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县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始于1963年。重点是在农村、机关、学校、厂矿和 事业单位的青少年中,以普遍建立学雷锋小组的形式,提倡为社会做好事,对当时社会 风气曾产生过良好的影响。1982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以及评选“五好家庭”、“文明单位”、“文明乡镇和文明村”等活动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点。各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长年坚持学雷锋的典型。其中,以黄二村“三八”优抚小组 和县一中火炬学雷锋小组为代表,数年如一日,受到社会赞誉。
1991年,县委做出在全县掀起学雷锋活动新高潮的决定。全县学雷锋活动再次兴 起,尊老敬老、助难帮困、扶贫济困等多种形式服务社会的学雷锋小组应运而生。以共 青团、少先队为主的5000多个学雷锋小组,常年坚持活动,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助 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捐资助困蔚然成风。1992年以后,岗位学雷锋活动深 入人心,为振兴丰南建功立业做贡献的人物,层出不穷、业绩突出,被唐山市评为学雷 锋“十佳”典型的主要有:创建文明村的带头人——五里屯乡大陈庄村党支部书记秦怀 伍。勇于改革的农民企业家、胥各庄镇轧钢厂厂长张继国,30年如一日拥军优属代代 传的黄二村“三八”优扶小组,两个文明比翼飞的丰南税务局,寓雷锋精神于平凡工作 之中的省级标兵一马志华,为扶养老人带公婆改嫁,尽心扶养继夫子女的贤妻良母一 孙秀玲,临危不惧,勇擒逃犯,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见义勇为标兵——县公安局干警 李明,以及“暖人火炬”著称的丰南一中学雷锋小组等。
附一:
三十年如一日,雷锋精神代代传
——黄二村“三八”优抚小组新风录
1965年,黄各庄镇黄二村的宋朝荣、李景华、宋兰珍、谢宝双等8位妇女创立了 “三八”优抚小组。30年来,她们把春天般的温暖倾洒在村内外优抚对象身上,爱国拥 军真情感染着四面八方的人们。
李景华是“三八”优抚小组的第四任组长。多年来坚持为老红军拆洗被褥,为烈军 属种责任田,为义务兵寄慰问品,帮退伍战士跑安置。为此,二女儿的病被耽误,落下 了终身残疾。她家的责任田,也因得不到及时料理,产量全村最低。
1980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八”优抚小组怎么办!是否还继续活 动,面对这个新问题李景华认准一个理:体制变了,但雷锋精神不能丢!李景华的思想 和行动,鼓舞了其他姐妹,队伍反而发展到40多人。
黄二村张祥瑞是二等伤残军人,膝下无人。回村后,“三八”优抚小组的姐妹们帮 他打扫卫生,收拾屋子,拆洗被褥。30年来,为他做了 58套棉衣,80多件单衣。
烈属黄淑华老人惟一的儿子远在新疆服役。“三八”优抚小组的姐妹们象亲生儿女 般悉心照料老人。1986年,老人脑血栓病情加重,大小便失禁,姐妹们轮流为老人端 屎端尿,换洗擦身,喂水喂饭,精心伺候了 4年,直到老人去世。
1987年,优抚小组慰问了全村4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人家属,并为4户军 属照了 “全家福”,每户录制了 一盒录音带,连同20件绣有“凯旋”字样的背心,一同 寄往老山前线。
为了让优抚对象中的有 情人终成眷属,“三八”优抚 小组想方设法予以成全。战 士刘全才与本村姑娘王红云 恋爱,即将完婚前夕,刘全 才在执行任务中失去一条腿, 红云父母硬要女儿退婚。为 爱情忠贞不渝的红云非常苦 恼,李景华和“三八”优抚 小组的姐妹们安慰她、支持 她、鼓励她,同时做通了其 父母的思想工作。3个月后, “三八”优抚小组为他们举行了婚礼。
“三八”优抚小组30年如一日照顾老红军
“三八”优抚小组还不断拓宽优抚领域,走出本村为优抚对象服务。李庄子村退伍 老红军张凤和年已80岁,并患脑血栓,常年卧床。妻子又双目失明,“三八”优抚小组 的姐妹们经常帮他家料理家务,使他们深受感动。
据不完全统计,1965年-1995年的30年中“三八”优抚小组先后送走了 80多名军 人,照顾了 50多户军属和烈属,帮优抚对象料理责任田近千亩,帮退伍军人解决恋爱、 婚姻、工作等切身利益问题近300人次,邮寄激励安抚信件、慰问品6000多件。1991~ 1993年连续3年被唐山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命名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其中,1992 年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拥军优属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附二:
暖人的火炬
——记丰南一中"火炬”学雷锋小组
早在1982年全县开展第一个文明礼貌活动月时,丰南县第一中学就广泛掀起了学 雷锋、树新风、争做好人好事的热潮,学雷锋小组如雨后春笋,全校兴建起108个学雷 锋小组,其中生命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是“火炬”学雷锋小组。该小组的创立是基于照顾两位孤寡老人而发起的。那时学校附近的景庄子村,有一个特殊的家庭,68岁的段连 荣和她72岁的婶婆两人。段连荣1976年大地震失去了丈夫后,便挑起赡养孤寡婶婆的 重担,尽管当地镇村给了许多照顾,但两位老人日常生活还是有很多困难。学校得知 后,决定组建小组,把段大娘家做为重点服务对象,由校共青团委领导带头,苏国彬、 李东友为组长的"火炬”学雷锋小组成立。
春天,她们帮着种地;秋天,她们帮着收获;冬天,她们帮老人糊顶棚;夏天,她 们干完活和老人唠家常。从此,火炬学雷锋小组一届传一届,到 1993年已传了 18届。他们从细微的平凡小事做起,为段大娘送去温暖,带去欢乐。
丰南一中“火炬”学雷锋小组在为病中的王淑贤老人服务
1986年冬天,段大娘的气管 炎、肺病又复发了,小组的同学自 发地凑钱,外组的同学也捐款捐助, 为大娘请医买药,大娘想吃小米粥, 她们就硬着头皮到学校食堂,向师 傅说明情况,师傅也深受感动,时 间不长,小米粥做好了,大娘吃着 同学们喂的稀饭,流下了热泪。 1989年高中毕业生张洪梅是第三届 火炬学雷锋小组成员,她多少次冒 着狂风暴雨、踏着雪水冰凌把热开 水送到大娘家。
据统计,丰南一中“火炬”学 雷锋小组成员至今已达1235人,其中,有的已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已升入大学深造, 其事迹仍传颂不衰。
据统计,丰南一中“火炬”学 雷锋小组成员至今已达1235人,其中,有的已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已升入大学深造, 其事迹仍传颂不衰。
段连荣老人病故后,“火炬”学雷锋小组又定期到稻地幸福院活动,给老人们带去 温暖,让老人们品尝新社会的甘甜。
1986年~ 1993年“火炬”学雷锋小组多次受到省、市、县团委的表彰,小组的事 迹多次在市、县电台、电视台播出,《唐山劳动日报》,《河北日报》还刊登了小组活动 照片。1990年丰南县委、县政府授予小组“学雷锋先进集体”荥誉称号,同年2月25 日,中央电视台播发了她们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