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顺 张天民 康淑兰 周士达
一、北戴河海滨的沿革
北戴河海滨,位于京山铁路北戴河车站南二十里的渤海之 滨。西起戴河口,东至鹰角亭,长达二十余里。风景幽美,气候 宜人。常年七月份平均气温仅为摄氏二十一度左右,八月份平均 气温也仅在摄氏二十四度左右.沿海岸线除丁庄,河东寨等七个 农、渔村庄外,背山面海的万绿丛中,休疗单位栉比鳞次,公园 浴场接连不断。沙滩平缓,海水清澈,树木葱郁,浓荫蔽日,是 理想的避暑胜地。
北戴河海滨,清朝属临榆县。据《临榆县志》载鄭唐尧时属 幽州,虞舜时归营州,夏入冀州,商属孤竹,周属燕。秦汉属辽 西郡,曹操置卢龙郡,晋为营邱郡。南北朝至隋为北平郡。唐设 临榆关,宋,元为临闾,《辽,金北藩地理志》载属润州。”北戴河 海滨现在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一个行政区。
北戴河海滨由于海湾形势险要,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 成为舟楫聚泊之所。传说汉武帝和楼船将军杨仆曾到过这里,并 建造了一座望海台。过去有人在金山嘴挖掘,发现一处古代建筑 遗址,可能就是当时要塞所在地。
到了明朝,这里又成了海运储积之地。明朝为了巩固国防, 除了在山海关设关防守外,并在海滨金山嘴设立金山卫,派水师驻守。明朝尚书翟鹏(抚宁县人)曾两次到海滨莲蓬山视察,并 作了一首赞赏莲蓬山风景的诗她不踏莲蓬麓,匆匆二十年。山灵 犹识否,兰若自依然.勿假移文印,终当辟谷还。多情林外鹤,来 径故翩翩了 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关一带设临榆县,海滨为临榆县辖区。光绪十九年(1893年)津榆铁路由开平延至山海关。° 筑路工程师英国人金达测量路线时,发现海滨风景幽美,是海浴避暑的好地方,并大肆宣扬。随即招引英、美等国的使馆人员和 传教士以及中国的达官贵人、资本家接踵而来,人数逐年增多•
二、解放前北蔵河海滨的发展变化
北戴河海滨风景区的变化,随着国家的治乱兴衰,经历了一 个曲折的过程。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英国人金达在刘庄 海边建一木房作为避暑办公地点开始,接着英国牧师甘林在鸡冠 山顶建造第一所西式楼房,并把鸡冠山改名为“甘林山”(这个 名称早已被中国人民废弃)。
1900年义和团起义,有几处传教士的楼房被烧毁。《辛丑和 约》签订后,由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允许外国驻兵,从此,海 滨便成了外国的驻兵地点。他们在莲蓬山下小辛庄,拆民房、建 , 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拆毁)。各国传教士组织了 夏令会。传“ 教布道。接着以英、美两国传教士为首又成立了 “石岭会”(会址在现在的东经路),管理海滨的楼房、道路、电灯、卫生等项。除了民政、司法,田赋等归临榆县管辖外,这时,海滨实质上成了 外国的租借地。直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军阀们也不敢叫士 兵到海滨来骚扰,所以附近百姓纷纷到海滨来躲兵灾。
光绪廿四年(1898年〉,清政府把海滨正式辟为避暑区,范 围由丁庄至俏子窝沿海岸线向内纵深三里,准许中外人士杂居. 英、美传教士多住在 东山海关税务司,招商局、怡和、太古轮 船公司人员则聚居于河东寨附近J西山一带为德国人的居留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欧各国无暇东願,中国的官僚政 客资本家大批涌来。他们在海滨大兴土木,修楼阁,建别墅。 1917年又修建由北戴河车站至海滨的铁路支线o 1919年北洋军 阀政府交通总长朱启铃创办北戴河自治团体“公益会。进行所谓 筹措捐款,规划市政。自此,邮电、银行、发电厂等次第开办起 来。其它如舞厅,酒巴间、饭店、旅馆,电影院等也多起来。并 重修了观音寺、大钟亭、蟆公桥、霞飞馆、鹿囿、莲花石公园。
莲花石公园在莲蓬山脚下,以数石甚立,形似莲房而得名。 建成后,树碑纪念。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南海康有为都作诗称 赞。徐世昌的诗是、海上涛头几万重,白云晴日见高松。莲花世 界神仙窟,孤鹤一声过碧峰,汉武秦皇一刹过,海山无恙世云 何,中原自有长城在,云壑风林独寐歌。”康有为的诗是L万里波 涛拍岸边,五云楼阁倚山颠。天开图画成乐土,人住蓬莱似列 仙。暮卷潮声看海浴,朝飞霞翠挹山妍。东山日出西山兩,士女 嬉游化乐天。”
为了绿化西山,由各地运来了优良树种。如白果松、银杏、 马尾松、落叶松、偃柏、云杉、龙爪槐、檯柳、合欢树等。据当 地老年人回忆,曾有六十四个国家的人来海滨避暑。中国官僚、 军阀也把剥削人民的血汗,腰缠百万,到这里大肆挥霍。
1932年5月,河北省政府采纳•公益会”意见,颁布北戴 河海滨自治区组织章程,成立海滨自治区。管辖界限仍按原风景 区规定,东至鸽子窝,西至戴河口,北距海岸线三里。公益会执 行区议会职权,设自治区公署管理行政;设公安局管理治安(后 交由北宁铁路局代管,改公安局为警务段)。又修了不少小马路。 在草场成立了区立完全小学,修建了铁路宾馆。在陆庄成立了滦 师附小。在中海滩修一海滨俱乐部。在海滨火车站,建设了发电 广。此外,还成立了邮电局,银行办事处,电话交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的资本家、使馆人员,又纷纷 来到海滨。当时莲蓬山下的别墅、楼阁到处悬挂着外国国旗。外 国人在此横冲直撞,不受任何约束。在暑期,白天洗海澡,夜晚 在山上篝火野营.出门坐人力车,上山骑毛驴、坐轿子。中国的 老百姓为他们当佣人、看楼房、拉人力车、抬轿子、赶驴脚的约 有千余人之多。为这些上层人物服务的小商小贩也多达三百四十 二户。这些人终年劳累,痛苦不堪。可是,外国的资本家、阔太 太们却过着骄奢淫侈的生活。有一个德国领事的夫人对养狗、玩 狗很有兴趣,以细米、猪肉喂狗。狗的“卧室”内铺着鬼毯,十 分讲究。她一个人住在这里就雇佣十几个人伺候。狗死了举行送 葬仪式,全体雇佣人员都得去给狗送葬。下葬时,狗用过的东西 都同时埋掉.
中国统治阶级在北戴河建别墅的有北洋军阀政府财政总长周 学熙、北宁铁路局长殷同、天津市公安局长严家骥、国民政府秘 书长吴鼎昌、东北军司令张学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北洋军 阀段芝贵等二十余家。其中吴鼎昌的楼房和段芝贵的围墙最为出 名,有“吴家楼”、“段家墙”之称。这些人在北戴河海滨大摆專* 场。殷同,周学熙等人都在西山有七、八所小楼。他们一次赌博 的输赢,就是盖一所楼房的造价。袁克定的马鞍子和马镣都是用 白银镶嵌的。
1935年日军侵入河北省东部,汉奸殷汝耕成立伪冀东防共 自治政府。1936年把海滨自治区列为海滨风景区,归伪冀东自 治政府直辖。成立海滨风景区管理局、海滨警察所,田赋仍归临 榆县管理。
1941年"珍珠澹事件”发生后,美、英等国和中国旧军阀 的楼房均被日本人没收,由伪北宁路组织地方事务所管理。这些 楼房多为日本的机构所占据。如宪兵队、守备队、居留民会、新 民会等。此时,特务、翻译横行,避暑者已不敢轻易前来。在盛 里还建立了日本陆军医院(现北京军区医院)。同时大小汉奸也在 东山一带买地建房,把陆军医院后院的如来寺拆除,迁建在观音 寺西面。改蟻公桥的木桥为水泥桥.在东山鸽子窝修建鹰角亭. 拆除了北戴河至海滨的铁路支线。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投降,国民党的接收大员(老 百姓管他们叫劫收大员)来了。成立了北戴河海滨管理局。特务 组织“励志社”也来参加管理,管理局直属河北省。接收大员们 只知道捜刮财物,几年间左点右査接收过多次,家具什物越来越 少,各处封条越贴越多,园林风景遭到洗劫。据不完全统计,仅 砍伐树木一项,就达十二万株之多。海滨三百多座楼房十室九 空,颓墙断栋,触目皆是・花木枯槁,满院蓬蒿.海滨自开辟为 风景区以来,以此次破坏最为严重。
1946年以后,解放区日益扩大,国民党统治区日益缩小. 大地主和伪官吏纷纷逃此躲避,这时海滨又成了逃亡者的藏身之 所。直到1948年11月,在我人民解放军强大压力下,反动官吏 纷纷逃跑,海滨才回到人民手中,开始了它的新生.
三、解放后北戴河海滨的发展变化
解放后,北戴河海滨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党和政府对北戴河 海滨避暑区的恢复和建设,给予了莫大关怀,将没收的敌伪房产 全部进行修缮,改为职工疗养院和休养所。每逢暑期,国家机关 常在这里召开会议。同时每年都有増建。经过改造和扩建的疗养 院,建筑美观,设备完善,其中如中国煤矿工人疗养院规模更较 宏大.解放后还建筑了许多疗养大厦,能同时接收600多名疗养 员。院内设有电疗,热疗、水疗等理疗及针炎、放射等科室。为 了丰富休养,疗养人员的文化生活,院内还设有俱乐部、体育 场,花坛和喷水池。现在海滨区内巳建起彩色电视转播台.在东 山设有釆用祖国医学遗产中的4气功疗法。为患者治病的河北省 气功疗养院,以及全国各大产业系统建立的各种疗养院」疗养区 的建筑总面积,由解放初期的二十四万平米,已增到四十九万七 千平米。休疗单位共达三十三所,床位已近万张Q此外,还建起 了宽敞华丽的由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名的文化宫,设备比较完善的 医院和百货商店、新华书店等.在海边还修建了公园和凉亭。休 疗区修建水泥马路四十一条和缸砖路十一条(包括环海、登山、 游览、街道等纵横交错的马路),并修建了来往于海滨——秦皇 岛——北戴河车站的林荫公路,来往于东西山之间的游览车,更 为旅客、游人提供了许多方便。每年都有各条战线的职工、干部 到这里避暑、休养,尤其到了暑期,这里游客云集。拂晓,他们 去鹰角亭看日出;清晨,他们去海边拾贝壳。到了中午,男男 女女,三五成群,穿着各色各样的游泳衣,撑起五颜六色的遮阳 伞,或躺在细软的沙滩上进行日光浴' 或到碧绿的海水中,怡 然自得地进行海水浴。真可谓心旷神怡,幸福无比。傍晩,人们 漫步在海边的沙滩上,观赏着海潮和月色,或者到海滨花园凉亭 谈天、下棋。总之,解放后,这里的疗休事业,一年比一年更加 兴旺。
但是到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三十几所疗养院 纷纷下马,只剩下廖廖几人守摊子。多数人员被送进了 '五七” 干校。院内花草树木无人管理,培育多年的珍贵盆景丢失殆尽。 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整个风景区也停止了建设,任人践踏。蓬 蓬勃勃的休疗事业,被当做修正主义的东西,进行了多次批判.
自1979年中央决定将海滨列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以后,风 景区的建设又重新开始。鹰角亭、望海亭、观音寺、莲花石公 园、海边各凉亭、花园等都修饰一新。莲峰山上,公路两旁,重 新栽上了浓荫蔽日的松柏树,奇花异卉竞相争艳。经济也不断发展繁荣起来。"文化大革命”中关闭的疗养院陆续开办。此外又新 建了邮电部、四机部、大庆油田等单位的休养所、疗养院。除休 养、疗养人员外,各地旅游观光人员也大批涌来。每逢夏季,全 部宾馆、旅馆,以及1切新建和临时借用做旅馆的住处达万余张 床位,经常全部住满游客。为了满足游客的食宿需求,北戴河商 业、服务行业迅速发展,新增设的服务网点有十多处,美观方便 的售货亭分布于风景区各处,又新建和扩建了冷食厅、主食加工 部、面包糕点厂和香肠加工部。备有各样食品、旅游纪念品、新 鲜海味等等,大大方便了旅游宾客。1979年全区商业销售总额 就比1978年增加了 671万元。现在北戴河海滨已由原来沿海岸 的七个数十户的小农村,发展到一千五百五十六户,人口发展到 两万零二百九十七人(市民一万零四百二十五人,农业人口九千 八百七十二人)。
以往,海滨每年接待休疗人员两万多人,旅游外宾八千多 人° 1979年党和政府将北戴河海滨避暑区列为旅游开放区。中 央国家机关、军委和河北省委在北戴河的所有房屋,一律交由旅 游局使用。十年动乱毁坏的风景名胜,重新得到了修整,面貌焕然 一新。有一位美籍华人学者到北戴河观光游览后,写下了 “风景 这边独好”的赞语,发表于《人民日报»01979年暑期旅游人数 已达每日三万余人。全区二十四个风景点(1957年秦皇岛市文 化局出版的《北戴河风景介绍》)中,以“老虎石”吸引游人最多。
“老虎石”是一堆伏在海岸上的大石头,日久天长被海浪冲刷 得遍体溜光,站在海岸边远望,这堆巨石好象一群老虎卧在那里。 当风浪大的时候,海水打在老虎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风 平浪静时,这里又是一个垂钓的好地方。每至盛夏,其周围浴 场、沙滩,欢聚着成千上万个男女老少海浴者。如果想看日出, 鹰角亭是最好的地方。当东方欲晓之时,你站在亭中,一轮红 日从海面上喷薄而出,由红变粉,由粉变黄,由黄变白,直到放 射出万道霞光,跨过万顷波涛,直达海岸。这一变幻无穷、引人入 胜的奇景,大约持续十数分钟。1954年毛泽东主席莅临北戴河 海滨所写的不朽诗篇《浪淘沙,北戴河》就是在游览鹰角亭时 写的。词的全文是“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 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在鹰角亭旁边,矗立着一 座孤峰,很象一只雄鹰if立,人称鹰角石。相传六十几年前,这 个孤峰的顶端石洞里,常年住着成群的鸽子,当时由于游人稀少, 而且山石陡峭,人们攀登不上去,所以鸽子才多年在这里棲居不 去,因此,这里又叫鸽子窝.另外,吸引游客的地方,还有四季 如画,风景幽美的莲蓬山。山上长满了松柏树,仅松树就有十多 种。怪石、山泉、山洞很多。莲花石公园即位于山之南麓的万松 丛中。园中有三块巨石在松林中兀立,中间一块象莲实。站在 莲实上可观风景区全景。莲石旁边还建有凉亭,供游人小憩。园中 树立石碑,徐世昌大总统的亲笔题诗和交通总长朱启铃写的《莲 花石公园记》分别刻在石碑上面(见附文《北戴河区名胜古迹赂 述》)0在莲花石公园正北不远的地方就是观音寺(又名广华寺)。寺 内有坐、立式观音菩萨像各一尊。周围是参天的松柏。寺后屏立 的群山和油漆一新的其它寺庙交相牌映,更显得优雅别致。此 外还有桃园洞、对语石.仙人洞、福饮泉、朱家坟.王子坟等诸 多景致,各有特色組1958年著名的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会议通过 了《人民公社化决议》。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一家,作为名誉社 员,在北戴河区海滨公社草场大队入了社,并亲自参加了大队的 劳动。
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北戴河海滨在发展休疗和旅游事 业的同时,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农业 生产由落后的手工操作发展到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粮食亩产由二、三百斤提高到一千二百八十八斤。耕作制度也从一年一茬的高 粱、玉米,改变为水稻、小麦等优质两茬品种。此外还栽培了果树二 千九百六十二亩,共有六十多个品种。年产量达到五百万斤左右, 成为河北省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之一。所产红星苹果远销东南亚各国。现在东山、西山以及附近社队,建起了大面积果园。每年夏 • 秋季节,果实累累,果香飘溢,把整个风景区打扮得更加美丽。
渔业生产从解放初期的少数勲板船,到1979年全区已发展到机 动船三十八艘,非机动船五十三艘的七个渔业队,年产鱼、虾、蟹 等各种水产品七百余吨。
解放后,北戴河海滨举办的书画展览中曾展出名画家李可 染、黄冑、溥佐的画和名书法家郭沫若、陈叔通、谢觉哉的题 诗。郭洙若的诗是"满地苕秧沙岸绿,一天霞彩海波红,灯台明 天东山上,月栉依稀碧落中。”陈叔通的诗是、年年来到海滨区, 送夏迎秋景物殊,获得丰收今在望,农家喜色慰勤舫”。谢觉哉的 诗是:《看鲨鱼》,齿尖皮厚蒋帮如,伺隙横行水底居,万众已经 张网待,拖来岸上看鲨鱼七北戴河海滨区现在已基本上普及了中 学教育,现有中学三所,学生1835名,小学六所,学生二千二 百余名,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百分之九十九左右。书法家郭沫若 曾为&北戴河中学”书写了校名。总之,解放后的北戴河海滨自 1948年到现在的三十二年间,除了 1966至1976的十年动乱, 遭到一些破坏以外,它的发展变化是十分可观的。特别是在粉碎 四人帮后的最近几年,它的发展变化更为巨大。我们相信,北戴 河海滨这个风景优美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和旅游区,在党和政府 的关怀下,随着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和国内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 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