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焕然 张砚铭
贾恩级,字佩卿(1865——1948年),河北省盐山县常金乡 贾金村人,父名拱宸,字星垣,清朝贡生。贾佩卿先生(以下简 称先生)自幼年入学即聪慧颖悟。10岁从父读,16岁入县学。己 丑(1889)年初应乡试,先生文章颇为当时主持文坛的达官李慕 皋所赞赏,榜中副车。庚寅(1890〉年春,先生入保定莲池书 院,主讲吴挚甫先生(吴汝纶,桐城派古文家)一见垂青,派充 斋长。当时,莲池书院的学风是考求实学,时务与古文辞并重。 先生考试多列前茅,从此名誉鹊起,蜚声士林。癸已(1893)年考 中举人。丁酉(1897)年应丰润县聘,主讲渡阳书院,并曾主持 经籍学堂和倡建学会。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捐躯,先生激昂流 涕,不可自恃。
这时,丰润县令卢木斋,与先生志同道合,交谊颇深。庚子 (1900)年义和拳事起,两人均以为异端邪教而不信,致使义和 拳视二人为仇敌,意欲除掉,然先生全家远迁,得免于难。后应 邀赴定县创办定武中学”,先生自任主讲,开著《定武学记》 一书,后又应聘转赴保定“崇实学堂”讲学。先生所到之处,均 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奖掖后进,故一时英才出于先生之门者颇多。 先生又曾拟建“津南文邑学堂”,奔走京师,遍谒住京同乡士 宦,卒未得成。又拟组建学会,创办报馆、书局,然皆未能如 愿。此后,京师成立“贵胄学堂”,冯国璋为总办,聘先生为教 习,先生拟尽心力以开悟诸王公子弟,冀有裨益于时政,然贵胄皆 多为纨络子弟,先生大失所望,于宣统元年(1909),辞职而 去。
癸卯(1903)年,盐山县“香鱼书院”改建为高等学堂。在 这以前,先生为关怀桑梓教育,曾筹款为书院购置图书一百数十 种,供师生阅览。并约同本县士绅,组成董事会,由先生任董事 长。直到1923年,由高等学堂(旧制高小)扩办为中学后,先生 虽长年在外地讲学,但有关中学校务的重要决策,无不由先生主 持裁夺。对于经费筹措,先生首倡收庙产地若干顷,售价得5000 余元,以大部购得开滦煤矿股票若干,作为书学基金。关于校长 及主要教职员的聘任,亦须经先生首肯而后可;有关教务、总务 各方面的重要规章制度,亦须通过先生而后实行。先生办学主 旨:严格要求学生埋头读书求知务实,为第一要义。1934年全省 中学会考时,盐中曾名列第一,得到河北省教育厅的嘉奖,这与 贾先生办学的主导思想不无关系。
先生秉性耿介,不喜官场,从清末到民初的军阀执政时期, 曾先后有不少军政要人,邀聘他到军、政、财,教各界去任官 职,先生均辞谢不就。如在清末,山西冀宁道连仲甫谆约先生至 山西,主持全省学政,某巡抚索观先生著作,骇疑为康梁党徒, 先生遂决计辞归。民国初年,临时省会及国会选举议员,先生两 次皆当选,,但均不乐就。军阀割据肘期,孙传芳为四省联防总 司令,延为顾问,先生亦予谢绝。
当北洋军阀割据,段祺瑞执政时期曾和日本商定共同组织 “东方文化会” o 1926年,中国选派代表,组成文化代表团赴日 访问,河北省选出代表;人,为王晋卿、王小航和贾佩卿。中国 文化代表团抵日,在日本帝国大学开会,受到公爵大臣代表天皇 在御苑的招待。先生此行,得诗十余首,并写成了《东游日记》册。
先生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编修方志。他对体例,纲目的安排, 不袭前人,独辟蹊径,别具~格,卓然自成一家。经他撰修的方 志在《畿辅通志》(癸丑至戊午修成,未刊)、《盐山新志》、 《定县县志». «河间县志》,《南宫县志》(以上四种已刊)、 《枣强县志》(脱稿未刊)、《河北通志》(未全部完成)。先 生毕生精力,大部都消耗在修志上。清末民初,他主持“畿辅备 乘局”纂修通志。冯国璋任宜隶督军时,改为“直隶通志局”, 继续修築,至民国6年(1917)全部完稿,民国7年(1918), 呈送总统徐世昌准备刊行,但后来发生改变,徐氏被赶走,这部 稿置于总统府内无人过问,偏巧被先生的一位弟子发现,设法弄 出来交还给先生保存,但一直没有刊行。先生逝世后,直至1958 年,其家属由京迁湘肘,家存遗稿大都带往长沙,“文革”中全 被抄毁,这实在是无法补偿的损失!
先生修《盐山县志》,脱稿于民国5年秋(1916)。他对于 著史籍、修方志,特别推崇刘知几的'三长"。他说:"学识与 才,缺一则陋/并认为,修方志有四难:"……厕目于纲,混事于 地,目录甫翻,芜洁立辨,比体例之难也”;“志为地史,文贵 成章……此记述之难也〃;“……按册稽政,茫无委源,以致书自 书,政自政,此有用之难也”;“昧厥大势,奋见室中,庸俗爱 僧,奉为舆论,抑扬伤公,进退莫据,以云示后,犹权失铢, 此识议之难也。”这些话,先生说得很明白,修方志必须首先做 到体例、纲目清楚;其次是记述事实宴文贵成章,言词要生动有 当;再次是必须方志内容和现实政治结合,做到书贵实用;最后 更必须对事物的评议,要有公正的识见。如果修方志人的手笔, 真的能做到“以云示后,权不失铢"。那实在是不容易的。
先生修方志,对体例的分析,确有独到的见解。章实斋(章 学诚〉是清代大儒,乾隆进士,著名的史学家,一生精力都用于 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所修和州、亳州及永清志,向为世人所 推崇,而贾先生竟提出异议说:“实斋章氏拘于义法,在以纪、 表、志,传为衡,不知正史以国家为主体,故首本纪以提纲,义 既尊王,且以统摄全史,固其宜也。区区方志,本以疆域为主 体,于帝王何与?章氏亦先之以纪,而一方事实,又与帝王不相 蒙,不得已乃以诰敕肤滥之词名曰皇言,藉充篇幅,其不足以统 摄全书明甚,此尚得谓之知类乎!”确是修方志不能沿用修正史 的体例,先生的提法还是正确的。另外,先生对“表传分体", 也提出和章氏不同的看法,主张《文无定格,各从其是”,关键 在于“惟其当尔!”
先生编纂《盐山新志》,不但对篇章字句亲自拣細染翰,并 对刊行过程中的一些人力、物力的需要,亦多由先生自行承担。 正如当时县知事孙毓秀序中所谈:"除刻资由余筹拨外,一 切抄录、校勘,印刷之需,亦概由贾君自任,此亦各县所罕闻 也Q ”的确,象贾先生这种“急公好义力的行为,实在是不多见 的。
先生少有大志,尝以思易天下为己任,题其住室曰思易草 庐,,,自号”河北男子”。中举后,和当代一些宿儒名流,时相 过从,吟咏唱合,相得甚欢。如严复(严畿道)题先生诗卷有句 云:"河北有男子,骤首隘八荒……结庐篇思易,慨然念羲皇… …力侯官严先生于时贤少所许可,独推崇先生才学,称先生诗 为:,劲折沈奥,思力深厚,下语有古人风骨。"桐城派文豪吴 汝纶评先生为:“文雄厚苍郁,得阳刚之美,退之后所罕见"。 这些说法,想有所据,并不是过誉的。
先生在讲学和著述方面,也有他自己的创见和独特的论点。 他在主讲定武中学时,著有《定武学记》一书,阐述其“利己学 说",主旨是:“利己为天经地义,但欲利己必先利人。"在治 学方面,先生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和以周、程、张、朱为 代表的宋儒,都不很赞同,他认为孔孟之道的真谛是“济世救 民",做起来应“大处着想,小处落墨” 。
《昇平遒铎》一书,是先生晚年最后论治之作。根据先生后 半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内乱相继9外患频仍的岁月。军阀割据, 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时无宁日。八年多的抗日战争才停,以蒋 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又挑起内战;展望世界形势,亦风云 多变,烽烟弥漫,对现实世界和平,看不到半点影子。在谋求世 界和平思想的主导下,先生倡议建立“环球强兵会”,藉以抒发 他论治的理想。其要言大意略谓:“易之道,剥极则复,否极则 泰,自达尔文倡'物竞夭择'说,西方学者,靡然从之,以战争, 易生存,以强权为公理,至原子弹而已极。今全球厌乱,喂隅望 治,亦可谓不约而同矣!救世之方,惟有环球弭兵,推行孔孟大 道,世运始可由据乱而转为昇平……” 0先生这种厌战乱、望和: 平的思想,虽切中时宜,称合人心,然势不能行。据说在解放战 争肘期,蒋介石来北平行辕,先生约同十数老人,以市民名义, 联名上书两次,痛陈弊害,言皆切直,虽蒋曾派代表接见,垂询 慰问.然战乱日益加剧,先生亦只徒唤奈何!
1947年6月,河北省在北平成立“河北通志馆”,由谷钟秀 任馆长,先生任总纂,续修《河北通志》。开馆工作后仅一年 余,已整理好疆域、沿革、河道、水利、方言、古迹等几个部分, 岂料事未半,先生因积劳,猝患脑溢血症,竟于1948年8月13日 卒于馆舍,享年83岁。
先生是吴汝纶的私淑弟子,继承了桐城派的衣钵,其賦诗为 文,朴实雅洁,激越流畅,博览群书,学柢深厚,一生著述达30 多种,除上述者外,主要还有《思易草庐日记》、《文钞》、 《诗钞》、《共和钩沉》、《自著年谱》、《史记评点》、《上 古西洋史》,《公法学》、《心灵学》、《君主传贤宪法草案》 等。有的已经刊行,但多数由于几经沧桑,散失殆尽,得留传者 甚少。先生逝世后,据说有一些河北知名人士,曾发动组织“盐 山贾佩卿先生遗著辑印筹备会",但由于时局的动荡,亦未果办 而事寝。
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勤奋著述,终身不怠;其为 人处事,坚毅果决,自信力强;在讲学、编纂、著书立说方面, 都有他自己的创见,不沿袭,不苟同。如其《利己学说”的主 张,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一个研究课题,究先生在《定武学记》中 如何阐述的,现未见到原著,不能轻易置喙,妄加褒贬,仅从有 关资料看,其主旨是《欲利己必先利人力。这样提法是以利己为 目的,以利人为手段,未免本末倒置,有待于搜求原著,作进一 步的探讨研究。
先生对官场态度是,淡荣利,不阿附,特立独行,非常清高 的。但涉及对当时政治时事的看法,如不赞成《代议制”,反对 学校设英文及体育、音乐等游艺课,强调注重读经……这些都 说明他受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思想还是落后于形势的。但他敏而 好学,诲人不倦,特别在编修方志,整理国故,继承文化遗产方 面,是有很大贡献的。纵观先生一生,不愧为清末民初时期河北 的知名学者,是博览群书的国学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