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变化
本县人民历来有利用当地资源和闲余劳力从事各种副业生产的传统习惯,其副业产品多是通过简单的交换,作为家庭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1949年遇到特大水灾,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农村副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当年全县副业产值达367.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1.7%,全县农业人口人均12.5元。随着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有些家庭副业逐步纳入集体经营的轨道,到“一五”计划末期的1957年,全县副业产值增长到639.7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0.2%,比1949年增长73.9%,人均20.8元,比1949年增长66.4%。在此期间一些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劳力,则陆续加入了手工业合作组织,同农村副业分离。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农业歉收,副业产值比重上升到占农业总产值的18~20%。1962年以来,随着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体制的下放与开放农贸市场,个体副业又有所发展。但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又作为“资本主义尾巴”砍掉。对于国家允许的一些生产性劳务活动,实行“交钱记工”统一参加分配的政策,把一些能工巧匠束缚在农业上吃“大锅饭”,全县每年副业产值在1000万元左右,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0%,人均副业产值未能突破25元。
1979年以后,随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家庭兼营的工副业发展很快。1985 年全县副业产值2977万元,其中家庭兼营工副业产值2833万元,占全县副业产值的95%;全县副业产值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15.5%,比1980年增长27.2%,为1949年的8.1倍;人均产值70.9元,为1949年的5.7倍。
行业与布局
一、纺织业
纺线织布是传统的家庭副业,遍布全县广大农村,并带动了小型轧花、弹花、织布、印染等手工业的发展。1949年冬,各级供销社以投放棉花,收购、推销产品的方法发展手工纺织业,以度灾荒。同年11月到1950年6月,投放棉花89831.5公斤,皮棉85561.5公斤,棉纱15049捆。灾区群众投入纺车11150架,纺土线104776公斤;织布机740架,织土布13327匹,弹花弓315架,洋弓37 台,弹花111273.5公斤。为灾民推销土布133000匹,运返粮食8391.2吨。1953年棉花实行统购统销以后,各地仍以自留棉为原料,从事纺织加工副业,有的还利用霜后花织口袋,用旧絮纺线染色织门帘、褥面等,远销东北、内蒙一带。70年代后期合成纤维的兴起,农村手工纺织日渐萧条。
二、麻纺业
以青麻红麻加工各种生产生活用绳为主。清末以来,随着猪鬃业的发展刺激了麻绳加工业的发展。宣庄镇的宋家坨、赵新庄、公庄子产的黄绳远销东北、内蒙等地。
三、条编业
俗称“三把条”。以桑条、柳条、紫穗槐条编织各种、筐、笼、粪箕、笆片等;用杞柳条加工簸箕、矿工帽等,供销部门收购或自销。小型工艺柳编由外贸部门组织生产,指导技术,收购出口。
四、草编业
稻草制品。有草绳、草袋、草袋片,多在宣庄、王兰庄、柳树瞿阝一带生产。
蒲草制品。由编制大小蒲包,发展成各种规格的床垫,为市郊区菜农生产的温床、防寒暖帘等。
苇草制品。有各种苇席、炕席、苫席、虾包席、茓子、苇篓、缸帽、锅盖等。苇席生产以西葛庄乡的越支、尖坨、南孙庄乡沿油葫芦泊各村最多。70年代以来,由于水源枯竭,苇草退化,生产日衰。
箔帘类有房箔、砖箔、盐苫子、人参帘等、以唐坊、柳树瞿阝、宣庄、小集、大新庄一带有草泊、台田沟的I5个乡镇为主产区。70年代以来盛兴京苇帘,向日本出口每年80万片。
此外还利用高梁秸、 子生产笤帚、篓子、芙子、锅盖等。在农村集市出售。
五、农产品加工业
淀粉加工及制品。以白薯、绿豆、小豆为原料,加工淀粉、粉条、凉粉、铬炸等,沙河流域、董各庄乡老庄子村一带较多,五里屯乡大陈庄成了加工烙渣的专业村,同时生产豆芽菜供应唐山市场。
米面及挂面加工。至1985年,各自然村均有米面加工厂,全县共有挂面坊54个。
豆制品。以豆腐、豆片为主,分布于农村各地,小集、大新庄地区冬闲经营者较多。
饴糖制品。以酥糖为主,大齐各庄乡的大、小长春,小史马庄为传统生产村。
榨油,豆油、花生油、棉籽油、麻油、香油加工。主要分布东部沙河流域花生产区,香油加工以钱营、宋家营、宣庄五街的小磨香油品质最优。老王庄一带有加工蒿油、苍耳油的农户。
六、畜产品加工业
屠宰及熟制品。系指熟制猪、驴、牛肉及脏器(加工业)农村各集市都有加工和出售,以刘唐保乡的牛下水(脏器)在唐山市区享有盛名,宣庄二街已形成煮驴马肉专业村,产品远销津、京、唐山等地。
制革。包括制造小型皮革鞔具,鞣制加工各种皮张,分布于各大集市。
七、铁木加工业
包括生产犁、耠子头、锄、镐、镰刀等小农具和炊具,为供销部门加工或集市自销。
八、橡胶及塑料加工业
以生产各种瓶塞、瓶盖、胶圈、胶垫、塑料袋、塑料壳、帐夹、文件夹等为主,产品远销大中城市。
九、缝纫加工业
宣庄、大新庄地区较多,宣庄三、四街已成为服装加工专业村,产品销往全县集市,并远销唐山、芦台、滦南等地。
十、修理业
包括黑白铁、木器、修鞋、钟表、自行车等,分布于各集市及主要公路沿线较大村庄。
十一、养殖业
1982年兴起食用菌养殖业,用棉籽壳培养平蘑,1983年全县养殖面积为11000平方米,产量达34吨,销往京津大城市及出口,此外还有白木耳、猴头蘑等。
十二、狩猎业
主要以捕猎野生水禽、野兔、獾、狐、鼬类、凫、雁等,此业盛行于60年代以前,南部沿海一带每年春、秋为捕猎鸭雁季节,常年每到狩猎季节可猎捕凫类3万头,雁1000只,价值16500元。60 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草泊水缺,资源大减,仅能零星猎捕。为保持生态平衡,1984年以后禁止捕猎。同时,收购部门停止收购鼬皮,但仍有零星捕猎者。
十三、采集业
在西南部草原区有采集稗子、黄蓿、蒿等野生植物种子的副业,以作饲料或榨油。中小学生勤工俭学采集苍耳、蛇床子等野生中药材。
十四、运销业
包括季节性贩运水产品、果品、蔬菜、禽蛋等,多分布在各集市及公路沿线的村庄。
十五、运输业
1985年全县有胶车18213辆,小拖拉机1936台,都从事运输,分布在农村集市、公路沿线的村庄。
十六、生产性劳务
以宣庄、稻地、小集、大新庄等一些人多地少的村庄为主,外出作瓦木杂工、临时修路工等。
丰南县主要副业产品登记表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最大年产量 | 产值(元) | 销地 | 备考 | |
年度 | 数量 | |||||
条编 | 件 | 1981 | 1636 | 唐山及各县 | 供销系统购销部分 | |
工艺柳编 | 万件 | 1985 | 15 | 120000 | 出口 | 供销系统购销部分 |
草袋(片) | 万条 | 1972 | 178 | 640000 | 张家口 | 供销系统购销部分 |
草绳 | 吨 | 1976 | 425 | 60000 | 张家口 唐山 | 供销系统购销部分 |
蒲垫 | 万块 | 1985 | 1 | 34000 | 天津 | 供销系统购销部分 |
暖箔 | 万片 | 1985 | 2 | 247000 | 北京 | 供销系统购销部分 |
苇席类 | 万片 | 1971 | 6 | 360000 | 东北 | 供销系统购销部分 |
苇箔类 | 万片 | 1971 | 123 | 6150000 | 东北 | 供销系统购销部分 |
京苇 | 吨 | 1978 | 90 | 270000 | 日本 | 供销系统购销部分 |
平蘑 | 头 | 1983 | 34 | 40000 | 天津、北京、 日本 | 供销系统购销部分 |
野鸭 | 只 | 60年代以前 | 30000 | 15000 | 唐山、天津及本县市场 | 群众自销 |
大雁 | 张 | 60年代以前 | 1000 | 1500 | 唐山、天津及本县市场 | 群众自销 |
鼬皮 | 张 | 1983 | 1033 | 4752 | 唐山畜产公司 | 供销系统购销部分 |
中药材 | 种/斤 | 1978 | 68/727083 | 16509 | 唐山 | 供销系统购销部分 |
丰地县(1949_1985)年不同年度副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年不同年度副业产值增长示意图.png)
年不同年度副业产值增长示意图.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