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作动机的有目的与无目的
        艺术创作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人类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无意识、本能的、片面的活动,而人类的活动 则是有目的、有意识、自觉的、社会的、全面的活动,是普遍的自由活动。 人类活动的特性导致了人与对象的诗意关系,是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 律性的统一,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最 拙笨的建筑师也优越于最精巧的蜜蜂,因为他劳动的结果在活动之前, 就已经“观念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了。同样,艺术活动在本质上也 是一种理性的、社会的、有目的的审美活动。弗洛伊德把艺术创作动机 说成是潜意识的性欲升华,把艺术创作降为无目的、非自觉的本能活 动,是失之于偏颇的。“人们为自己提出一定的目的,并力求达到这种 目的而激发人们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的动机”“都是被意识到的气“即 是说,产生这些动机的人清楚地了解是什么东西促使他去活动,什么是 他所需要的对象。"①甚至连荣格也承认,有一种类型的艺术创作“完全 是从作者想要达到某种特殊效果的意图中创造出来的"。在这种自觉 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让自己的材料服从于明确的目标,对创作进 行特定的加工处理。他给它增添一点东西,减少一点东西;强调一种效 果,缓和另一种效果……自始至终小心地考虑其整体效果,并且极端重 视风格和造型规律''②。大多数创作主体在创作之前就由生活的激发 而产生了明确的创作动机。如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的动机是“要 给我们近代社会的人情风俗,穷形尽相,起草一篇忠实的历史,绘就一 幅准确的图画"③。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动机是由于1937年4月 28日德国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造成了大 量的平民死亡而引发的。他闻知此事,义愤填膺,立即创作了《格尔尼 卡》。这幅画中没有全景式地描绘破坏性的场面,而只是展现了墙体和 屋瓦的碎片,火舌舔着右边一幢着火的房子,一位母亲大张着双臂尖叫 着从里面冲出。另一个女人从窗口探出头来,手臂高举着一盏灯,象征 着揭露。左边一位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呼喊。她上面那只痛
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页。
2.[瑞士 ]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 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
3. 舒聪选编:《中外作家谈创作》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9页。
         苦的牛头,象征着人身牛头怪物。如果牛头代表法西斯的暴力,那么那 匹垂死的马则代表着痛苦的西班牙人民。地上满是残缺的肢体。画面 用黑、白、灰三色构成悲剧性的沉郁气氛。毕加索用这种超现实主义的 方法创作的画面比写实风格的作品给人的精神震撼更为强烈。他釆用 了多种风格与手法,以半写实的、立体主义的、寓意的和象征的形象,强 烈地把法西斯暴行的场面揭露出来。①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如鲁迅的创作 动机非常明确,那就是医治国民精神,揭出社会的疾苦,引起疗救的注 意,传播被虐待者的痛苦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恶和愤怒。 他为此创作出阿Q这个体现国民性的形象,以活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 魂。茅盾创作《子夜》要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国 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 民地化了"②。陆文夫在创作《围墙》时,动机早已萌发在心,正如作者 所讲:“我造墙的目的在于拆墙,造一堵有形的墙,拆一堵无形的墙,而 拆掉那些紧紧围住我们的陈规陋习和奥妙无穷的扯皮。"③当代作家彭 名燕亲眼目睹了官场上的人在位和不在位的际遇大不一样,人走茶凉 就成了使退位干部共同尴尬的世态炎凉,于是就想写一部电视剧来警 醒自己和家人、亲属和朋友,使他们面对漩涡、暗礁、逆流、坎坷时从容 不迫,学会忍受世态炎凉、人间冷暖。在这种创作动机的驱使下,她创 作了 22集电视连续剧《家风》,播映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有些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在心中蕴蓄很久才能构成。如19世纪 俄国现实主义画家苏里科夫在许多年前看到雪地上有一只乌鸦。乌鸦 站在雪地上,一只翅膀向下垂着,一个黑点停在雪地上。在好些年里, 他都不能忘记这个黑点。后来,他画了《女贵族莫洛卓娃》。在这幅画 中,因为反对沙皇、同情劳动人民而遭受监禁和流放的女贵族莫洛卓 娃,正是穿了一件黑色的衣服被游街示众,在茫茫的人海中她的黑衣服 格外引人注目。显然,画家多年前的感触过了很久才酝酿成为创作动
1.毛建波编著:《名画里的故事》,宁波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2.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新疆日报-绿洲》1939年6月1日。
3. 陆文夫:《砌墙与拆墙》,转引自《艺海入潜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页。
机。而有些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却是由于偶然的触动。福楼拜在报上 偶尔看到一则好人自杀的消息,立即得到灵感,产生动机,开始创作《包 法利夫人》。果戈理在一次偶然的闲谈中,听到一个穷苦小官吏打猎的 笑话,立即产生了创作《外套》的动机。李準也是在与别人的谈话中听 到“现在的妇女变了 "这句话得到启示而立即创作了《李双双》。
         不管是长期蕴积,还是偶然得之,创作动机都是在长期、大量生活 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偶然得之的只是生活提供的一个独特的、别致 的、新鲜的、巧妙的艺术角度。新弗洛伊德学派的沙赫特跳出前人的窠 臼,较为正确地解释了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讲创造体验的主要动机是 人对他与周围世界建立良好关系的那种需求。''“导致创造体验的那种 不期而遇主要是在于相遇时刻的开放状态,存在于反复多样地向着目 标靠近、存在于注意、思维、情感、知觉的自由而开放的活动之中。‘'①他 比较准确地描述了创作动机的一般规律。
        我们还应当看到艺术创作与人类其他活动形式的不同,它有特殊 的本质和独特的规律。艺术创作的本质特点就在于包含着无目的性。 但这种无目的性本质上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无目的性,因为这种无目的 性是在人类有目的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柏拉图曾提出“灵感迷狂” 说,认为神灵凭附在诗人身上,使他失去平常的理智而处于“下意识”、 “无意识”的迷狂状态,才能进行创作。荣格则认为作者是集体无意识 的代言人,孕育在诗人心中的艺术并不是诗人自己的作品,它“专横地 把自己强加给作者",“完美无缺地从作者笔下涌出,它们好像是完全打 扮好了才来到这个世界气“来自无意识中的原始意象限制、影响和帮 助了诗人的想像,它使诗人的想像沿着人心中某些固定的方向发展,并 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②美国诗人约翰•阿什贝利说:“我写诗从 不事先加以思考。诗句是在笔尖上自然萌发出来的,全然没有预期的 目的。”③应该承认,他们确实接触到了艺术创作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1.[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2.[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 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
3.王歌等编选:《世界100位作家谈写作》,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看到了创作过程中无目的性、无意识的一面。艺术创作是一种非常复 杂的活动,常常出现一些非理智、模糊不清的现象。一些创作主体可能 在没有任何明确的创作动机的情况下去写作,他完成一个作品靠的是 灵感、下意识,说不清楚自己的创作动机是什么。生活阅历、艺术修养、 创作实践非常深厚的人完全可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秉笔大书,甚至比 那些惨淡经营、刻意求工的作品更圆熟自然、清新灵透。当创作冲动袭 来时,创作主体会沉浸在“万物竞萌"的亢奋状态中,创作力会处于高度 集中和活跃的情境中。
        陆游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认为:“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陶渊 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就是对这种自发心态的形象描绘。 这些都说明了创作动机的模糊性、不可表述性、不可强求性。这种模糊 性、突发性和非概念性等特点,作为心理学概念是指在潜意识的催生下 所产生的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创作状态。这种艺术创造的自发性却 是创作主体心灵极度自由、创造力高度发挥的表现。它可以使创作主 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充分和谐和发挥,可以超越个人功利和情感的 褊狭和固执,使自己完全进入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充满激情和想 像,创造力超常发挥的自由境界。
        我们不能否认文学创作心理活动的特殊性与规律的客观性。创作 主体的形象思维、感情乃至某些下意识的充分活跃,能够在某种情况下 进入一种如痴如狂的忘我境界,妙语连珠,如有神助。对于创作动机的 源起有些创作主体自身也感到困惑。如陆机在《文赋》中云:“吾未识夫 开塞之所由也。”①于是,索性把作品的诞生归之为下意识或琐屑的偶 然。在创作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无意识心理状态,即一种没有被创 作主体自觉意识到的状态。但创作动机的无目的、无意识,不同于本能 的无目的、无意识。它是有意识活动的一种变态、一种自由升华,常常 是由长期有目的的活动转化而来的一种随心所欲高度自由的境界,是 一种暗含着、符合着客观必然的理性的自由。过去的事物与运动所产
1.陆机:《文赋》,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版,第175页。
         生的经验、知觉、记忆受到了抑制而不能达于意识却继续产生着影响, 处于一种不确定的活动状态,潜在地起着动机作用,时刻在寻找一种形 式、一种有着确定结构的组合。当某种合适的形式被找到以后,这种活 动就进入制作阶段而成为作品。王蒙曾用自己创作的切身体验对这种 现象作岀如下的解释:
        多数情况下,创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某种生活经验和内心 体验,某种对于社会、人生、各色人物与各种场面景色的观察与感 受,以至某种情绪、某种形象或者意象、某种感慨或者见解包括某 一种俏皮话或某一条机智的概述,很可能早在一年前、十年前、数 年前就积存到你的心胸中了。积存下来,但还凌乱琐屑或模糊朦 胧或平淡无奇,不足以成篇,自己也不自觉,也想不到它会有什么 用处。但这种生活经验(包括内心体验)的积存并不是静止的,它 在悄悄地不依意志与理念为转移地起着变化,在发酵、化合、分解、 发热、发光或者发霉生锈,这种化学变化经过了一定的时间,达到了 一定的程度,往往又是在新的触发——同样也是来自生活的——之 下,它会发生质变,突然大大加建加烈自己的化学变化过程,于是产 生了连续性的中断,产生了飞跃,放出了异彩,一个质上完全不同于 原有生活贮存、却又来自原有生活贮存的新作诞生于人间。①
        所以,不论自认为是多么奇妙乃至神秘地创作出来的作品,仍然是 在一定的生活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推动和引导下完成的,只不过是更 隐蔽、更微妙、更曲折罢了。任何心理过程始终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的 不同水平上同时形成的。无意识作为内驱力和潜在的意识活动能力积 极地与自觉意识发生相互作用。无意识为创作动机提供了巨大的心理 能量,创作动机萌发后创作主体内心积淀的无意识在艺术审美特质吁 求下又可以跃进为显意识。所以,王蒙认为文学创作是“形象与概念、
1. 王蒙:《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见《王蒙谈创作》,中国文联 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08页。
         感觉与思维、追忆与想像、喜怒哀乐的情绪活动与归纳演绎的推理判 断、联想与梦幻、理性与直觉、有意识与无意识”是“一种全面而又自然 的心理活动过程''①。这就同样准确地解释了创作动机产生的“心理活 动过程"。
        创作动机的这种有目的和无目的性、有意识和无意识、自觉性和不 自觉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合、全面表 现在创作主体身上的。所以,“我们认为不应该把感觉、印象、联想与思 考、概念、判断截然对立起来”,也不应该“把心理与生活与社会对立起 来''②。创作动机的产生是创作主体在审美客体的刺激下,由感知、想 像、情感、理解以及直觉、潜意识、无意识等多种心理因素综合运动的结 果,是审美客体的实在内涵与审美主体全部心智的合力。创作动机正 是在创作主体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多层次、多向度、立体交 叉运动的方式产生的。
1.王蒙:《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见《王蒙谈创作》,中国文联 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04页。
2.王蒙:《关于“意识流"的通信》,《鸭绿江M980年第2期。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