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祥
解放前,冀东一带(古称幽州)有一支庞大的鼓乐艺人队 伍,人数达四百多人,活跃在迁安、抚宁、卢龙、昌黎、滦县, 乐亭等县,深受群众喜爱。解放后,因婚丧从简,吹奏喇叭的行 道逐渐衰落,如不设法抢救,大有失传的危险,抚今追昔,不禁 感慨系之。
一、鼓乐的沿革及其独特技艺
旧社会称民间鼓乐艺人为“吹鼓手”,地位十分低下,鼓乐棚 大都搭在大门外,临街演奏。吹奏艺人多出身贫苦,从小拜师学 艺,经过千学百练,刻苦钻研,才能学好技艺。鼓乐是一种专门 艺术,从晋朝相传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六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它 是我国古老的化文遗产之一。
鼓乐界供奉春秋时代晋国乐师师旷为祖师,相传师旷青年时 代,酷爱音乐,会打鼓也会吹喇叭和拉弦,但由于没经师傅传 授,技艺不高。他看到戏班里的鼓乐师技艺高超,很是爱慕,便带 上礼品到戏班鼓乐师那里要求拜师学艺。鼓乐师起初看不起他, 对他说:你这样睁着眼睛来学艺,不行,要想真心学艺,只有等 你的眼睛瞎了以后;才能收你为徒。师旷学艺心切七硬是用石灰 面把眼睛揉瞎了,然后又去戏班恳求学艺。他的诚厶感动了鼓乐 师,便收他为徒。经过鼓乐师的传授,他勤学苦练,技艺大有提 高。后来,吹鼓手的演奏都是按照戏班的鼓乐——三鼓一板、四 鼓一板的规矩来的,就是因为鼓乐先是从戏班里学来的。原先吹 鼓手供的师旷神像,都是闭着眼的,吹喇叭时,也多是闭着眼睛 吹,据说闭着眼睛可以专心致志不乱曲。当然这种传说并不可 靠,但它对鼓舞人专心致志地学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著名的吹鼓手,都是让自己的帮手司鼓,因为吹的技艺不论 多好,如果司鼓的和吹喇叭的不协调,便可能打走了鼓,使一曲 喇叭显得七零八落,或当吹到关节之处,司鼓的不给鼓点,或给 收鼓落点,便不能表演出绝妙的技艺来,得不到良好的效果。鼓 为乐中之主,如果是自己的帮手打鼓,就能配合默契,当吹到可 以加小花样或花腔时,鼓点不但能给掰开(清晰的意思),并能把 边鼓轻敲,则便于发挥喇叭的花腔时调之音响。一个好的司鼓, 不但打不走板,而且可以校正喇叭的错音,充分说明吹喇叭与司 鼓的密切关系。
吹好喇叭必须具有几种独特的技艺。一是会换气吹。吹笙、 管、笛、箫的可以缓口气吹,吹西乐的也可以缓口气吹,唯独吹喇叭 的不能缓口气吹。什么是换气吹呢?就是喇叭哨子在嘴里含着吹 时,不能间断,也就是吹气不断,喇叭音响才能连贯起来,并且 可使喇叭吹出独特的谐音。如果不会换气吹,一辈子也成不了一 名好的吹鼓手。二是要成为一名好的吹鼓手,只是会吹喇叭(包 括啧呐)、司鼓、胡琴、笙、管、笛、箫、锣、鏡、锻等技艺还很不 够,必须学会很多曲艺、剧种、以及婚丧嫁娶的各种礼仪。如果 学不到一人多技,就不能适应鼓乐的不同要求。旧社会有大办丧 事的,在致祭时,*四相爷”(即唱礼的,如现在的司仪)要求十名 吹鼓手来个八大吹,只剩下一鼓一钺二人配合,如果只有三、五 个人能吹喇叭,只好请求“四相爷”宽容,改为四大吹。这样一 来这个班子到领工钱时,就只能领到四个大工钱,六个小工钱, 而且还因此而丢掉了好的名声,称之谓班底不齐全。相反,若能演奏八大吹,而且吹得音齐句整,字正腔圆,不但可以领到十个 大工钱,还可以得到较高的赏钱。另外,有的“四相爷”有意考 査吹鼓手的技艺是否全面,在致祭唱赞礼时,喊到“孝子跪灵 前、垂帘、奏雅乐佐食”时,吹鼓手就得放下喇叭,拿起笙、管、笛、 箫、胡琴等乐器,吹奏《朝天转》、《病中吟》等曲子,这些技艺行 气、 与不行,不仅直接影响挣钱多少,而且关系到鼓乐班子的声誉。
吹鼓手的另一特点,就是艺多功深。所谓“功。就是指,唇功。练口劲,包括用舌头裹着喇叭哨子吹。有时连吹几个小时, 做到唇劲不减,吐、順,密闭自如。2、胸功。主要是练肺活 量,锻炼大气力。3,丹田功。练小腹内脏的蠕动为游动性向上 托气,然后经肺气管把气运出。有了丹田功,吹的喇叭音响才能 清脆悦耳,悠扬动听。其妙处在于喇叭对着人的耳朵吹,听的人 不觉震耳,但音调又传得很远。有“丹田喇叭音逆风可听五里” 之说。若没有丹田功,虽可吹得宏亮高亢,但其音传不远,近听 则感到震耳吵入。4,气功。它不同于健身气功,初练时,先用 空笔杆插入盛满水的碗内,用嘴吹笔管,碗内吹出水泡。通过这 样吹水泡,练习“换气吹”,使水泡不间断。先用细管吹,然后逐 步加粗,最后用直径五毫米的苇管吹。练的时间由十几分钟至几个小时。5、手臂功。把两瞥抬平,向里弯曲成一百二十度,用、 两手捂着喇叭眼吹,用这种姿势吹几十分钟一直到很长时间。然 后再在两只胳臂上各放一个盛满水的茶杯,练臂的平稳、不动摇,练的间时由短到长,逐步增加。6、手功。吹鼓手不但要通 过以上五功的发挥,同时还要依靠手的技巧使之成音谱曲。手上 功夫有“挤眼气*拧眼”、“借眼”L捂眼”之分。因为把手抬开,虽 能发生音响,但不好听,只有用 W或“拧”出来的眼音发声, 才能悠扬动听,这和拉弦的手能随时颤动是一个道理/借眼'是 把喇叭管上面的某个眼抬开的同时,把背后的眼再抬开,使上下 两眼发出一种协和音来,这种音既不是工、尺、四,上、合,也不是多、来、来、法、梭、拉、西,有人说这是喇叭的“凤鸣之 音"“捂眼”,能一下子把眼真正捂严,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硬功 夫。
一名好的吹鼓手,用喇叭可以吹出各种声音:天上飞的百鸟 喧啸,地上走的人和各种动物的声音,如人的哭、笑、唱、叫的 口技一样,还可以吹出“百鸟朝凤气“百兽歌”等有名的曲调来。
'其次,还可以用“咔碗子”的方法,模仿人的各种曲艺唱 腔。“咔碗子”就是用声带震导给音,类似口唱似的。通过声带震 响咔碗子的哨子,不下苦功夫是学不好的。所以好的吹鼓手要凭 以上六功之深,达到技艺之高超,是要付出很大的苦功夫的。
过去传说师旷“奏六律以辨吉凶七虽难以尽信,但人们用乐器 或嘴模仿各种声音,如果学得逼真,确可以唤来同类知音。遵化县 有一个猎人,名叫李印堂,善学野雉叫,他上山打猎时,以假野 雉诱之,自己则隐蔽在暗处,用嘴学野雉叫,即可招来成群的野 雉,一枪就能猎获多只。如果用喇叭学雌狼求偶的嚎叫声,即可 引来雄狼。吹欢快的喇叭曲,听了会使人感到欢畅。吹奏“步步 高”的曲子,就可以使人随之翩翩起舞。吹奏哀乐,就可以使人 伤感欲泪。如埋棺下葬时,吹奏"苦伶仃”,当吹到仲午前尚悬三 寸棺,午后即入三尺土,呜乎哀哉”时,音调如泣如诉,就可以 引起亲人嚎啕大哭。鼓乐确有很大的感染力。
二、鼓乐乐器的特点
鼓乐界的乐器也是大有文章,很有奥妙的。拿喇叭来说,也 各自有别。总体是四个部分组成:1、哨子(也叫咀子)。是用黄 色苇子做的,制做时先用刀子去掉表皮,用温水浸泡一天,等泡 软后;再用喇叭腐子作胎具,把刮好的苇管套在喰子上,用铜丝 缠好,拿烙铁把另一头烙扁剪齐即成。吹鼓手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哨子壁的厚薄、格的空隙大小可有不同,这是一种专门的 技术。一个好的哨子,讲究无论在嘴里含多久,哨子不膨胀.不 裂、不软。2、嚙子,是一头粗一头细的铜管制成,这个三寸长 的部件七却关系到喇叭质量的好坏。用同样尺寸的铜管制成喇 叭,发出的音响却大不相同,其中是有它的奥的。3、喇叭管, 崟 是用铁梨木或乌木制做的,但管壁的薄厚,眼距的远近都有严格
的规定。4、喇叭碗子,一定要用响铜制作才行。
喇叭的种类,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东北大杆喇叭,长二尺六寸。2、关内大喇叭,长一尺八寸。3、三级喇叭(也叫啖呐), 长一尺二寸。此外,还有“咔碗子”用铜做的,长五寸,细头上 按个喇叭哨子,由细及粗,可以粗到象一个小喇叭口。
一个名吹鼓手的好喇叭,是很受珍视的,生前不肯让人,他死后,喇叭可以卖很多钱。例如杨福林和大金才的喇叭,在他俩 ' 死后,同行们都想法托人愿出高价买到手。
三、曲目丰富多彩,因事而异,变化无穷 1、新婚曲:花轿到门时,要随着轿夫的俏步吹《柳河荫》3新娘下轿拜堂时吹《喜迎门》、《麒麟送子》;闹新房时,先吹《双 ; 门调》、《小过门》,然后再吹秧歌曲和流行曲调;新郎拜席时要吹《谢官》等曲子。2,丧葬曲。死者享寿七十以上的称'喜丧”,中年死亡或青少年夭折的只称丧事,两者在吹奏鼓乐时大不相同。吹喜丧时,除入殓,引魂送行、送葬为奏哀乐外,其它时间可穿插吹些其它 曲子。丧曲的种类很多,大曲子有《燕飞》、《燕落》,从飞起来到 落下去各需吹奏二十四小时。每曲中间还有十二道法器演奏(与 和尚道士配合演奏),还有《大,小抱龙台》、《大、小赶三》,《大孤 城子》等,适合办大丧事时吹奏。中曲有《苦伶仃》、《哭城》、《南 天门》、《四大卖》、《叹儿骄》、《百鸟朝凤》'《洛神》等曲。在“喜 丧”致祭时,还可以根据“四相爷”点的戏,吹奏各种戏曲和曲 艺,如乐亭大鼓、皮影、河北梆子腔等,或吹雅乐,多演“哭祖 庙气“杀庙”等一类哭戏。唱赞礼的“四相爷”可根据亡人生前的 爱好而点曲,一经点出,不可不奏。点戏多在致祭时。亲朋也可 以点戏曲,但点曲者要付赏钱,地位越高的人赏钱越重。
3、秧歌曲。秧歌曲种类较多,地方性很浓。冀东各县分为 两大派:(一)迁安,迁西两县的秧歌不搞色情挑逗,以大摆大 扭、虎步狼行的扭法为基准,不搀园场,又是顺着街道一扭而 过。这一派秧歌曲的调门单纯、好记,似流水行云,扭秧歌的人 只要随着喇叭曲和鼓点扭动前进就行。(二)抚宁、芦龙、昌黎、 滦县、乐亭等县的秧歌,完全以扭逗传情的方式进行,在编曲上 是根据情节内容来编的,喇叭曲能表现出情意绵绵的趣味来。这 两派喇叭同吹一个曲子,却各有各的曲拍和调门。譬如同是《柳 青娘》,迁安派吹的拍子紧,花点也少。昌、滦、芦派吹这支曲子 时,开始多以《八段锦》慢板起鼓,中间穿插许多花样杂活,且 吹到尾句时不收鼓落点,而是换吹《反柳青娘》(也叫《蕃鹑摘》), 音调显得情深意浓,用乐曲把角色引入情海境界,翩翩起舞,眉 目传情,大有难分难解之势。当然,其中有些色情,不宜宣扬, 但从鼓乐艺术上能有如此迷人的感染力,也是值得一提的,关键 是如何把它引导到有益于人民的健康道路上去。
秧歌的种类也很多,有高跻秧歌、地秧歌、花车秧歌、旱 船秧歌、跑驴秧歌等,还有戏曲秧歌,如《打渔杀家》、《拾玉 镯》、《白蛇传'》《杀庙》、《卷席筒》等,吹奏全场秧歌时,一般 吹《句句双》、《满堂红》、《柳青娘》等曲。如吹花车秧歌,多是 先吹《鬼扯腿》,等到花车陷进乱泥里不能动弹时,车上的花旦表 现出愁眉苦脸,推车的丑角下到泥里,又推又操,怎么也推不出 来。正在这为难之时,来了一位年少公子,丑角央求公子帮助推 车,先是不肯,车上的旦角朝公子拜了三拜,再次央求,这时公 子见情难却,才帮着丑角把车从泥塘里拉了出来。喇叭要随着各 个情节的动作吹花样,由愁思哀怨的音乐转到欢快兴奋的曲调。 若是吹武打曲子,开始吹《柳青娘》,中间把曲子换成《满堂红》, 最后以紧锣密鼓的紧板而配合武打,以至终场。如演奏《水漫金 山寺》时,需要有武打的音乐伴奏才行。白蛇和许仙在断桥上相 会,脉脉传情,喇叭要吹《反柳青娘》,抑扬顿挫,把剧情逐步推 向高峰。当白蛇与法海交战,白蛇败下阵来,到了断桥前要生孩 子时,喇叭声音凄楚意绝,又哭又怨。当许仙赶来,青蛇要杀许 仙时,白蛇既生气但又不忍•杀害许仙,这时,喇叭音的变化多 端,悲喜交加,委婉动听,把角色和观众引到戏的意境中去。吹 奏秧歌剧《拜庙》时,锣鼓、跷钱和喇叭齐奏,鼓点打《大乡 会》,喇叭曲吹《下天梯》,噎嚙瞪、嚓喘嚓一一、喘嚓、唳嚓、喘 喘嚓,喇叭随着锣鼓钱税声,同时吹出哒哒滴、滴哒哒、滴哒、 滴哒滴哒哒,"大嫂子,做啥呀?”滴哒滴哒滴哒哒,“姑姑一姑(班 鸠鸟叫声)……。”曲中不但有叔嫂逗眼和百鸟叫声,还要夹杂一 些小花活,以适应客种角色的拜庙之用。如夹吹鹰叫声,可配合 丑婆给神像磕五星扎地的头即倒立,两支大花鞋朝天乱蹬几下, 这时吹鹰叫声是再好不过了。总之,在吹《拜庙》曲中夹杂些花 样——锣声、鼓声、毙繰声、喇叭声,虽然显得粗犷一些,但也 不失为既雄壮肃穆而又欢快的一派大好景象。
4. 祝寿曲。多是吹《蟠桃会》和《白猿偷桃》,还可以吹些 欢快的秧歌曲。
5. 庆祝曲。逢年过节和赶上喜庆的日子,要吹各种欢快的 曲子和戏剧,能表现出欢庆的气氛就行,没有专曲。
四、京东八大吹
(一)金才,字万发,芦龙县大王庄人,因体型高大,气力 壮,人称'大金才”。幼年跟随秦皇岛郊区蔡各庄的任老殿学艺 (任老殿是清末时山海关著名吹鼓手[大花鞋”的高徒),为人忠 厚、和气,天资聪颖,学艺时肯下苦功。到了中年,已成为当地 有名的吹鼓手。他艺高曲全功夫深,气力又大,能吹上几个小时. 不显得差劲。又善于吸取前辈艺人的长处,不断推陈出新,一生 改编了不少旧曲子,创造了一批新曲子,如《反柳青娘》、《蕃 鹑鸠》等。一九三一年,乐亭县绅士唐宗元为其母大办丧事一个 月,从各地请来二十四班鼓乐进行赛乐,经过群众评价,公认他 是“京东第一吹/同时去东北沈阳,哈尔滨吹奏时,又获得“天 下第一吹”之盛名,轰动了东北三省。第二年百代唱片公司请他 吹奏,灌了唱片。他和他的徒弟“小核头”吹的是秧歌曲《句句 吹》,流传至今(“小核头”本名任启瑞,是著名吹鼓手任老殿之 子)。金才四十多岁时回到原籍,又收吴庆隆、贾珍、安盛为徒Q 本人无子,只有一女,乳名占子,七岁随父学艺,十三岁能吹大 喇叭。金才领导的鼓乐班系共有二十多人,力量雄厚,班底齐 全,可参加大型演奏。一九四三年抗日战争时间,他以吹鼓手的 身份经常出入敌人据点,探听情报,向我方反映,成了我们联络 部一名秘密情报员,起了不少作用。一九四四年卢龙敌人举行庆祝 会时,叫他吹奏喇叭,他开始吹《满堂红》接着又吹丧曲《海青 歌》,中间还穿插些当时在解流区放行的歌曲。被懂喇叭的坏人告 发,日寇宪兵队长白川把他拘捕,非刑拷打,我们通过内线多方 营救才保释回家。他一气之下患了噎嗝病,(即食道癌)一九四六 年不幸逝世。
(二)顾秉珠,卢龙县城南大顾佃子人。他的配手是他女婿XXX,手下有十几名得力的吹鼓手。他从小学艺,为人和气、 聪明,在大小曲子上,務夫仅次于金才,二人结为盟兄弟。顾善, 吹秧歌专场,花活多,能根据角色的舞蹈动作随时加些花腔,而且吹的全是丹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有人说:“听顾秉珠吹 喇叭可以百听不厌七据说他于一九六一年病故。治
(三)杨福林,绰号"洋咬头”,滦县城北坎庄人。在艺术上次于顾秉珠。他吹喇叭最大的特点是带水音,据说主要原因是他 J' 喇叭嚙子和喇叭碗子与别人的不同,是特种铜材做的。传说他的喇叭还是他师傅传给他的,他视为珍宝。有一次在百洞庙会上, 他的同行因比不过他,雇人故意把他挤倒,把喇叭碗子给踩扁 : 了,他我人修理好了以后继续使用。另一次在雹神庙会上和大金才比赛,他吹出水凌凌的喇叭音调,把金才比输了。金才不服 , 气,使出用鼻子眼吹喇叭的绝招来,两人才比个不相上下。气得 . 金才还要和他比赛,提出不吃饭不休息连吹两天,杨福林没敢应战。杨福林不求上进,染上吸毒(抽海洛因)的嗜好,技艺衰退, 班中人逐渐离散,不能承担大型的乐曲。他于一九四五年去世。
(四)沈德,滦县北沈官营村人,他的配手是刘进禄(外号刘老头,东樊各庄人),他吹的秧歌曲基本上是模仿顾秉珠的路 , 子。他善于专场吹奏,他的拿手戏是《百鸟音》和《百兽歌》,音调逼真,堪称一绝。解放后,政府给他定为六级乐师,现已七十多岁了,还健在。
(三)杨福林,绰号"洋咬头”,滦县城北坎庄人。在艺术上次于顾秉珠。他吹喇叭最大的特点是带水音,据说主要原因是他 J' 喇叭嚙子和喇叭碗子与别人的不同,是特种铜材做的。传说他的喇叭还是他师傅传给他的,他视为珍宝。有一次在百洞庙会上, 他的同行因比不过他,雇人故意把他挤倒,把喇叭碗子给踩扁 : 了,他我人修理好了以后继续使用。另一次在雹神庙会上和大金才比赛,他吹出水凌凌的喇叭音调,把金才比输了。金才不服 , 气,使出用鼻子眼吹喇叭的绝招来,两人才比个不相上下。气得 . 金才还要和他比赛,提出不吃饭不休息连吹两天,杨福林没敢应战。杨福林不求上进,染上吸毒(抽海洛因)的嗜好,技艺衰退, 班中人逐渐离散,不能承担大型的乐曲。他于一九四五年去世。
(四)沈德,滦县北沈官营村人,他的配手是刘进禄(外号刘老头,东樊各庄人),他吹的秧歌曲基本上是模仿顾秉珠的路 , 子。他善于专场吹奏,他的拿手戏是《百鸟音》和《百兽歌》,音调逼真,堪称一绝。解放后,政府给他定为六级乐师,现已七十多岁了,还健在。
(五)李福兴,迁安县南麻姑寺村人。他功深曲多,善创造。他吹秧歌曲完全是“顿哒点。迁安群众愿听他的秧歌喇叭,秧歌 角色只要会扭,就能跟着他的喇叭曲调大摆大扭,因而迁安的秧歌队非常欢迎他。他吹河北梆子腔有拿手,特点是刚劲有力,干 ' 净利落。此人不幸早亡。
(六)张恩柱,迁安县人。他吹的喇叭是和李福兴一个路子, 小活不多。弱点主要是胸功喇叭,音调虽高亢,但听来震耳,不怎么受人欢迎。
(七) 张春怀,丰润县人。他是唐山市鼓乐班子的一名吹手, 会的大曲子较多,如《燕飞》,《燕落》等,颇负盛名。唐山地震 后,不幸故去。
(八) 王福,滦县北王官营村人,是祁俊峰的徒弟,胸功很 好,他吹的喇叭有音齐句整、字正腔园的功夫,在滦北一带很有 名声。他于一九四五年死去。
五、竞技比赛,推陈出新
笔者幼年就爱听喇叭,十二岁时用秫秸杆作笛子,学吹喇叭 曲。用杏核硬壳把两面凸起来的硬壳磨去,把窟窿用苇芯糊上, 用声带发音学吹,好似喇叭的咔碗子声音。有J次,金才吹秧歌 曲时,我用自做的秫稽杆笛子在旁边跟着吹,当时有很多人围 观,引起金才的赞赏。我要拜金才为师学吹喇叭,但因家父教子 读书成仕心切,不准我辍学去学吹喇叭。父命不敢违,表面上只 好听从,但内心里又爱好这行当,我就找了几位要好的同学扮演 秧歌角色,偷偷地练习扭秧歌的步法和路子。尽管家长不太同意 我去扭秧歌,但因曾花了很多钱添置了行装,也不便弃而不用, 才勉强准许我们参加秧歌队,后来就有“八大学生秧歌队”之 称.由于我们的爱好,便经常抽空到各地表演,求师访友,技艺 逐渐提高,当时有了一点名声,每逢新春隹节或庙会,不少地方 邀请我们去表演。我们的条件是必须有好的吹鼓手伴奏我们才 去,因此,、我们和鼓乐界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见过不少著名的鼓 乐吹手,对演奏鼓乐的技巧懂得了一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抗 日战争时期,金才经常在敌占区活动,向我们反映敌情,和我们 在一起表演,传授技艺,使我们进一步充实了鼓乐的技艺知识。 后来又参加过几次大型秧歌队的比赛,盛况空前。现将亲眼所见的几次较大的比赛实况简述于下,
第一次是蚕姑庙会比赛。清末民初时,蚕姑庙是迁安县最大 的庙会。在一九三二年的一次庙会上,有京、评两台戏,还有二 十多队吹奏秧歌曲的鼓乐班子,看热闹的人山人海,各个名手都 使出拿手的技艺参加比赛。结果是李福兴的吹奏夺得了第一名, 张恩柱得了第二名,把当时当地的名吹鼓手祁俊峰比下去了。李 福兴的绝招是把喇叭碗摘下来扣在头上,只剩下一根喇叭杆,吹 的声调与带着喇叭碗一模一样,硬是把张恩柱比下去了。据说在 一九三一年比赛时,李福兴被张恩柱比下去后,李急得患了暴发 火眼病,为了扳回面子,李不顾眼病,勤学苦练,用光杆喇叭吹 了一年,这次比赛才胜了张恩柱,可见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二次比赛是在雹神庙会上,金才和顾秉珠两人比着吹,两 班同奏一个曲子,以便见个高低。金才两只胳膊肘上各放一个盛 满水的碗,像是铜铸的大汉一样在那里吹喇叭。顾秉珠头顶喇叭 碗,拿着光杆喇叭吹,还是吹“尖”音。按说光杆喇叭不能吹 “尖”音,但他吹得却非常好,好似钢丝飞天际。配手(他女 婿)给他配“塌”音,用闷腔咬着吹,一 “尖"一 “塌”配合默 契,真是绝妙好听。三天以后,喇叭之音犹在耳际。难怪古时曾 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这次比赛,金才又使出用鼻孔吹 喇叭的绝技,比赛双方不相上下,后来他们结拜为兄弟,从冤家 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
第三次比赛是在滦县老者洞庙会上,又是金才和杨福林比 赛。双方在前曾交过锋,这次比赛各有准备。双方都站在高桌上 吹,各带着自己的司鼓和配手。杨福林采取主动,先吹《上天 梯》、《拜庙》等曲,为了压倒金才的喇叭音,他用头号“四人 抬”的大鼓,“咚咚”的鼓声,加上双套跷铉和大锣,震动了整个 会场。再加上他那带水音的喇叭夹吹百鸟音,把看热闹的人全招 过去了,金才这边亮了台。这时,金才一看不妙,拿出特制的七 节大喇叭来,吹起来声音特别宏亮,声震屋宇,硬是把杨福林的 喇叭音响压下去了。接着,金才先摘掉铜喇叭碗,用手扣在头 上,用另一只手捂着喇叭眼,吹起来声音不断不减,紧接着又摘 掉五节喇叭筒子,只剩下一个三寸多长的喇叭喩子,声音仍和全 喇叭一样。这时围观的群众叫好声不绝,人山人海,都转脸朝向金 才这边来了,杨福林那边就寥寥没几人了。金才越吹越起劲,又边 吹边接,一节一节地把喇叭接好继续吹奏。这次比赛给人们的印象 很深。这都是三十多年以前的事了,我现在回想起来记忆犹新.
六,一点呼吁
幽州鼓乐有较长的历史,在民间也有群众基础,但现在的情 况是花凋叶落,濒于绝境。过去有名的[八大吹,现在只剩下任 启瑞一个人了,他们又都没有培养接班人。目前各地虽然还有少 数零散的吹鼓手,但对较大、较高的曲子大都不会吹了,也很少 有表演的机会。我对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即将湮没,不胜惋惜。
解放后,提倡移风易俗,婚丧从简,鼓乐界演奏范围日趋缩 小,这是事实。但鼓乐队还可以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如秧歌曲配 合高跡、花车、旱船、跑驴等一类的农村文娱活动还是很好的。 在节假日、丰收后,农村总是要有些文娱活动的。近几年来,电 台播送乐曲中的“丰收曲”,其中就有喇叭伴奏,婉转动听,把农 村丰收和农民喜气洋洋的景象呈现在听众面前,这是个广大群众 喜爱的节目。党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对古老的文 化艺术遗产应给以继承和改造,使之有所创新,为社会主义服 务。对那些丰富多采的乐曲,高超妙绝的吹奏技艺,应该加以发 掘抢救,不要使之断绝。希望我省有关文化领导机关,引起应有 的重视,使幽州鼓乐在祖国的文艺百花园中,能重新开放出鲜艳 的花朵来。
一九八一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