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龙眼药的发展
马惠民
        马应龙眼药创自明朝万历年间,即公元十六世纪中叶,距今 已逾四个世纪。它的创始人马金堂(又名马金标),出生于河北定 州(今定县)一回族知识分子家庭。他家存有大量的经学医学典 籍及木刻版原模,可谓汗牛充栋。良好的经济条件,具有渊源 家学的陶冶,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匡谬济世的古训,承继先人 事业的宏愿,使他在青年时代就学业有成,对祖国医学内,外、 妇、儿诸科皆有一定的研究,其中尤以眼科见长。后经潜心研究, 对文献所载眼科方剂之比较分析,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大胆创新 尝试,反复试验,自制成药,取名“定州眼药'他业医不取酬 金,眼药也免费施于患者。
        这是马应龙眼药发展的滥觞时期。名贵的原料,精心的炮制, 可靠的疗效,为它尔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末年,地处交通要冲的定州,因优越的地理条件,其城 市规模有了更大的发展。一时商贾云集,物阜财丰,市肆店栈, 鳞次栉比。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要求定州眼药进一步商品化。 马金堂的承继者马应龙接过创业者的艰辛,肩起了开拓者的重 担,旋即以制造和经营眼药为业,设店于定州北街,将“定州眼 药”更名为“马应龙定州眼药七正式投放市场。定州有“青风 “明月”两市镇,古称“上有青风,下有明月”。未几,即在青风镇 设立马应龙眼药分店。与此同时跻入药界市场的有”同仁堂七 “张齐珠气锁海宇”、白敬宇.各名家研究的眼药。这些眼药, 各以其特色优长纷呈于患者的面前。马应龙的后裔马万兴雄心勃 勃,计划甚伟,他要打破地域的局限,将囿于一隅之地的“马应 龙眼药”送到遥远的城镇和乡村。清道光年间,他择日以毛驴为 骑,偕家人、帮工,带着眼药、铜钱、干粮,带着新的希冀,沿 着古老的驿道向北京进发。
经过选择之后,在一个并不繁华然客商麋集的所在——北京 前门外西河沿真武庙侧租得一宅,修葺门面,整饬店柜,郑重地 将眼药送到北京人的面前。一种新药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入们的 认可,并非易事。在北京,它没有受到礼遇,而是冷落。一天天 逝去了,经济拮据、粮银告罄,然而他没有却步、没有心灰意 懒,他相信眼药的不凡力量,滞销的时间旷日不会久长。平日养 成的倔强性格和毅力,使他坚持下来。在作了客观的估计之后, 他嘱家人返里筹措资金以作长久之计。那时北京至定州尚无铁 路,往返需时一月,家人离去二十七天后,马万兴手中已无分 文,他不得不找邻里一位以卖红薯为业的阎某告借,阎以五个铜 子钱相助,使他度过了艰难的数日。家人带着筹措的钱款在驿道 上昼夜兼程,终如期返回。家人带来了银款,也带来了生机。数 月后,滞货无人问津的状况开始改变,沉郁的空气为之一扫。大 凡药物与其他商品有别的是2在药物于患者身上获得奇效后,名 声就会不胫而走,其影响迅速而久远。马应龙眼药以其对眼疾的 卓效赢得了北京地区患者的信赖,一时名闻遐迩。当时北京流传 的,身穿瑞蛙祥(布店),脚踏内联陞(鞋店)、头顶马聚源(帽 店),眼看马应龙(眼药店尸的说法,表明马应龙眼药店已成为北京 人交口称赞的药店了。
        新的可喜的局面往往使人踌躇满志,也可使人百倍珍惜成果,励精图治。富贵戒其奢,成功防其骄,名就求其真,薄饮食 忌烟酒,远车马,治店以勤,待人以信,接物以诚,成为马氏家 族的家规名训。后继者慑于规约,感于家训,多不敢越轨破规, 这样就基本上避免了承继者的弃业和家道的中落,保证了眼药业 的发展。
        几年后,生意日见兴隆,集资日渐增多,马家乃在北京购置 宅地房产计三十多处,并开设子店,原旧址不废,尽管门面窄小, 陈设简陋,与新购置的房产相差甚远,然遵“穷则变、富不迁” 的古训,循北京人多“只认位置、不认牌子”的习俗,株守于故 地,终不迁徙。西河沿遂成为永久性的经营眼药的中心地。
        马万兴有四子,除老三外,其他三入皆事他业,马万兴乃决 定将其绝技传给老三并胞弟马先德之长孙马歧山。马歧山在定州应召,赴京从学徒做起,俨然一帮工。马万兴借此对长孙进行严格考察和箴规训育。马歧山秉性诚笃、老实,不苟言笑.许身药业,勤于事务,熟读医经,孜孜矻矻,一日不废,终得真传。
        二十世纪初,南方眼药市场大开,需求量大增,北京地区的经营已不敷需要。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拟将汉口作为马应龙眼药 南方的经营中心。1919年,年轻的马歧山受长辈所托,怀开拓之 志,打点南下行程。
        离开北京时,在北京的祖父对他说、你是长孙,不能老在别 人嘴巴底下接饭吃。'业精于勤、荒于嬉',做事要勤勉,制业务求 真,要以勤治店,要以真夺人。”离开定州时,祖母嘱咐他说:“在 外唯一人,要知饥寒和冷暖。”离开石家庄时,在石家庄的父亲独 持异议,冷冷地说鄭乳臭未干,走南闯北,此非善举。”歧山志既 立,行必成。他不顾父辈的反对、阻挠,带着家传的精制的制药 工具,精制的缽,精确的称、小巧的筛,沿京汉路南下,一路风 尘,来到华中重镇武汉。武汉为九省通衢,繁华热闹,辖地辽阔, 远非北方城市可比。马歧山不为外物所惑,乃在栈房(收费最廉 的一种客店)租赁了一席之地,然后择地而居。栈房适有一账房 先生李之敬(河南人氏)熟稔武汉风土人情,人称武汉通,闲说 间,愿充“向导,马歧山察其为人本分,办事精明能干,见愿为 其岀力,遂雇为“主事七马歧山偕他走遍武汉三镇,几经察访, 分别在武昌斗级营、汉口大夹街、汉口汉正街租赁加工场地和店 铺。武汉房屋的赁价相差悬殊。斗级营一铺面连柜台家什每月租 金五元,只为闹市铺面租金的十分之一。未费多大周折,即择 地就绪。不发广告,不用鞭炮,唯店铺的门楣上书&北京马应龙 定州眼药店分此”字样,在简陋之中开业。马歧山有着强烈的自 信,又遵先人遗训,作了药品滞销的充分准备。他在有限的资 金中抽出相当部分,以备不时之用。也许是马应龙的名声、信誉 之故,即使店处背街,铺面不扬,又无煌煌广告,开店伊始,就 招来了主顾。没有经历在北京时那样的清淡时期,一开始就是令 人钦慕的繁忙。市内、市外、省内、省外的许多中药商店先后与 之建立了供销关系,来往信函,日不暇接。在汉门市部亦相应增 多,且在外省如湖南长沙市青石街34号(今解放路)、安徽安庆 市龙门口、广西柳州小南路分别开设了分店。同时又扩大了设于 河北石家庄市大桥街分店的业务。至此南方以武汉为中心的初具 规模的马应龙眼药供应网得以形成。
        在战乱频仍的旧中国,马应龙眼药的发展也经历了旧时代风 风雨雨的摧残。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军阀王占元部占武汉,武汉人民罹难至 深。1921年王部兵变,兵同匪类,到处劫掠,眼药店也未能幸免。 每有兵匪来店洗劫,即“赠”以重金,并请商绅说情始作罢。 1926年吴佩孚部陈嘉谟任湖北督军,陈寡廉鲜耻,残忍狡诈,为 害甚烈。北伐军进军两湖,势如破竹,锐不可挡,陈负隅顽抗, 深壑高垒,以求一得。他不顾人民死活,在市民粮食缺少的情况 下,以征集军粮为辞,继续搜刮民粮。民以糠菜为食,饿孳遍于 巷闾,药店职工亦倍受饥僅之苦,其中一体质稍弱的青工几乎被 饿死。工人王老荣,韩瑞生于此时惨遭直军流弹杀害。
        1938年武汉沦陷,日寇在汉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汉奸伪军 助纣为虐,更为一大患。由于战乱,交通阻隔,国内市场萧条, 眼药生产更是处于艰难之中。亡国奴的地位,险恶的社会环境, 使得眼药经营一筹莫展。
        由于传统产品的奇效,由于眼药在群众中长期建立起来的信 誉,由于十数代眼药制造者严格遵循家训、保存和发展眼药制做 工艺的不懈努      力,由于他们在治厂治店中所创造的独特方法的沿 袭和运用等等,使企业在旧时代的风雨吹打下没有破产,使它走 过了四百多年的艰辛路程。
三        
        马应龙眼药研制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有着传统的特色和规 范。这使它在与旧的制度抗争中,在与洋货的竞争中生产经营历 久不衰。
        (一)长期以来,眼药制作保持了传统的工艺规范,因而保 持了它特有的疗效。马应龙眼药采用名贵的中药材,诸如牛黄、 麝香、冰片,琥珀、珍珠等,选材唯真唯优,忌劣忌假。先辈告戒;假 药害人、杀人,纵能获一时之利,最多维持一代半代,但信誉终 会丧失,故以假乱真为制药之大忌。认真精神,灼然可见。制药 原则作为严格的家规沿袭下来。为获得珍品优质,宁可舍近求 远,舍易就难。麝香以当门子最优,为得到它,往往不辞路遥至 产地购买,然后自家炮制。制炉甘石的用水亦颇考究。定州有八 大名景,“白果树”为其中之一。白果树年及百岁,直径五尺,高 达数丈,其侧有井一口,井水味美甘冽、清澈不污。配料中的炉 甘石专汲此井水炮制,经此水炮制的炉甘石,其质特优。制成炉 甘石后,再运往北京、武汉等地。在制药过程中,器皿的卫生、 原料配合、投放的先后秩序、药物的细度,都要严格掌握,达到 既定的标准。通过看、闻、摸、尝等检验质量。用眼观其色,用 鼻辨其香、用指别其细,用口品其味,逐一查验,合格后方能出 r,投放市场。
炮制中某药物的取舍,分量多寡的确定,炮制的妙法等等, 对外界绝对保密,在家庭内部也只单传长子长孙,或择优相传。 承继者要恪守家训,数百年来,从未违例。这种适应当时历史条 件和社会环境的保密家规为当时许多传统产品的制作者所共有。 曾有某些药厂攫获马应龙眼药药方,大喜过望,如“方*炮制, 终不得其法,屡试屡败,无一成功。故马应龙眼药永远是独此一 家,从未为冒牌假药所惑乱。
马应龙眼药适应症广泛。它可治疗多种眼疾,诸如红肿烂 眼,见风流泪,老眼昏花,云翳白点,内外两障,气朦火朦,釜 肉攀睛等,对痼疾疗效尤佳,如疗障除翳,曾使不少患者免除一 刀之苦,重见光明。
        选药和炮制技术的精良,使得马应龙眼药在药界很早就奠定 了牢固的基础,而且从未动摇过。
        (二)严格地邀膊挑选管理人员和工人,并在生活上予以必 要的关心。“主事”和“簿记”要具有相当的管理才干、胆识和气 魄,要具有严谨不苟的作风和一定的文化修养。工人挑选也较严 格。工人进店均需他人保荐,对工人均订有不准抽烟、不准喝 酒、不准留长发(于民国时期的规定)、不准穿皮鞋(免腐化)等 规定。据传,先人有“酒能乱世,烟能坏性”的遗教,此规约盖 源于此。马家药店平时注意工人文化水准的提高,工人多为河 北、河南籍,概都住厂,每日晚工暇时,均聚于宿舍习字、阅读 书报,各得其所。这一方面可帮助工人充分利用余暇,一方面对 工人的技术水准的提高大有裨益。
        适当的注意工人的福利,这也许就是福利主义的早期内涵。 马家药店按时发给工入工资,不拖不欠,和其他厂比较,工资水 平较高,待遇稍优。对业务精湛,工作认真,完成任务著有成绩 者,给予公开和秘密的物质奖励。保证工人有一定时间的探亲 假。探亲路费报销,假期工资照发。职工家庭每当婚丧嫁娶耗费 较多时,均给予一定的资助,以示勉慰。
        这样就使得企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使得企业成员的管理经 营和制药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制药业发展的需要。
        (三)、企业有一套严格而灵活的产销制度。马应龙眼药产量 甚高,眼药按配料贵贱可分四、五种。有单料、双料、加料等, 用途有别,价格不等。小疾用单料,急症重症用加料,轩侄分 明,老少无欺。眼药面向全国以后,、与各地药店联系日趋紧密、 繁忙。店内设有专门负责联系的机构。配备一至三人,责任者精 干,工作富有效力。在理业务中,尚诚尚信,不因购货多寡分 彼此,不因业务兴达而怠慢,不因手续繁杂而延宕。零售,批 发、邮购、处理邮件、回复信函、冗杂纷繁。因计划周密,均能 应付裕如。财物管理严谨,总店日清月结,支店每日将收款成 包,作岀详细记载、按顺序排列收藏、月终归库,此方法明晰而 简便。这是近代的会计制度和原始的统计方法的结合,它使管理 很少差谬。每年总支店主事集合一次,商量销售动向,议订生产 和销售计划,酷似咨询会议。会议期间多有筵宴,对与会者视若 佳宾,优礼有加,并馈送酬劳。
        马应龙眼药以质优取胜。民国四年,在北京农商部国货展览 会上获奖。民国二十五年南京铁道部国货展览会上获超等奖。
        马应龙眼药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行销东南亚诸国,如 泰国、缅甸、安南(今越南)等地均有相当大的市场。有人称眼 药为良药,更有人称之为圣药。国内外来函乃至登报表示谢忱之 患者众多“解放前,进口眼药如英国的“沃古林”眼药水,日本 的“老笃”眼药水、"大学”眼药水一度充斥国内市场,鸟应龙眼 药以它疗效可靠、适应症广泛、剂型独具民族特色,保持了对 “洋货”的竞争力。由于全国南北若干市埠设有支店,政治局势的 局部动荡和自然灾害而引起的部分省、县的经济衰退对企业的影 响均不会很大。一支店的暂时的不景气,有其他支店的盈余来弥 补.故眼药制造业总是保持向前发展的趋势。
        解放后,我承继家传之眼药制作技术,主管药品的制作。
        1952年,武汉马应龙眼药店奉命改为马应龙制药厂。职工发 展到三十余人(包括固定工和临时工两类),父亲马歧山年老体 弱,不能视事,欲将企业全交我主持。我随家父学艺十有余年, 已得其真传,熟谙制作工艺,粗通内勤外勤业务,虽无恢宏之 志,但有维护“家传"不使泯灭之衷,即岀任厂长。
        是年,武汉市卫生局药政科人员不谙祖国医学,对传统优质 产品取虚无主义态度,认定马应龙眼药不符合科学,责令停产。 由于这一错误的指令,使得停工停业数月之久,无力发放职工工 资和缴纳国家税款(前后计欠三万余元),省内省外催发请购眼药 的函件和电报接连不断。汉口.武昌门市部每日要接待不少欲购 眼药的患者。有的顾客至门市部为购得眼药而苦苦哀求,久久不 愿离去。眼药生产的恢复刻不容缓。我想企业关闭事小,但拖欠 职工的工资、国家税款应该偿还。素享盛名的马应龙眼药的生产 不能中断。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我大胆地向武汉市人民政府书面 报告了这一情况。所幸,此报告得到了武汉市市长王任重同志的 关注和支持。市长办公室秘书接见了我,传达了市长的指示:眼 药既为群众所欢迎,应照常生产。一时云雾顿开,疑窦尽释。由 于党和政府的关怀,马应龙眼药生产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大量的 
药品重新送到患者手中,应缴的税金得以按时入库,拖欠半年的 职工工资得到了补偿。人民给我以荣誉,我被选为武汉市武昌区 第一、'第二届人民代表。
        1956年公私合营,武汉市工业局任命我为马应龙制药厂厂 长,我是武昌区公私合营行业中唯一担任正职的资方入员(一股 资方人员只充副职),我感谢政府对我的信任,我自知要克尽己 责,不负政府重托,乃尽心致力于经营管理。由于全体职工的努 力,生产得以蒸蒸日上。此时药厂扩大,职工增加到两百余人, 药厂由专制眼药扩大到制作多种药品,由手工作业发展到半机械 作业。厂址由武昌斗级迁至汉口民生路口。
        1958年,因眼药所需珍贵原料奇缺,不得不忍痛中断生产。
        1958年下半年,我受到了不应有的冲击,被免去了厂长职 务,下放到车间,农场劳动。我没有因此丧失对党的信任,我深 知这是厂内个别人做的手脚,我认真地自省自责,总结教训,埋头 生产,以期将自己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64年,马应龙制药厂迁至武昌南湖,1966年改为武汉市 第三制药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许多传统名牌产品相继再度 问世。中断了一段时间生产的马应龙眼药在上级党委和三药厂党 组织的领导下亦准备恢复生产。领导同志郑重地征求我的意见。 我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委托、并将制药绝技献给药厂,亲自参加眼 药的制作。
武汉市第三制药厂领导为马应龙眼药的恢复生产,提供和创 造了优越的条件,故这次恢复生产是建立在更高基础之上的。制 药厂房的修葺,空调的安装,江西景德镇优质瓷缽器皿的购进, 武汉市药材公司珍奇原料的供应,作风谨严的工人调配,通晓药 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协作等等,使得生产颇为顺利。省、市电台 为马应龙眼药生产作了广播介绍。当首批产品投放市场后,即受 到了众多眼疾患者和医疗卫生单位的欢迎和惠顾。迄今从国内各 地寄来要求邮购药品的信函不断。
        眼药产量因需求者众多而大大超过历年生产的水平。第一年 即1981年至1982年度生产眼药二百二十万支,盈利十八万余 元。1983年将又有长足的发展。
        1982年三药厂领导获悉有部分患者将眼药用于外伤、疳肿、 痔疮,湿疹等疾患,效果良好,即提出可否根据眼药配方原理、 药物组成内容及患者患病部位的不同化衍出新的药方,制成新 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马应龙眼药的生产历史上曾经确有过用 粗制的药粉加以合理调配用于痔疮、外伤,湿疹等疾患的事实。 我乃接受厂领导提出的任务,开始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着手配制 痔疮新药——“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Q
我根据家传秘方,结合痔疮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决定药物的 取舍、药量的损益,几经斟酌,在很短时间内即制定了配方。试 制后,经武汉市第八医院、湖北省医学院附属医院、武汉市中医 院等六大医院临床应用,治疗痔疮总有效率为百分之九十五点零 四,成为治疗痔疮的有效新药。在市卫生行政部门邀省市有关医 疗单位作出鉴定后,即开始批量生产。省市医药公司及外省医药 部门要求大量订货。至1983年9月为止,已生产痔疮膏二百万 支。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的生产,一方面为患者提供了疗效可靠、 使用简便的新药,在祖国医药产品中增添了新的品种,一方面为 国家创造了财富,积累了资金。
        我的工作得到了党组织的肯定,市三药厂领导、武昌区、武 汉市工商联、民建组织、统战部、政协等机构给予了很大的关 怀,并肯定了我的工作。我在生产马应龙眼药过程中所作的些微 努力,《财贸报》、《人民政协报》分别作了简要的介绍,深蒙厚爱, 有愧吾心。我当努力,为祖国四化大业,为祖国的制药事业竭尽 绵薄之力。
        马应龙眼药、马应龙八宝眼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已组成系 列产品。现计划在此基础上研制新药,这个系列将会不断壮大, 丰富。
在祖国药学园地里,马应龙眼药宛如一株奇葩,与群芳争奇 斗艳。历四百余年之时日,承历史之雨露,受时代之阳光、根植 于民族之土壤,永远保持着它的丽质和芳香。
(朱锡城整理)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