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咏春
李老显(1861—1943),名显庭,老显是他的号,迁安李家窝 铺(现为西里铺)人。他们弟兄三人,显庭排行第二,后来东北 人尊称他为“显二爷”。他出身中产阶级,读过几年书,自幼聪明 伶俐,父母对他极为宠爱。可是,久而久之,他被完全慣坏了, 一度曾步入歧途,为乡里人所鄙视。后来,他竟出人意料地干出 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三下朝鲜
李显庭不喜欢种庄稼,终日游手好闲,出入赌场,为一般人 所轻视。在村人的规劝下,他对自己的所做所为,也感到痛心, 终于回心转意,走上正道。当他长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便与哥 哥,弟弟合伙开了一支小碉,抄起毛头纸来。不到一年,李显庭 就学会了抄纸,下作(制浆)技术。一天,他乘船过了滦河,来 到县城的纸市上,发现有人在出售从朝鲜进口的高丽纸,这使他 大为惊异。这种高丽纸大约三尺二寸见方,比中国产的纸要大得 多。年轻的李显庭对这种纸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地蹲下来, 与卖纸的叙谈起来。原来,高丽纸大量倾销于中国东北市场,关 内见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顿时,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造 纸,是中国东汉蔡伦总结.推广前人经验制成的,最先传入朝鲜, 接着又传入其他各国。按道理来说,纸是中国发明的,就应该向 外国输出纸张,而现在正相反,产生了 “倒流”现象,这无疑是 腐败的清政府不争气,忽视改良造纸技术所致。想到这儿,他的 心情很沉重,办完了事情,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
当时,正值清末一些改良派代表提倡实业救国,各级政府都. 建立起倡导实业的机构。如省城设立了劝业道,各县成立了劝业 所。在当时的维新思想影响下,李老显决计大干一场,改良古老 的造纸技术,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最后一定要把朝鲜的高丽 纸赶出去,夺回东北市场。李显庭是个硬汉子,话不说则已,一 说就要算数。后来,这竟成了他一生拚命奋斗的目标。他听人说 过:欲制夷必先师夷。他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于是,决定到朝鲜 去学造纸技术。李显庭在三十二岁那年,只身空手跑岀了山海 关,流落到朝鲜平壤,在那里他进了一家纸厂作小工。他努力学 习,精心观察。五年过去了,他回到了故乡,开办了一个小规模' 的造纸厂。这个小造纸厂就设在西里铺,搞手抄高丽纸。朝鲜纸 厂造纸用的原料是楮树皮9因迁安缺乏这种原料,李显庭的造纸 厂没有使用楮树皮,而是使用迁安土生土长的桑树皮造纸,也获 得了成功。
小纸厂办得很兴隆。李老显也有了三百多亩地的产业,但他 没有满足现状,因为造纸技术仍停留在笨重的手工抄制上,比以 前并没有多大的改进。而且他生产的高丽纸数量太少,还无力夺 回朝鲜人所垄断的东北市场。于是,李老显决计二下朝鲜。
为了筹措去朝鲜的路费,他忍痛卖掉了二百亩地。临行,妻子 帮显庭把一千多块大洋装在一个褥套里,放在驴背上。李显庭辞别 家人,骑上毛驴,辗转月余,重来朝鲜平壊,通过重金贿赂,进到一 家机器造纸厂。管事人曾事先警告他,只许参观,不许用笔写和绘 图。李显庭只得边看边用心揣摩,记其奥妙。回到住所后,凭借 记忆,画下机器的构造,写下大概的数据。就这样,一连几天参 观使他基本掌握了机器造纸的特点和工艺流程。
李显庭回到家后,特意备了厚礼来到天津,在朋友的帮助 下,到玉聚成机器厂联系订制造纸机器事宜。开始时,该厂不敢 承担这项业务,说恐怕造不好机器倒赔了钱。李显庭求成心切, 看到这种情况,便满口许诺说、这不要紧,咱们当面讲清,还可 以立下合同,你们要是搞成功了,我如数给钱,要是失败了,一 切损失由我来赔偿。”厂主深深被李显庭这种创业精神所感动,当 即承担了制造造纸机器的任务。这个厂子根据李显庭所提供的数 据,比较顺利地为他制出一套造纸机器。李老显从天津聘请了一 位姓周的技师,回到老家,盖起了一些简易厂房,安装了机器。 当时搞的是火力发电,不知什么缘故,一直发不出电来。•没有动 力,机器不能运转,纸也没有造出来。虽经多次改装和修理,也 无济于事。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李老显决定三下朝鲜,再去学艺。为 了筹集路费,他把剩下的一百多亩地全部卖光。经过半年周折, 终于从朝鲜学来了水力发电和其他有关技术。
这时,李显庭已是两手空空,没有力量修建大规模的厂房。 怎么办?他顾不得自己的脸面了,跨上毛驴,到县城几家大商号 去借款。经到处奔走,终于借到一笔款,来建水力发电厂。
厂子设在什么地方好呢?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具备水力资 源,但地势还要妥当。在县城东三里处有条三里河,这条河冬不结 冰,夏不泛滥,水流稳定,适合建电站。于是,李显庭就选择三 里河畔,买下了一块地皮,做为厂址。李显庭通过三下朝鲜学 艺,也成了一个能工巧匠。在周技师的协助下,他亲自设计、亲 自施工,制成了一个大铁轮子3亲自勘测、亲自指挥,挖沟筑 坝,把三里河水引入发电机房里,水的流量和落差也都合乎要 求,一次试车成功。解决了动力问题,使纸厂进行机器生产闯过 了第一道难关。接着,他与周技师一道,安装上了打浆机、抄纸 机、烘干机等各个环节的机器设备。民国二年(1913年)初夏, 生产出了第一批机制大力纸(红辛纸)。这就是我国北方第一座机 器造纸厂,命名为"显记纸厂气
纸厂雇佣工人七十多名,有厂房八十余间。大型设备有,水 塔二座、抄纸机一部,打浆机五部(一大四小)、机动碾两部、锅 炉四台(立式一台、卧式三台)、烘缸一个、蒸汽机三部,发电机' 一部、铁车两辆,消防水车两辆。
推动了迁安纸业的发展
显记纸厂一出现,一下子轰动了河北,轰动了半个中国。当 时,这个厂生产的纸有两种,一为“红辛七一为“油衫”,统称之 为"高丽纸二“油衫"纸为何称之为“油衫”呢?这里有一段有 趣的来历。起初,这种纸生产出来后,幅面宽大,质地厚实,拉 力极强。一次,两个工人拉着一张“油衫”纸的四角,把一个三 岁的孩子放在上面,居然走出几十步而纸完好无损,说明此纸质 量极好。又有一次,一个工人把这种纸涂上一层桐油,可以当雨 布披着,后来许多无雨衣的工人纷纷效仿。从此,便给这种纸起 个名子,叫做“油衫”。
显记纸厂出的纸质量好,价格低,很快就创出了牌号,打开 了销路。在东北和平、津等地,十分畅销。当时东北人宣称:只 要是显二爷的纸,来多少要多少。从而夺回了东北市场。
显记纸广的建立对迁安造纸业的发展影响很大。老显为了扶 持乡亲们的造纸厂,帮助他们解决产品销路问题.,他常常把别人 的纸盖上显记字号。有的纸厂出了难题,往往请老显帮助解决, 而老显也乐于出马。当时,北京的一些朋友也邀请老显前去帮助 筹建纸厂,老显立刻前往。朋友见了无不惊讶,问他、你来帮我 们建纸厂,你不怕挤了你的买卖吗?”他回答说:“没关系,纸厂越 多越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夺回东北市场。”
在李老显的带动下,迁安县的造纸业大发展。到民国十九年 (193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大纸厂有二十多处,毛头纸房六 百多处,海纸房一百多处。实际上,全县纸厂,纸坊的数字远比 记载的多。那时,“滦河左右,比比皆然”。就大纸厂来说,光是县 城附近的就有二十多家。有些纸厂规模很大。例如,石新庄的郭 忠大纸厂,当时有两支大倒,抄高丽纸,九支劳金硒齢和五支 。伙计兩,抄小纸。这个厂工人最多时有二百多名,几乎超过显 记纸厂二倍,日产纸两万余张。与石新庄毗邻的商'庄马老风大纸 厂,有工入一百三十多名,规模也不小。在其他村庄也有较大规 模的大纸厂。总之,迁安的造纸业在显记纸厂的影响和推动下, 发展很快,纸张成了县内的大宗产品。
战争年代的显记纸厂
显记纸厂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曾与我党合作,发展生产, 供应解放区政府,军民用纸。老显的侄儿李维唐曾回忆说,“日本 投降以前,有一位叫宋佑的八路军干部来到显记纸厂。他给我们 讲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动员有人岀人,有钱出钱。我们说,我 们厂有纸,我们出纸。我们背着日本人将纸运到解放区,供政府 印制边区票子和报纸;运纸的事全由李维唐负责办理的。日本投 降后,显记纸厂与解放区的纸业公司(其东纸业公司)经理避厚 慈共同商定,由解放区政府拨给纸厂一笔小米,作为纸业公司的 投资,生产的纸由公司调拨。
1946年8月,迁安县城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后,選厚慈等入转 移到迁安西部山区太平寨(现归迁西县管辖),显记纸厂的工人也 都回家了。谜厚慈得知这一情况后,说服动员该厂主事人,把工 人重新找回来,开工生产。当时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也为解放 区输送了一些纸张。
1947年春,国民党反动派逃跑后,李家已无人在厂。当时, 该厂由国家经营,更名为"华丰造纸厂气1948年秋后,当唐山 刚刚解放、平北平)津(天津)一正待解放之际,冀东行署通知 华丰造纸厂找回原厂主,落实党的民族工商业政策,把厂子归还 原主。当时李显庭之子李志和提出他已无力继续经营纸厂,愿交 给国家。县政府接受了这项要求,’于是,公私双方签订了合同, 作为租赁关系,租期四十年,年租金为五千斤小米。1956年,在 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华丰纸厂(实为显记纸厂)未实行公私合 营,租金一直付到1966年底,即停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80年, 对显记纸厂按公私合营处理,取消了原来的租赁关系,同时落实 了有关政策。
李显庭曾多次说过:一个人,假如他有一分能力,就要治理 好自己;他有二分能力,就要治理爵本村他有五分能力,就要 治理好全县;他有十分能力,就要治理好全国。”他从“实业救 国”的理想出发,历尽千辛,创建了显记机器造纸厂。穷毕生之 精力,终于夺回了被外国纸占据的东北市场。他在造纸业的贡 献,为世入所敬重。1943年,他八十二岁病逝时,迁安纸业界同 仁为了缅怀他的功绩,集资在县城南关的关帝庙里,为他建立了 祠堂,祠堂里悬挂起他的全身画像。民国年间编纂出版的《迁安 县志》,多处记载了他的突出事迹。邑人张太符还为他写了专文, 予以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