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名桢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 命交替之际,一些有识之士和有志青年为输入西方先进的科学文 化技术,寻求救国真理而开展起来的一场影响深远的群众运动, 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党历史上的重要一页。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起源于辛亥革命前后的留法俭学、旅法 华工教育及旅法华人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 四”运动的推动下,使这一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空前规模和热 潮。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延续十余年,直至大革命失败 前夕才基本结束。由于社会条件和倡导者的理想和目的不同,运 动大体可分为前后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倡导者,主 要是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动员、组织青年去法 国的主要目的,是“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以“改良社会七1919年 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批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青年 积极投身于这一运动,大大促进了这一运动的发展,并逐步改变 了原倡导者所提倡的宗旨,使运动成为以学习俄国和西欧无产阶 级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主 旨的革命群众运动。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给有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提供了寻找真 理、解放思想的环境、条件和门路气它对促进马列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 展,以及先进科学文化技术的输入,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 运动的最大成果,是从中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旅欧中国 共产主义青年团,从而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革命家和 杰出的领导人。因此,收集、研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文物和史 料,总结这一运动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以周恩来、 蔡和森、赵世炎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留法勤工俭 学期间的光辉业绩,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青年一代的斗志, 积极投身于“两个文明”建设,是十分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
为此目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83年2月23 0,批准在河 北省保定市建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固然,这与河北省 高阳县文教局、保定地区文化局及河北省博物馆从1978年即开 始进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文物资料的收集工作并于1981年5月 在高阳县首次举办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文物资料展览》有直接 的关系,而河北省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过程中,曾起过积极 的作用,这也是在河北省建馆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留法勤工 俭学运动”的史实已在一些书刊中详细作了介绍和论述,本文仅 就这一运动的兴起过程中,从运动早期的倡导者、巴黎中国豆腐 公司及勤工俭学会的发起、法国第一所华王学校及第一批旅法勤 工俭学生、国内最早的留法勤工俭学办事机构及第一批留法勤工 俭学预备学校(班)等几个方面,对河北省在这一运动中所起的 推动作用,作一些介绍。
运动早期的倡导者
"五四”运动前后,神州大地弥漫着一股"留法热,国内主要 报刊、杂志连篇累牍地发表鼓吹留法勤工俭学的文章3很多省、 市先后设立了主办留法事宜的机构和预备学校。不少地方的当政 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对留法勤工俭学活动也纷纷给予支持和赞助。 从1919年3月17冃第一批有组织的勤工俭学生赴法,到1920年12月15日一批勤工俭学生留法止,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赴 法勤工俭学的人数,多达二十批约一千七百余人(没经过华法教 育会,个人赴法的不在其内)。这种现象在我国留学史上是前所未 有的,在世界留学史上也属罕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以 至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空前规模和一股热潮,除了有其深刻的社会 历史原因外,与倡导者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虽然兴起于五四”时期,但它的雏形却 可上溯至廿世纪初的留学活动。早在辛亥革命前后,随着民族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我国留学生的志向和兴趣逐渐由学习军事、 法政等科目,转向学习科学技术等学科又因为欧美诸国的科学 技术水平高于日本,高深的学术,日本也只是步欧美的后尘,认 为学日本不如直接学欧美。因此,一反过去留学日本的人数多于 欧美的状态,赴欧美留学的人数却日益增多。但欧美诸国的生活 费用较高,即便是其中生活费用偏低的法国,每年的开支费用至 少也在五、六百元以上。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前,留学欧美的学生 仍以官费生居多,自费者则寥若晨星。我国最早的留法学生就是 清政府派赴驻法公使馆的郎中(官职)马建忠。1901年,李石曾、 张静江,夏坚仲三人也是以随员名义跟驻法兰西钦差大臣孙宝琦 一同赴法留学的。为了使更多经济条件不十分富裕的青年学生也 能自费赴欧美留学,在本世纪初,留学欧美的学生中,如李石曾 等入在法国巴黎、蔡元培等人在德国柏林,即做过以节俭的生活, 较少的费用,达到留学目的的尝试。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和酝酿,于1912年4月,李石曾、吴玉 章、吴稚晖、张溥泉、齐竺山等人,在当时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 总长的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正式发起成立了 “留法俭学 会,留法俭学会倡办者成立此会,是想提倡“苦学七动员更多的 人去法国留学,从而达到“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以“改良社会” 的目的。而趋重留学法国的理由’ 一、就普通教育而言,法国普 通教育学费较廉而求学易,二、就高深教育而言,*泰西诸国各有 专长,而发明斯理之毅力,与各类学问之博通,均以法人为最著七 但留法俭学会的组织松散,会中无会长等专职人员,公务由会员 中推定数人义务承担。凡自愿赴法,承认公约,年龄在14岁以上 者均可入会。会员不纳会费,学会经费主要由会员或热心人士赞 助。学会对会员&既不资助,也不索偿。只承担&以言论或通信 指导旅行、介绍学校之义务七留法俭学会会所设在北京船板胡同义兴局。因发起者的竭力 提倡,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入会会员即达一百五十多人。为了帮 助自费留法青年,掌握浅易法语和一般西欧习俗,留法俭学会成 立后不久,在教育部拨给的北京安定门内大方家胡同顺天高等学 堂旧址,设立了留法预备学堂(校),校务由高阳县的齐竺山、齐 如山和吴山等主持。第一批学员有徐海帆(廷瑚)、李书华(润章), 李宗桐(玄柏)、李宗侃(叔陶)•汪申(申柏)、彭济群(志云)、陈 扬杰(孑英),乐佑(佑申)、乐褪(笃周)、乐夔、聂国梁(培之)、 聂国华、魏树荣(燿东)、魏树勋(希尧)、羡钟国、羡钟鉴,张绍 程,冯启球、徐学洛、雷善勳等9还有女生郑毓秀,章以保(后 未赴法),共二十余人,这是中国男女同校学习最早的学校。
与留法俭学会成立的同时,在北京,李石曾等人还成立了,留 法女子俭学会”和“留法居家俭学会。在四川,吴玉章、朱芾煌 等人组织了 “四川留法俭学会”,并在四川成都少城济川大学设立 留法预备学校J在上海,吴稚晖、张静江等人发起成立了 “留英 俭学会七并附设留法俭学会招待所。李石曾又在上海法租界法国 公立学校内,附设了法文预备班。这些组织的建立,有力地推动 了留法俭学活动的异展。在俭学会成立后一年多的时间内,赴法 人数即达百人以上,超过以往官费、自费留法学生的总数。
1913年夏秋,孙中山领导的南方各省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为失败后,作为新思潮象征的留法预备学校,遭到反动 军阀政府的歧视和刁难。北京方家胡同的校舍被收回,校址迁至 皮库营的四川会馆,旋又被迫解散。留法俭学会也被迫停止活动, 留法俭学会准备在五年内组织三千人留法的计划也随之落空。
留法俭学会虽然只组织了一百多人留法,但它毕竟打破了以 往官家及豪门贵胄垄断出国留学的局面,使得平民百姓中的有志 者(尽管为数有限),也能远涉重洋,出国深造。
留法俭学活动的发起者共有十几个人,而真正热心于这一事 业,从提倡留法俭学,一直发展到提倡留法勤工俭学,均倾注了 相当精力的只是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少数人,其中又以河 北省(当时为直隶省)高阳县的李石曾最为出力。虽然,他在运 动后期,反对勤工俭学生开展革命活动,但在我们访问过的几十 位留法老人、老华工中,绝大多数人认为李石曾对留法勤工俭学 运动的发起和推动,都起过积极作用,应予肯定。李维汉同志生 前也曾明确地对我们说过李石曾在留法勤工俭学这件事上,是 做了件好事。”
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及“勤工俭学会”的发起
留法俭学会成立后,在宣传、组织青年赴法留学等方面做了 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它所提倡的只是用节俭的 办法来达到留学的目的。按照俭学会制定的最节俭的开支标准, 每人每年的各种费用,仍需五、六百元,相当于当时一个中等家 庭一年的生活费。无疑,这种办法对于广大出身贫寒,以至小康 之家的青年学生不可能产生多大的吸引力,只能为之望洋兴叹而 已。只是在留法俭学以及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工人工余求学的基础 上,经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提倡,而发展起来的勤工俭 学,才使广大贫苦青年赴法求学成为可能。
1907年,河北省髙阳县的李石曾、齐竺山等人,合股在巴黎 近郊的哥仑布,创办了一家生产豆制食品的中国豆腐公司,并分 批从髙阳县招去三十余名工人。这些工人数量虽不多,但它是最 早赴法的华工,高阳县由此也博得了“华工之乡”的称号。高阳赴 法华工的文化程度均不高,更不懂法文,工艺知识也差,为了提 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进而提高劳动效率,李石曾等在 豆腐公司办了一个夜校,工人们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中法文及普 通科学知识,收到很好的效果。李石曾等人正是在豆腐公司工入 工余求学取得显著成绩的启示下,才由原来倡导留法俭学活动广 进一步发展为提倡留法勤工俭学活动的。因此,豆腐公司工人工 余求学,不仅是旅法华工教育的起点,而且也是留法勤工俭学活 动的发端。不少豆腐公司的工人,以后还成为发起和推动留法勤 工俭学事业的骨干。
1913年,齐竺山等人在法国组织“劝工公司,从河北省招 了 48名工人,到法国地決泊人造丝厂做工,他们也实行*以工 兼学”的办法,白天做工,工余学习,同样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于是豆腐公司工人李广安(光汉)、张秀波、齐云卿(致)等人, 根据多年的实践,正式提出了 “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主张, 并在李石曾、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于1915年6月,在法国发起 成立了 "勤工俭学会”。
勤工俭学会的宗旨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 智识七凡对该会表同情者皆可为会员。会员又分为实行会员和赞 助会员两种;以工求学者,为实行会员3本身非以工求学,而赞 成此意,欲有所尽力者,为赞助会员。
勤工俭学会成立时,欧战已起,由中国往欧洲的水陆交通受 阻,无法组织国内青年赴法以工求学,勤工俭学会只可在旅法华 工中开展工作。当时除一部分旅法华工实行“以工兼学”外,还有一部分俭学生,因欧战收不到国内汇款,迫于生计,也进工厂 做工,加入了勤工俭学的行列。
法国第一所华工学校及第一批旅法勤工俭学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遭到战争破坏十分严重,人员 伤亡很多,后方严重缺乏劳动力。法国政府为解决劳力不足, 于1916年2月特派陆军部校官陶履德,以农学技师的身份,专 程到中国招募华工。北洋军阀政府当时曾宣布“中立”,不能以政 府名义参与此事,但同意民间与之洽办。交通系官僚买办梁士贻 为此在天津开设惠民公司,以后又在香港、浦口、青岛等地设立 分公司,代办招工事宜。惠民公司招工合同于1916年5月被北 洋军阀政府批准,不到两年时间,经该公司办理去往法国的华工 即达三万多人。惠民公司每招一名工人,领取酬金一百法郎。招工 合同规定华工赴法前可领取一定的家属费,惠民公司的职员又从 中贪污了一大笔款项。因此,华工及其家属均把“惠民公司”叫 做“毁民公司。
据当时《国务院侨工事务局调查在法华工情形书》中,第一 次披露(1918年11月),华工在法人数,从欧战爆发后陆续到法 的计有:由惠民公司介绍前往者三万五千人;
由威海各口岸自由赴法者约十万人;
由上海,香港、加拿大或南洋各地转道赴法者约一万余人。
华工到法后,绝大部分从事筑路、搬运、挖战壕、造军器等繁重的劳役,每天劳动至少十个小时。不少人因劳累致死,有的被疾病夺去了生命,还有的被飞机炸死,数以千百计的华工的生命成了反动军阀政府为帝国主义战争效劳的牺牲品。
华工绝大部分没有文化,更不懂法语,无论是掌握法国先进 的工艺技术,还是生活交往,他们都深感学习文化知识的必要。 法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也赞成施华工以教育。当时在华工中进 行的教育以业余为主,方式多样,有自愿结合请人教授的;有设 补习班由当地留法俭学生任教的.还有组织工余学校的°工余学 校设立最早的是华法教育会在巴黎开设的华工学校。
华法教育会是中国旅法教育界人士与法国有关人士,为促进 中法文化、教育之交流而设立的群众团体。早在留法俭学会成立 。
以前,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就与法国教育界人士有了 广泛的接触,俭学会组织俭学生留法后,进一步加强了已有的联 系。当双方正在酝酿建立有关团体之际,大批华工抵法,华工教育 问题,急待解决,从而加速了这一组织的建立。
1916年3月29日,中法有关人士在巴黎自由教育会会所召 开华法教育会发起会,会上拟举法国自由教育会会长、大学教 授欧乐为法国方面的会长,蔡元培为中国方面的会长,中国方面 的书记为李石曾、李圣章,会计为吴玉章。会议还拟定了会章, 并于6月22日成立大会上通过。会章中将促进中法两国文化学 术之交流、介绍中国学生留法与组织旅法之工人教育为其主要工 作项目。
1916年3月29日,华法教育会根据需要,发起组织华工学 校。法国工部与教育部对这一计划也给予赞助,除供给校舍(巴 黎拿破仑陵附近的比热路8号),每年还津贴一万法郎。4月3 日,蔡元培亲自考验新生。4月5日,学校正式开学。蔡元培在 开学演说词中谈及该校成立的目的时说L预计来法之华工,必有 种种困难,故设此学校,以为研究华工来法排除困难之任务也; 学校课程有法文、中文,算学,普通理化、图画、工艺、卫生, 修身以及工会组织各科。法文、工会组织由法国教员米沙,欧思 同讲授,算学、理化、工艺等课也用法文讲授;中文由留法俭学生李圣章、徐海帆,夏麗声等义务任教。蔡元培亲自给学生讲德 育及智育,李石曾讲卫生、修身。
第一期学员共24名,其名单如下:
王章、王文元、王志仁、牛明俊,白梦林.吕世杰、 李友三、车骏声,胡玉树,段 立、段同仁、段树舫, 段肥洽、马志远、马执中、陈珍如、曹福同、张庆友,杨梦游、赵凤洲、蒋树芳、齐金纯,齐福祥、刘瑞祥。
这批学生皆来自河省的高阳、蠡县一带,并在巴黎中国豆腐 公司或瓦尔斯人造丝厂、菲斯沟司人造丝厂做工多年,此次入 校,"皆以勤工之积储为求学之资斧,这批学生在入校以前,虽然 多数已参加了 "工余求学”的活动,但准确地说,当时他们还不 是勤工俭学生,只是在他们入了华工学校以后,才成为我国最早 的一批旅法勤工俭学生。由于学生都是自愿入校,因此,学习刻 苦,成绩优良。华法教育会临时干事会报告中赞扬“学生进步之 猛,实足是为教员之荣幸,而为吾人始愿之所不及。”由于大批华 工抵达法国,这期学生学习不到半年,即应法国政府之请,投入 了招待华工、担任华工翻译的工作。
国内最早的留法勤工俭学 办事机构及第一批留法勤 工俭学預备学校(班)
1917年以前的留法俭学或旅法华工的以工求学,还只是少 数人的活动,影响也不大。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 胜利,使在黑暗中寻找出路的我国青年,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广 大有志青年产生了远离祖国去寻求救国拯民之道的强烈愿望。但 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阻挠和封锁下,他们没有可能到新生 的苏维埃俄国去寻求革命真理9而靠近革命高潮地区的法国,却 因欧战损失惨重,劳力严重缺乏,急需从国外补充,恰好给志愿 出国的我国青年提供了以工求学的机会。加之,留法勤工俭学发 起者的大力提倡和组织,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遂蓬勃兴起,仅仅在 “五四”运动以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在新文化、新思潮的影 响、推动下,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热潮。正如周恩来在《留法勤工 俭学生之大波澜》一文中所分析、迨欧战既停,国内青年受新思 潮之鼓荡,求知识之心大盛,复耳濡目染于工读之名词,耸动于 劳工神圣之思,奋起作海外勤工俭学之行者因以大增;’
1916年底,蔡元培接受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命,由法国返回 北京。李石曾、吴玉章等入也先后回国。回国前,蔡元培.李石 曾、吴玉章、彭志云(济群)等人曾在巴黎华法教育会开会,决 定在中国建立会所,推行会事,并由蔡等实行之。蔡等回国后, 积极着手恢复停止四年之久的留法俭学会,设立留法勤工俭学会 及华法教育会。会所原计划仍设在北京大方家胡同,后因原在该 处的图书馆未迁出,而改设在北京顺直门外储库营民国大学内, 不久,即迁至方巾巷50号,后因方巾巷设立孔德学校,会所又迁 至南池子石挞子庙欧美同学会内。由此,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 俭学会成为主办全国留法勤工俭学事宜的总机关。与设立会所的 同时,蔡等还通过各种报刊发表文章和印发传单,刊登广告,广 泛介绍留法勤工俭学的意义和办法。
1917年,华林由法国归国,积极参加了重建北京留法俭学 会预备学校的工作。在民国大学有关人士的大力协助下,留法俭 学预备学校很快恢复招生,并于1917年5月.27日在民国大学举 行开学典礼,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均到会发表演讲。留 法俭学预备学校仍只授法语和西俗,没有工艺实习的内容,一已不 适应当时提倡的《以工求学好的要求。为了使青年学生在赴法前 不仅学会浅易的法语,-还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艺,留法勤工 俭学会乃于1917年下半年开始,首先在河北省,相继在;I匕京市,设 立了第一批附设实习工厂的预备学校和预备班,其中设立最早的 是高阳县布里村(当时属蠡县)的留法工艺学校。
布里村是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在华招募和培训工人的基地,高 阳县又是被法国誉为。华工之乡”的县城;勤工俭学会的发起人 齐云卿、张秀波、李广安均是髙阳县人,巴黎华工学校第一期学 生,绝大部分也籍属高阳;高阳华工不少人实行"以工求学”成 绩显著。因此,留法勤工俭学会首先在高阳县布里村办校,“教员 易得其人,学者每极踊跃七另外,李石曾在建校前给当时北京教育部的呈文中有一段 话:“……将于中国各省组织该会预备学校以为以工求学之预备七 由此可见,留法勤工俭学会在布里村建立预备学校,是在全国各 省组织“以工求学”预备学校的整个计划的第一步。
布里村勤工俭学初级预备学校初创时,设在村东北角一处民 室内。段子均、段宗桐、段万庆任校董,校长由段宗桐兼任。法 文教员先后由原豆腐公司工人张秀波、齐连登和曹福同担任。几 何教员沈宜甲(安徽省人〉,中文教员李宝华(高阳县人);蔡和森 曾一度在校任南方班的中文教员。
学校简章即李石曾给当时北京教育部呈文中所附保定各乡村 勤工俭学初级预备学校试办简章。其主要条款如下,
一、 宗旨:专为赴法以工求学之预备;
二、 学课:以法文为主科,附以中文及普通知识。各班除半 日受课外,并以半日制造工艺品,以资实习;
三、 地址:第一预备学校,保定蠡县布里村。
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第一 期学生共六十余人,除山东籍姜信外,余均为附近农村青年。这 一期学生因实习工厂未及建立,仍没进行工艺实习。
随着留法勤工俭学事业的发展,各地要求入校的青年学生日 益增多,旧校舍已不敷使用,留法勤工俭学会决定在布里村西南 角建立新校舍。建校款项,除热心人士捐助外,学校并于1918 年6月22日,在北京順直门(今宣武门)外江西会馆,请戏曲 艺术大师韩世昌、侯益隆、梅兰芳,姜妙香等人演了一场义务 戏,所得收入,均作为建校费用。1918年秋,学校迁入新校舍, 改名为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学校从北京大千工厂购买了台钳、 立钳及必要的铁工用具。从第二期开始,学生均在校内设立的铁 工厂进行钳工,锻工等工艺实习。第二期学生约七、八十人,根 据学生籍贯的不同,分为南方班和北方班,南方班学生主要是 1918年10月由蔡和森带队前来的湖南学生。这期学生一部分于 1919年春随法文教员齐连登一起赴法,一部分转入保定育德中 学附设的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3其余学生至暑期毕业后离校。
1919年暑假后招收第三期学生,学生仍分北方、南方两班。 北方班除河北省的学生外,还有一部分山西省的学生,南方班学 生大多来自江苏、湖北、浙江等省。1920年夏,第三期学生毕 业,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也就此停办。
与高阳县布里村留法预备学校建立的同时,留法勤工俭学会 还在保定市育徳中学设立了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
河北省保定市的育德中学.解放前在华北是一所较有影响的 私立中学。校址在保定市西关(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即建于 原育德中学旧址)。它是老同盟会会员陈幼云(号兆云.河北蠡县 人)于1907年创办的。1917年,校长王喜增(号国光,河北高 阳县人)任职期间,在校试行教育实用主义.组织学生在课外从 事制做网球拍和供高阳一带织土布所用的织布梭。蔡元培、李石 曾等人,于1917年到校参观后,提出在该校附设留法预备班的 建议,得到校方的赞同。1917年秋.预备班开始招生,招生对 象为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第一期学生四十人,均系该 校的应届毕业生。学习内容'以法文及铁工为主要科目,机器原理、工艺图画、土木工程等科为副,法文教员由巴黎中国豆腐公 司工人、勤工俭学会发起人之一的李广安担任,机械教员原请保 定甲种工业学校的教员兼任,后因业务水平不高,1918年暑期 后,改由刘振华(仙洲)担任。刘当年由香港大学毕业回国,路 过天津时已应天津高等工业学校聘为机械学讲师,月薪150元。
刘是育德中学第一班的毕业生,王喜增坚请刘回母校任教,月薪 只50元,刘仙洲因赞成留法勤工俭学这一事业,慨然允诺。从第二期开始担任该校留法预备班的机械、蒸汽机,内燃机和机械绘图等课程。
留法预备班设有实习工厂,共分锻工、铿工、翻砂,机械四 部,每部复分四组,各部组实习内容,每周更换一次,循序轮 换。工厂牲工部设有油发机一台、车床两台、虎钳数十个3锻工 部有风箱、火炉、铁砧等设备。
留法预备班共办了四期,第一期学生毕业后,因赴法事宜尚 未办妥,部分学生转至长辛店预备班继续学习;第二期湖南学生 最多,故有湖南班之称:第三、四期则都是育德中学本校的毕业 生。刘卫煌(即刘少奇)曾在第三期学习,后未去法国。
继布里,育德留法预备班(学校)设立后,1918年,由华法教育会发起,在中法协进会的赞助下,在北京开办了高等法文专修馆。校址*均附设于京城各校内气1919年初,法国陆军部在北 r 京西安门大街46号设立的法文翻译学校停办,专修馆遂迁入,开始有了独立的校舍。专修科分本科和专科,专科中又分师范科和 工业科。师范科一班约20人,在象鼻坑第六小学上夜课,工业科 五班,一班即北京工业专门,学生20人.在第四中学上夜课,其 余各班都在西安门大街46号法文专修馆上课,约180人。招生对 象与保定育德中学附设预备班相同,宗旨因科而异。“五四”运动 以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各地要求入校 作留法预备的青年剧增,西安门大街46号已容纳不下更多的学 生,法文专修馆校址又迁至翊教寺旧址。高等法文专修馆是当时 留法预备学校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学生最多时达六百余人,12个 班。赵世炎,刘伯坚、尚子璋、罗学瓒、鲁其昌等人均在此校结 业后去往法国。
1918年夏秋,留法勤工俭学会与长辛店京汉铁路修就厂联 系,在该厂附设一个留法预备班。同年秋开班,学生大部分来自 湖南,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也转去一部分。结果只办了一个 班。这个班的特点是“每周授课二十小时,实习四十小时”,学生 一边学习法语,一边参加工厂劳动,工厂给予一定的报酬,具有 半工半读的性质。
留法勤工俭学会在河北境内设立的最早的留法勤工俭学办事 机构及预备学校(班),有力地推动了留法勤工俭学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为各地设立相应的留法办事机构和预备学校提供了经验和 模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上海、四川、湖南、广东,福建、 陕西、山东等省市,相继设立了华法教育分会;预备学校(班) 也增加到二十余所。这些组织的建立,加上当时各主要报刊《新 青年》、《东方杂志》、《晨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的广 泛宣传,以及一些社会名流的现身说法,使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风 靡全国,如舒新城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中所说她……故留法勤 工俭学,几为举国公认之惟一要图。
从1917年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在北京发起并组织留法勤工 俭学运动开始,到1919年3月中旬,第一批勤工俭学生赴法, 中间整整经过了两年的时间,这一方面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 1918年底才结束,去欧洲的海陆交通退迟未通;另一方面也由 于勤工俭学生赴法还需要准备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经费,包括赴 法船票费一百元、制装费六十元.杂费四十元.抵法国后候工期 间的生活费和学费二百元,合计共需四百元。广大贫苦青年要筹 措这笔款,实非易事。他们不得不求亲告友,典卖借贷,或向有 关当局申请资助,或向侨工局要求贷款。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勤 工俭学生们怀着寻求救国之道的坚定信念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 强烈愿望,在有关人士的热情支持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冲破了 家庭、礼教、习惯势力等各种阻挠,第一批近百名有组织的勤工 俭学生,终于在1919年3月17 日,踏上了驶往法国的航船。
从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酝酿、兴起 的过程中,河北省与此运动有着特殊的联系,对运动的发生、发 展均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