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英魂——记反清抗俄革命志士蒋卫平事迹
赵庆江
        河北省滦县城北横山东麓,紧扼着滦河的断崖下,六十年代 前曾竖立着一座石碑,石碑正中镌刻着一首笔力遒劲的凭吊诗;
滦水流潺潺,英雄去不还。
龙沙埋白骨,风雨哭阴山。
        碑文下款标着;“陈明侯吊蒋慕谭”。这块碑石已经历了四十多 年的风风雨雨。倘若碑石有情,一定能听见滦水在它的脚下日夜 汩汩地流淌,有如在为死难的志士唱着挽歌,又如在向人们讲述 着一个慷慨悲壮的故事。
少年常怀救国志
        蒋慕谭,本名叫蒋文庆,字卫平,慕谭是他的号。蒋卫平1882 年12月12日出生在卢龙城西南、滦河西岸的蒋家庄(现属滦县)。 他的祖父蒋天性通古晓今、博学多才。父亲蒋让,自小喜欢拈弓 搭箭,很有些武功。蒋卫平家中原有两顷多地,在偏凉汀还开着 一个煤局子,是庄上的财主。可是到蒋卫平年纪渐长时,由于祖 父、父亲都不善于理家,加之兵荒马乱,向官府纳粮纳款,出多 进少,家道也就渐渐衰落了。
        蒋卫平自小聪敏好学,读起书来手不释卷,经常读到深夜, 直到爷爷把书本从他手里夺过去才罢休。爷爷不但教他念《三字 经》、《千字文》、四书五经,还常给他讲本朝和历史上有名的爱国 英雄的故事,在蒋卫平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爱民的种子。卫平 非常敬爱爷爷,夏夜蚊子多,他往往光身先躺在爷爷屋内睡觉的 地方,让蚊子饱餐自己之后再叫爷爷躺下。长大了,无论是在永 平府中学,还是在保定武备学堂,假期回家,如果是下半夜进 庄,他从不敲门,而是蹲在门洞子里静静地等着。清晨,庄里拾 粪的看见了,不解地问:“你咋不叫门进去呀?”蒋卫平回答:“我爷 就在前屋睡觉,一打门还不把他吵醒了!"
        蒋卫平热爱自己的家乡。蒋庄西南野洼里有一个锅口大的泉 眼,日日夜夜往外喷涌着清冽的泉水。泉水向东南方逶迤而去, 在五里外的横山脚下注入滦河,所以叫横河。每逢夏天,卫平就 同庄里的小伙伴们到横河里洗澡、扎猛子、打水漂儿。他也爱跑 到庄后的豹子山看东方朝霞和日出,听树林里啾啾的鸟叫。横山 南'面山腰上有一个大觉寺,再往南二里许便是紫金山,山上有座 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和四月二十八都有庙会。每逢这个日子, 他就跟随大人或相邀着伙伴去登山逛庙会,看江湖艺人耍刀弄 棒,或是摘几个青山杏吃,酸得他蹙眉咧嘴。故乡的山水和风俗 民情,从小便培育了蒋卫平对故土、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蒋卫平青少年时,赶上了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三件大事,即甲 午战争、戊戍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还赶上了一场罕见的大灾荒。 这些事件,这场灾荒,打破了他的恬淡宁静的乡村生活,并影 响,推动着他逐步走上反清反帝的革命道路。
        1894年(甲午年)秋天,中日海军在黄海大战,中国惨败, 并于第二年初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01895年(光绪二 十一年),直隶、山东一带连降四十天大雨,到处是白茫茫的积 水,庄稼颗粒未收。灾荒和瘟疫象一对享生的恶魔横行肆虐。滦 州是京师通往东北的必经之地,山东、直隶一带逃荒要饭下关 东,都经由此地,大道小路到处是枯瘦的饿殍。这种惨状,深深 地印在十三岁少年蒋卫平的心里,激发了他对苦难人们的同情。
        1898年,蒋卫平十七岁,在离家不远的沈官营小学堂教书。 当年秋天,京师传来了戊戍变法失败,康、梁外逃、六君子被戮 的消息。特别是谭嗣同临刑前还在狱壁上题下了绝命诗:“望门投 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 仑”。这气壮山河的诗句以及谭嗣同的品格为人,使蒋卫平十分钦 佩,他决心沿着谭嗣同的道路走下去,跟腐朽反动的清王朝斗争 到底,拯救祖国,不怕引颈横刀。为此,他给自己取号“慕谭”。
        百日维新昙花一现般地消失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 把刚刚兴起的维新运动扼杀在摇篮里。蒋卫平忧愤苦闷,无处发 泄,脾气也变得暴躁了。他无心再任教,教书仅一年多,即辞去 教职,回到蒋家庄。
        他回家的第二年考中了秀才。也就在这一年,直隶各地爆发 了如火如荼的义和团运动。秋天,以迷谷庄(现属滦县)义和团 大师兄张洪为首,率领义军跟英国侵略军在热庄子南横山口发生 了一场血战。义军的大刀,扎枪抵不住鬼子的洋枪洋炮,义和团 有二十多名血性男儿倒下了,碧血染红了横山坡上的青石。面对着 发生在家门口的血淋淋现实,蒋卫平再也不能安心读四书五经、写 八股文了,更无心求举人,中进士,把功名富贵视若尘土。国土 尚且任外人践踏蹂蹒,同胞任外人杀戮,而本国的政府还和洋人 串通一气,黎民百姓还有活路吗!蒋卫平忧国忧民,到处寻求救 国救民的真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了他启发,他到处搜 寻、阅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史、人物传记以及自然科学等 书籍,特别是《天演论》、《拿破伦传》、《夭皇明治》、《铁血宰 相》等,他不止读了一遍。从这些书中,蒋卫平得到了有益的启 示。
        1905年初春,蒋卫平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怀着探求救国救民 真理的信念考进了永平府师范学堂,不久转入永平府中学。在永 平府中学,他结识了同年入学的乐亭县大黑坨村来的青年李.大 钊。他们俩人都胸怀救国救民的大志,一起谈论戊戍变法中的英 雄人物,畅谈自己的理想,志同道合,结为异姓兄弟Q夏天的傍 晚,他们常到古城西的滦河沙滩上散步,听滦水潺潺的流动声, 望着映在水中的星星凝思、遐想,关怀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不 久,他为了早日学得带兵打仗的真本领,决定弃文习武。于是他 告别了好友李大钊,告别了家人,进了保定武备学堂。
        这期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中国同盟会,发表了 “驱除靱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 权”的施政纲领。这个新生的政党和施政纲领,象磁铁一样吸引 了蒋卫平。他和新结识的军校好友商震、陈明侯等入都渴望早日 参加这个组织。他们的思想,由于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出 现,而愈加激进了。那时,学堂训导长在礼堂向学生们训话时, 讲台正中墙上挂着慈禧太后画像。有一次蒋卫平挤到台前,当众 大骂慈禧是个祸国殃民的老妖婆。台下众多学友都为他捏着一把 汗,同时也从心底里佩服他的胆识。
        1904年,满清政府和美国签订的华工条约到期了,美国单方 面要求续订。这个条约有着明显的排华性质,美帝国主义可以利 用它肆无忌惮地对华工进行欺侮和压榨,同时还利用它排斥和侮 辱一切到美国去的中国人。这样一个不平等条约,是每一个有爱 国心的中国人所不能接受的。全国各大中城市,首先在知识界、 工商界掀起了 “废除旧约气“反对签订新约”的反美爱国运动高 潮。在保定,蒋卫平和他的学友们成群结队走上街头,向工商界 和市民宣传,号召大家都来抵制美货。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 中,蒋卫平是武备学堂学生的带头人,并被推为学生代表,到北 京向美国驻华公使馆递交请愿书。这一下激怒了美国驻华公使柔 克义。柔克义向清政府外务部提出抗议,指名要求惩办蒋卫平。 清政府竟移文学校要逮捕蒋卫平。蒋卫平得到消息,当即秘密离 开保定,从此结束了军校的生活。
流亡北疆
        蒋卫平并没有被国内外反动势力所吓倒,他从保定回到原籍 蒋家庄后,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向乡邻们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 张。他首先把自己的辫子剃掉,并号召庄里男人剃头,女人放 脚。他母亲说广谁象你,不留辫子,象个和尚。”他笑笑对母亲 说、谁也不用笑话我,将来都得这样。”在他的动员下,妻子崔氏 和独生女儿光坤都把脚放了。适逢一九O六年的旧历年,庄里人找 他写对联的很多,他就用春联宣传革命主张。因为他崇尚《墨子》 和康有为的大同说,所以他家门口的春联是这样的、旧世界几千 干,腐魔出洞;新中华成万万,大梦方醒”,横批是“世界大同, 蒋卫平虽然中过秀才,在外边又念过洋学堂,可他从不对庄里人 摆架子。他为人好交,仗义疏财。他的好友李大钊,商震、陈明 侯都到他家住过。他在外时,遇到朋友一时手头拮据,就慷慨解 囊相助。他的钱花光了,就让家里人卖房子卖地,还对家人说:“将来大同,没有贫富之别,财产没用了他每次由家里走时,都 让家人重新置办一套行李。母亲问他L你外头的行李呢?"他说:“朋友多,给他们用了。
        1906年春天,他化名蒋大同,流亡到辽宁。那时山东、直隶 -带破产农民多来关外谋生。他们大都是文盲,又操着不同的方 言土语。蒋卫平深感要救国救民,首先要启发民智。他决定从平 民教育入手,创办了一个“官话字母总塾。使用国音字母,推广普 通话,沟通群众语言,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这种办学形式很受 群众欢迎,半年之内就发展分塾六十多处。当时担任盛京将军的 赵尔巽见蒋卫平很有才干,便打算以高薪委任他做“劝学所督 办。银钱摆满一桌子。蒋卫平不愿在这个清廷的鹰犬手下做事,更对那些金钱不屑一顾。他严正地说:“我只求为百姓做事,不愿 做官。”不久,蒋卫平在保定武备学堂的同窗好友商震、陈明侯也 来关外。他们在辽阳创立了男女合校。不料这个地方民智未开, 官绅仕家和平民百姓群起反对,酿成风潮。商震、陈明侯被官府 关了起来。蒋卫平得信后,为营救好友,不得不去找赵尔巽,请 求宽宥,并愿以身相保,使得商、陈二人得以获准释放。从此, 商震、陈明侯愈益努力与蒋卫平共同进行反清抗帝的革命活动。
        1907年,宋教仁乘日本“咸兴丸”号海轮回到祖国。他是 受东京同盟会总部委派来东北的。宋教仁到东北后,就与吴禄 贞、兰天蔚等革命志士建立了同盟会辽东支部。蒋卫平就在这年 加入了这个组织,更积极地投身于反清革命活动。
        时值日俄战争之后,沙俄败给了日本,却见满清政府软弱可 欺,便野心勃勃,处心积虑地要攫取我国东北的领土。面对沙俄 不断侵犯我领土,盗伐林木,挖矿星田,蒋卫平义愤填膺,决 心与沙俄斗争。他以贩书的职业为掩护,在蒙古和东北一带“游 学”,推销进步书刊,宣传民族民主革命主张。蒋卫平深知要跟沙 俄斗争必须懂得俄语,于是他潜心攻读,很快便掌握了它。他在 齐齐哈尔活动时,认识了有爱国心的知府宋小濂。宋小濂见他学 识丰富,想挽留他在那里办学,他又一次谢绝了。
        当时,黑河附近有一个沙俄开办的金矿。沙俄老板、工头,苛刻 虐待雇佣来的中国劳工。劳工不如牛马,一天干十多个钟头的活 计,还常遭打骂。矿工伤残病死,得不到医治、抚恤,情景十分 悲惨。蒋卫平了解到这些情况,义愤满腔,怒不可遏,便只身去 找沙俄矿主,用铁的事实揭露他们的不人道行为,为劳工们争权 利,争改善待遇,弄得俄国矿主哑口无言,大长了中国人的志 气。因此,黑河一带人们都敬佩他的胆识,称他为“关外大侠气沙俄活动越来越猖狂了,蒋卫平除继续进行宣传和贩书,还 在中俄边境一带考察,并画下了边界山川地势的地形图,为将来解决中俄领土争议准备资料和依据。1908年的一天,蒋卫平   正在边境一带考察,突然从密林里窜出一群如狼似虎的沙俄警察,硬说他是日本侦探,把他绑架到沙俄境内,投入西伯利亚狱 貝中。这个监狱里关押着许多沙俄政治犯,其中有些是1905年俄 国12月革命失败后,被沙皇政府逮捕流放到这里来的革命者。 此外,监狱中还有不少被抓来的中国劳工。蒋卫平在狱中向中国 同胞讲解国事,揭露清廷的腐败,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揭露 沙俄的侵略扩张野心和罪恶活动。他还用俄语向沙俄政治犯们介 绍中国的伦理道德和悠久文化历史。他的知识渊博,俄语流利, . 赢得了俄国犯人的尊敬,称他为“东方圣人。
碧血湎黑水,千古留芳名
        蒋卫平被当作日本间谍关进西伯利亚监狱后,向俄方提出强 烈抗议,指责他们蛮横绑架中国公民的罪恶行为。于是,沙俄将 军戈毕萨尔打电报给直隶总督袁世凯,询问有关蒋卫平的情况。 袁世凯致电驻永平府协统王占元会同知府管廷献,通知蒋卫平家 属。蒋卫平的弟弟蒋治平当即赴府,报告其兄在黑龙江边界一带纯系游学、贩书,并无触犯沙俄边界条例的行为,同时严正指 出,家兄出外游学,在本籍府县训导教谕衙门均有卷可稽。于 ・ 是,管知府、王协统向袁世凯电告蒋卫平的情况,袁即电沙俄将 军戈毕萨尔准予释放。1909年,蒋卫平从西伯利亚狱中获 释,回到长春。他和徐竹平一起,创办了《长春日报》,蒋为主 笔,任编译。他在报上宣传革命,号召保卫国权,抗御外侮,掲 露清政府为扼杀革命而搞的“立宪”阴谋。此时,化名张建勋的 熊成基带着售书筹款的任务由日本来到长春。蒋卫平及其好友商 震等人与熊成基结合在一起,组织力量到蜂密山开荒、储粮、购 买枪械,做反清起义的准备工作。为了筹措款项,他早就给滦州 家乡的爷爷去了信,谎说关外俄国贴子值钱,让家里入把开在偏 凉汀火车站的煤局子出卖,然后把银践汇给他,再由他兑换成俄 国贴子。他收到这笔款后,根本没兑换俄国贴子,而是用做起义 准备的开销了。
这期间,家乡的母亲也来了信,告知儿媳崔氏已经病故,让 卫平回家续娶,将来若生个男孩好接续蒋家的香火。蒋卫平实在 顾不上回家,便回信说,'不娶了。有光坤一个女儿就行了。”母亲 无奈,就把蒋文龙的一个孩子过继给他。蒋卫平得信后,给这孩 子取名'继志,熊成基、蒋卫平、商震等人把起义准备工作大体安排就绪之 后,由熊成基再去日本向同盟会总部汇报。熊于1910年1月从 日本回到哈尔滨。此时,他们得知清廷海军大臣载洵将于近日由 俄国考察返国,路过哈尔滨,便决定趁机刺杀载洵。不想熊成基 的友人藏克明之父藏冠三因贪财,竟向吉林巡抚陈昭常告了密。 熊成基于1月30日在哈尔滨遭捕牺牲。《长春日报》被清政府封 闭,徐竹平也被逮捕。吉林巡抚下令缉拿蒋卫平、商震。商震逃 走锦州,蒋卫平化装逃到黑河〈爱辉)。当时担任黑河道宪的姚星 五,正为沙俄企图强夺我四十八旗屯和红罗河金矿,自己无得力 帮手与帝俄交涉之事所苦。他得知被人称为“关外大侠”又懂俄 语的蒋卫平到了本地,马上派入把他请到衙内,恳请他出力。蒋 卫平为了捍卫北疆,义不容辞地答应了姚道宪的邀请.他先是被 聘为考试委员,任阅卷事宜.其后全省军警合操,又被委为监督 委员。事毕,被委派过江与沙俄交涉,索要被强占的土地。一 天,他不带护卫,只身渡过黑龙江到沙俄境内。沙俄将军戈毕萨 尔看过他的名片,认出他就是一年多前被关在西伯利亚监狱的很 难对付的蒋大同,又恨又怕,马上又把他关押起来。
        沙俄侵略者深知蒋卫平是他们侵占四十八旗屯和红罗河金矿 的障碍,就决定把他杀害。黑河府当局几次派人与沙俄交涉,沙 俄侵略者佯称答应送还蒋卫平。1910年8月5日,俄军押送蒋 卫平过黑龙江,当蒋卫平刚刚迈上船时,俄兵突然向他开枪。蒋 卫平中弹后还高喊她杀我一个人,不许连带船夫丁话音未落,他 已倒在江边,殷红的鲜血流入滚滚的黑龙江中。凶狠的俄国强盗 又抽出刀来连砍数刀,蒋卫平就这样牺牲了,年仅29岁。后来, 中国方面几经交涉,才移尸黑龙江南,埋葬在黑水岸边。
        1911年(辛亥年),正在天津北洋政法学堂读书的李大钊得 知好友蒋卫平惨遭杀害的消息,悲痛至极,提笔写了 “哭蒋卫 平”诗两首。
        其一:
国殇满地都是哭,泪眼乾坤涕未收。
半世英名沉漠北,经年骨骸冷江头。
辽东化鹤归来日,燕市屠牛漂泊秋。
万里招魂竟何处,断肠风雨上高楼。
        其二,
龙沙旧是伤心地,凭吊经秋只劫灰。
我入平山迈一步,君征绝塞未曾回。
玉门魂返关山黑,华表人归猿鹤哀。
千载胥灵应有限,不教胡马渡江来。
        1913年6月,李大钊又在《言治》月刊上发表了《题蒋卫平遗像》诗一首:
斯人气尚雄,江流自千古。
碧血几春花,零泪一杯上。
不闻叱咤声, 但闻呜咽水。
夜夜空江头,似有蛟龙起。
        商震也十分怀念好友蒋卫平。“七七”事变前他任国民党河北 省政府主席时,把蒋卫平的独女蒋光坤由滦县家中接到北京读 书。成年后,又亲自为之择配给属下监印官四川人伊仲通。“七七”事变后,商震在河南省任政府主席时,又把蒋卫平的继子蒋 继志收留部下任职。另一好友陈明侯也在蒋卫平的家乡滦河边偏 凉虚阁处立了石碑,题下了凭吊的诗句。
        蒋卫平是辛亥革命时期北方著名的革命者,他为革命奔波不 息至壮烈殉国,对以青年李大钊为代表的北方革命志士产生过深 刻影响,并在青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