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抗战纪实
孟恒昌
        陆军第一百一十二师,它的前身原系东北陆军步兵第十二 旅,驻防辽宁省锦州一带,隶属于东北边防军,归张学良指挥。 旅长为张廷枢,系原吉林省督军张作相之子。张廷枢毕业于东北 陆军讲武堂,二十八岁即任东北陆军步兵第十二旅中将旅长。在 东北军里,可算是天之骄子,有名的少爷旅。平时参加校阅,摆 摆样子,很少出征作战。该旅的军官,大部是东北陆军讲武堂毕 业的。高级将领中,有的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也有部分下级 军官是东北陆军教导队及第十二旅主办的学兵队毕业的。行伍出 身的军官是极少数。每逢校阅、考试和整编,行伍出身的是站不 住脚的,就连该旅的军需、军医,军械、兽医人员,都是专门学 校毕业的。从质量上说,这个旅可以说是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该旅平时重视训练,讲求学术研究。一般希望环境安定的军官或 由军事学校新毕业的学生,多愿到该旅任职,所以旅部常常有一 批一批的服务军官在候缺。又由于张廷枢待人宽厚,人心归向, 又有强有力的后台,部队不会被轻易裁撤或编并。该旅的军官, 大部是东北籍,一部是冀,鲁两省的。士兵则多是冀、鲁、豫 人,一部分是东北人。
        日本军阀,遵循其天皇明治维新政策,蓄意对外侵略。当时 正是以所谓“田中奏摺”为指导方针,即"欲征服世界,必先征 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自甲午战争以来,日寇强 占了沈阳西关大部土地,并侵占了南满铁路,建筑兵营,屯兵驻 守。尤其是自张作霖被炸死后,张学良将军按照蒋介石之意图, 对外一味妥协,终于招致了 “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又下令 不准抵抗,日寇铁蹄踏遍了辽,吉、黑三省广大土地,使东北三 千万同胞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中华儿女,不甘心于国破家 亡,奋起组织义勇军,前仆后继,抗击日寇侵略者。此时第十二 旅驻防锦州,于.九•一八”凌晨,得悉日寇已占领沈阳城及北大 营,犹如晴天霹虏,全军震惊。旅长张廷枢立即令参谋长张学骞 对所属的三个团长下达电话命令,实行紧急动员,准备作战。锦 州地区,立即戒严,完全进入战争状态。延至下午,旅长张廷枢 与参谋长张学骞、团长李戎邻、白玉麟、阎宗周等研究决定,暂 在锦州、义县一带布防,对东警戒,并构筑工事,准备阻击日寇 西犯。在东北严寒的条件下,在大凌河岸昼夜构筑工事。但在蒋 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命令下,第十二旅官兵又奉命后退,不得不挥泪 告别锦州父老,沿北宁路撤至关内滦县、昌黎一带,致使辽西大 片国土,拱手让敌。翌年该旅奉命改编为第一百一十二师,仍由 张廷枢任中将师长,刘墨林任上校参谋长。该旅所辖之三个团, 原二十九团改为六百三十四团,由贺奎任上校团长;原三十一团改 为六百三十五团,仍由白玉麟任上校团长;原五十九团改为六百三 十六团,由李德明任上校团长。师部及各团,只改编番号,兵员 及装备均未变更。
        日寇于侵占东北三省之后,继续向热河进犯。东北将士对 于国破家亡,不准抵抗,极表愤慨。华北爱国团体及有识之士, 在中国共产党于"九•一八。后发表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号召下,激于爱国热忱,纷纷请愿上书,要求当局下令驱逐 日寇,还我河山。迨至1933年初,日寇增兵热河,企图窜犯长 城,进窥平津。斯时第一百一十二师驻守北平南苑,奉军事委员 会北平分会何(应钦)代委员长命令,出师古北口,抗击日寇南 侵。师长张廷枢乃率领全师由北平北上,在古北口地区与窜犯之日寇展开血战。虽在敌军陆空优势的条件下,我军浴血奋战,迭 挫敌锋,确保阵地,敌难得逞。激战三昼夜,作为战略要地门 户的古北口,屹立无恙。我军击毁敌坦克数辆,敌军遗尸甚众。 该师英勇抗战,六百三十五团上校团长白玉燐为国捐躯。虽兵员 . 不满万人,而敢于与强敌一拼生死。现就当时目击古北口战役实况,回忆所及,分叙于后。
一、 作战前敌我双方态势
        日寇侵占东北三省及热河后,又策动冀东成立伪组织,步步 进逼华北,鼓觎平津。1933年初,盘踞热河的日军,蠢蠢欲动, 向南窜犯,我守备在长城古北口之警备部队,时时报警。
        当时第一百一十二师在北平南苑一带整训,于一月初奉到第 五十三军转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的命令,其要旨为,据连日谍报 报称,盘踞在承德地区之日寇,连日由锦州、义县方面增兵,似 有进窥我平津之企图。査古北口为平津门户,长城关隘,形势重 e 要,必须确保,以策平津之安全。
二、 作战准备及作战计划
        第一百一十二师师长张廷枢,平日住在北平公馆,很少到师 部办公。师部有公文事务,一般均由参谋长代拆代行。重要文书函 电,则用电报向师长报告,听候其指示办理。机密特急文件,则 派传骑飞送请示。此次北平分会命令该师出发作战,事关重要, 对保卫国防和部队前途关系极大。所以张廷枢经过在北平请示父 帅张作相,面授机宜后,即乘小汽车来到南苑师部,召集师部参谋 长刘墨林,六三四团团长贺奎、六三五团团长白玉耕、六三六团 团长李德明及师部参谋处长杨荫秋、副官长李伟才和秘书处中校秘书谢燮等人员开作战会议,研究作战计划。大意是:
        1.我师必须迅速行动,争取先期到达古北口地区,占领有 利地形,以逸待劳,还击南犯之敌。
        2.窜犯之敌如屯兵于长城以北地区,陷于进退维谷时,我 军即借步炮兵优势火力之支援,以有力之部队,采取攻势,将敌 人聚歼于阵地前。
        3.进犯之敌如采取包围或迂回作战时,我正面部队,务须 坚守阵地,以火力阻击敌人。师以总预备队或骑兵队,对敌之包 围迂回部队,予以击破之,以确保我翼侧之安全。
        4.我军如遇到特殊情况发生,务须同心戮力,竭力坚守, 争取情况之好转,在百般艰难困苦之中,努力争取胜利,以尽我 军人保国卫民之天职。
三、军队部署
        本师由原驻地南苑,沿平承公路,向古北口方向进军,以战 备行军姿态,北上作战。为适应交通状况,及便于尔后之作战, 将全师区分为四个梯队,相距一日行程,以便互相照应。规定第 六三四团为第一梯队,并配属师部骑兵连(欠一排),作为行军搜 索侦察部队,该骑兵连归六三四团团长贺奎指挥。第六三五团为 第二梯队,在第一梯队后跟进。第六三六团(欠一营)为第三梯 队,在第二梯队后眼进。师部及直属部队〔欠骑兵连(欠一排)〕 附六三六团之一营,为第四梯队,在第三梯队后跟进。师长、参 谋长率必要作战人员,随第二梯队前进。
四、作战准备
        1.师部及各步兵团,立即动员,召回公出事假人员,准备參战。
        2.将患病官兵,集合于一处,派遣军医留守治疗。
        3.各团、营、连,笨重行李物品,一律留守后方,由各团 集中办理,派专职军官及若干武装士兵看守。
        4.各级军官,对于个人私事及家庭安置,务于令到二日内 办理完毕,准备出发.
        5.全师官兵,立即提前发给〜个月薪饷,以应急需。关于 各部队开拔费,同时发给。
        6.注意驻地军风纪,偿还欠债,归还借物。在行军作战时, 不得有扰民事情发生。
        7.弹药配备充足。军粮、草料大车运载。燃料发放代金, 由宿营地地方机关代买。
        8.行军作战期间,伤病官兵,由野战医院负责收容。
五、北上行军
        第一百一十二师在东北军里是出名的天之骄子,自从为由锦 州撤退入关,改编为蒋介石所统辖的战斗序列,成了 1个普通的 只辖三个步兵团的丙种师。兵员武器配备,都远远赶不上中央嫡 系部队,列入东北军杂牌部队行列,再也不象在东北时那样名声 远扬、威风凛凛。
        此次出师作战,远到古北口。当时的友好亲近人等,不禁为 之捏着一把汗。该师官兵,也私下议论纷纷。这次中央命令我师 北上抗战,与全师的前途有关,也是对我们的少爷师长一个考验。 但是师长张廷枢住在北平城里,出出进进于高级机关,回到师 部,一如既往,不慌不忙,态度从容,只说是中央叫咱打仗咱就 打,军队就是打仗的。况且北上抗战,为国为民,非常光荣。駆 逐日本,收复失地,这正是东北军的职责。这次我们就去打一 卞.
        该师的三个作战梯队,按照作战命令行动,在离开南苑经过 北平东郊以后,向热河前进。沿途所经县城及乡村,引起了极大 震动。群众对于日寇侵占东北四省,切齿痛恨,遽闻原东北军十 二旅北上打日本,非常高兴,争送茶水、稀饭慰劳军队。沿途经 过了北平市、顺义、怀柔、密云等县,人民群众对一一二师出发 古北口,抵抗日寇,都极其热情的支援。在宿营地,白发苍苍的老 人争着让出房屋,让士兵休息好,以便早日到达战场,打击敌 人。有的老太太,听说军队去打日本,帮助炊事员做饭、烧水。 广大人民都迫切希望早日驱逐日寇,收复失地。
        我师第一梯队由南苑出发,行抵怀柔以北地区,根据盘踞滦 平一带之日寇,已向南窜犯。我为争取主动,以逸待劳,抢占要点,以利作战。师部于一月二十日,即命令六三四团改为急行 军,昼夜兼程,赶到古北口,占领长城之线,以掩护后续部队前 进。
        古北口位于冀、热两省之交界,其东正当长城由南而北,沿五 灵山脉迄小白旗附近急剧西折,经古北口而到达白灵关,又转而 向南,突出部正面约五十华里,古北口正居其中,形势险要,不 仅为平津之门户,抑且为河北之屏障,其得失又关系到河北省半 壁河山之存亡,故敌欲强占,我则力争。说明古北口抗战之重要 性非同一般。
        第二、三梯队,继第一梯队之后,沿平、承公路北上。师长 张廷枢自师部由南苑出发起,即每日上午率师部作战有关人员及 随行副官、卫士等约二、三十人同行。师部主要人员有参谋长刘 墨林,参谋处长杨荫秋,副官长李伟才等,亦跟从师长左右,随 梯队前行。
        一月二十一日夜晚,先头之第一梯队,己到达古北口,师长 张廷枢率师部作战人员到达距古北口四十华里之石匣,即停留此 地,研究作战部署。当由参谋提出三个方案:
        第一方案:由六三四团在古北口东西地区,沿长城之线从正 面占领阵地,阻击南犯之敌,以掩护第二、三梯队进入古北口. 俟全师到达后,再行调整部署。
        第二方案:由六三四团先占领古北口,据守要点。集中兵 力,封锁古北口通滦平之公路,阻击敌人坦克及步兵之进犯。待 第二、三梯队到达战场后,再向古北口以东以西占领阵地,参加 作战。
        第三方案:以一个团作战,两个团休整,轮流参战,定期轮 换,以利长期战斗,使军队不致于疲劳过甚。
        经参谋长刘墨林请示师长张廷枢后,采取第二个作战方案, 于是由参谋处下达作战命令。
六、古北口抗战经过
        第六三四团奉到师部作战命令后,于当晚深夜赶到战场,稍 事休息,团长贺奎率领团副及各营营长,在古北口察看地形,并 与友军联系。根据敌机昼间侦察频繁,并对地面部队扫射轰炸 的情况,我军行动,易于暴露,故经请示师参谋长刘墨林转问师长张廷枢后,该团于深夜即以两个营兵力占领长城东西之线,以 强有力之一连,守备古北口,并于夜间在山坡倾斜荫蔽处,构筑 掩体工事。虽然时值严冬,冷气逼人,但士兵激于报国杀敌之夙 志,士气高涨,不顾气候之威胁,不惮行军之疲劳,连夜完成战 斗准备,并将部署情况,用电话向师部报告。
        是日晨,师长张廷枢率参谋长刘墨林、参谋处长杨荫秋、副 官长李伟才及其他随从人员共十余骑,由石匣疾驰古北口,与原 驻该地之警备司令赵毅相会。赵毅是张作相的参谋长,保定军官 学校毕业。此人是一位久经战阵的宿将,张廷枢对他极为尊重• 
        他对张廷枢指点了一番。张又察看了六三四团占领阵地的情况, 即氣马返回石匣师部。
        是日上午约七时许,日寇飞机三架飞临古北口上空盘旋侦 察,并到石匣一带盘旋一周,即向北逸去。八时三十分,第六三  四团团长贺奎用电话向师参谋长刘墨林报告。八时许,日寇坦克三辆沿公路向古北口窜犯,步兵在坦克之后随行,同时有飞机三 架在我军阵地上空侦察扫射,掩护其地面部队前进。敌远射程炮亦向我长城之线轰击。我军也用轻重机枪及步枪,开始猛烈还 击,阻敌前进。在激战中,我军并请求师部重炮连迅速进入阵地, 协助步兵作战。
        参谋长刘墨林接电话后,当面向师长张廷枢报告,并令参谋 处草拟命令,令师部重炮连以急行军速度,向古北口前进。立即 派专骑送达。
        向古北口正面窜犯之日宼步兵,在飞机坦克掩护下,主力在 公路两侧,其零星散兵,利用地形隐蔽,向长城进犯,与我守军 开始战斗。由于敌机低空飞行扫射,我军缺乏防空武器,更无飞 机参战,所以制空权操于敌手,我军陷于被动。但是六三四团官兵怀着报国守土之决心,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并把轻重机枪架起,向敌机射击,予敌以极大威胁,使敌机不敢肆无忌惮地低空飞行。
        当时正是严冬,草木枯週,伪装掩蔽困难。官兵在阵地上,不 敢轻易暴露目标,后方粮弹补给,亦有很大困难。所以官兵忍饥 挨饿,只有吃点随身携带的冻干粮,渴了就在山头吃口积雪。虽 然条件很苦,但士气却很高涨,个个精神抖擞,集中精力,打击 进犯之曰寇。因为战斗中的前方轻伤员需要及时治疗,重伤员需 要送后方疗养,师部军医处及后方医院,即在石匣设立紧急救护 站,收容从前方转送而来的伤员。
        本日下午,第二梯队到达石匣,师部命令第六三五团继续向 古北口前进,并于古北口以西,右接六三四团,沿长城之线占领 阵地,阻击窜犯之敌,并以有力之一部,警戒左翼侧,与师部骑 兵连联系,防止敌军包围迂回,确保左侧背之安全。
        师部参谋长刘墨林命令师重炮连,进入古北口地区,在公路 一侧选择地形,占领阵地,以主火力支援六三四团之战斗。并于 古北口高地,设置观测所,以便指挥火炮作战。
        师直属部队到达石匣后,即分散于附近村庄宿营,通讯连架 设线路,以便于师部及各处之联系。
        经过一日之战斗,入暮后,日军即停止窜犯,其飞机亦不复 活动,战场呈现沉寂。我军乃急速令各连队炊事人员送饭到第一线。
        经过一场战斗后,在第一线参战的官兵及指挥作战的参谋人 员,摸索到了日寇作战的规律。师部参谋长刘墨林是日本士官学 校毕业,对于日寇的军事理论及作战方法,有较充分的了解。这 次在古北口战场上,又经过双方接触,总结出一些作战方法及对
敌军步空协同进犯的对策。其办法为:
        1.当敌机出现我阵地上空时,轻重机枪应使用对空高射瞄 准器,对之射击。广泛采用此种防空方式,威胁敌机,使其不敢 低飞侵扰。其他没有对空任务的人员,一律进入掩蔽部内隐蔽,不得暴露目标。
        2.当敌坦克向我窜犯时,迨至射击有效距离,平射炮、迫 击炮及师重炮集中火力,猛烈轰击之。力求将其坦克破坏,然后 延伸射程,轰击其伴随步兵。此时并以有效之火力,制压敌炮兵。
        3.当敌步兵接近我阵地前五百米左右时,阵地上的守兵即 利用阵地设备,发扬火力的最高度,将窜犯之敌,杀伤于我阵地 前。
        4.我军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使敌军疲于奔命。在敌我条 件优劣悬殊下,我全师官兵务须发挥高度爱国热沈,奋勇杀敌. 盖一兵一卒之果敢英勇行动,亦足开全军战胜之前途。
        5.根据今天的作战经验,并参照以往的作战情况,规定各 部队在拂晓前即吃完早饭,并令士兵各带一餐干粮及饮水,昼间 一律不再送饭、送水到第一线,以免暴露我军位置。待至黄昏战 斗停止或缓和时,再送晚饭。这样可以避免敌空军对我之轰炸扫 射,减少伤亡。
        6.各团、营.连,应尽条件之可能,对人员、武器、阵地 进行伪装,以迷感敌空军,更应讲求积极防空,射击敌机,迫使 其不能低飞。
        师部参谋长刘墨林并令参谋处将一天以来作战情况,我军部 署、敌军进犯等,编写战斗要报,上报五十三军及北平军分会备 案。
        第二日凌晨有日寇飞机三架,飞至古北口上空侦察扫射,历 时一个多小时,即行飞去。接着又有敌机三架飞来,继续扫射轰 炸,约八时许飞去。如此更番轮替,总有敌机在协助其地面部队 作战。敌坦克及伴随步兵,在敌机协同下,亦开始猛烈射击,其 步兵向我长城阵地接近。我六三四团及六三五团阵地守兵即开始 猛烈还击,敌炮兵也开始向我阵地后方炮兵阵地射击。敌伴随坦 克之步兵乃分散于公路两侧,形成散兵线,交替射击掩护向南窜 犯。我轻重机枪及步枪发扬最高火力,阻击敌人进犯。这时,敌机 加紧在我上空扫射投弹。我一方面对地面敌人作战,另一方面还要 对空中敌机作战。战至中午,.发现敌兵一部向我右翼阵地包围前 进。为确保翼侧安全,六三四团团长贺奎,即刻命令配属作战之 骑兵连飞麴至五龙山以北地区,登上长城,以猛烈火力射击敌包 围部队。出乎敌人意料以外的阻击战,迫使敌人停止行动,不久 即转移他去。正面步兵战斗,双方进行至下午四时许,时而激烈, 时而缓和。但敌机三架,始终更番轮流在我上空侦察扫射。迄五时许,枪炮声暂趋沉寂,敌机也飞离我上空而去。
        是日中午第三梯队亦到达石匣,师参谋长刘墨林请示师长张 廷枢如何使用该部。师长指示,亦令其参加第一线守备,并留置 一个营兵力,作为总预备队,机动使用。并调整部署如次:
        1.步兵六三四团,即利用夜间9将古北口以西阵地,移交六 五团。抽调之部队,向右延伸,占领阵地。
        2.步兵六三五团,将原阵地左翼之一营,接替六三四团阵 地,另外抽调有力之一部控制古北口以南地区,机动使用。必要 时令其协助古北口守军,务须将接近古北口之敌彻底歼灭,以确 保该地之安全。
        3.令歩兵六三六团之一营为总预备队,位于古北口以南村 庄内隐蔽待命。该团即进入长城之线,右连接六三五团,占领制 高点六郎庙一带阵地,阻敌南犯。
        4.师部工程营推进至石匣以北村庄待命。师重炮连应选择 有利阵地,适时变换,免为敌焦兵攻击。
        5.师部各处及直属部队,留在石匣地区的,一律归军械处 周处长统一指挥.准备在必要时,参加战斗。
        6.本日晨师长张廷枢、参谋长刘墨林,率必要人员乘马到 古北口一带视察阵地。返回石匣后,闻前方战斗激烈,乃又乘马 进至古北口以南村庄师指挥所。待黄昏后返回石匣,拟于明晨即 进至师指挥所,指挥前方作战。
        本日该师全部均已到达战场,按照新的部署,占领阵地,准 备战斗。
        深夜,参谋长令参谋处草拟战斗要报,上报五十三军及北平 军分会。内容主要申述日宼逐次增加兵力,总计使用兵力约有两 个大队。据谍报称,进犯古北口之敌,有从承德调来之守备大队, 大队长名大井川。据参谋长刘墨林回忆,此人也系日本士官学校 毕业生,为人刚愎自用。此人指挥部队,可能尚有激烈的战斗发 生。我兵力有限,两日以来,战斗激烈,为确保平津门户,巩固 古北口阵地,请求速派增援部队前来,以利尔后之作战,以期必 胜。经参谋长刘墨林、师长张廷枢批准后,即上报北平军分会。
        该师经过两天的战斗,师长张廷枢判断今天战斗必然更加激 烈,令各部队严阵以待。清晨,师长、参谋长率作战人员乘马疾 驰师指挥所。临行前嘱咐师部后方注意防空,笨重行李、弹药、 伤兵,作后送的准备。令师部军械处长预为筹划,待命行动。
        昨晩赶到战场的第六三六团团长李德明,是由师部副官长新 提升的。此人亦系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新任团长,赶上作战,为 报答师长提携之恩,表现了格外的勇敢积极。他接到师部作战部 署命令时,当即表示,坚决完成任务,以身报国。六三六团是一 个历史悠久的部队,原五十九团团旗上带有枪眼标志,表明该团 在作战时,英勇善战。当时在东北军里,步兵团是建军单位。团 旗是由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授给的,完全仿效日本由天皇授 团旗的做法。李德明接到原五十九团团旗后,心满意足,洋洋自 得。平日谨小慎微,严格约束部队,对于师部的命令,绝对服 从,尤其对于师长张廷枢,更是感恩戴德,师长亦视其为可靠心腹。但李德明对上如此恭顺,对下则极刻薄寡恩。动辄军法从 事,责骂惩罚,部下望而生畏。即使对于连、排长级的军官,也 是说打不饶,说罚不赦,更遑论及士兵了。所以全团官兵颇惧其凶威,小心翼翼。此次临阵,李德明最后到达战场,他却要表现 一手。师部令该团守备六郎庙,这是个制高点,关系重要,为敌 我必争之地。是日凌晨,敌机多架飞临上空,除在古北口阵地上 盘旋轰炸外,又飞往古北口以南石匣、密云等地,轰炸我后方城 镇及交通要道,阻止我后方辎重车辆之运输。在第一线阵地上, 敌军坦克多辆,掩护步兵前进。在公路两侧的山地狭谷,也有敌 步兵秘密接近。在步兵尚未接触前,敌人炮兵即先开始猛烈射 击,压制我炮兵。并以一部分炮火,轰击我步兵阵地。此时敌步 宾即借其火力之掩护,向我长城窜犯,战况十分激烈。各团纷妨 向师部报告战况,参谋长刘墨林忙于指挥,对于各团电话也应接 不暇,师长张廷枢表现很着急。在电话上告知各团长要督率官 兵,坚持苦战,北平方面援军已向北急进中,我们能守住古北 口,不使敌人越过长城之线即可。由晨至午,战斗一直在激烈进 行中。
        中午时刻,朔风怒吼,战场上冰雪满地,寒风刺骨。在这国 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官兵奋勇作战,戮力杀敌,忍饥挨饿, 战强敌,抗严寒,表现了中华男儿保国抗战之决心。不料在午刻 稍过,第六三五团指挥所出入人员较多,为敌机侦知。团长白玉 麟身披斗蓬,视察战况,被敌机发现,于是数架敌机,集中轰炸。 该团指挥所团长、团附及随从人员,乃分散躲避。六三五团上 校团长白玉麟不幸被敌机炸伤,由于伤势极重,当场阵亡。其随 从人员也伤亡数人。由于团长阵亡,六三五团阵地上顿呈混乱, 失去指挥中心。师长张廷枢、参谋长刘墨林闻报后,立刻步出 指挥所,想到六三五团阵地上督战,但敌机在上空盘旋侦察,寻 找目标,行动困难,乃暂避于民房内。
        此时,六三六团阵地亦遭日宼猛攻,团长李德明令第一营第 一连坚守制高点六郎庙,与敌展开激烈战斗。团长惟恐寡不敌 众,又抽调第三营十一连增加守备。第十一连有个行伍出身的排 长,已年过四十,总升不上去,因为这个师大部军官都是东北讲 武堂毕业,行伍出身的军官,在平时考试就被淘汰了。第十一连 连长刘永祥也是当了连长多年,对他这个年老的排长寇德增推崇 备至。因为一到战时,这个行伍出身的军官就有了用武之地。此 时第十一连奉命增援六郎庙,寇德增及连长身先士卒,爬上高 地,举着手稔挥令士兵跑步冲锋,全连一百余人,蜂拥而上,迅 速以步机枪火力及手榴弹对日寇猛烈还击,杀声震谷,气壮河 山。日寇又复增兵,与我争夺高地。数次较量,敌宼不支。我军在手榴弹缺乏之际,以拳石投击日寇。因两军相距甚近,敌炮宾 飞机亦不敢轰击。在六三六团阵地上,第一营及第三营士兵顽强战斗,迫使日寇遗尸山谷,难以得逞,最后不得不退却败北。由 于该部英勇作战,取得固守阵地之胜利,为中华民族增长了志 气。师长张廷枢在电话里批准六三六团团长李德明之请求,令作 战有功之高海山升任第一营第J连连长,十一连少尉排长寇德增 立即升任中尉排长,以俟战役结束,再行加官晋升。
        是日战斗,敌寇攻击重点在六三六团阵地上,所以该团战斗 激烈。而六三五团在中央阵地,由于敌机肆虐,团长阵亡,该团 战斗也相当激烈。只是六三四团方面,不是敌人主攻方面,所以战况比较缓和。
        师长张廷枢闻知六三五团团长阵亡消息,协同参谋长刘墨林 乘敌机远去之隙,即亲至阵地看望,极表悲痛,令该团人员收歛尸体后送,并令中校团副暂行代理团长职务,继续指挥作战。
经过将近一天的战斗,日寇终未得逞,只是遗尸山谷,败退而北。迄黄昏时分,战况转趋沉寂。师长张廷枢急电北平,向张 作相报告阵亡团长一员,官兵伤亡不少,战况十分激烈,必须增 兵固守,否则古北口势难长久确保。又将本日作战战况,由参谋 长拟具作战要报,上报五十三军及北平军分会。是夜即接到北平 军分会复电,大意该师在古北口奋勇作战,迭挫敌锋,固守阵 地,巩固平津,安定人心,至为欣慰,阵亡团长一员,予以从优 议邮。已另饬第二十五师关麟征部星夜兼程急进,驰援古北口, 望俟其到达战场,即行交防。该师后调整顿。另外师长张廷枢又 接到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及其父帅张作相的电话,大意和北平军 分会的内容差不多。师长张廷枢本有机智沉静,从容和悦的大将 风度,但处于此刻紧急关头,心情疲乱,坐卧不宁,在室内踱来 踱去,一言不发。人们已经看出师长心情沉重,若有所思,所有 随侍人员及参谋长刘墨林等,谁也不敢吭声。由于今天由晨至 晩,战斗激烈,人心惶惶不安,又阵亡了一员团长,大家都引有 悲痛,所以今天晚上连晚饭也不吃了,静待深夜行动。
        夜深后,师长张廷枢、参谋长刘墨林及随从人员,乘马飞驰 回到石匣师部。师长张廷枢又连续接到北平长途电话,是张作相 和军长万福麟来的,指示张廷枢相机行事,中央军二十五师即到 达古北口接防。张廷枢当即令参谋长刘墨林用电话对各团下达命 令。大意为:本师连日苦战,阻敌南犯,现任务完成,着该团即 刻转移到石匣集结。按六三四团、六三五团,六三六团之序列, 向昌平前进。各团、营、连主官切实掌握好部队,行动要迅速秘 密。各部队务须在天明以前赶到石匣附近,不得延误。
        参谋长刘墨林另召集师部各处长及直属部队长,当面指示他 们,由石匣立即向南转移,在行进途中,注意防空。所有师部人 员均归军械处周处长指挥,立即开始行动。
        另外师长张廷枢又与古北口警备司令赵毅通电话。赵毅指示 该师行动宜迅速,途中如遇敌机,须迅速疏散隐蔽,以减少无谓 牺牲。并指示张廷枢于夜间乘马疾驰,各部队应分为若干梯队, 利用夜行军脱离战场,过密云以后,再行集结前进。
        该师所属之三个团及师直属部队,遵照师部指示,于是日夜 间从古北口撤退南下。由于师部命令下达的很紧迫,又是在夜间 行军,所以三个团在古北口至石匣的公路上,人马车辆及炮兵步 队,混乱不堪,这四十华里的公路两侧,拥满若干路的行军纵 队。所幸是在夜间,日寇飞机不能出动侦察轰炸。同时该师的撤 退,出于临时决策,敌人尚未获悉,所以经过一夜的混乱退却, 迄翌日拂晓,部队均到达石匣地区。然后按照师部规定的行军序 列,每一个步兵营为一个梯队,分散前进,以减少目标。
        当一月二十六日,该师行抵石匣、密云之间,即遇到中央军 第二十五师先头部队向北前进。据闻二十五师由南方调来,士兵 尚着极薄的衣服,穿着草鞋,说话都是南方口音。这个部队装备 很好,武装精良。遇到一一二师部队后,他们便询问古北口情 况,距离多少路,那里战况如何,日寇有多大兵力,谁在那里负 责指挥作战等等。因为口音不同,说话大部分听不懂,也无人回 答。越往南行,拥满了公路的,都是廿五师的部队。因为他们奉 令急行军到古北口参战,所以昼夜兼程急进。虽然有些疲劳,但 士气旺盛,精神振奋。盖由于日宼侵我河山,凡是中华儿女,莫 不切齿痛恨。保国卫民,人人有责。北上抗战,实乃莫大光荣。 所以第廿五师的士兵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地北天南,人 同此心。
        第一一二师经过三天对日寇作战,赖官兵之英勇奋战,予敌 以重创。敌寇每次窜犯,均有尸体狼籍山谷。但敌人武器装备比 较优良,又有空军坦克助战,我方也遭受较大损失。第六三五团 上校团长白玉麟阵亡,即说明了战况激烈。一一二师经历了五天 多的急行军,长途跋涉,约于一月底抵达休整地区昌平县。
        师长张廷枢率领参谋长刘墨林及作战人员与随从传令兵等, 约有五十余骑,由石匣向怀柔行动。利用夜间,乘马疾驰。过怀 柔后,即改为白天行动,每日行程七、八十里。先头部队到达昌 平县境,驻于昌平县县党部院内,稍事休息,即有由北平开来之 小汽车,迎接师长张廷枢到北平休息。师长临行嘱咐参谋长刘墨 林俟部队到达后,先行休整,尔后行动,容由平返回再议。师长 张廷枢即乘小汽车,另有大卡车一辆,随行人员乘坐随行,疾驰 赴北平公馆。先晋谒张作相,面禀古北口作战情况及部队行动。 次日又晋见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报告古北口作战经过。万福麟 指示:“你们师这次古北口作战打得很激烈,伤亡也不小,能守住 了古北口,对安定平津方面的人心,起了很好的作用,所以军分 会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再多坚守一两天,等到接防的二十五师到 达后,再行撤退就好了。”经过几天激烈战斗,日军方面也感到屯 兵于长城之下,进展不易,故停止了进攻。我方有古北口警备部 队扼要警戒,古北口没有陷落。
        约二月初,师长张廷枢乘汽车返回昌平驻地,有师参谋长及 各团团长、师部各处长,昌平县县长、昌平县党部书记长等人, 在城外摆队相迎。张廷枢与迎接的人一一握手道谢,缓步进城。 此时城内张贴满了红绿色的标语,主要是对张廷枢的颂扬。张廷 枢率领一一二师古北口抗战,至此告一段落。
日军屠杀井陸矿工的铁证
        河北省井隆煤矿的"万人坑”,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疯狂屠杀与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40年日寇侵占矿山后,井隆矿变成了一座可怕的地狱。日寇利用抓骗、买等手段,从各地劫来大批破产农民,编 成“增产报国队”,象对待奴隶一样把这些矿工驱赶到三号工房,四 :周设有电网、高墙、炮楼岚哨。为了防止矿工逃跑,给每人剃成阴 阳头,穿的衣服象囚服,都写着“报国队”字样。矿工上下班由荷枪实弹的鬼子矿警押送,稍有差错就送进宪兵队。这里有审讯室、刑 罚室,地牢、水牢、枯井,刑罚五花八门,什么老虎凳,铁丝笼,跪砖头, 灌辣椒水、冬天钻冰窟窿等,无所不用其极。被折磨死的矿工就扔到“万人坑。”武安县德义村有四十六户共九十四个农民,于1944年,被骗到矿上做工,不到二年,就有四十五人惨死,六户人家死绝了。
        日宼为了弥补其侵华战争造成的国内空虚,大肆抓捕华工,仅1941年就从井隆矿抓走了一百多名华工在运往日本的轮船上,一夜之间竟有六名华工被折磨死,尸体当即被扔进大海。在日寇的 血腥统治下,矿工生活不如牛马,1940年3月22日横西矿发生瓦 (斯大爆炸,一次死伤八百多人,日寇不救矿工,反而逼着工人下井 救火。当工人把火扑灭后,敌人却残忍地封死了井口,把井下矿工 全闷死了.三天后,正丰矿发生透水事故,淹死了一百多名矿工。 工人死后,拉到“万人坑” 了事,仅南大沟方圆数十亩地就堆积了 三万余名矿工尸首。这样的“万人坑〃在井隆矿区共有六个。
(《石家庄日报供稿)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