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我国最早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齐连登 段子均
        1916年底,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由法国回国,次年 在北京恢复了留法俭学会,同时设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 育会,大力开展留法勤工俭学的宣传、组织活动。他们参照巴黎 中国豆腐公司夜校和华工学校的经验,认为勤工俭学生赴法以前, 应该先学会一些粗浅的法语和简单的劳动技能。这样到法国以后, 居住交往与寻找工作都比较方便。于是,留法勤工俭学会先后在 。县布里村(今属高阳县)、保定、北京、长辛店等地,设立了专 供赴法青年学习法语和劳动技艺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班)。 布里村第一预备学校,就是其中设立最早的一所。
一、建校经过
        1917年夏,李石曾(当时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由北京到 高阳县布里村,我段子均(当时任北京大学庶务科长)筹划在高阳 县设立留法预备学校。留法勤工俭学会首先在高阳县设立留法预 备学校,主要原因有两条,一、高阳县自1908年第一批豆腐公 司工人赴法,至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几乎每年都有人 去法国做工。他们到法国以后,经常给家乡的亲朋来信,介绍在 法国的生活、劳动和学习情况。1918年前后,部分豆腐公司工人 由法国回高阳探亲,又亲口向纟人们叙述了在法国的情景,使高 阳县的群众感到法国并不那么遥远,出国也不那么可怕。在当时 的社会条件下,不少人感到去法国倒是一条谋生之路.二、学习 法语需要有懂法语的教员,巴黎中国豆腐公司面高阳探亲的工人 中,有的经过工余夜校学习,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实用法语,正 适合担当此任。
        李石曾到布里村时,正赶上潴龙河发大水,河水猛涨,全村 都在忙于防汛抢险。当晚.不少劳累一夭的青年农民,手端油灯, 向一个村中叫”大会輸的公共场所汇集,他跟去一看,原来这些 青年是到供半夜学堂*去听课的半夜学堂”是段宗林的叔伯兄 段宗杨,利用村中的公产办起来的。农民白天劳动,晚上自带油 灯到学堂来学文化。李石曾看到布里村青年学习文化的热情很高, 又有一批热心于民众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加上布里村的水陆交 通都比较方便,陆路有驿道通保定、河间3水路可由潴龙河经马 蜂淀、白洋淀通保定、天津,于是便与段子均等人商量,决定第 一所预备学校就设在布里村,并以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青年为主 要招生对象。
        经过具体筹划,确定先借用村东北角段宗桂家闲置的一套三 合院做校舍,北房三间做教室,西房两间为办公室,东房两间当 厨房。另外又借段哲人家的几间房做外地学生的宿舍。段宗林(号 子均人段宗桐(号琴舫)、段万庆任校董,校长由段宗桐兼任。法 文教员请回国探亲的豆腐公司工人齐连登(庞家佐村人)和张秀 波(张连城人)担任,几何制图由布里村的段其光担任,干事由 齐连登兼任。
        当时,北洋政府教育部有个规定,新设学校需报部备寒。建 校的准备工作安排就绪后,李石曾向当时的教育部报了一个呈文, 要求批准在布里村设立初级留法预备学校,呈文并提出了以后在 各省设立留法预备学校的设想。呈报时附有保定各乡村勤工俭学会初级预备学校试办简章一份。呈文、简章及教育部批示如下:
教育部批示
        批李煜源等呈请设立勤工俭学会预备学校等情准备案
        (第七百四十六号,民国六年八月十日)
        呈及章程均悉,查勤工俭学会设立宗旨,趋重职业教育,用 意正属可嘉,至该会所拟各处组织预备学校办法并所拟初级预备 学校试办简章,亦无不合,应准备案,此批。
        原呈文
        具呈入李煜瀛等,为设立勤工俭学会预备学校请予立案事。 窃维我国今日实业教育实为当务之急,而所重者又不仅在厚资大 业之经营,其小农小工之职业教育与普通社会尤有密切之关系, 近来赴海外之侨工,日多一日,若能先与以相当之教育,始渡重 洋,俟其返国,所益于国民生计智识者必多,职此诸故,前与同 志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近将于中国各省组织该会预备学校, 以为以工求学之预备,其详细情形另见说明书'附呈签核,敬乞 准予立案,实为公便,特此敬呈。
保定各乡村勤工俭学会初级预备学校试办简章
        一、宗旨,专为赴法以工求学之准备。
        二,学课:以法文为主科,附以中文及普通知识,各班除半日授 课外并以半日制造工艺品以资实习。
        三、 地址:第一预备学校,保定蠡县布里村。
        四、 职员'设法文、中文教员各一人。
        五、 学生与年龄,至少十八岁,至多二十二岁。
        六、 资格,身体强壮,素有职业,尚未成婚,向无烟酒赌博放荡之嗜好,粗通国文,得有切实保证者,均可报名入 校。.
        七、 考取之学额;考试之内容略分两种:
        (一)浅近汉文一篇.(二)知決与志趣之问舊。随*试 所得分数之多寡,定先后之次序。前若干名即时入校, 后列者俟本校另有位置时或第二年陆续补传。
        八、 学期,至少一年.
        九、 学费,每月百文(书纸笔墨等费在外),由学生自付,若有远来之学生须备食宿,其费自付.并由本校设法使其所 做工艺品销流,以得价为用费之补助。
        十、毕业后赴法旅费:每人共二百元,此款由学生自备,如其无 力自备此款或仅能备一部分者,本校亦可借给,俟其 到法后以工价偿还,详细条件另定契约。惟愿得借款 者,须合以下之二条件:(-)确系自己无力出款,亦 无法可向亲朋借贷者,《二〉经本校考验合格者,每年 本校能借给旅费若干,随时酌定。
        十一、义务:学生赴法出发时,指导一切到法后之照料与代觅工 作,及助其继续求学等事,均为本校与勤工俭学会应 负之义务。到法后,本校学生有列名于勤工俭学会及 纳会费之义务。
        十二、增改:如本简章有未详备尽善处,可随时增订改良。
        二、第一期办校(班)情况
        建校获准后,学校立即开始安排招生工作。第〜期计划招收 五十名,先在布里村和不远的莘桥镇,安澜桥码头等处,张贴招 生布告。莘桥镇和安澜桥码头,是高阳县最繁华的所在,莘桥镇 有七百多户人家,镇上商店、粮店、饭馆,比比皆是,街中心的 4翠兰馆”就好比保定的“白运章七远近闻名。遇上集日(每逢五 六是集),四乡农民和远近客商,都集中到镇上进行土布、水产和 其他农副产品的交易。离去时,他们带走了货物,也传播了各种 新闻和消息。布里村和邻近村庄的青年,闻讯到校报名的很多, 参加考试的约有二,三百人。考试科目除国文、算术外,还要考 体力.当时,学校设备简陋,李石曾等人想了个土办法,在段子 均家的打麦场上,立了两根木杆,相距约三十米,再找两个土筐, 每筐装四、五十斤黄土。文化课考试合格的考生,再担土筐绕两 根木杆走一圈,走满一圈的为合格。考体力时,考生在场内,四 周是围观的群众,李石曾、段子均和校董们在场监考。考生中有 一个布里村的青年,叫段润波,个子矮小,李石曾见了说他个儿 小,段润波答:“小有劲七果然,他不费劲地担着土筐走了一圈。 录取的名单两、三天后即张榜公布,实际录取的人数约有六、七 十名,超过了原定名额。本村的有段润波、段澄波、段文健,段 其然、段宗义等人;外村的有陈博生(石氏村)、程宝琛(旧城村)、 史農康(贾家坞)、李慈铭(王福村)、张汉文等人。外省学生只有 一个,是从北京来的山东人姜信,他舅父当时任高阳县长,故此 来校。
        开学前,做了一块长条形的木牌,请人写上“留法勤工俭学 会初级预备学校”,挂在校门北侧。因为学生人数多、教室小,把 他们分成两个班,上下午分别上课。主要是学法文,内容有法语 进阶和法文文规、会话等,由学校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做课本。开 始由张秀波、齐连登两入执教,后来张秀波因病休息,改由齐连 登一人授课。
        1918年春,第一期学生没学满一年就毕业了,毕业前,李石 曾到校与师生一起合影留念。毕业生每人发给一张中法文对照的 毕业证书。
三、迁建新校舍经过
        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会初级预备学校的校舍,长期借用民房, 既不方便,也不够用,铁工厂就因没有合适的地方,迟迟没能设 立,学生也无法进行工艺实习,达不到学习工艺技术的目的。随 着留法勤工俭学事业的发展,要求入校作赴法预备的青年学生, 日益增多,旧校舍更不够使用。留法勤工俭学会与校方商定,尽 快筹建新校舍。建新校舍首先遇到的是经费问题。勤工俭学会是 民间团体,没有经济来源,无法负担这么大笔的款项。经过蔡元 培、李石曾、彭济群、段子均、乐均等热心于这一事业的各方面 人士的共同努力,釆取了卖彩票、演义务戏等办法,才得以解 决。
        卖彩票:1918年春,段子均、段宗桐、段百庆等人印刷了一 批“彩票”,每张金额为一块大洋,彩票上印有顺序号码,出售前 先公布有奖彩票的数额及各等获奖彩票的奖金额。有奖彩票共一 百个,头彩奖二百元,二彩奖一百元,三彩奖五十元,十彩以后 至一百彩每票奖一元。高阳县城和各村群众有的为了得奖,有的 为了好奇,也有的为了支持办学,纷纷购买彩票。在北京,保定 等地也售出了一部分彩票。开彩那天,在布里学校门前搭了个高 台,从外地借来的两部摇彩机放在台上,买了彩票的人聚集在台 下,摇彩机摇出得奖的号码,中奖者就到领奖处领奖。结果,摇 了一天头奖也没摇出来,原因是有一部分彩票还没卖出去。卖彩 票的收入除去奖金和杂支,全由学校收作建校经费。
演义务戏:当时,在北京留法勤工俭学会主持日常工作的是 彭济群(号志云〉,他的岳父乐均是北京乐仁堂的店东。乐均在北 京交际甚广,颇有声望,演义务戏就是由他为主操办的。乐均的 侄子乐祐、乐褪,乐夔刚由法国回来,对此举也非常热衷。起初, 想自己演新戏(现在的话剧),选了《夜未央》和《鸣不平》两个 剧本,后一个剧本是李石曾翻译的法文本,研究结果,决定演《夜 未央》。男主角请顾梦余担任,女主角由顾夫人扮演,朋友一角由 彭济群担当,乐家兄弟任导演。排了一段时间,因服装、道具, 灯光等许多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戏没演成。赶巧,北方昆曲(高 腔)的创始人韩世昌和北昆名角侯益龙(高阳县河西村人)到北 京演出,大家都赞成请韩世昌、侯益龙给演一场义务戏。为了使 演出内容更加精彩,吸引更多的观众,齐如山提议并由他出面请 梅兰芳、姜妙香也参加同台演出。洽商结果,韩.梅等入都乐意 赞助。演出地点定在顺直门(宣武门)外的江西会馆。演出日期 定了 1918年6月22日。演出剧目共三出:第一出是韩世昌、侯 益龙的《尼姑下山》;第二出是韩世昌、侯益龙的《乌江泪》;第三 出是梅兰芳、姜妙香的《春香闹学》。票价每张五块大洋,由主持 人分售给热心于留法勤工俭学事业的社会名流,以及教育、商业 等各界人士。韩世昌、梅兰芳是当时驰名海内外的戏曲大师,两 个剧团的名演员同台演出,更是难得,戏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门票收入除了支付剧团配角、文武场和杂务人员的工资外,余下 的一干五百元大洋也全收作布里建校资金。
卖彩票、演义务戏的收入,初步解决了建新校舍的经费问题。 为了节省开支,学校在段子均家祖坟后的十二亩空地上,打井建 窑,脱坯烧砖,供建校使用。布里村的段宗扬为了建新校,拆了 自己家的一座旧楼,把拆下的材料,都给了学校作建校之用。高 阳县由此传下这样一句顺口溜:“布里有个段宗扬,拆了南阁盖学 堂新校址选在布里村西南角的“马楼气以前,这里曾经有过一 座楼房,因楼主姓马,人们就把这儿叫“马楼七后来楼房已毁, 只剩下一个楼座,人们仍习惯于旧的称呼广马楼”的主人马老甫 早已亡故,家中还有一个寡妇,段子均与其商量,花了二百大洋 买下了这片房基地。建校施工由本村马宝监督进行,四个多月的 时间,新校舍就建成了,马宝也因劳累过度而病故。
        新校址占地十亩左右,房舍四十一间,全是砖木结构,比当 年普通民房稍好。南边一排平房十二间,座南朝北;东侧三间是 铁工厂,第四间为大门,大门上端有当年高、蠡两县名书法家、 布里村的张卓甫用隶书写的新校名"留法工艺学校'大门西侧三 间是校长室,校长室外间南墙挂有蔡元培给学校的亲笔题词“业 精于勤七校长室西侧有平房一间,再往西三间为教员室,东头为 几何教员沈宜甲(安徽人,1919年3月17日赴法勤工俭学,现 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和国文教员蔡和森的住房兼办公室, 西头是法文教员齐连登和国文教员李宝华的住房兼办公室。校内 分东,西两院。正对大门的是东院,院内有东西房两排,每排房 五间,为南方班学生宿舍。宿舍南端各有北房两间,是学生食堂° 东院正北屋为教室,东西两大间,东间为北方班学生教室,西间 为南方班学生教室,中间是穿堂屋,可通往教室北边的小花园。 西院比东院约小三分之二,有北房四间,东西房各两间,均为北 方班学生宿舍。南,北两班学生宿舍内设备简陋,除了用宽大木 板搭起的通铺外,别无他物。
        新校舍建成前,段子均在北京大千工厂购买了四台台钳,十 台立钳、一架台钻和一些铁工用具,由本村段树明从北京运回学 校。
        四、第二期办校(班)情况
        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设在农村,学生在校时的生活费用较低。 留法勤工俭学会规定勤工俭学生赴法前每人应交一百元船票费、 一百元服装费,以及在法候工期间的生活费二百元,共计四百元。 布里预备学校的学生抵法后有高阳华工的照应,比较容易找到工 作,因而赴法前如确有困难者,可免交或少交在法候工期间的生 活费。这两个条件,对志愿赴法而家境贫寒的青年具有更大的吸 引力。在1918年布里留法工艺学校第二期学生中,就有不少远地 而来的贫苦学生,其中仅湖南一省就有三十余人。
        第二期学生入校只考文化课,不再考体力,有的如湖南等外 省学生连文化课也没考就入学了。根据学生语言、生活习惯的不
同,以及入校时间的先后,第二期学生明确分成南、北班,教室 和宿舍也按南.北班划分,因校舍充裕,外地学生均在校寄宿。
        第二期学生共有一百多人,其姓名,据调査、回忆如下:(不 全)
        北方班:班长陈书乐,武清县人。
        高阳县:布里村有段玉福、段其熙、段印堂,莘桥镇有田世 古、熊秋甫、石正礼、郭凤鸣;高阳县城内有何秉文、李来宣, 管殿勋、韩德林八果庄有王兰馨;赵堡店有周世昌3南辛庄有 孙松亭3南蔡口村有赵近仁、王树人;北柳庄有刘文长;北圈头 村有张裕襄3小冯村有齐克庄,小园丁村有张树光;邱家佐村有 李瑞成、李世铭,张玉琪、张德禄、成星奎,韩克宽、张治安、 李荫波。
        蠡县:五福村有孙连峰,孙岳峰8齐家庄有魏国标.凌阳村 有王玉坤、王玉美、张信义。
        清苑县:贺家庄有贺秉合。
        饶阳县,有严瑞升、焦玉峰、孟鹤泉、孟龙甲、张钧,王进 昌、洪金元。
        山东省:有唐缙,周文忠。
        河南省:有卫曾序。
        湖南省:有包光溢(其外祖父为当年高阳县长)。
        南方班:大部分是湖南学生,由蔡和森负责。其中有颜昌颐、 唐灵运,熊信吾、王人达、王文美、娄绍遵、娄绍丞、黄进一、侯昌国、 孙发力、肖拔、何光祚,王兰馥、刘将、王惟生、傅昌钳……。
        第二期学生的课程仍以法文为主,辅以国文和几何,并增加 了工艺实习。课程安排‘上午学法文,下午学其他课程和进行工 艺实习。法文教材先学《法语进阶》,后学《百尔力兹》。《法语进 阶》是法汉对照的小册子,适合初学法语的人使用。《百尔力兹》 简称《会话》,是法国百尔力兹学校专为外国人学法语而编写的书 籍,易学、好记,进度快。法文教员仍由齐连登担任,几何教员 是沈宜甲,国文教员开始只有李宝华(蠡县齐村人,清末文举) 一人担任,蔡和森带领湖南学生到校后,兼任南方班国文教员。 国文课本用的是当时高小国文第五册,每星期六作文一次。铁工 教员由原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工人、布里村的段应华担任。铁工厂 内除了由北京买回的台钳等工具,还有烘炉一座。工艺学习内容 主要是钳工和锻工,学生在教员指导下制图和制造一些简单的半 成品,如克丝钳子等。然后由学校统一交到高阳县城的加工厂, 收回不多的工本费,供实习和学生补贴之用。学生使用的文具、 纸张均由天津购来。墨水为布里村的段亦古先生用五倍子等材料 配制而成,免费供学生使用。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勤工俭学生和华 工在法国的情况,学校还每月从法国邮购《华工杂志》多份,供 学生课外阅读。学校没有体育课,湖南学生入校后,在蔡和森同 志的带领下,经常在课余时间踢足球或练武术。
        1919年春,蔡和森离校去北京。不久,沈宜甲自筹路费,随 留法勤工俭学会组织的第一批勤工俭学生一起赴法,几何课改由 原巴黎豆腐公司工人段宪文讲授。四、五月间,法文教员齐连登 也准备离校赴法,北方班不少学生得知后,纷纷自筹路费随齐连 登一起赴法。北法班班长陈书乐因家中继母阻挠,无从筹措路费, 想去而去不成。齐连登感到陈书乐为人正派、学习刻苦、成绩优 良、很有培养前途,便自动资助他部分路费,并动员一起赴法的 同学也解囊相助,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使陈书乐也凑够了路费, 随齐等一起赴法。南方班的学生因路费均无着落,法文尚不熟练, 经蔡和森联系,集体转到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 继续学习。
        五.第三期办校(班)情况
        第二期学生部分转入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留法预备班,部分随 齐连登赴法,其余部分至暑期也毕业离校。1919年暑假后,又招 收第三期学生。第三期教职员中除了法文教员由巴黎豆腐公司工 人曹福同(高阳县西田果庄人)接任外,余均无变动。学生仍分 南、北两班。北方班学生依然是高阳、蠡县等邻近县城的居多3 南方班学生来自江苏,湖南、湖北、山西、四川等省,其中江苏 籍的人数最多,有沈清尘(沛霖)、诸葛华、谢会、柏劲直、杨品 茹、戚士俊、唐淑华、唐国华、熊天锡、熊天赐、张汉吾、张汉 良,朱增璞等二十余人。湖北省有陈声煜、马道翰、邓继禹,徐 邦杰、吴清东、廖仁先等十几个人。
        1920年夏,第三期学生毕业后,因法国经济凋蔽、留法勤工 俭学的形势急转直下,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停止招生,培养留法 勤工俭学生的任务也由此宣告结束。
        访问、记录:王章书、曹国林 整理:郑名桢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