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明性创作动机是指创作主体明确意识到的、显明的创作意图。如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是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李尔重写《新战争与和平》,是想“使人们有机会重新思考:战争到底是 怎样爆发的,怎样才能消灭战争"①。
显明性创作动机的产生一般需要创作主体对生活有较深刻的体验 和较长时间的思考,经过深思熟虑而形成明确的认识。萧榕写《我的父 亲邓小平》,是因为她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对父亲有深深的爱。她 认为“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是与整个世纪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一代人,是 书写历史与创造历史的一代人,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 人”②。在谈到创作该书的动机时,她说:“以我一个人如此单薄的力 量,要把父亲那丰满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描绘出来,哪怕仅仅描绘 一个轮廓,都是何其难哉。”“我的本心,是要把我所知道的告诉大家,作 为史学角度,也可以补漏于万一。”③又如古华在谈创作《芙蓉镇》体会 时曾这样说:
《芙蓉镇》最初发端于一个寡妇平反昭雪的故事。那些年我一 直没有写它,是考虑到如果单纯写成一个妇女的命运遭际,这种作 品古往今来已是屡见不鲜了,早就落套了。直到去年夏天,我才终 于产生了这样一种设想:即以某小山镇的青石板街为中心场地,把 这个寡妇的故事穿插进一组人物当中去,并由这些人组成一个小 社会,写他们在四个不同年代里的各自表演,悲欢离合。透过小社 会来写大社会,来写整个走动着的大的时代。④
可见,这种明确的创作意图和目的,有较深刻的理性力量,是推动创作 的重要动力。
潜隐性创作动机是创作主体尚未明确意识到的创作意旨,甚至是
1. 李尔重:《我为什么写〈新战争与和平〉》,《书刊导报H991年3月16日。
2.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序》,中国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后记》,中国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4. 古华:《闲话〈芙蓉镇〉》,见彭华生、钱光培编;《新时期作家谈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第222页。'
一种无意识状态。.曹禺在《雷雨•序》中这样谈道:
累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样写成的,或者《雷雨》是为什么写 的.,这一类的问题。老实说,关于第一个,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第 二个呢,有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 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十年前提 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 明地意识到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约 约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 抨击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 模糊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 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①
曹禺说得很明白,他在创作《雷雨》的“起首”,即引起他创作冲动和构思 时,头脑中并没有明确的“暴露大家庭的罪恶”这个理性认识,甚至也没 有“显明地意识”到“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当时心中只有“《雷雨》 一个模糊的影像”,“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我国•当代一些有影响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也不乏这种情况。韩少 功谈到他创作《西望茅草地》的心境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希望在动笔 前搞清楚张种田的主要精神特质以及产生这种特质的原因”,但是“我 说不清楚“说不清楚的我还是写了七②这些都说明了“创作活动的 偶然性,不可控制性,不可表述性,模梱性,情绪性''③。汪曾祺在谈起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时说,这篇小说是怎样写出来的?那真是 说不清,只能说是神差鬼使,像鲁迅所说“思想中有了鬼似的这种创 作动机的产生似乎完全是不自觉的,甚至是神灵附体般地不能自控。
1曹禺:《雷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 — 180页。
2 韩少功:《留给“茅草地“的思索》,见《创作经验谈》,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 250-251 页。
3王蒙:《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见《王蒙谈创作》,中菌文联 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00页。
但究其原因也并不是不可追觅和究察。这主要是因为创作主体在创作 动机产生的过程中,审美感觉异常敏锐,创作心理特别活跃,情感高涨 不可遏制而处于一种亢奋,甚至是不能自控的心理状态。这样,无意 识、潜意识的空前活跃就成为一种强大的创作驱动力在掌控和导引着 创作,而创作主体的意识和理念则处于附属,甚至是隐退状态。因此创 作主体对此感到茫然无措、神秘莫测。显然,这种异变状态并不是迷狂 和毫无理喻的,而是丰富的心理积淀、大量的材料积累和长期的酝酿使 其得以形成和实现的。只是这种积淀和积累没有升华到意识层面,一 直处于潜意识的状态中,因而不易为创作主体察觉,自然他便觉得是鬼 使神差般的神奇和神秘。
潜隐性动机有时还表现为这样一种情形:创作动机因某种原因被 搁置或被忘却,或只曾在脑海中一掠而过,以后遇到相关信息的刺激, 又重新被激活。列夫-托尔斯泰在1870年2月间向妻子讲了创作《安 娜-卡列尼娜》的最初构想和动机,但随后很长时间就不再提起,直到 3年多之后,他才重新回到构思上来,并把它写了出来。他写的短篇小 说《科尔涅依•华西里耶夫》,其创作动机早在15年之前听华西里-谢 戈廖夫讲故事时就萌生了。但在他动笔之前,这个动机似乎不存在,一 直到许多年过去后才又重新冒出来。王蒙创作《海的梦》也是这样的情 形。他说广七八年我曾去北戴河,曾经有一次月夜在海滨散步,并意外 地看到了一对情人。但我从来没有想到要写它,这只是一次不无意味 的内心体验。两年以后,我突然写出了《海的梦》,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 事。"①显然,创作动机是长期潜存在创作主体头脑中,只有当时机来临 时它才执行起动机的功能。为什么创作主体不能把握这种动机的去向 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创作动机是在潜意识中生成的,以致借 助逻辑思维也无法完全理解这个信息。这个信息很难接受心理结构作 用,以致它也无法符合这个思维的精确框框。
显明性动机和潜隐性动机“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互相转化的,它 们总和起来构成个性行为的动机”②。李準在谈到他创作《黄河东流去》的动机时说:
1.王蒙:《谈触发》,见《王蒙谈创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1-62页。
2.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文革,”后,有些人有种失落感,对前途感到茫然。对中国的信 心,过去带有某种盲目性,夜郎自大;现在,拨乱反正,实事求是,从 长计议,全面改革,生活出现了真正的转机和希望,他们反而灰心 丧气了。在这种时候,文学有责任为社会灌注信心。……我的《黄 河东流去》……是为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 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 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活力战胜 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繁衍下去,强盛下去。①
李準进行创作时的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义务感是一种意识 到的显明性动机,但是,还有当时他未意识到的潜隐动机,这就是几十 年来他对于中原人民生活全部的感受、观察和体验的对象化的要求,几 十年来所形成的对于我们民族、我们人民深厚情感的对象化的要求。 所以创作动机是意识到的和未被意识到的,说得清楚和说不清楚的多 因素、多层次的有机统一。
1. 李準:《黄河风情画卷的诞生》,《光明日报M986年3月14日。