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造纸业的发展
马咏春
        迁安造纸历史悠久,向有“北方纸乡”的美称。不论过去还 是现在,迁安纸都驰名中外,享有盛誉。近几年来,我国J些领 导人和书画名家,曾为迁安纸试纸、题词,予以高度评价。迁安 造纸是怎样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就此作简要的介绍。
迁安造纸的兴起和发展
        迁安,在春秋时代为令支国,到汉时为令支县,辽代为安喜, 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下令改安喜为迁安,此名一直沿 袭至今。迁安地处长城脚下,滦河横贯西东,是个山青水秀的好 地方。
        这里有山有水,为造纸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据史书记载, 在滦河的支流一三里河流域,很早就有了民间纸坊。康熙年间编 纂的《永平府志》记载:三里河在县城东三里,源岀小寨(现为潘 营乡所属)庄南,东流至岳孤山下,南流至卢沟堡,注入滦河。 沿河一带至徐家崖,杨家崖、卢沟堡四十余村,都设立纸坊,就 河水沮洗桑皮,用以造纸,通货两京,商贾萃聚,大获其利,远 远超过农桑的收入。
        迁安造纸起始的确切年代,现在还无从查考,不过,从一系 列资料中可以看出,起始年代应该追溯到宋,元或更远的时间。 据地方史书记载,迁安造纸起于蚕桑。很早以前,迁安就开始了 植桑养蚕。春夏之季,年轻的姑娘、媳妇们成群结队地来到山岗、 沙丘,一边唱着《采桑曲》,一边釆摘着嫩绿的桑叶。到秋末冬 初,男人们则割掉桑条,扔在一边,或烂掉,或作柴。有一年, 一位南方商人到此,无意中发现桑皮狼藉,甚觉可惜,说他的家 乡用竹、麻造纸9说不定桑皮也许能造纸。人们听了,很受启发, 就从南方请来了两位造纸师傅,一位会制浆,一位会抄纸°本想请 他们来传授造纸技术,不料想,他们只索取厚利,不传手艺,甚 至禁止学徒们进入抄纸作坊。学徒们并没有因此而泄气,而是暗 中留意。不久,这个秘密被他们发现,便毒打学徒。县官得知此 情,不禁大怒,立即将他们逐回原籍。
        有志者,事竟成。两个师傅走后,学徒们仍钻研不懈,经过 一段时间的摸索,终于学会了造纸。于是,县内外的大批人马来 到滦河、三里河交汇的一大片土地上,开始了手工造纸的生涯。 过了若干年,造纸村落星罗棋布,异常可观。县城北门外,有三 个"纸庄。名为刘纸庄、吴纸庄,黄纸庄。这三个纸庄开始是有 刘、吴、黄三户人家来到这里经营纸坊,天长日久,造纸的人越聚 越多,就变成了三个村庄。为了纪念起见,便以原来的三姓命名。 三个纸庄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正是迁安造纸业兴起和发展的缩 影。造纸工人为了缅怀和纪念祖先发明造纸的卓著功绩'在滦河 北岸、三里河下游的造纸中心——三李庄,建造了祖师庙,庙 里正中供奉蔡伦塑像。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都来焚香纳供,这个 东汉的尚方令已经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纸神,数代人的辛勤劳 动,在幽燕之地创造了不朽的业迹。
        清末民初,在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迁安也岀了一个“实 业救国家。他就是李显庭。他三次去朝鲜学习造纸技术,在迁安 建起了北方第一个机器造纸厂——显记造纸厂,帯动了迁安以至 北方造纸业的蓬勃发展。到一九三六年,县城内建起大中型纸店二 十多家,外地客商来来往往,联系定货。同时,在京、津、唐设 立分号,当年北京的,“春生和”、天津的"元春兴”等,都是迁安 纸的转运客货栈。这一阶段,是迁安造纸业发展的1大高峰。- 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腐朽的反动统治,使 迁安造纸业受到很大摧残。到一九四五年,能勉强开工的工厂, 则只有“显记” 一家了。许多造纸工人背井离乡,东奔西逃,长 时间不能返回造纸岗位。有的造纸工人被抓去当劳工,整年为日 本侵略者修炮楼、挖工事、筑铁路。还有的造纸工人被说成是“共 产党气。八路军七或说成是*通共' “共党探子,或被投入监 狱或被杀。在这种情况下,纸厂、纸坊纷纷关门停产。日本鬼子 在投降前夕,放火把县城南关的五家纸业商号烧成一片废墟。
        在解放战争期间,迁安造纸又经历了一段坎坷之路。在此期 间,为了解决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群众用纸,冀东行署在迁安县城 成立了 “冀东纸业公司七帮助发展纸业生产。1946年,国民党 反动派大举进攻解放区,纸业公司被迫迁走,从而切断了纸张供 应线,给我党印制报纸、钱币带来很大困难。
        1947年,我党解放了迁安和县城。为了动员显记纸厂为我军 民供纸,冀东纸业公司向该厂投资八十万斤小米,从而使显记纸 厂又蓬勃发展起来。 .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造纸业得到了新生和空 前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县有一千五百多家纸嗣,造纸工 人达到一万多名,达到了 “户户碉水响,村村捣碓声”的繁盛景 象。
        造纸设备和工具
        造纸设备和工具这里主要介绍迁安手工造纸的设备,工具和制造方法。
        一、造纸设备和工具
        1,桑条蒸煮设备。在地面下挖好灶膛,安一口或两口大锅围绕锅灶自地面砌起长一丈,宽四尺、高四尺的长方形砖槽,然 后用石灰或水泥套好里子,使之经久耐用。
        2.木碓。选长一丈、直径七寸的木段作碓干,在碓干中部横 穿一孔,安装一圆木轴,木轴两端伸出碓干半尺。做一高四尺半、 直径八寸的圆木柱为碓头,将其斜装在碓干大头一端。碓干、碓 轴、碓头合称之为碓身。选一四寸厚、宽于碓干的长方条石,将 其一端凿成状,“U勃字的两端再凿成相对的小槽,成半圆 状,其半径与碓轴半径相同。把条石埋进地下半截,使状 的一端朝上,状端点与地面距离为二尺。把碓身装在 字支架上,再在碓头下平放一块较大的板石,整个碓即做成。
        3.拧皮钩子。在直径为一寸半的小铁环上,打上一个一寸多 长、形似鹦鹉嘴的铁钩,将其安装在一丈多长的木杆顶端,即 成。
        4..皮瓮。一般设在地面以下。在地'下挖一口深一丈、直径 八尺的圆池,里边擦池壁砌上砖或板石。
        5.蒸皮灶。这种灶同农家做饭用灶相似,所不同的是灶较 大,沿口要深,以容纳较多的桑皮。再用草辫编一顶口直径大于 锅沿口的草帽子。
        6.切皮床子。形状与长条凳相似,其不同点是四条腿要高得 多,板面要窄而厚。
        7.切皮刀。铁制品。刀面长一尺半、宽六寸。刀背两端有 柄,其中一柄安装木质柄套,以便双手操握。
        8.揣捣锤子。用长一尺三、宽七寸、厚一寸半的木板作锤 头,在其一侧装上长二尺、直径一寸的圆木柄。
        9.揣捣槽。即石槽。长四尺、宽二尺、深一尺七寸。
        10.擦边(bian)盆。陶器。要在砖瓦窑定制,形大而光滑。
        11硐,在抄纸作坊的地面下,用三寸厚的板石砌成长六 尺、宽四尺半、深四尺的池子,缝隙用水泥或沙灰抹严,使之长期蓄水不漏。
        12.镜.打制一个同基一样宽的木框,中间并排扎上细竹竿 或秫秸。
        13.抄案。布斜后方的--块长方形板石。
        14.千斤桩。就是抄案旁嵌入墙壁的木十字架。在旧社会, 人们常常在千斤桩上张贴“水内生金”或“吉祥如意”的红纸喜联。
        15.抄纸帘子。用马尾子把细而圆的竹条连缓起来3上部边 缘处加上直径三分左右的梨木杆儿,以便在抄纸时涌出厚边,下 部边缘加上四分宽的竹皮子,以便在'下托子”时用手提携。这 叫摆帘子。帘子的大小、帘杆的粗细以及竹皮子的宽窄,要由所 抄制的纸的品种而定。
        16.帘床。一般用松木或梨木打制。帘床要比帘子宽一些, 用木条连成“目”字型,中间的木条要棱朝上。
        17.铜。亦称“捏尺气用方棱梨木制成,形似古兵器铜,故 借用此字以称之。
        18.梯杆。把长一丈二、直径一尺四的硬木段,从中间一分 为二劈开,劈面相对,然后用两根木乘子连接两端,成梯状。
        19.晒纸架。分立式、卧式两种。立式晒纸架:把直径为三 寸的五尺长的柳木或杨木,一破两半,劈面相对,上半部用木板 连上,中间按上托木,以便托住湿“纸块”。卧式晒纸架:用柳木 或杨木制成,似独轮车,二腿一轮。
过去还有饺纸剪子,木铿、裁纸刀等工具。
        上述手工造纸的设备及其工具的尺码,系指一般情况,特殊 者不在此列。
造纸工艺
        迁安手工造纸工艺大体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备料。
        1.剥桑皮。秋末冬初,用特制的大砍镰把生长在山坡,沙丘 上的桑条砍下,捆成小捆,放进蒸煮设备的蒸槽里进行蒸煮,待 老皮蒸离“骨”时,把桑条取出剥皮,把皮晒干。
        2.去皴子。皴子就是桑皮上黄褐色或枣红色的表皮。用木碓 捣或用石碾轧,达到去皴子的目的。
        3.泡皮。把去掉皴子的桑皮放到清水河里,浸泡一、两天, 以冲去附在桑皮上的皴屑等杂质。
        4.泌皮。把泡好的桑皮放入皮瓮,逐层撒上生石灰,加水, 使之没过桑皮。泌一至二天,把桑皮泯软,然后用拧皮钩子捞 岀。
        5.蒸皮。把泌好的桑皮放进蒸皮锅里,用编制的草帽扣严,灶 里加火,气大方止。桑皮出锅后,用石碾翻轧或用穿着鞋的脚去 “贬踏”,使残存的皴子脱落。
        6.化皮。也叫“滤皮*。上道工序处理完的桑皮,码在缓缓 流动的池水里,成鱼鳞状,滤泡二日,黄色的桑皮变成肉白色。
        7.晒瓢子。把化好的桑皮晾晒在草地上,干燥后便成了“瓢 子七平时把瓢子储存在仓库里,随用随取。
        8.备纸边。所谓“纸边*就是印刷厂裁下来的书、报边角以 及废旧书、报等。各纸坊要经常购买纸边,以充原料。
        桑皮、纸边均属于造纸的主要材料,石灰、白垩、白矶、漂 白粉等为辅助材料。
        第二个环节是制浆。
        9.砸碓。把瓢子泡软,拧去多余的水分,放季石碾上翻轧或 用脚“贬踏L使桑皮纤维松散开来,然后再放蜂清水里荡涤。把 洗好的桑皮卷成小圆枕头状的卷儿,在木棍上轧干,便成了 “饼 子七把“饼子”撕成碎条,放在木碓下砸。砸碓要由两个人来干, 一人用脚操碓,一人在碓头旁往碓头下放料,把碎皮砸成一寸半左右宽的片,这叫做"皮条”。
        10.切皮。把皮条垒码在切皮床子上,皮条上放一长板(同 皮条宽度相等),用一只脚踩绳勒紧长板,然后双手紧握切皮刀两 柄,把皮条依次切碎,成碎瘦肉状。
        11.揣捣。把切碎的桑皮放进石槽里,用水和匀,然后由二 人捉锤揣捣,使之成为粥状。这时的桑皮纤维已被分离开来。
        12.轧边。即轧纸边。把纸边用水泡软,放在石碾上轧成糊 状,使之变成纤维。
        13.打硒。先把桑皮,纸边纤维放在擦边盒里,用双手擦推 多次,再将其放入硒水里。在碉两端外侧的坑道里,各站一人, 每人手持指头粗的柔软木杆,在硒水里(浆液)左右轮番划打。 声音极响脆,节奏感强,颇象跳划水舞。每入要打二百下方止。
        14.泼硐。由一人站在抄纸坑道里,用瓢往嗣的一端泼水, 意在把纸浆赶到另一端。
        有的纸所用的原料,需要用漂白剂漂白,这要在入砸前进行; 有的则不用,采用自然色。为了使纸质地细腻,往往还要加进白 垩等辅料。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迁安造纸原料除桑皮、纸边之外,还试 用过棉秸皮,但它的性能远不如桑皮、纸边。已故杨十三教授, 还曾发明用芦苇造纸,但没在迁安推广开来。
        第三个环节是抄纸。
        15.抄纸。抄纸工人站在抄纸坑道里,把镜支在钢中央,俾 之与胴帮和砸底垂直,将纸浆隔在镜的外侧,随使随用搅水耙子 攪过来。工人用帘床托住帘子,两边用捏尺夹紧,然后向半尺深 的浆液里捞招就水的浮力端成水平状,稍沉两下,向前微微一 涌,在帘杆上涌出均匀的厚边儿。接着再抄一次,借水力将纸边儿 涌回。这个厚纸边儿,称为“觅头*。用一只手提着帘子的下端, 把帘子上的纸慢慢下到右侧的抄案上,这叫做"下托子气一个抄 纸工人,每夭一般要抄一千帘纸,这叫“一硒纸气各种纸在抄法 上,大体相同。上边所介绍的是单人手工抄纸。也有用双入共同 端帘捞抄的,那一般是大型纸,如书画纸、红辛纸等。
        16,压纸。一纸抄完,要压去纸托子里的水分。这就是g 在纸托子上放好同纸托子一样大小的席片,席片上放上木板,木 板上放一粗横木。把梯杆一端插入千斤桩,随后压上横木,在梯 杆另一端依次压上大块;板石五、六块,共约重七、八百斤,压一 夜即妥。第二天一早,,在抄纸工人下坑前,将梯杆卸下,掀起纸 托,这时的纸托称为"纸块气
        第四个环节是烘晒。
        17,烘干。目前,厂子里的手抄纸,例如书画纸、红辛纸等, 大都要经过晒纸工人把一张张纸从纸块上揭下,刷在火墙上烘干, 民间手抄纸则是把湿纸贴在冷墙上,用太阳晒干。不论是厂子里, 还是民间户下,在烘(晒)纸的过程中,都要使用晒纸架和棕帚(也有用糜子帚的)。到了冬季,民间晒纸要使用东西走向,面朝 南的土墙,为了挡风和提温,土墙后面还要用带着叶子的秫秸靠 严,就象一道道屏障.
        18.揭纸。墙上晒(烘)的纸干燥后,一张张揭下。
        19.理纸。揭下来的纸要过数。一般小纸,过去一百九十张 为“一刀。现在一百张为“一刀”。一百刀为“一件二有些纸要 裁剪四边,如书画纸等。有的纸不搞裁剪,则需要在打捆后用木 健铿一下。不少的纸则采用自然形态,即毛边,如红辛纸、呈文 纸等即如此,成了名副其实的"毛头纸气
迁安纸的特点和用途
        一、特点
        迁安纸的共同特点是;富有绵性.拉力较强,蛀虫不嗑,不 易变质,经久耐用,有明显的直纹。这是共性。但也有个性。有 的纸,如红辛纸、书画纸、白呈文纸等,具有色泽洁白、质地细 腻的特点3有的纸,如小孩写仿的仿纸,具有质地精细,薄如 蝉翼的特点,有的纸,如油彩纸,具有质地厚实、拉力较强的特 点;有的纸,如黑呈文纸,则具有牛皮纸的特点。这正如《迁安 县志》所说的那样,迁安纸“质美价廉,遂能品重全球:说法虽 有些夸大,但也道出其中妙处。
        二、用途。
        千百年来,’迁安纸用途很广,主要是:
        1.用于印刷书报、纸币。据《古书用纸》记载:“桑皮纸…… 据说宋朝、元朝和明代初期,曾有用以印书的七“民国初年所印 的民间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通俗读物,有些是 用毛头纸印刷的,解放前后一段时间里,中国北方一些地区,用 迁安灰印刷小学课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用迁安纸印 刷《冀东日报》、《前进报》以及一些战报等。据说,印边区票子 (通行货币)也用的是这种纸。
        2.用于书画。
        从前,北方人用迁安的某种纸写呈子,呈文纸的名称即源于 此。官府、商贾订账本,文人、学士写诗文、画国画,闺中少女 描花样,都要用到迁安纸。明代进士王世贞曾有诗云力丈八桑皮 写秋色另外,庄户人家写文契,小学描仿影,也要用迁安纸。
        3 .用于裱糊。
        明清时皇宫的窗子,都要用迁安纸来糊,这是为了保持古色 古香的特点。北方农家的窗子大都用迁安纸来糊。东北农村则是 把窗户纸糊在外,用的全是迁安纸。冀东一带,在给新人布置洞 房时,要用雪白的迁安纸糊上顶棚和四壁。
        4.用于包装。
        一般的黑纸(并不是墨黑,而是比白纸色暗或色灰)大都用来包装货物。
        5.用于风俗礼仪。
        在解放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冀东地区在操办丧事时,迁安的 毛头纸是必不可少的。用它来扎纸幡,纸车、纸马、纸牛,砸纸 线,糊棺材里子等。有的穷苦人家办丧事买不起白布时,就用迁 安纸(白纸)叠纸孝帽子、死包头。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