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中的乡情
        “狼羔子庄”、“挤门庄”一一你知道丰南曾有这等名 字怪异的村庄吗?是的,他们确是这方土地上的村庄,从几百 年前建庄之日起就这么叫了。人们在那里劳作生息,一晃就是 多少年过去了。有一日,那里的乡民突然觉得祖宗们起的这些 村名不雅,于是,将“狼羔子庄”改为“兰高庄”、“挤门 庄”改为“戟门庄”。
        这一改,字音相同(或相近),字义就不一样了。这种 谐音取义的更改,使原来的不雅与局促之感顿然消失。
        查《丰南地名志》,自清以来,全县490多个村庄中,先 后更改村名的有50多个,其中依谐音改动的占去一半。在谐音 改名的村庄中,有的是改繁为简。如大福坨——大夫坨,龚庄 子——公庄子,南袁庄——南元庄,泰各庄——太各庄,养鹰 庄——杨英庄,丝茧房——四间房,夏新庄——下新庄,王御 史庄——王玉石庄。有的是改俗为雅,如迷城庄——米厂,骚 沟庄——骚古庄。有的是改晦为明,如灰坨——辉坨。这些改 动,方便了书写交流,卸去了人们心头的某种阴影与暗示,甚 至提高了村民的自信感。比如“灰坨”村,建村时以村南灰色 沙坨取名,后遭火灾,村子化为灰烬。这一 “灰”字,给世代 村民留下难以抚平的创伤。村子改名“辉坨”后,萦绕人们心 头的晦暗之气便消失而去。一个“辉”字,让人们的心情为之 明朗起来。
        数量庞大的同音字(词),造就了汉语独特的谐音现 象。丰富的谐音语言,也形成了农村摇曳多姿的乡情民俗,涵 盖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本文就流行于丰南地区的i皆音事象,做一粗略记述。
        1 .岁时节令中的谐音事象
        过年是功利最为明显的节日。人们送旧迎新,祈求一年 好运;言行谨慎,希望逢凶化吉。这时候,谐音取义之事也特 别多。最普遍的是倒贴“福”字。“倒——到”相谐,以取 “福”到之意。一音相谐,便让千家万户为之痴迷。无论华城 僻野,朱门荆扉,“福”字倒贴,少有例外。但海边却忌讳 这个“倒”字。在那里,碗不能倒扣,帽子不能倒放。同一 “倒”字,在那里已引不出福“到”之意,倒是让人联想到船 在风浪中颠簸倾覆的残况。
        “恭喜发财”为春节期间最流行的见面语。“发财”, 也是众百姓春节的一个企愿。这“财”如何聚而发之呢?人们 左顾右盼,便从身边垃圾入手。初一到初五,屋内的皮屑、 脏土要扫至门后,不能扫出门去,这叫“聚财”,否则就要 “出财”。这里,瓜皮果壳尘埃灰土与“财”字本不谐音,但 俗以为过年期间,水土皆为财气,也就辗转相谐,形成春节忌 扫之俗。
        还有“送财”之风。除夕日,若听得“笃笃”敲门声, 一定是“送”财神爷的来了。门一开,就见来人将一张财神爷 的画像递到你的面前:“送财神来了!”名之为“送”其实在 卖。你说买不买?买,实不情愿,不买吧,年关大节,恐不 吉利,最后还是买下一张,而且没有还价的。“财神——财 富”,乖巧者就利用了人们这种趋利心理。
        丰衣足食,衣食有余是农耕时代农民的理想。于是与 “余”谐音的“鱼”便成节日宠物。春节菜肴至少要有一条 鱼,墙上要贴一张胖娃娃抱着金色鲤鱼的年画,谓之“年年有 鱼(余)”。年夜饭还要有鸡,“鸡”、“吉”谐音,以取吉利之意。
        正月十五“填仓节”,要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点粮食,叫 “填食”。还要在粮囤前供上包子和鱼。“包”谐音“保”, 与鱼一起,取“保险连年有余”之意。不管来年是否真的有 余,反正这一填一供也就算许了个愿,尽人事而听天•命了。
        过年打碎器物,俗以为不详,但不小心打碎了,怎么办 呢?多亏“碎”字有一 “岁”的谐音,这一伟大的创意便将一 介不详之举给破除了。这句话也就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汉语真 是了不起。
        旧时立春也是重大节日,有一系列迎春、打春活动。 保留至今的尚有“咬春”、“啃春”之俗,即立春这天吃萝 卜。多少个立春之日,不知吃了多少青萝卜,但对此俗一直没 有探究。后恍然大悟,这里的奥妙全在一个“生”字。此时 的北方,天气依然寒冷,可生吃的蔬菜,唯有萝卜,又是家 家吃得起。这样,平凡的萝卜便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吃生 萝卜,取生之音,双关“新生”、“生长”以应立春。“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个“生”字,给人带来多少美好的联想。
        正月里是一年禁忌最多的月份。《中国民间禁忌》一书所列,仅正月初一这一天的禁忌,就多达34项。现在,诸多禁 忌已被打破,但“正月不剃头”这条还被许多人坚守着。究竟 为何正月不可剃头呢?这里,还是个谐音问题。正月之“正” 与“蒸”谐音,据说正月剃头就会变成“蒸笼头”,稍一活动 就流汗不止。不知何时又用“正月剃头妨舅舅”的俗谚加以强 化。这样,既使发长垂耳,也要推过正月。而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此日剃头,如龙抬头,飞黄腾达。因此,这一天理 发人特别多,都想以此讨个彩,抬抬头,交好运。
        端午节纪念屈原,包粽子,赛龙舟。民间还有一种 俗信,比纪念屈子还古老。即认为五月为恶月。“五”与“毒”音相近,五月五日是毒月毒日,需在这天驱毒辟邪,以 保无虞。于是,这天家家门口插艾子,挂桃枝。以驱毒“逃 灾”。因“桃”与“逃”相谐,挂几支桃枝,即可“逃”却灾 祸了。
        2.人生礼俗中的谐音事象。
        人生重大礼俗中,谐音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千奇百 怪的谐音祈事习俗,让人眼花缭乱。
        当亲友簇拥着一对新人步入洞房,婆婆或儿女双全的
        “全科人”就将花生、枣、栗子雨点般撒向新娘怀中,边撒边 说:“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一把栗子一把 枣,明年生个大胖小”,也有的早早就将这些吉祥之物缝入新 人的被边褥角。人们利用其i皆音,祝福“早立子”、“花岔 生”。这些普通果品并无神异之处,经过一番谐间取意,类比 象征,就具有了美好的意义。闹洞房时,新娘新郎要给众人点 烟,以示香火不断,子孙繁衍之意。
        当新娘到新郎家下车下轿之时,男家要用席子或袋子铺 地,踩过之后,再传到前面,这样一直走到院子里。“席”“息”谐音,以“袋”隐“代”,“转席” “传袋”便有了繁 衍生息,传宗接代之意。
        婚礼上还有一些小插曲。煮个半生不熟的鸡蛋给新娘 吃,问她生不生,或端一碗半生不熟的饺子,为了赚新娘说个“生”字岀来,这一 “妙”招,将婚礼在欢笑声中推向热闹的 高潮。
        传统观念中,生男生女由不得自己,为求子嗣,膜拜神 佛的现象曾经十分普遍。在遍及城乡的观音庙中,在千家万户 产% 的小佛龛里,都供奉着观音菩萨。她老人家一年四季尽享人间 烟火,随时准备送个孩儿给那些善男信女。贴于观音身后的一 副对联极是耐人寻味。
        我本一片婆心送这个孩儿给你。
        务必百般善事要留些阴骘与他
        在这里,求佛直接送子比谐音隐代更为直接、迫切而虔 诚,但少了某种意境。庙宇神龛毁弃后,拜佛求子的习俗也渐 渐远去。但谐音祈子之俗却因汉语的魅力一直延续下来,它所 营造的热烈气氛也是烟雾绕梁的肃然之气所不及的。从而启示 人们,物质的传承不一定久远,而精神可随语言而不朽。
        3.日常生活中的谐音事象
        日常生活中的谐音事象主要以动物或植物为载体,进而 被民俗化为一种象征。
        在动物中,鸡作为“吉”的象征由来已久。古代盟会, 旧时举事,先将鸡血滴入碗中,然后人们轮流喝下一碗,这 叫欷血为盟,在电视里常见这样的场面。那种庄重肃杀的气 氛,让人喘不过气来。敬天地鬼神,鸡为三牲祭品,重大仪式 上,总是离不开鸡。至今民间丧葬仪式中,还以鸡为祀。在巫 术中鸡冠、鸡头、鸡血、连鸡毛都是辟邪驱鬼之物。
        为着一个“吉”字,鸡贡献出了一切。民间宴席讲究吉 利有余,与之谐音,鸡和鱼又成为两道大菜。
        说到鱼,先民们大多临水而居,以鱼为食,在漫长岁月 中,鱼主要是作为食物进入人们视野。其文化含义是逐步丰富 起来的,在传统文化中,鱼先是生育繁殖的代表。而后又有了 民俗中的含义。
        取动物i皆音为吉瑞的,民间还有猫、蝶、蝙蝠等。
        猫、蝶,谐音“耄耋”,常为祝寿画。由寿石、菊花、 猫、蝶组成的画面,各取十皆音便成了《寿居耄耋》。
        蝙蝠,首身如鼠,形象不佳,但因其中一 “蝠”字与 “福”谐音,亦成为民间吉祥动物,画一只蝙蝠,两只寿 桃,即为《福寿双全》。
        喜鹊,因一 “喜”字,成为民间喜事吉兆,《喜上眉 梢》、《喜鹊登枝》都是传统年画的内容。
        此外,还有象、鹿等都是年画中的题材,一童子骑在象 上,谓之《吉祥如意》。双鹿并驰,谓之《路路顺风》等。
        因所谐之音感情色彩不同,一些植物上也具有了某种象 征意义。
        桃。“桃”谐音“逃”,取其逃脱之意,民间多用在驱 邪场合:幼儿肚兜做成桃形,小孩头发剃成桃形;端午插桃 枝,将桃枝做的剑放于炕席下;将核桃雕为各种形状,串上红 线,戴在儿童颈上、手腕上……以远离病厄灾邪。但有的地 方院中忌栽桃树。因桃之谐音“逃”,又有“逃荒”、“逃 难”之意。“逃”字两义,说法不同,有关桃的谐音风俗也 就大相径庭了。前者请诸室内,视若护佑之宝,后者逐出院 落,唯恐招致不详。
        桑。建院植树,一般从其谐音上讲究吉利与否,来决定 是否栽种。“前不栽桑后不栽柳”,是许多地方的俗信。因 “桑” “丧”相谐,便将毫无罪过的桑树逐岀院子。“桑塔 纳”轿车,也因其译音“桑”字,在婚礼车队中便看不到它的 影子。
        柳。谐音“留”,引申留不住后代,院内因之不植柳。 这一引申,也让人费解,“留”就是留住,怎么又成为“留不 住”呢?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槐。“槐”.“怀”谐音,村头植一槐树,有怀念故土 之意。“槐”又拆为“木鬼”由此产生了相关禁忌。乡村有 “上不顶桑,下不踩槐”之说,盖房不用桑木为梁標,不用槐 木做门槛。槐花无实又从“鬼”旁,音近鬼声,故沿海渔民排 船不用它做船板。
        4.数字谐音
        数字谐音取义,由来已久,无论帝冑豪富、山贼海盗、苍头布衣,都笃信数字里有变幻无穷的蕴义。
        六。民间以“六”为顺,是出行、开业、庆典、婚嫁造屋的 吉日。六又与“禄”相谐,故礼品、礼金,常为此数。茶具碗具 配套,也多以此为准。旧时数量单位“打”亦为双六之数。
        八。 礼仪、设宴、器物、菜的数目讲究成双成对,九 为单数,八即为最。如婚宴待客之“八八”宴席(八碟八 碗),是旧日民间最为丰盛者;八抬大轿为最大仪仗。那 时,“八”只是作为一个最大的偶数,取其成双成对而又隆重 之意。尚未将其与“发”相联系。改革开放,风从南方来,粤 语中与“发”谐音的“八”渐渐风靡。公司店铺开张婚礼选 期,多在有“八”之日。
        九。 谐音“久”,象征久远、无限。帝王称“九五之 尊”,民间也以九为最高境界,活到百岁以上,皆称九十九 岁。商品标价尾数为九,已极普遍。
        四。旧日,只作为一个普通偶数,“四菜一汤”、“四 平八稳”等用语皆无贬义。但因谐音“死”,故一些场合又忌 讳之。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