外,“喇叭”壁薄如 纸,用嘴对准管口吹气,再吸气,“喇叭”就会一伸一缩,随 之发出“不不登”的声音。这样连续吹气吸气,那清脆的声音 就响成一片。因此,人们仿其声叫它“不愣登”。
        小时候,乡下常来卖“不愣登”的小贩。他们挑着担 子,一头搭有简单的木架,上有孔洞,倒插着各种尺寸的不愣 登,以为招幌。大的,吹管二尺多长,“喇叭”酷似一个大 号的压葫芦,小的半尺左右,单肚的,柿子般大小,也有双 肚压葫芦状的。卖不愣登的不吆喝,进庄后摧稳担子,先自 吹奏一番,那“不登登”的声音很快就招来人们的围观;吹得 兴起,又拿起一只不愣登含在嘴里,同时吹起两个。只见这人 腮帮子一鼓一塌,像乡间的吹鼓手,瞪着眼,脸憋得象红透了 的柿子,腮帮子鼓塌的频率逐渐加快,那两个不愣登也就不住 弦地伸缩,“不登登”的声响也就愈加急促,直让人担心,这 玩意顷刻间就会发生爆裂。实际上,这种玩具又薄又脆,用力 稍猛就会破碎,常常是吹着吹着,“啪” 一声就炸了,吓人一 跳,有时不慎还会把破碎的玻璃渣吸进嘴里。但卖不楞登的精 产、 于此道,很少有吹炸的时候。有人说,他们吹的那些都是特别加工制作的,轻易不会爆炸。
        那时玻璃做的玩意不多,除“不愣登”和孩子们玩的玻 璃球外,还有一种玻璃做的盆景:一尺多高的玻璃罩子,倒扣 在一个木质底座上,里边是玻璃制作的景致。印象深的是那种 青绿色的花叶,一片一片散落着,再就是惹人喜爱足以乱真的 紫葡萄。据说,光绪帝在颐和园为慈禧做六十大寿时,各地送 来的贡品目不暇接,慈禧时而停下观赏一番。忽见回廊上有一 果实垂架的紫葡萄,晶莹剔透,时近冬季,凉意袭人,何方仙 果,如此喜人?慈禧传旨采摘,太监跪奏,那是假的,真的已 然备好……
        地震前,农村还可见到这样的玻璃盆景,尚有卖不愣登 的小贩,如今恐怕博物馆里也难觅这些民间的艺术品了。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