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县猪鬃业的兴衰和发展
张贵宸
        丰南县是我国北方猪鬃加工业发起较早的县份之一,迄今已 有一百二十余年的历史。在这里出产的“火炬”牌猪鬃,曾一度 被列为全国猪鬃产品之冠,始终畅销于美、日、法,英、德等 国,在国际上博得“黑色金子”的美称,为该县经济贸易的发展 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近几年,传统悠久,独具特色的丰南猪鬃,仍然以它昔日 的声誉和较高的产品质量而为世界各国所欢迎。
丰南猎鬃业的兴起
        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大约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 — 1861)。发起人姓赵名新,号宪洲,是本县王禾庄人(该村解放 后改属唐山市管辖)。
        赵新由于家贫,幼年便寄食于本县于家泊外祖父家。赵新的 外祖父叫张景佩,当时家资尚称宽裕,赵新在那里得以读书识 文。后来,年事稍长,便通过一位朋友介绍,到天津的一家买卖 铺里当茶房工,不久被辞退,便在天津各大商号之间,充当杂役, 以卖苦力勉强维持生计。
公元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相继在天津开设洋行。当时,英国人在天津开设一家“高林” 洋行,主要以收购我国北方的马尾为业。它为了便于和华人交易,该洋行雇用了大批华役,赵新也被雇用,在“高林”洋行充 当茶房。日子一长,他便和英商渐渐廝熟起来,并且能够用英语 简单通话。后来,赵新征得英人的同意,在家中开办起一个马尾 加工场。由他父兄在丰南一带收购马尾,再按英商的要求加工配 套,出口英国,稍得余利。但是,究竟英国人收购马尾有何用 途,赵新和其他华役均不了解。
        一天晚上,赵新偶然和一位英国商人闲谈,问起马尾的用 途,洋人随口告诉了赵新,说长马尾用于编织算底;短的制成刷 子,是军用器械的保养和大机器工业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等等。赵新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些多而无用的 猪鬃。我国北方的猪鬃,当时都被当作废物扔掉了。于是他暗暗 揣度,以猪鬃的长度制做刷子,绰绰有余,而且弹性好,不易折 断,货源广泛,购价便宜,如果用来代替马尾,一定获利非小。 他留意心中,打算试一下。在一次回家时,他便捡较长的猪鬃顺 攥了几把,算作样品,回津送给那位英国商人,并说明自己的设 想。这位英国商入也深以为然,便立刻回国试用,果如赵新所 言。用猪鬃制成的刷子,既挺拔又粗壮,极富韧性,即使和钢铁 作剧烈磨擦,也并不折断,而且还有抗酸碱、耐高温等特异性 能,实为制刷之佳品,胜于马尾百倍。于是,这位英商便欣然返 津,告知赵新和其他华役,停止马尾收购,责成他们购买猪鬃, 按一定的尺寸加工配套,批量出口。
        赵新从天津返回家乡以后,立刻筹集资金,四处采购,近在 丰南一带,远到东北、内蒙、宁夏等地,廉价收购了大批鬃毛。 同时又将原来的马尾加工场改为猪鬃加工场,增设场房,招雇工 人。仍旧用原始的手攥顺毛法,加工猪案,按合同规定交给"高 林”洋行。不久大获暴利,家资巨富,门庭显赫。邻近各方人士 见此情景,无不垂涎,跃跃欲试。但是赵家为了在丰南独揽此 行,获取专利,不仅密而不传,而且竟将院墙高筑,企图长期垄 断        猪鬃的加工技,术和出口门路。以至在一段时期内,外人只知赵 新发财于猪鬃,却望洋兴叹,难操其业。
后来,因为不断有赵家的亲朋从中得传,加之时间J长,赵 家的场中工人亦深得其法,弃工归家,集资自营。于是猪鬃加工 技术迅速传播开来,纷纷建场,大至上百工人,小到独本经营。 丰南县猪鬃行业一时蜂拥而起,愈传愈多,随之而起的还有猪鬃 过称栈房业和钱铺。不到三五年,就形成一大行业,遍布王禾庄 周围数十里。其中河头、胥各庄两个小镇,因为靠近河道,运输 方便,猪鬃洋行多达百余家,大大超过了鬃业发祥地王禾庄。仅 几年时间,河、胥两镇,钱铺林立,商业云集,繁华异常。
猪鬃的加工
        最初,猪鬃的加工方法和所用工具是相当简陋的。工人在工 场操作:时,只是单凭两只手顺攥,不仅费力费眼,效率低下,而 且成品质量也不好u '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猪鬃加工业的发起人赵新,经 过多次的临场观察和反复实践,根据猪鬃的形状和特点,发明了 一种用手揉搓的方法。即用一只手轻轻握住一把杂乱鬃毛的中 部,用另一只手从中部轻轻揉搓。因为猪鬃的根梢粗细不等,且 表皮光润易滑,所以在不断地揉动中,猪鬃便于根部所指的方向 移动,分为上、下两部分一上部分根头朝上,下部分根头朝下, 两部一分,合于一处,根梢分明,顺溜整齐。将此方法传授于工 人,稍练即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堪称事半功倍, 遂定名为“揉法”。当时,赵新虽然力图保守,但不久便传之于 外,为猪鬃行普遍推广使用。与此同时,其他一些鬃行的工人又 发明使用枣木梳子的“梳鬃法”,梳去猪鬃中的软细短毛,使根 条更加均匀整齐,遂促使鬃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本县艾坨子李善记经过长期 的实践和研究,试用"铁钉耙梳法”(将铁钉固定在木柄上)来代 替“木梳法七一经实验,果然轻快好使,且经久耐用^当时,由 于我国工业十分落后,用于制作这种工具的钉子味要从外国进 口,不仅价钱昂贵,购买也很不方便。李善记又摸索出以铁丝代 钉法。他把铁丝截成小段,打磨出锋尖来代钉用,既降低了成 本,又提高了质量,此法一时风靡鬃界。凡是加工猪鬃的工人, 无不争相购买(当时猪鬃工人需自带工具)。李善记从此便专门 经营钉梳业,大量生产,货供不应求。
        此后,由于人们见到生产这种钉梳工具,有利可图,便也纷 纷仿造起来。一些其他工具,如罗子、卡子、叉子、镶子等,也 纷纷被用于猪鬃加工中,大大地提高了加工的效率,促进了猪鬃 加工业的发展。李善记为了使其发明的工具在竞争中领先不败, 遂不满足于现状,精心推敲,认真听取鬃业工人的意见,进一 步将此工具的形状,齿条长短及齿尖的扁方作了改进,力求实际 耐用,美观大方,最后固定成形,命名为“招子七从此,“招子 李”的绰号便在丰南县叫响了。直到现在,“铝子”仍然为猪鬃加 工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而被沿用下来。李善记的后人李庆 宇,深得其父之传,仍然长期经营此业。他的产品除在丰南县享 有盛誉外,还远销于东北,内蒙.宁夏等地,为我国鬃业作出了 贡献。
        在加工工具不断得到充实改进的同时,加工方法也在逐步趋 于完善。开始在加工中猪鬃不用水洗,而是干梳,至使产品中含 有大量泥沙,且多带根毛,因而降低产品质量。至清光绪三十二 年(1906年〉,胥各庄一家猪鬃行第一次开始将猪鬃放在锅炉中 蒸煮,发现蒸煮后的猪鬃异常光洁、整齐、挺直。于是蒸煮之风 便由此而展开,促使猪鬃质量显著提高。到了近代,猪鬃加工的 工具已发展到十几种之多,加工工序也逐步充实,从初检花杂色、水洗毛到梳毛坯捆团子、上蒸笼,提分花色以及搭配等,近 二十道之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猪鬃加工业 的发展已由原来的手工操作逐渐发展到半机械化生产,加工效率 和产品质量也面貌一新了。
猪鬃业的兴衰
        在百余年的猪鬃发展史上,猪鬃加工业曾经几经兴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各帝国主义国家都在疯狂扩军备 战,鬃刷一时成为各备战国的积极储备品。这一时期是丰南猪鬃 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期,堪称猪鬃加工业的"黄金时代”。当时, 丰南县加工的主要是黑鬃,产品除了输出到美国(主要是高鬃)、 英国、德国、法国,奥国外,还到日本及其他一些小国销售。据 有关资料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年,仅丰南县胥各庄岀口的 猪鬃,就占天津猪鬃出口口岸公司总出口量的70%,每年换取外 汇高达四,五千万美元。
        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硝烟弥漫的世界大 动荡,极大地冲击了国际贸易市场,于是猪鬃出口业务冻结了。 当时,丰南各地近百家大小洋行,货物积压,多半倒闭,至使许 多猪鬃场商破产,工人失业。这是丰南猪鬃业自兴起以来的第一 次衰跌。
        战争的大量消耗和猪鬃供应的中断,迫使各帝国主义国家只 好研究猪鬃的代用品。于是尼龙、纽西达、伊顿、德瑞召斯等物 应运而生。但是这些代用品因为没有弹力、不坚硬,不耐热、吸 水力弱,只能用于制作各种日常生活用具,大都不能用于军事工 业或器械。因而猪鬃成了奇缺的物资.
        1918年世界大战一结束,猪鬃又成了世界贸易市场上的紧 俏商品。丰南县停滞许久的猪鬃加工业也随之而复苏,一跃而超 过战前。仅胥各庄就有“德春和气"双合兴七“德成永”、‘广大” 等规模较大的洋行二十余家。以胥各庄为中心,南至米场,西至 儿家沟、北至韩城、东至礼尚庄,大小洋行不计其数。与其同 时,猪鬃的价格也一下暴涨到近百元现大洋一斤。
        从1931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这一时期,是丰南县猪 鬃业的鼎盛时期。当时,我国猪鬃的最大主顾是美国.购买数量 最多时曾达我国猪鬃出口总数的75%以上3其次是香港,最多时 达59%,英国最多时达、28%j德国最多达20%。其中丰南的高 鬃主要是输送到美国。当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之中, 猪繫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不仅供不应求,而且价钱越来越高。胥 各庄产的黑鬃每箱(100斤)出口价格竟一度高达八百八十两白 银。
1939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 义,对我国的经济贸易实行全面封锁。我国的猪鬃出口口岸也被封 锁,猪鬃资金被冻结。丰南县所有的加工鬃场及过称栈房全部倒 闭,各大猪鬃场东纷纷带着家眷及财产远避天津和北京等地。
        到了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时,丰南县的猪鬃业又有了兴起的征 兆。起初,是少数比较有远见的商人,开始收购原有各猪鬃行积 压的猪鬃。因为当时战争尚未结束,有些存猪鬃者,多视鬃为累 赘,所以这些商人得以区区数文买下大量猪鬃。等到1946年底 猪鬃业东山再起时,这些商人果然大获暴利,发于此举。
        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丰南县的猪鬃检更是星罗棋布,数不胜 数,兴旺得很。不过,由于抗战期间,胥、河两镇的各大场东和 较富的鬃商纷纷远避,因而这一阶段的鬃商多是“小本行商七产 品的出口数量仍然以输往美国为第一,其次是英国和日本。后 来,由于中美关系日益僵化,与美国的猪鬃交易才逐渐消沉,乃 至于停止出口。致使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得不用很高 的价钱,从香港、苏联,日本等地转买我国的猪鬃,以应其本国
之需。
猪鬃工人的悲惨境遇
        解放前,丰南县的猪鬃工入大多来自宁河、宝城、玉田等县 的破产农民。他们为生活所迫,每天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和臭 毛烂土、烟尘苍蝇打十五、六个小时的交道u据化验,猪鬃中含 有一种“炭疽菌”,很容易在加工时传染给工人,危害甚大。这种 病菌的生命力极强,只有在110Y以上的高温蒸煮下才会被杀 死。但是当时各场东为了缩短加工时间,根本没有消毒工序。更 有甚者,有些资本家为了增加猪鬃的重量,竞在通梳猪毛之前, 掺进大量的灰沙泥土,致使猪鬃工人无一不患有咳嗽痰喘这种职 业病,最后导致肺炎而死亡.特别是那些立卖身契的童工,生活 遭遇更是悲惨"他们从八、九岁就走进工场大门,学徒为期三 年.在这三年期间,每月除了发给两元钱的零花钱外,不予任何 报酬。这些入场时还是天真活泼的孩子,由于整天在阴湿肮脏 的工作案下滚来滚去,不用几年,就有不少因患痔伤吐血而夭 亡。
        当时流传着一段顺口溜,道出了猪鬃工人的悲惨遭遇:
      上洋行,遭涂炭, 
工房就是向王殷。 
烟尘呛得吐痰血, 
苍蝇大蛆满屋转。 
夏天进蒸笼, 
冬日冰害钻。 
累死累活早变鬼。 
吃糠咽菜拿命换。
        民国十七年(1928年),踞霸于河头、胥各庄两镇的各 大洋行场东,.为了进一步控制和克扣工人,排除异己,成立了一 个'黄色工会”(即猪鬃商会),声言旨在保护工人的切身利益, 实则与当地恶霸暗中勾结,变本加厉地欺压工人Q对这种非人的 待遇,猪鬃工人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开滦工 人大罢工的影响下,猪鬃工人,先后在1929年.1932年、1947 年举行了三次大罢工,沉重地打击了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为提高 工人工资,改善对工人的待遇创造了条件。
国家统一经营下的猪鬃业
        1948年12月12日丰南解放后,国家对猪鬃加工事业非常 重视。解放不久,天津出口口岸公司便在河头成立了畜产公司, 对丰南的猪鬃产品实行了统购统销。
        猪鬃产品统购统销以后,由于国家能够主动地掌握市场变化 情况,猪鬃价格基本上稳定下来。国家为了保障猪鬃场东和场商 的合法权益,统一制定了合理的收购牌价和产品的出口标准,调 动了猪鬃商和工人的积极性,提高了产品质量,使丰南猪鬃在国际 市场上的信誉显著提高。国家除取缔了猪鬃商品在出口中的层层 克扣外,还切实对劳资双方的生活给予妥善的安排,纠正了过去 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使国家与鬃商,国家与工人、鬃商与工人三 者之间的关系,谐调一致,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1955年,丰南县约有大小猪鬃工场一百余家。为了方便管 理和产品销售,初步进行了 “私私并场”(即联营)。合并以后,全 县计有规模较大的鬃场十四家,工人一千三百余人。1956年,国 家又在“私私并场”的基础上,对猪鬃业实行了 “公私合营七由 原来的十家,合并为两个大厂,即一厂和二厂,并选派公私双方 人员担负工厂领导职务。紧接着,又将二厂合二为一,厂址设在 胥各庄大街,当时共有职工一千余人。
        为了切实改善猪鬃工入的劳动环境,保障工人的身心健康, 国家除了从设备及工时上给予改善外,还明确规定,各猪鬃加工 厂必须把好原料消毒这一关。凡经化学检验后,发现产品中存有 炭疽病菌者9 一律不准转卖出口,必须重新处理,彻底消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南 县的猪鬃加工业,在治愈十年浩劫及地厦灾害的创伤之后,又逐 步繁荣兴旺起来。现在,全县除了设有国营猪鬃加工厂外,又相 继涌现出几家社队加工企业和若干个体加工户,年产量约达万箱 之多。到现在为止,历阅一百二十余年的丰南县的猪鬃加工业, 今天才真正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